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4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新生儿区域脑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冯钰莹 朱琳琳 +6 位作者 白鹏轩 葛瑶 王苗苗 刘聪聪 李贤军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87个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7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三维T1加权成像)表现正常的足月新生儿75例,胎龄(39.38±1.22)孕...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87个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7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三维T1加权成像)表现正常的足月新生儿75例,胎龄(39.38±1.22)孕周,男/女(51/24);生后日龄(11.11±6.67)d。基于87脑区分割模板,利用VB-Net(V-shape Bottleneck network)深度学习分割技术将新生儿大脑划分为87个脑区并计算各脑区体积,通过Pearson偏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各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以及神经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头围、身长及性别后,足月新生儿全脑66.7%(58/87脑区)脑区体积随生后日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系数r:0.2~0.7,P<0.05)。其中,双侧豆状核、左侧尾状核、右侧枕叶灰质、右侧颞下叶灰质、双侧颞前叶灰质体积与生后日龄呈强相关(r>0.50,P<0.05)。右侧枕叶灰质体积随生后日龄线性增长斜率最大(斜率:100.67),且与行为能力呈正相关(r=0.324,P<0.01)。结论新生儿期全脑多数脑区体积随生后日龄增加而增大,以初级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增长最快,呈空间异质性。部分脑区体积在增长过程中伴随行为能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 脑区体积 生后日龄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生后营养过剩对雌性SD大鼠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丹纯 唐本玉 +4 位作者 郭蕾 李茵雅 李丹 林娟 朱顺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06,共6页
【目的】研究生后营养过剩对SD雌性大鼠生后生长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对儿童的营养干预。【方法】通过孕期限食法建立宫内发育迟缓(IUGR)大鼠模型,选择符合标准的雌性新生仔鼠作为实验组(即I组),I组随机分成对照组(即IC组)和小窝组(IS组)... 【目的】研究生后营养过剩对SD雌性大鼠生后生长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对儿童的营养干预。【方法】通过孕期限食法建立宫内发育迟缓(IUGR)大鼠模型,选择符合标准的雌性新生仔鼠作为实验组(即I组),I组随机分成对照组(即IC组)和小窝组(IS组);选择宫内未干预的雌性新生仔鼠作为对照组(即宫内发育正常组,C组),随机分成正常喂养组(CC组)和小窝组(CS组)。21 d断乳后,IC组及CC组分别随机分成4只一笼,后正常饲料喂养,IS组及CS组高脂饮食喂养。每周测量各大鼠体质量及鼻肛长,并在不同生长发育周期,测定大鼠血清FINS、FBG、IGF-1、IGF-BP3水平及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S组随着生长发育,体质量及鼻肛长均较IC组高(P <0.05);CS组与CC组相比亦然。在不同发育周期,IS组FINS、FBG、IGF-1及IGF-BP3水平均分别较IC组高(P <0.05),且不同的发育周期ISI均较IC组低(P <0.05);CS组仅在生后75 d时,FINS、FBG较CC组的INS水平高(P <0.05),ISI较CC组低(P <0.05)。【结论】小于胎龄儿为了追赶性生长需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但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营养的供给;宫内发育正常的儿童亦需预防营养过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营养过剩 雌性SD大鼠 生后
下载PDF
生后早期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和NR2B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玉兰 徐铁军 +3 位作者 樊红彬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图象分析处理技术研究生后 1d、4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 SD大鼠海马结构中NMDA受体亚单位 NR1、NR2 A、NR2 B三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图象分析处理技术研究生后 1d、4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 SD大鼠海马结构中NMDA受体亚单位 NR1、NR2 A、NR2 B三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中均有 NR1、NR2 A、NR2 B的表达 ,NR2 B还在锥体细胞的顶树突中有较强表达。 NR1与 NR2 B的生后表达变化模式相似 ,在生后 1d和 4d,两者在 CA3区的表达均高于 CA1 区 ;生后 1周后两者在 CA1 区的表达则高于 CA3区 ;到生后 2~ 3周其表达达到峰值。而 NR2 A却与此不同 ,生后 1d、4d时其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较高 ,随发育时间延长表达逐渐下降 ,大约在生后 4周降至谷底。整个发育过程中 ,NR1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始终高于 NR2 A和 NR2 B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 ,生后早期大鼠海马结构 NR1、NR2 A、NR2 B的表达具有发育性时空差异和亚单位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与发育早期海马学习功能的特异性以及海马各区对缺血敏感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亚单位 生后发育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斯纯 林兴会 +2 位作者 周卓妍 周丽丽 李善民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MLR)生后发育模式的异同。方法 :在同一批新生SD纯种大鼠连续 10周同时观察BAEP和MLR生后发育的变化。结果 :BAEP和MLR分别在生后 14d和17d出现 ;BAEP各波峰潜伏期 (PL)随鼠... 目的 :探讨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MLR)生后发育模式的异同。方法 :在同一批新生SD纯种大鼠连续 10周同时观察BAEP和MLR生后发育的变化。结果 :BAEP和MLR分别在生后 14d和17d出现 ;BAEP各波峰潜伏期 (PL)随鼠龄增长而递减 ,生后 3~ 4周是PL缩短的主要时期 ,I波PL在生后 2 9d达成年值 ,其余各波PL在生后 70d全部达成年值 ;首次出现的MLR ,其Po和Na两波PL已达成年值 ,而Pa、Nb和Pb波PL也随鼠龄增长而缩短 ,但生后 2 0~ 2 3d很快就达成年值 ;BAEP的Ⅰ、Ⅲ、Ⅳ波和MLR的Nb、Pb波波幅在生后 3~ 4周期间迅速递增 ,且峰值明显大于成年值 ,然后逐渐回降。结论 :大鼠MLR和BAEP生后发育的模式基本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中潜伏期反应 生后发育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8
5
作者 倪衡建 凌树才 +3 位作者 万人欣 徐慧君 武义鸣 秦建兵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生后发育各阶段(1、7、14、21、28和90d)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d时下丘脑室旁核内已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但随生长发育,室旁核的截面积逐渐变大,其中... 本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生后发育各阶段(1、7、14、21、28和90d)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d时下丘脑室旁核内已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但随生长发育,室旁核的截面积逐渐变大,其中的NOS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该核的外侧大细胞部以及腹侧部,单位面积中的NOS神经元的密度逐渐降低。到21d,下丘脑室旁核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较1d时下降50%。28d以后至成年鼠(90d),此密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提示下丘脑室旁核中NOS神经元的生后发育主要在生后1d至21d之间,并提示胚胎时期该核中已有NOS神经元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 正后脑室旁核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元
下载PDF
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孙智勇 孙荃 +5 位作者 白薇 王敏 柳莲芬 严朝英 徐乃军 霍淑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4年第1期59-60,共2页
通过对 12 4例早产儿生后 2、 7、 14 d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检测 ,结果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 ,黄疸持续时间越长 ,均为高间疸血症。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水平越低 ,早产儿胎龄越小 ,黄疸持续时间越长 ,其重... 通过对 12 4例早产儿生后 2、 7、 14 d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检测 ,结果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 ,黄疸持续时间越长 ,均为高间疸血症。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水平越低 ,早产儿胎龄越小 ,黄疸持续时间越长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肝功能不成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生后 黄疸
下载PDF
家兔与大鼠腓肠肌的生后发育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朱道立 陈佩林 +1 位作者 叶辉 程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6-655,共10页
研究分析了家兔、大鼠腓肠肌在生后各年龄阶段的内侧头、外侧头的内侧亚体、中间亚体或外侧浅亚体、外侧亚体或外侧深亚体内快慢肌纤维的发育情况 ,应用大体解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了其肌亚体 ,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图像分析两型... 研究分析了家兔、大鼠腓肠肌在生后各年龄阶段的内侧头、外侧头的内侧亚体、中间亚体或外侧浅亚体、外侧亚体或外侧深亚体内快慢肌纤维的发育情况 ,应用大体解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了其肌亚体 ,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图像分析两型肌纤维的直径特征 ,以及肌构筑学与肌诱发电位的测量。结果表明 :家兔在生后 1个月时 ,内侧亚体从其深面凸现于内侧头与外侧亚体之间 ,中间亚体居于内侧亚体远端 ;大鼠内侧头未能区分肌亚体 ,其外侧头分为内侧亚体、外侧浅亚体 ,而外侧深亚体居于外侧浅亚体的深面呈重叠状 ;生后2、 3天均未能分出Ⅰ、Ⅱ型肌纤维 ,也未见有原始肌束 ;Ⅰ、Ⅱ型肌纤维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内侧亚体的Ⅱ型肌纤维比例在家兔与大鼠的生后发育中始终占优 ,而在其它各肌亚体内 ,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发育中不恒定 ,直至成年后Ⅱ型肌纤维才趋于稳定并占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在各年龄段均大于Ⅰ型肌纤维。生后 6个月家兔外侧头内侧亚体 (FL/CSA)比值越大 ,倾向于速度型构筑 ;内侧头、中间亚体和外侧亚体 (CSA/MW )比值越大 ,倾向于力量型构筑。大鼠腓肠肌外侧头内侧亚体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葡萄状运动神经末梢支配慢肌纤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大鼠 腓肠肌 肌亚体 生后发育
下载PDF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的生理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宏玉 华少萍 +1 位作者 郑思华 凌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743-746,749,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搏动的生理特征,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生后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的新生儿129例为样本,按不同的脐带搏动时间进行分组,并区分早产儿与足月儿两个亚层进行病例对照研...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搏动的生理特征,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生后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的新生儿129例为样本,按不同的脐带搏动时间进行分组,并区分早产儿与足月儿两个亚层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不同组之间母儿结局指标。结果:脐带生后自然搏动时间18~540 s,平均(113.938±85.930)s。在足月新生儿,脐带搏动时间2 min或更长组,与短于1 min组比较,有更少的产后出血(t=14.524,P〈0.05),胎盘端残血量增多(t=14.181,P〈0.05),新生儿生后最高胆红素值降低(t=27.735,P〈0.05),且有更少的入NICU的病率(2χ=14.366,P〈0.05);在早产儿未显示各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未显示有不利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提示,产后出血量与脐带搏动时间呈负相关,与新生儿最高胆红素值亦呈正相关,与胎盘端残血量呈负相关,提示搏动时间延长,可能有更好的母儿结局。结论:脐带产后自然的搏动时间越长,显示了更好的母儿结局,或更健康的新生儿,有更长的产后脐带搏动时间,应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脐带搏动 母儿结局 儿贫血
下载PDF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幅比值和波峰潜伏期比值的生后变化(英文) 被引量:8
9
作者 何斯纯 刘文勤 +2 位作者 周卓妍 郑辉 周丽丽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6期2296-229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波幅比值和波峰潜伏期(PL)比值的生后变化,为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对照组15只成年大鼠,实验组选用3窝(共32只)新生大鼠,1个月后断乳,雌雄分笼饲养,每窝新生鼠选用...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波幅比值和波峰潜伏期(PL)比值的生后变化,为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对照组15只成年大鼠,实验组选用3窝(共32只)新生大鼠,1个月后断乳,雌雄分笼饲养,每窝新生鼠选用5只用于实验。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BAEP,实验组15只新生SD大鼠,于14~70d动态观察BAEP的波幅比值和PL比值的变化。结果生后14d首次引出的BAEP的I,II,III和IV波的PL明显长于成年大鼠值,生后20d实验组的III/I,III/II,IV/I和IV/IIPL比值(2.57±0.13,1.39±0.13,3.56±0.19,1.93±0.18)明显大于成年大鼠值(2.28±0.17,1.29±0.07,3.05±0.26,1.72±0.11,t=5.713,3.315,5.110,3.903,P<0.01);随鼠龄增长,各PL逐渐缩短至成年大鼠值,PL比值逐渐变小至成年大鼠值。生后14d,BAEP的I,II,III和IV波的波幅均明显低于成年大鼠值,生后1个月内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并明显超过成年大鼠值,然后又逐渐回降至成年大鼠值;III/II和IV/II波幅比值随鼠龄增长也有先增后降的相似变化。但II/I和IV/IIIPL比值与III/I,IV/I和IV/III波幅比值无明显生后变化。结论大鼠BAEP部分波幅比值和PL比值有显著的生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波幅比值 波峰潜伏期比值 生后变化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小鼠雄性生殖细胞生后发育中的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瑞安 小路武彦 +2 位作者 郑平菊 张远强 中根一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8-421,I012,I013,共6页
为了观察小鼠睾丸生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自发死亡的方式与规律。用生后0、1、4、7、10、13、18和50dA/J系小鼠,一侧睾丸用2.5%戊二醛,另一侧睾丸用4%多聚甲醛固定18h后,分别用树脂或石蜡包埋,制备超薄和... 为了观察小鼠睾丸生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自发死亡的方式与规律。用生后0、1、4、7、10、13、18和50dA/J系小鼠,一侧睾丸用2.5%戊二醛,另一侧睾丸用4%多聚甲醛固定18h后,分别用树脂或石蜡包埋,制备超薄和连续石蜡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和TUNEL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观察显示,在出生当日,可见个别呈坏死特征的变性生殖细胞,核质溶解,但无染色质聚集。核周间隙扩大,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有空泡形成。细胞膜有突起、出泡现象。生后1d,死亡细胞罕见。生后4d开始见到典型凋亡特征的生殖细胞,并于生后10~13d达到高峰。TUNEL染色见阳性细胞在生后4d开始出现,10~13d达高峰,而后逐渐减少,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小鼠睾丸在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的自发死亡主要以凋亡的形式发生,在一定时期,则以坏死的方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细胞 细胞凋亡 睾丸 小鼠 生后发育
下载PDF
奶山羊生后不同发育时期乳腺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波 王学东 +1 位作者 崔琳 李庆章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为揭示奶山羊乳腺的形态学发育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奶山羊乳腺发育过程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奶山羊乳腺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青春期、妊娠期、泌乳期和退化期4个阶段,其发育过程中的... 为揭示奶山羊乳腺的形态学发育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奶山羊乳腺发育过程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奶山羊乳腺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青春期、妊娠期、泌乳期和退化期4个阶段,其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与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同,与啮齿类动物存在一定差异。对奶山羊乳腺发育全过程的组织学观察,完善了其生后发育的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乳腺 生后发育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AChE纤维在大鼠海马结构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文彩 窦寰宇 +3 位作者 高培福 王尊哲 魏志新 沈馨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9,T007,共6页
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反应结合形态计量学分析 ,对出生后第 1d至第 60 d SD大鼠海马结构中胆碱能纤维和各层宽度的发育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发现 :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在海马结构中呈层状分布 ,生后 1~ 7d,各层分布稀疏 ;此后纤维均在生... 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反应结合形态计量学分析 ,对出生后第 1d至第 60 d SD大鼠海马结构中胆碱能纤维和各层宽度的发育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发现 :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在海马结构中呈层状分布 ,生后 1~ 7d,各层分布稀疏 ;此后纤维均在生后 7~ 2 1d快速增长 ,始层和辐射层纤维密度于生后 2 1d达到高峰 ,分别为 63 / 0 .0 1mm2和 5 4/ 0 .0 1m m2 ;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 ;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纤维密度于生后 42 d达到生长高峰 ,分别为 5 2 / 0 .0 1mm2和 10 9/ 0 .0 1m m2 ,此后开始下降。各层宽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宽 ,且于生后 7d到 2 1d增长最为迅速。结果表明 :胆碱能纤维在海马结构的发育主要是在出生后出现并体现“先过度生长后降低”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E纤维 大鼠 海马结构 生后发育 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
下载PDF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殿仕 吕顺艳 洪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结论 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 ,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分支 生后发育 CA1 锥体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与胰岛素共存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岩 李占淳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后1d较低,以后逐渐升高,至18d时出现高峰,以后渐降低,45d后趋于稳定。Ins-IR细胞的Nv始终较IAPP-IR细胞的Nv低,但两者在生后不同时期的变化基本呈平行关系,唯有18d时IAPP-IR细胞的Nv较Ins-IR细胞的Nv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相邻切片分别显示IAPP-IR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S-IR)细胞证明,IAPP也存在于一部分D细胞内。本研究用形态计量学方法证明了在生后发育期间IAPP与Ins在B细胞内共存,两者表达呈平行关系。同时还证明了IAPP与SS在一部分D细胞内共存。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素 共存 生后发育
下载PDF
小于胎龄儿生后生长发育和激素水平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向龙 付雪梅 毛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小于胎龄儿 生后 激素水平
下载PDF
生后发育过程中睾丸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咸华 丁斐 张锡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1-314,T063,共5页
为了通过观察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睾丸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 NGF)基因表达的变化藉以探讨 NGF在睾丸发育、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本研究采用 RT-PCR方法 ,半定量分析生后 1d、1周、2周、4周及 8周小鼠睾丸组织中 NGF m RNA的表达变... 为了通过观察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睾丸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 NGF)基因表达的变化藉以探讨 NGF在睾丸发育、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本研究采用 RT-PCR方法 ,半定量分析生后 1d、1周、2周、4周及 8周小鼠睾丸组织中 NGF m RNA的表达变化 ;以地高辛标记的βNGF c DNA为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 NGF m RNA在幼年及成年小鼠睾丸组织中的分布。 RT-PCR结果显示 ,小鼠生后 1d、1周、2周、4周、8周睾丸组织中均有 NGF m RNA的表达 ,以生后 1周时的表达量为最高。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幼年鼠 NGF m RNA杂交信号位于睾丸的间质之中 ,而成年鼠 NGF m RNA杂交信号则主要位于睾丸生精小管管壁和管腔中。结果提示 :NGF m RNA在小鼠出生时即有表达 ,其表达量及在睾丸组织中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过程 睾丸 神经长因子基因 表达 小鼠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质前生长抑素原mRNA神经元的生后早期发育──原位杂交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兰仙 韩爱民 +5 位作者 袁华 胡家荦 王丹 王晓云 章祖陈 王亚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8-43,T006,共7页
以地高辛标记的前生长抑素原cRNA(P-P-SScRNA)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大鼠大脑皮质SSmRNA神经元的生后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旧皮质中的梨状皮质,以扣带回皮质为代表的中间皮质和新皮质中均存在SSmR... 以地高辛标记的前生长抑素原cRNA(P-P-SScRNA)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大鼠大脑皮质SSmRNA神经元的生后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旧皮质中的梨状皮质,以扣带回皮质为代表的中间皮质和新皮质中均存在SSmRNA神经元。2.SSmRNA神经元主要位于梨状皮质深层,从生后第1d(Pl)至生后第5d(P5)阳性细胞数增多,体积变大,至生后第10d(Pl0)细胞数有减少的趋向。3.扣带回皮质的SS基因表达较为恒定,从Pl至Pl0,阳性细胞较均匀地分布于除第1层以外的各层。4.新皮质SSmRNA神经元呈特定的板层状分布,生后第1d主要定位于颗粒下层(Ⅴ、Ⅵ层),至P5~Pl0,除仍占据颗粒下层外,颗粒上层亦出现较多淡染的阳性细胞。5,在个别大鼠,于生后第1d的新皮质中见到许多特殊阳性束状结构,该束的深部夹杂一些SSmRNA神经元。有的细胞突起与束平行,似有沿束向皮质表面迁移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出自同一前体原的SS14,SS28,SS28(1~12)可能均参与鼠脑早期发育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早期发育 大脑皮质 长抑素原 原位杂交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新红 张德兴 +1 位作者 陈伟强 黄绍明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667,共2页
目的 研究大鼠出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 (DA)神经元发育的毒性影响。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仔鼠的肌力变化 ;荧光分光度计法检测仔鼠尾状核脑匀浆DA含量的变化 ;酪氨酸氢氧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 (ABC法 )与图象分析相结合法... 目的 研究大鼠出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 (DA)神经元发育的毒性影响。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仔鼠的肌力变化 ;荧光分光度计法检测仔鼠尾状核脑匀浆DA含量的变化 ;酪氨酸氢氧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 (ABC法 )与图象分析相结合法检测黑质DA神经元和尾状核DA纤维的免疫反应强度和平均相对密度。结果  (1)随着染锰浓度的增高 ,仔鼠的肌力呈现明显的衰退 ;(2 )尾状核脑匀浆的DA含量 ,随染锰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3)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尾状核TH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反应强度、以及相应的TH阳性产物的平均相对密度 ,均随着染锰浓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结论 大鼠生后锰接触 ,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有明显的毒性损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 多巴胺能神经元 生后发育
下载PDF
新生儿生后突发意外衰竭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贝贝 阚清 +2 位作者 邹芸苏 程锐 周晓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87,共5页
3日龄健康足月顺产女婴,Apgar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生后第3天凌晨母婴同床时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复苏时间持续约10 min,复苏后患儿反应差并出现抽搐,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振幅整合脑电图提... 3日龄健康足月顺产女婴,Apgar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生后第3天凌晨母婴同床时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复苏时间持续约10 min,复苏后患儿反应差并出现抽搐,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振幅整合脑电图提示爆发-抑制图形,诊断为新生儿生后突发意外衰竭。该患儿经亚低温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该文首次报道国内1例新生儿生后突发意外衰竭,并对其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突发意外衰竭 诊断 心肺衰竭
下载PDF
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亚敏 王恬 +5 位作者 霍宁 魏仑 周莹 李涛 吴靖芳 高福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H-E染色观察小鼠生后肝的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造血细胞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在肝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肝小叶生... 目的:探讨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H-E染色观察小鼠生后肝的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造血细胞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在肝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肝小叶生后1周开始出现,2周末分化完成。肝板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巨核细胞,胞质嗜酸性、多核;血窦内幼稚血细胞成簇,形态似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色。肝内造血细胞数量自P1~P7逐渐增加,P7达到顶峰,与P1、P5、P13、P1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几乎消失。巨核细胞在P1数量最多,随发育逐渐减少,至P15消失;棕黄色SDF-1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细胞质,P1~P7平均光密度值(AOD值)逐渐降低,与P14~P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1阳性信号位于血窦内皮细胞胞质,P1~P14AOD值逐渐增大,P28最高,与P1~P7相比明显增高。结论:小鼠肝生后2周内还有造血能力,肝小叶和血窦则在2周后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 造血细胞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