1
|
晚清演剧形态的西化倾向与大众审美观念的现代转型 |
李子轶
|
《剧影月报》
|
2023 |
0 |
|
2
|
中国戏曲演剧形态与20世纪中西方戏剧转型 |
陈维昭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3
|
抗战街头剧演剧形态与文化特质剖析——对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街头公演的再解读 |
丁芳芳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4
|
醇美的诗意情景 新颖的演剧形态——解读《十二月等郎》的艺术创新 |
戴义德
|
《戏剧之家》
|
2007 |
0 |
|
5
|
由仪到戏:端公祭仪中的演剧形态 |
龚德全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6
|
论明初南戏的演剧形态 |
李雪
|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7
|
缘起与正名:作为演剧形态的“堂会”考辨 |
曹南山
|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8
|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
王珮璠
|
《中华戏曲》
|
2020 |
0 |
|
9
|
空间·场合·形态——粤剧在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基本生存格局 |
易红霞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0 |
4
|
|
10
|
湖北戏曲形态的当代转型及其主要问题 |
陈爱国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
2017 |
2
|
|
11
|
浅析传统演剧空间留给当代戏剧表演的启发 |
徐舸
|
《戏剧之家》
|
2018 |
1
|
|
12
|
视觉艺术语境中的演剧艺术样式 |
魏钟徽
|
《艺术生活》
|
2015 |
0 |
|
13
|
“梅齐合壁”与中国戏曲的技艺化倾向 |
陈维昭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14
|
中产阶级趣味与新世纪话剧的审美定位 |
徐健
|
《艺术广角》
|
2009 |
4
|
|
15
|
理想戏剧之梦——“国剧运动”再评价及其他 |
高雪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6
|
“《搭错车》现象”的自我思辨 |
陈欲航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4
|
|
17
|
川北灯戏的民间特色及开发价值 |
一帆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18
|
关于中国近代戏曲的分期与延续问题 |
孟繁树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9
|
清初至民国《长生殿》传播与接受路径的嬗递 |
饶莹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20
|
图像史学与《唐墓壁画演剧图》研究的若干问题 |
孟祥笑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