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0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玄奘“五不翻”理论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以《美食译苑》为例
1
作者 石婷玉 向玉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103-105,109,共4页
“五不翻”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主要阐述了五种适合音译的情况,有利于保持佛经原有的韵味,最大限度地保障佛经的本意不被曲解。直至今日,“五不翻”理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五不翻”理论出发,对《美食译苑》... “五不翻”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主要阐述了五种适合音译的情况,有利于保持佛经原有的韵味,最大限度地保障佛经的本意不被曲解。直至今日,“五不翻”理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五不翻”理论出发,对《美食译苑》中的菜名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并为中国菜名翻译实践所借鉴,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五不翻”理论 中国菜名
下载PDF
俗文学中的唐僧对历史玄奘形象的传承与嬗变
2
作者 周固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历史上的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过程。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与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文变时序的时代影响以及剧作家的个人境遇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玄奘与元明清俗文学中的唐僧形象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文... 历史上的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过程。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与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文变时序的时代影响以及剧作家的个人境遇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玄奘与元明清俗文学中的唐僧形象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文体之间的唐僧形象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之间既有纵向的传承与变异,又有横向的渗透和交融,这种演进是多元而动态的,甚至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戏中唐僧形象的建构,这反映了中国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由雅趋俗、雅俗共荣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唐僧 俗文学 形象差异 由雅趋俗 雅俗共荣
下载PDF
《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
3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作者:傅新毅中西书局2024年6月出版这是作者在2006年出版的《玄奘评传》的基础上全新撰写的一部系统研究玄奘唯识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充分利用梵巴汉藏各类佛教原典文献,并借鉴现当代海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作者:傅新毅中西书局2024年6月出版这是作者在2006年出版的《玄奘评传》的基础上全新撰写的一部系统研究玄奘唯识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充分利用梵巴汉藏各类佛教原典文献,并借鉴现当代海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兼及日韩佛教的宏阔背景下,梳理了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与学理开展;通过唯识古今学的比较研究,确立了玄奘唯识学的理论定位与基本特色;在综合窥基和圆测等诸家不同学说的基础上,展现了玄奘唯识学的全体学理规模。以唯识学理为线索,进而分析了大乘佛教三系的异同所在。作为一项以哲学为底色的佛学研究,还就时间、认识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探讨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本书是作者学习、研究佛教哲学30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体现了作者“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的研究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唯识学 佛学研究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玄奘 窥基 圆测
下载PDF
玄奘、窺基與两域童子
4
作者 劉淑芬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4年第3期141-198,402,403,共60页
日本鎌倉時代玄奘的畵像中,身旁都有一位異國侍者;這位侍者也見於具有神聖意涵的“釋迦十六善神圖”,以及“興福寺曼茶羅”中。本文發現此侍童和玄奘度窺基出家的傳说有關,玄奘以此童子長於記計誘窺基出家,宋代佛教史書此侍者爲“西域... 日本鎌倉時代玄奘的畵像中,身旁都有一位異國侍者;這位侍者也見於具有神聖意涵的“釋迦十六善神圖”,以及“興福寺曼茶羅”中。本文發現此侍童和玄奘度窺基出家的傳说有關,玄奘以此童子長於記計誘窺基出家,宋代佛教史書此侍者爲“西域童子”。法相宗傳到日本之俊,至倉時代在宗派紛競的背景下,法相宗强調自宗係來自印度,以戒賢、玄奘、窺基這個法胍,强調其宗的優越性,因此在玄奘身旁繪此童子,代表窺基的存在,用以顯示法相宗的傳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窺基 西域童子 法相宗 鎌倉時代
下载PDF
玄奘因明思想论考
5
《佛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8-388,共1页
汤铭钧著,中西书局,2024年1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玄奘因明典籍整理与研究”(16AZD041)最终成果之一,通过梵汉两方面文献及相关的藏文资料的比对和互释,研究玄奘所传的因明学说及其思想特征。在“论”(哲学解读)的方面,提... 汤铭钧著,中西书局,2024年1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玄奘因明典籍整理与研究”(16AZD041)最终成果之一,通过梵汉两方面文献及相关的藏文资料的比对和互释,研究玄奘所传的因明学说及其思想特征。在“论”(哲学解读)的方面,提出“论证要素”概念,用于指称历史上某一位逻辑学家在其有关论证可靠性的理论规划中的首要关注点,这种关注点一般都有直观方面的基础。本书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思考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逻辑的特征所在及这一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逻辑 佛教逻辑 因明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玄奘 逻辑学家 因明思想 重点项目
下载PDF
回鹘文《玄奘传》中的音译型佛教术语考释举隅
6
作者 崔焱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07,142,共9页
回鹘文《玄奘传》对于研究中古时期回鹘佛教文献语言的面貌有很大的价值。以汉文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底本,与回鹘文译文相对照,从翻译方法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音译型佛教术语,尝试分析这些术语的汉语原文、回鹘文拉丁字母转写... 回鹘文《玄奘传》对于研究中古时期回鹘佛教文献语言的面貌有很大的价值。以汉文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底本,与回鹘文译文相对照,从翻译方法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音译型佛教术语,尝试分析这些术语的汉语原文、回鹘文拉丁字母转写、词源、释义及语音对应情况,借助这些语料尝试分析回鹘语梵语借词的对音规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看,音译型佛教术语是回鹘与周围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是回鹘多元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玄奘 音译型佛教术语 梵语
下载PDF
玄奘“五不翻”理论范式的传统哲学疏解
7
作者 万佳星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63-166,共4页
“五不翻”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译论之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将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相较于前人的佛典译论有了明显的创新发展;其理论不仅只停留于狭义翻译质量的提升,还从读者的可接受性,译文文本的可读性出发,将传统... “五不翻”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译论之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将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相较于前人的佛典译论有了明显的创新发展;其理论不仅只停留于狭义翻译质量的提升,还从读者的可接受性,译文文本的可读性出发,将传统“无为”“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与佛典译论相结合,寻求梵语与汉语翻译之间的平衡;其所表现的文化特质正是中国传统哲思与翻译理论的有机融合。“五不翻”理论的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翻译思想内涵较之于先前的佛典译论,显然是一种超越,也是对中国传统哲思的一种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五不翻”理论 无为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唐代早期巴蜀地区的佛教传播——基于《续高僧传·释玄奘传》的视角
8
作者 邹旻 《炎黄地理》 2024年第6期24-26,共3页
有唐一代,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对当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续高僧传·释玄奘传》为视角,对唐代早期巴蜀地区佛教传播历史进行考察,探究其传播路径及佛教文化对巴蜀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入,... 有唐一代,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对当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续高僧传·释玄奘传》为视角,对唐代早期巴蜀地区佛教传播历史进行考察,探究其传播路径及佛教文化对巴蜀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入,始于东汉时期。关于最早来到四川地区的僧人,各种说法不一,有学者结合《高僧传》和《佛祖历代通载》等文献,认为四川第一位僧人是前秦时代的涉公,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最先入蜀的高僧是释法和与单道开。但无论如何,通过大量汉代考古资料出土的佛教遗迹,基本可以认定,东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有佛教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传播 《高僧传》 续高僧传 佛教文化 巴蜀地区 传播路径 单道开 玄奘
下载PDF
以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为例浅谈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
9
作者 鲍西雨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8期4-7,共4页
民族器乐剧是一种以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出并且吸收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的新表演方式。近年来,国内民族器乐剧主要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从多种视角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这也是我国民族器乐剧的特色所在。然而... 民族器乐剧是一种以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出并且吸收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的新表演方式。近年来,国内民族器乐剧主要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从多种视角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这也是我国民族器乐剧的特色所在。然而,民族音乐的发展却并未就此止步,面对当代艺术不断争锋创新的浪潮,我们国家的民族器乐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中,应该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本文从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结合相关的研究与整理以及理论归纳,以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为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现代音乐创作的新途径,并从不同的层面来探索现代器乐艺术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器乐剧 玄奘西行》 传承创新
下载PDF
中国本土早已失传的玄奘图像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由于历史变革的诸多原因,无论是在中国古文献记载里,还是在中国现存图像中,描写玄奘生平故事的一些绘画作品,在中国本土早已失传了,但在日本的某些美术馆、博物馆或寺院的收藏品里往往可以见到。今选出两幅作品介绍给中国同好及广大读... 由于历史变革的诸多原因,无论是在中国古文献记载里,还是在中国现存图像中,描写玄奘生平故事的一些绘画作品,在中国本土早已失传了,但在日本的某些美术馆、博物馆或寺院的收藏品里往往可以见到。今选出两幅作品介绍给中国同好及广大读者并略加评论,一是"玄奘梦游须弥山图",另一幅是"玄奘巡礼天竺圣迹图"。它们都出自日本镰仓时代的《玄奘三藏绘》长卷。这两幅画的名字,系为叙述方便笔者所加,特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传玄奘生平图像 玄奘三藏绘 玄奘梦游须弥山图 玄奘巡礼天竺圣迹图
下载PDF
玄奘所传的古代印度观音解惑信仰
11
作者 李利安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122-140,302-303,共21页
在中印佛教历史上,观音信仰在民间发展出正统经典没有直接记载的解惑信仰形态,其中玄奘对古代印度此类信仰实践的记载最为丰富。依玄奘所记,古代印度观音解惑信仰在现实诉求方面有以下六种:此身如何能够面见未来成佛的弥勒、王子在特殊... 在中印佛教历史上,观音信仰在民间发展出正统经典没有直接记载的解惑信仰形态,其中玄奘对古代印度此类信仰实践的记载最为丰富。依玄奘所记,古代印度观音解惑信仰在现实诉求方面有以下六种:此身如何能够面见未来成佛的弥勒、王子在特殊时期如何面对王位继承问题、因疾病痛不欲生者的余生如何度过、是否人人有佛性而终极成佛、今生终了能否上生兜率天宫、能否安全从印度返回中国等;在修行方法方面主要有三种:观音像前断食祈请、观音像上投花问疑、梦中感得菩萨示现;在信仰实践的主体方面有两种:一是信仰佛教的国王,二是义学高僧,呈现出明显的精英特征。这种观音解惑信仰与中国唐代以后发展出来的观音签等大众化、生活化、多样化的信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学术界关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古代印度 观音 解惑信仰
下载PDF
不一样的中西合璧——论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的创新与启示
12
作者 林楠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1-147,共7页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2017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首演不仅是我们国内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绝唱。这部作品以“民族器乐剧”这个新体裁把人人熟知的故事情节用乐器来展现出来,并且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使...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2017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首演不仅是我们国内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绝唱。这部作品以“民族器乐剧”这个新体裁把人人熟知的故事情节用乐器来展现出来,并且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使得作品仍然具有不输于西方歌剧的人声戏剧,展现了作品的创新性,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从而开创了一部具有不一样的中西合璧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器乐剧 玄奘西行》 中西合璧
下载PDF
玄奘“五不翻”理论对戏曲翻译研究探析
13
作者 李晓雪 刘韶华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153-156,共4页
中国戏曲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点和艺术风格。因此,戏曲翻译对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虽然是针对佛经翻译而提出的,但是对其他素材的翻译亦具有指导作用... 中国戏曲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点和艺术风格。因此,戏曲翻译对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虽然是针对佛经翻译而提出的,但是对其他素材的翻译亦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中国戏曲翻译为例,在玄奘“五不翻”原则的指导下,从“秘密故”“多义故”等五个角度,具体探讨“五不翻”理论对戏曲翻译的意义,以期为戏曲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五不翻”理论 戏曲翻译 音译
下载PDF
主体间性影响下的玄奘佛经翻译研究
14
作者 戴文艺 《海外英语》 2023年第5期63-65,共3页
作为我国佛经翻译的集大成者,玄奘代表了我国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该文将以玄奘佛经翻译为例,探索译者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其他主体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合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和现代哲学观点来看,玄奘的佛经翻译不是单纯的译... 作为我国佛经翻译的集大成者,玄奘代表了我国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该文将以玄奘佛经翻译为例,探索译者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其他主体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合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和现代哲学观点来看,玄奘的佛经翻译不是单纯的译者主体活动,而是涵盖了原作者、源语言、译者、译文读者以及赞助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玄奘 佛经翻译
下载PDF
长安兴教寺塔玄奘塑像设置时代问题探讨——玄奘图像学考察(二)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1,共6页
关于长安兴教寺慈恩塔院玄奘墓塔中设置供奉的玄奘塑像的时代问题,有专家学者曾提出"清代说"。近年以来,笔者有幸赴长安兴教寺实地参访,重点对玄奘墓塔底层龛室做初步考察。依据发现的一条直接关系玄奘塑像的修葺题记,认为玄... 关于长安兴教寺慈恩塔院玄奘墓塔中设置供奉的玄奘塑像的时代问题,有专家学者曾提出"清代说"。近年以来,笔者有幸赴长安兴教寺实地参访,重点对玄奘墓塔底层龛室做初步考察。依据发现的一条直接关系玄奘塑像的修葺题记,认为玄奘塑像"清代说"值得商榷,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觧,以此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教寺玄奘墓塔 修葺题记 玄奘塑像 设置时代
下载PDF
伟大玄奘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郁龙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0-35,共6页
在中国、印度及全世界出现过许多伟大人物。但是,像玄奘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显现其万丈光芒,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敬仰,是极为罕见的。玄奘出生于书香门第,儒学世家。他27岁赴西天取经,45岁回到长安时,唐太宗在东都洛阳会见他,为... 在中国、印度及全世界出现过许多伟大人物。但是,像玄奘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显现其万丈光芒,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敬仰,是极为罕见的。玄奘出生于书香门第,儒学世家。他27岁赴西天取经,45岁回到长安时,唐太宗在东都洛阳会见他,为他的译经和撰写《大唐西域记》作出了最好的安排。玄奘一生为文化事业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撰写《大唐西域记》和佛经翻译,他高质量地翻译佛经1335卷,这奠定了其"中国佛经翻译第一家"的地位。当下,重走玄奘路,发扬玄奘精神,无论对我们的工作和个人生活,都富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印度取经 《大唐西域记》 佛经翻译 玄奘精神
下载PDF
玄奘与时代精神
17
作者 钱文忠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玄奘 印度 南亚 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佛学 玄奘西游
下载PDF
《大唐玄奘》的三重意义
18
作者 欧阳伟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1-45,共5页
由邹静之编剧、霍建起执导、黄晓明等主演的历史类题材影片《大唐玄奘》于2016年4月29日首映。从话本、戏曲到小说,圣僧玄奘形象的精神内核发生了由僧人到俗人的巨大的变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经过后现代解... 由邹静之编剧、霍建起执导、黄晓明等主演的历史类题材影片《大唐玄奘》于2016年4月29日首映。从话本、戏曲到小说,圣僧玄奘形象的精神内核发生了由僧人到俗人的巨大的变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经过后现代解构的"西游"类电影,唐僧在电影中的形象表达越来越边缘化,成了言行毫无意义、莫名其妙的"无厘头"。《大唐玄奘》不管是人物形象塑造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别具一格,这对于还原真实的玄奘形象,宣传佛教知识、传播玄奘精神,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加强中国的文化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玄奘 玄奘 佛教
下载PDF
以东亚玄奘画像为中心审视圣僧神化历程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静芬 张善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共16页
玄奘大师历尽艰辛,西行求法;翻经译书,创立法相宗,生前身后,无限荣光,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被视为圣人或圣僧。玄奘崇拜包含四个不同的传统:中国主流文学传统、日本佛教祖师崇拜传统、汉藏佛教和日本宗教圣像传统、中国民俗传统。在这四... 玄奘大师历尽艰辛,西行求法;翻经译书,创立法相宗,生前身后,无限荣光,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被视为圣人或圣僧。玄奘崇拜包含四个不同的传统:中国主流文学传统、日本佛教祖师崇拜传统、汉藏佛教和日本宗教圣像传统、中国民俗传统。在这四个文化传统中,玄奘被赋予了不同的尊格,分别是佛教导师和翻译家,是佛教宗派创立者;既是虔诚的朝圣者和信仰的传播者,又是超自然力量的见证者和获得者。玄奘大师的多重角色,反映了中世纪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佛教传播到其他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嬗变,上层精英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区别以及视觉与文学艺术形式的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祖师肖像画 行脚僧 西游记 祖师崇拜 圣人传记 圣僧
下载PDF
从玄奘与哲罗姆的比较看中西翻译思想之差异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琳 张春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5,共5页
玄奘和哲罗姆所处的历史阶段相近、宗教翻译地位相似,但各自的翻译思想却不同。玄奘的翻译策略具有重写的特征,主要受佛教意识形态和初唐时代诗学影响。哲罗姆明确指出文本种类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其翻译策略主要是翻译方法上的... 玄奘和哲罗姆所处的历史阶段相近、宗教翻译地位相似,但各自的翻译思想却不同。玄奘的翻译策略具有重写的特征,主要受佛教意识形态和初唐时代诗学影响。哲罗姆明确指出文本种类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其翻译策略主要是翻译方法上的直译意译二元论。本文认为,二者差异反映出中西翻译思想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沿袭至今,即:中国翻译思想重写意识浓厚,而西方翻译思想文本种类与翻译方法的关系意识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哲罗姆 翻译思想 重写 文本种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