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5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波结构对喷射器工作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韩宇 王晓冬 +1 位作者 李鹏飞 张光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9-1316,共8页
喷射制冷循环系统因其采用水作为工质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核心部件——喷射器内部的激波结构进行了讨论和详细划分.首次给出了伪激波区域、混合区域、激波串区域以及正激波位置的判... 喷射制冷循环系统因其采用水作为工质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核心部件——喷射器内部的激波结构进行了讨论和详细划分.首次给出了伪激波区域、混合区域、激波串区域以及正激波位置的判定依据.讨论了激波结构对喷射器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激波的位置受喷射器出口背压的影响;伪激波区域是决定喷射器引射效率的直接因素;激波串对降低喷射器内部流动速度和压力恢复起到重要作用.激波混合层的存在将工作蒸汽与引射蒸汽的流道分开.工作蒸汽通过激波混合层来携带和加速引射蒸汽的流动.激波混合层的面积大小受喷射器的几何结构和工作蒸汽的工作条件所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激波结构对于理解喷射器内部流体流动规律,提高喷射器工作效率,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喷射器的几何结构,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激波 激波 激波 激波混合层
下载PDF
激波的传播与干扰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基明 李祝飞 +3 位作者 朱雨建 翟志刚 罗喜胜 陆夕云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1-587,共47页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科技活动之中,其复杂机理的认识、规律的描述乃至应用潜力的挖掘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文根据气体中激波传播和干扰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描述特征,在对激波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激波/激波干扰、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湍流作用、激波的聚焦与点火以及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及获得的成果做一个概述和归纳,期望对将来的深入研究有一个鉴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传播 激波反射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激波/界面相互作用 激波极线
下载PDF
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激波结构演化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成鹏 杨锦富 +5 位作者 程川 王文硕 徐培 杨馨 焦运 程克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6,共6页
通过改变进出口压比,对马赫数2.7的二维对称拉瓦尔喷管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中的激波结构演化特征。在试验过程中,固定喷管喉道出口面积比,改变喷管上下游压比,使喷管起动激波从喉道发展到喷管出口处,逐渐过渡... 通过改变进出口压比,对马赫数2.7的二维对称拉瓦尔喷管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中的激波结构演化特征。在试验过程中,固定喷管喉道出口面积比,改变喷管上下游压比,使喷管起动激波从喉道发展到喷管出口处,逐渐过渡到设计工况。在起动激波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喷管内流动经历了教科书上给出的理论过程:喉道正激波、扩张段内正激波、喷管出口马赫反射、喷管出口规则反射、设计工况等;但由于附面层的存在,每一个过程与无粘情况下的激波示意图都有所不同。比如,试验中捕捉到的激波串在向下游的移动过程中,出现的由λ型激波向Х型激波的转变,以及激波串非对称现象的出现等。基于纹影和剪切敏感液晶摩阻显示技术获得了起动激波串的首道激波的三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喷管 起动激波 激波附面层干扰 激波 激波反射
下载PDF
环形激波绕射、反射和聚焦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滕宏辉 姜宗林 韩肇元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5,共7页
应用频散可控耗散格式对环形激波在圆柱形激波管内绕射、反射和聚焦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激波形成强烈聚焦的关键因素是环形激波在圆柱形管道中向对称轴运动时,绕射激波就不断加速而不作通常情况下的衰减;不同马... 应用频散可控耗散格式对环形激波在圆柱形激波管内绕射、反射和聚焦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激波形成强烈聚焦的关键因素是环形激波在圆柱形管道中向对称轴运动时,绕射激波就不断加速而不作通常情况下的衰减;不同马赫数的环形激波绕射也产生不同马赫数及形状的准柱形激波,导致聚焦效果和位置的差异;另外,环形激波聚焦于一个点而圆柱形激波聚焦于一条线,两者有本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聚焦 激波绕射 数值模拟 激波动力学 激波反射 马赫数 数值离散
下载PDF
楔-前掠圆柱构型第Ⅱ类激波干扰气动热特性研究
5
作者 杨靖 崔凯 +3 位作者 田中伟 李广利 肖尧 常思源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15-2826,共12页
针对楔-前掠圆柱构型激波干扰,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第Ⅱ类干扰下游流场结构和气动热特性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在不同楔角和前掠角组合下,第Ⅱ类干扰下游形成了3种射流结构,分别是超声速、亚声速和跨声速射... 针对楔-前掠圆柱构型激波干扰,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第Ⅱ类干扰下游流场结构和气动热特性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在不同楔角和前掠角组合下,第Ⅱ类干扰下游形成了3种射流结构,分别是超声速、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其中超声速射流会导致壁面热流大幅上升,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对壁面冲击较弱,壁面热流维持在较低水平.楔角是决定射流速度的重要因素,小楔角下产生对热流影响较大的超声速射流,大楔角下产生对热流影响较小的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因此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增大楔角不仅不会造成热流上升,反而会因为射流变为亚声速造成热流减小.利用干扰区内局部均匀流动假设,对亚/超声速射流的产生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验证.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这两种产生热流较小的干扰类型在一定参数范围内普遍存在,在给定来流马赫数时,楔角越大时越容易产生亚声速或跨声速射流.由于采用了均匀流动假设,给定来流马赫数下理论分析得到的亚/超声速射流临界楔角略高于CFD结果,误差在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干扰 第Ⅱ类干扰 气动热 亚声速射流 三维激波干扰
下载PDF
基于RSM模型的管内正激波/附面层干扰数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旭昂 王成鹏 程克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使用RSM湍流模型对来流Ma=1.68矩形等截面管道内的正激波/附面层干扰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k-ωSST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流动各向异性,RSM模型计算结果能够捕捉到流场横截面中的二... 使用RSM湍流模型对来流Ma=1.68矩形等截面管道内的正激波/附面层干扰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k-ωSST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流动各向异性,RSM模型计算结果能够捕捉到流场横截面中的二次旋涡流动,相对k-ωSST模型更为准确地模拟了壁面及角流区附面层流动形态和分离特性,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更好。分析激波串第一道"λ"激波在壁面角流区的激波分叉结构发现,激波串在壁面的作用下,在管道内的上下壁和侧壁附近都会发生激波分叉现象形成三维"λ"激波;其中第一道"λ"激波的前腿激波会在近壁处二次发生激波/附面层干扰作用,形成范围较小的新的"λ"分叉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附面层干扰 RSM模型 激波 激波 “λ”激波
下载PDF
两点侧面对称起爆下不同金属的激波斜碰行为
7
作者 任国武 康怀浦 +3 位作者 张绍龙 张崇玉 陈永涛 汤铁钢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92-3902,共11页
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 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per,Cu-OFHC)和钨合金(W-Ni-Fe alloy,W4Ni2Fe)的动态行为研究。利用激波极曲线方法和Hugoniot状态方程,得到3种金属激波反射形式发生转变时入射角和入射压力临界值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结果分析仿真中3种金属内激波的对称斜碰特征。模拟结果显示3种金属都发生了马赫反射,吻合理论预测。通过对比3种金属内部横向同一区域的压力剖面发现:Pb的马赫杆宽度远大于Cu-OFHC和W4Ni2Fe;Pb中由入射激波、马赫杆和反射激波形成的三波加载区域也大于后两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Pb中的声速远小于后两者,造成碰撞区内激波相互作用的差异。基于自由面的速度历史剖面和判定准则估算这3种金属中最终形成的马赫杆宽度并讨论碰撞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合对金属内部压力及自由面速度剖面的分析建立斜激波对称碰撞动态演化模型,为深入认识碰撞区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对称起爆 马赫反射 极曲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斜激波与内凹半圆柱面无粘相互作用
8
作者 闫波 洪雨婷 +1 位作者 李一鸣 李祝飞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3,共15页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流动中激波入射内凹壁面主导的复杂波系干扰问题,采用斜激波入射内凹半圆柱面的简化构型,在来流马赫数为6的条件下,通过无粘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激波角β_(i)=14°~29°的斜激波在内凹半圆柱面反...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流动中激波入射内凹壁面主导的复杂波系干扰问题,采用斜激波入射内凹半圆柱面的简化构型,在来流马赫数为6的条件下,通过无粘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激波角β_(i)=14°~29°的斜激波在内凹半圆柱面反射形成的三维流场。结果表明,流场对称面均会出现显著高于二维情况的逆压梯度。当β_(i)≤25°时,从侧壁到对称面,斜激波经历了从马赫反射(MR)到规则反射(RR)的转变,形成了MR-RR型流场,转变点处产生的桥激波向对称面延伸,桥激波在对称面反射后产生的压力峰值高于二维斜激波反射;当β_(i)≥25°时,斜激波在侧壁和对称面均发生马赫反射,形成了MR-MR型流场,两种马赫反射分界点处产生的桥激波向侧壁发展,侧壁气流在对称面相撞后产生的压力峰值高于正激波后的压力;当β_(i)=25°时,流场存在MR-RR型和MR-MR型双解现象。通过降维分析理论,揭示了两类流场中转变点和分界点的形成机制,并厘清了桥激波的产生原因和初期演化特征。当β_(i)≥18°时,无粘激波干扰所主导的侧壁气流加剧向对称面汇聚,并在对称面附近产生流向涡对。无粘分析获得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内转式进气道中流动汇聚和流向涡对等现象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激波 内凹半圆柱面 三维激波干扰 马赫反射 规则反射 流向涡对
下载PDF
薄膜热流计与原子层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的激波风洞试验对比
9
作者 陈苏宇 刘济春 +3 位作者 杨凯 朱涛 朱新新 王辉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7,共8页
激波风洞试验的主要测试量是热流密度,且多采用薄膜热流计进行测试,但薄膜热流计热流测试结果缺乏直接验证手段,存在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大等问题。原子层热电堆(ALTP)热流传感器响应时间短且线性度好,结合高精度可溯源的热流传感器标定... 激波风洞试验的主要测试量是热流密度,且多采用薄膜热流计进行测试,但薄膜热流计热流测试结果缺乏直接验证手段,存在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大等问题。原子层热电堆(ALTP)热流传感器响应时间短且线性度好,结合高精度可溯源的热流传感器标定实验,可保证ALTP热流传感器测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多个流场条件下的激波风洞试验中开展了薄膜热流计和ALTP热流传感器测热结果交叉对比验证。对比试验显示:ALTP热流传感器和薄膜热流计在不同流场参数下测热结果相对稳定,中高热流下两者测热结果相差在8%以内。结合对比标定溯源链以及激波风洞试验测热结果的讨论,展现了利用ALTP热流传感器在激波风洞试验中在线标定薄膜热流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密度 薄膜热流计 原子层热电堆 激波风洞 在线标定
下载PDF
大口径爆炸激波管出口冲击波流场图像测量
10
作者 郑星 黄海莹 +2 位作者 毛勇建 张军 周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55-2362,共8页
为了获取大视场下爆炸冲击波的纹影图像以及冲击波与被测模型相互作用后的流场演化特征,开展了基于聚焦纹影的反射式高速纹影测试。利用激光光源和高反射膜建立了系统所需的光源输入,并通过简化刀口栅设计,实现了远距离大口径爆炸激波... 为了获取大视场下爆炸冲击波的纹影图像以及冲击波与被测模型相互作用后的流场演化特征,开展了基于聚焦纹影的反射式高速纹影测试。利用激光光源和高反射膜建立了系统所需的光源输入,并通过简化刀口栅设计,实现了远距离大口径爆炸激波管出口冲击波流场图像演化特征以及与固体模型相互作用的高时空分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聚焦式反射纹影系统在80 m以上距离处获取了大口径大当量爆炸激波管出口处6 m×3 m视场的冲击波特征,以及与固体相互作用的高时空分辨图像和状态数据;相比传统聚焦纹影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可实现性强、测试距离远,覆盖视场大等特点;通过设计不同光源输入,探讨了激光光源在远距离拍摄中的优势;通过冲击波阵面与固体模型的相互作用特征,揭示了冲击波作用于被测固体模型后的形成、演化和绕流状态。该测量结果能够为武器装备在受到冲击波作用后的状态评估和响应特性分析提供直观的图像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纹影 大视场 冲击图像 爆炸激波
下载PDF
内凹通道中激波串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信宣安 王子傲 +1 位作者 常军涛 王刚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50-356,共7页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以其高总压恢复系数和高压缩效率等优势,已成为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发展趋势。然而,内转式进气道流场中更为复杂的激波串结构以及激波串/边界层相互作用成为其性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针对内转式进气道中复杂的流动特性,...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以其高总压恢复系数和高压缩效率等优势,已成为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发展趋势。然而,内转式进气道流场中更为复杂的激波串结构以及激波串/边界层相互作用成为其性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针对内转式进气道中复杂的流动特性,文章开展了高超声速地面风洞实验研究,并对流场进行了可视化测量。首先,搭建了超声速直连式风洞实验台;然后,设计了方转圆段将内转式进气道中独特的内凹通道和矩形喷管平滑连接。结果表明:低来流马赫数下,内凹通道中的激波串前缘激波呈“λ”型,高来流马赫数下则呈“X”型,并且平直壁侧发生流动大分离,流场具有显著非对称性。此外,随着背压的增加,激波串继续向前移动,前缘激波扫掠时的测量点压力发生显著的振荡跳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内凹通道 激波 前缘激波
下载PDF
激波管模拟产生近场爆炸冲击波
12
作者 张仕忠 李进平 +2 位作者 康越 胡剑桥 陈宏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5-146,共12页
激波管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爆炸产生冲击波,具有参数易于控制和测量手段准确多样等优势,在爆炸冲击效应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与真实爆炸相比,尤其是近场爆炸,激波管产生的冲击波存在正压作用时间难以缩短、超压峰值难以提升的困难... 激波管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爆炸产生冲击波,具有参数易于控制和测量手段准确多样等优势,在爆炸冲击效应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与真实爆炸相比,尤其是近场爆炸,激波管产生的冲击波存在正压作用时间难以缩短、超压峰值难以提升的困难。通过对激波管运行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缩短正压作用时间的关键是让反射稀疏波尽快追上入射激波;提升超压峰值的关键是提高驱动气体的驱动能力。为此,设计了一种驱动段为锥形截面的激波管,使得反射稀疏波更快地追上入射激波,从而有效减小激波管设备长度并缩短正压作用时间;同时,采用正向爆轰驱动技术,利用化学能代替高压空气驱动提高驱动气体声速,在低爆轰初始压力下可以获得高的超压峰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入射激波马赫数(MS=2.0)相同条件下,相对于等截面驱动方式,采用锥形截面驱动方式时,激波管长度可以减少近2/3,正压作用时间可以缩短近1/2。激波管实验结果表明,锥形截面驱动激波管产生的超压曲线满足近场爆炸冲击波形要求,并获得了超压峰值为64.7~813.4 kPa、正压作用时间为1.7~4.8 ms的爆炸冲击波波形。该研究可为近场爆炸冲击波致伤及装备防护效应评价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 激波 爆轰驱动 近场爆炸
下载PDF
基于高压气体驱动的爆炸波模拟激波管冲击波衰减历程控制方法
13
作者 程帅 童念雪 +3 位作者 刘文祥 殷文骏 李秦超 张德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8,共7页
基于高压气体驱动的爆炸波模拟激波管,一般采用驱动段、喉部、膨胀段的结构形式,可产生特征与爆炸波接近的模拟冲击波,是实验室中开展长正压作用时间爆炸毁伤效应研究的理想平台。通过调整激波管的变截面结构和驱动段形状,实现冲击波超... 基于高压气体驱动的爆炸波模拟激波管,一般采用驱动段、喉部、膨胀段的结构形式,可产生特征与爆炸波接近的模拟冲击波,是实验室中开展长正压作用时间爆炸毁伤效应研究的理想平台。通过调整激波管的变截面结构和驱动段形状,实现冲击波超压衰减历程的控制,是此类爆炸波模拟激波管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实验室现有的爆炸波模拟激波管结构,建立了激波管内一维流动数值计算模型;参考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基于决定系数的激波管模拟冲击波与标准爆炸波相似度评价方法;进而以变截面激波管的流动特性为基础,研究了驱动段形状对冲击波衰减历程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距离喉部越远、截面直径越小的驱动段形状,以决定系数为量化标准、优化驱动段形状,控制稀疏波、压缩波在激波管内的运动过程,可以获得接近于爆炸波指数衰减特征的模拟冲击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爆炸模拟 冲击超压 衰减历程调控 相似度评估
下载PDF
基于聚焦激波的微结构非接触式激励方法研究
14
作者 佘东生 于震 田江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4,共4页
为了解决MEMS微结构非接触式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焦激波的非接触式激励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容空气放电来产生激波,再通过半椭球腔体对激波进行聚焦,从而实现对微结构的非接触式激励。基于该方法搭建了微结构动... 为了解决MEMS微结构非接触式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焦激波的非接触式激励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容空气放电来产生激波,再通过半椭球腔体对激波进行聚焦,从而实现对微结构的非接触式激励。基于该方法搭建了微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并对矩形等截面和T型单晶硅微悬臂梁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获得了两种微悬臂梁的一阶有阻尼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实验结果表明:矩形等截面和T型单晶硅微悬臂梁一阶无阻尼固有频率分别为5 912 Hz和2 150 Hz。通过动态测试实验验证了基于聚焦激波非接触式激励方法在MEMS微结构激励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激波 MEMS微结构 非接触式 动态特性测试
下载PDF
大型激波管产生的长持时冲击波的特性研究
15
作者 程建华 孟兵兵 +3 位作者 王辉 顿志林 张新生 郭帅房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0,共8页
为得到长持时冲击波,在大型激波管高压段2个位置预设TNT和预充高压气体,进行了压力测试,并得到了测点处的压力时程曲线;又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上述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参数校正;然后,对不同工况产生的冲击波特性进行仿真研究;最后... 为得到长持时冲击波,在大型激波管高压段2个位置预设TNT和预充高压气体,进行了压力测试,并得到了测点处的压力时程曲线;又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上述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参数校正;然后,对不同工况产生的冲击波特性进行仿真研究;最后,明确了不同装药位置、装药量、预充高压气体压力和泄压口长度对冲击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2处TNT装药,装药量和泄压口长度不变时,峰值超压和超压时长随着预充高压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峰值到达时间不一定降低;当预充高压气体压力和泄压口长度一定,2处TNT装药量增幅不大时,峰值超压和峰值到达时间会降低,但超压时间增加;同时增加TNT装药量和预充高压气体压力,会提高峰值超压,但对超压时长的影响不明显;当TNT装药位置为1个,装药量和泄压口长度一定时,预充高压气体压力增大会增加超压时长和峰值压力,与2处装药位置时规律一致,但冲击波的峰值到达时间降低;当其余条件不变时,减小泄压口长度会增加峰值超压压力,但是峰值到达时间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长持时冲击 TNT 预充高压气体
下载PDF
超声速喷流激波噪声基础问题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树海 武从海 +2 位作者 罗勇 韩帅斌 张俊龙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共27页
超声速喷流问题是一个包含激波、旋涡、湍流和声波的多尺度复杂流动问题,其数值模拟方法及激波噪声产生机制是相关研究的长期热点和难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超声速喷流激波噪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针对激波噪声计算方法的非物理噪声消除技... 超声速喷流问题是一个包含激波、旋涡、湍流和声波的多尺度复杂流动问题,其数值模拟方法及激波噪声产生机制是相关研究的长期热点和难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超声速喷流激波噪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针对激波噪声计算方法的非物理噪声消除技术和光滑因子设计准则,针对超声速喷流激波噪声研究设计的模型问题(包括旋涡–旋涡相互作用、激波–旋涡相互作用和激波–剪切层相互作用等),以及轴对称和三维超声速喷流的研究进展。本文还介绍了作者最近针对超声速喷流开展的三维直接数值模拟、实验验证工作和初步分析结果(包括轴对称模态定位、束缚波演化和摆动模态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喷流 激波 旋涡 湍流 噪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17
作者 黄伟 吴瀚 +2 位作者 钟翔宇 杜兆波 柳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1,共13页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加速控制方式智能化,可作为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宽速域飞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外加激励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区域实现局部流动加/减速、气动热防护、气动控制等功能,根据流场参数建立控制反馈回路,自适应调整局部流场结构,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流动控制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高超声速飞行器 自主决策 分离 热流峰值
下载PDF
矩形射流激波啸叫机理实验研究
18
作者 张俊龙 覃晨 赵佳锡 《声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3-1090,共8页
为了解超声速欠膨胀射流激波啸叫噪声的产生机理,基于宽高比10∶1的矩形收缩喷管射流模拟实验装置,采用远场噪声测试及近场流动纹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超声速射流激波格栅结构的非定常运动规律,及其与大尺度旋涡相互作用产生啸叫... 为了解超声速欠膨胀射流激波啸叫噪声的产生机理,基于宽高比10∶1的矩形收缩喷管射流模拟实验装置,采用远场噪声测试及近场流动纹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超声速射流激波格栅结构的非定常运动规律,及其与大尺度旋涡相互作用产生啸叫噪声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方位激波啸叫噪声的产生机制存在差异,射流上游和侧边方向的激波啸叫主要是由大尺度旋涡与激波格栅尖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弧形脉冲声波,而下游方向的激波啸叫噪声主要由马赫波辐射引起。实验探究了超声速射流激波格栅结构的非定常运动激发激波啸叫弧形脉冲波的过程,并采用高斯调制的弧形脉冲序列对激波啸叫噪声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激波啸叫弧形脉冲声波的离散性质以及多声源机制会导致高阶激波啸叫噪声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噪声 矩形射流 激波啸叫 高速纹影
下载PDF
活塞式无膜激波管特性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孙泉华 韩肇元 +1 位作者 尹协振 杨基明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9-543,共5页
本文在自行研制的无膜激波管中,实验研究了不同快速卸压装置对该激波管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控制高压段充气压力和测量压力波形,得到了高低压段压比和激波马赫数的关系曲线以及在测压点处形成激波所需的最低压比。实验结果表明排气快... 本文在自行研制的无膜激波管中,实验研究了不同快速卸压装置对该激波管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控制高压段充气压力和测量压力波形,得到了高低压段压比和激波马赫数的关系曲线以及在测压点处形成激波所需的最低压比。实验结果表明排气快慢对激波形成距离和所形成激波的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不同装置产生的结果差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膜激波 激波 激波特性 活塞 激波形成
下载PDF
双垂直楔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
20
作者 易淼荣 张若凌 +3 位作者 岳茂雄 李莉 任虎 赵慧勇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8,共12页
针对超声速双垂直楔构型产生的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现象,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 mm脉冲燃烧风洞中开展,来流马赫数3.0,单位雷诺数2.1×10^(6)m^(-1),获得了流场纹影、... 针对超声速双垂直楔构型产生的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现象,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 mm脉冲燃烧风洞中开展,来流马赫数3.0,单位雷诺数2.1×10^(6)m^(-1),获得了流场纹影、壁面压力和壁面热流。结果表明:受交叉激波逆压梯度作用,层流边界层在激波交汇附近分离,并在干扰区迅速转捩;在上游安装斜坡型涡流发生器或粗糙带,诱导边界层在干扰前转捩为湍流,分离区被有效抑制,干扰区热流明显下降(热流峰值下降超过25%)。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得到的激波结构、壁面压力吻合良好,但壁面热流计算值明显大于试验值。对比转捩模型和湍流模型计算结果发现:明显偏高的湍流黏性系数是RANS方法在非分离区过高预测干扰区热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激波 激波边界层干扰 湍流 转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