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8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汉代画像石的内容、特色及历史价值
1
作者 宋艳萍 《江苏地方志》 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
汉画像石的绘刻始于西汉初期,东汉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汉王朝的灭亡而淡出历史舞台。就全国范围而言,汉画像石有几个重要分布区域:山东、陕西、四川、河南、江苏等。江苏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分布区,以徐州为中心,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分布圈:徐... 汉画像石的绘刻始于西汉初期,东汉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汉王朝的灭亡而淡出历史舞台。就全国范围而言,汉画像石有几个重要分布区域:山东、陕西、四川、河南、江苏等。江苏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分布区,以徐州为中心,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分布圈:徐州市及其周边的铜山、睢宁、新沂、邳州、沛县等县(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西汉初期 汉王朝 东汉时期 徐州市 江苏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视角下徐州汉画像石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
作者 杨莎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7期150-153,共4页
汉画像石是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文章旨在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历... 汉画像石是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文章旨在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现状的系统梳理,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提高人们对画像石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徐州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从而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徐州画像石 传统文化 汉文化 中医药文化 传承创新
下载PDF
徐州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 被引量:1
3
作者 祝静 《江苏地方志》 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和发迹之地。两汉时期,徐州地区被汉王朝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迄今,西汉楚国和东汉彭城国的都城均已得到考古证实,发掘汉墓的数量约2000座,其中诸侯王和王后墓22座,画像石墓70余座,...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和发迹之地。两汉时期,徐州地区被汉王朝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迄今,西汉楚国和东汉彭城国的都城均已得到考古证实,发掘汉墓的数量约2000座,其中诸侯王和王后墓22座,画像石墓70余座,出土的汉俑、汉印、汉玉、汉画像石等在全国极具影响,徐州已成为展示和研究两汉文化的重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汉高祖刘邦 画像石 汉王朝 汉墓 兵马俑 汉玉 诸侯王
下载PDF
作为记忆之场的汉画像石:一种媒介学视角
4
作者 李芊 《东南传播》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时间偏向”的石刻媒介,激活了汉代社会中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及文化流动,具有明显的“纪念碑性”和复合域性。从传播过程看,汉画像石的传者在控制信息传播中构成了一个由最高统治者到艺术赞助人继而到工匠群体的三级圈...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时间偏向”的石刻媒介,激活了汉代社会中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及文化流动,具有明显的“纪念碑性”和复合域性。从传播过程看,汉画像石的传者在控制信息传播中构成了一个由最高统治者到艺术赞助人继而到工匠群体的三级圈层结构。而受传者则表现出“被动地接收,主动地创造”的主体性特征,并伴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传播效果看,汉画像石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记录赞助人情思、凝结儒文化精神的独特作用。此外,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中,它承载了汉代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乃至社会记忆,为我们考证这一时期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第四重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纪念碑性 媒介域 精神交往
下载PDF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分区研究
5
作者 卜友常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画像石也有着诸多差异,即以唐河县湖阳镇为中心的一区、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中心的二区和以方城县城关镇为中心的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代画像石 考古分区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汉代画像石纹样在男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天尧 龚彧龑 +3 位作者 赵珂然 宋杰 买发元 周金超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7,93,共8页
画像石是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我国石雕艺术的起源之一。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纹样的梳理及研析,探讨其纹样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分析其视觉语言,调查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对于男靴款式的偏好,统计并分析数据以确定基本设计样式,提取... 画像石是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我国石雕艺术的起源之一。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纹样的梳理及研析,探讨其纹样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分析其视觉语言,调查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对于男靴款式的偏好,统计并分析数据以确定基本设计样式,提取汉代代表性画像石纹样基本元素,运用简化、概括、提炼等设计手段衍生出多种创新纹样并应用于男靴。该研究一方面增加了鞋靴产品的多样性,丰富了男鞋设计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鞋靴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靴 设计 元素 画像石 纹样 图案 创新 汉代
下载PDF
浅析建筑画的构图法——以汉代画像石为例
7
作者 万文星 《剧影月报》 2024年第2期93-94,共2页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还应包括墓葬封土中的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不少汉画像石中有描绘建筑形象,有学者将这种包含建筑...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还应包括墓葬封土中的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不少汉画像石中有描绘建筑形象,有学者将这种包含建筑形象的汉代画像石命名为汉代建筑题材画像石。因为汉代地面木构建筑无存,而汉代建筑题材画像石,却包含有较为直观的汉代建筑形象,所以这种汉代画像石不仅在汉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汉代建筑历史研究,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因此,众多文物考古学家、建筑学家,都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 中国古代建筑 汉代历史 建筑学家 汉代建筑 木构建筑 石阙
下载PDF
商丘地区汉画像石艺术文化赏析与研究
8
作者 刘芳 《理财(经济)》 2024年第6期80-82,共3页
商丘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地处豫、鲁、苏、皖四省辐辏之地,北接山东菏泽,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西靠河南开封,东临安徽淮北、江苏徐州,享有“豫东门户”之称。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 商丘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地处豫、鲁、苏、皖四省辐辏之地,北接山东菏泽,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西靠河南开封,东临安徽淮北、江苏徐州,享有“豫东门户”之称。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画像石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或中期早段的墓葬中。商丘地区汉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在永城和夏邑两地,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网交错,经济发达。商丘是两汉时梁国所在地,共有十八代诸侯王及其荫封的子孙,留下较多的汉画像石墓,画像石墓是厚葬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画像石 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周口 西汉早期 诸侯王 商丘地区 河南开封
下载PDF
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美学价值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宝贵遗迹,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渊源,它在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通过独特的构图、鲜明的主题、精湛的技法、华丽的图案等几个方面展现出它的艺术风采。汉代画像石艺术是立...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宝贵遗迹,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渊源,它在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通过独特的构图、鲜明的主题、精湛的技法、华丽的图案等几个方面展现出它的艺术风采。汉代画像石艺术是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装饰形式,它让艺术直接走进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使汉代的平民大众从审美文化实践方面获得了关于艺术的新理解。汉代画像石通俗化、世情化、大众化的艺术本质和美学价值,对后世的装饰艺术及现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 装饰艺术 美术价值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羽人舞重建的叙事性探究
10
作者 谭宇宏 刘建 曹海滨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羽人”是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性形象之一,羽人舞的重建以羽人在汉画像石上的形象为舞蹈材料,嫁接到舞蹈身体语言。舞蹈叙事将每一动作都与人物及其行动契合,实现身体叙事。本文主要探讨羽人的手舞足蹈如何去表现不同的身体行为,用立体的... “羽人”是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性形象之一,羽人舞的重建以羽人在汉画像石上的形象为舞蹈材料,嫁接到舞蹈身体语言。舞蹈叙事将每一动作都与人物及其行动契合,实现身体叙事。本文主要探讨羽人的手舞足蹈如何去表现不同的身体行为,用立体的故事跳出汉代人的思想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羽人舞 重建 叙事性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虎造型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李梦琦 董海斌 赵新平 《设计》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基于汉画像石虎造型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汉画像石中虎造型形态特征、线条特征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梳理,综合运用元素提取法、风格沿用法、元素转译等设计方法。设计出了《瑞兽福虎》系列纹样及文创产品。在设计... 基于汉画像石虎造型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汉画像石中虎造型形态特征、线条特征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梳理,综合运用元素提取法、风格沿用法、元素转译等设计方法。设计出了《瑞兽福虎》系列纹样及文创产品。在设计案例中验证了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实现了汉画像石虎造型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出设计者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了解产品的功能,同时也要兼顾产品与文化内涵间桥梁的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虎造型 造型提取 文化创意产品 创新设计
下载PDF
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用于徐州市汉画像石馆文物保护
12
作者 徐豪 罗跃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34-36,40,共4页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一座集合了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东侧边坡为2020年新增崩塌隐患点。通过采用清坡、锚固等施工措施,加强边坡自身稳定性,消除边坡存在的崩塌隐患点;设置截水沟,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滑坡、崩塌;设...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一座集合了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东侧边坡为2020年新增崩塌隐患点。通过采用清坡、锚固等施工措施,加强边坡自身稳定性,消除边坡存在的崩塌隐患点;设置截水沟,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滑坡、崩塌;设置警示牌,防止人员靠近,保障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坚持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及立足长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达到消除治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废弃矿山 画像石 文物 治理
下载PDF
汉画像石文化品牌开发SWOT分析和策略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鲁永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打造文化品牌,探索汉画像石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直接体现。汉画像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品牌价值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SWOT分析表明,汉画像石的文化代表性、象征性和差异性... 打造文化品牌,探索汉画像石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直接体现。汉画像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品牌价值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SWOT分析表明,汉画像石的文化代表性、象征性和差异性优势符合文化品牌开发的核心要求。在国家倡导和良好的社会、市场与科技环境机遇下,汉画像石文化品牌开发需要克服祭祀审美向大众审美、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转换的矛盾劣势,规避区域间品牌开发竞争与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威胁等问题,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策划管理策略、多元化的品牌定位策略和多样化的品牌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文化品牌 SWOT分析 开发策略
下载PDF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汉画像石呈现与交互方式研究
14
作者 刘丹 张引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97-99,共3页
增强现实作为创建共享交流的媒介,通过将虚拟物体与现实世界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感知方式。当前在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传承保护中,虽然已经利用了数字技术,但主要形式仍然是数字照片和网页浏览,增强现实技术并未被广泛重视和应用。... 增强现实作为创建共享交流的媒介,通过将虚拟物体与现实世界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感知方式。当前在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传承保护中,虽然已经利用了数字技术,但主要形式仍然是数字照片和网页浏览,增强现实技术并未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文章以人机交互理论为基础,结合增强现实技术自身的特性,探讨了汉画像石在增强现实环境中的呈现方式,寻找淮河流域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径。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丰富汉画像石在参观过程中的叙述和解释方式,为参观者提供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交互界面 增强现实 数字化
下载PDF
“赤帻”门吏装饰意涵研究——以南阳陈棚村东汉彩绘画像石墓M1为中心
15
作者 李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南阳陈棚村彩绘画像石墓M1出土门吏画像巾帻涂朱,形制特殊。结合该墓形制、画像及位置综合考察,可知“赤帻”当为墓内所举行驱疫仪式残留的痕迹。涂朱既为墓主驱除邪祟,也激活了画像礼仪空间,通过区别于现实的色彩关系建立生死壁垒,帮... 南阳陈棚村彩绘画像石墓M1出土门吏画像巾帻涂朱,形制特殊。结合该墓形制、画像及位置综合考察,可知“赤帻”当为墓内所举行驱疫仪式残留的痕迹。涂朱既为墓主驱除邪祟,也激活了画像礼仪空间,通过区别于现实的色彩关系建立生死壁垒,帮助重构墓主身份,达到“安冢墓,利子孙”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彩绘画像石 赤帻
下载PDF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悦 祁萌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28-141,173,共15页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名”表达的意义、历史文献中对于拜谒场景的多元叙述,试图将图、物、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血肉丰满的拜谒历史场景。在继承“二重证据法”研究理念的同时,试图展现史料之间更为立体的“多重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拜谒 画像石 简牍 历史文献
下载PDF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原始道教的孕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宛艳 《华夏文化》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南阳汉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原始道教 南阳地区 画像石 传统宗教 神仙思想 丧葬风俗
下载PDF
徐州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研究
18
作者 杨莎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4期30-33,共4页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思想意识和文化信仰的反映。江苏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数量较多且较具特色。从内容上看,画面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徐州画像石西王母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思想意识和文化信仰的反映。江苏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数量较多且较具特色。从内容上看,画面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徐州画像石西王母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代神仙学说、阴阳学说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情况。文章对西王母形象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汉代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西王母 汉代 汉代文化 中医文化
下载PDF
以汉画唤醒文化记忆——以自编课“石上百科:汉画像石”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涵 《江苏教育》 2024年第9期82-84,86,共4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拓印,是中国传统工艺。对于此工艺,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学者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拓印,是中国传统工艺。对于此工艺,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学者叹其妙。笔者根据苏少版六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形成自编课“石上百科:汉画像石”。这节课重点介绍汉画像石的雕刻内容、造型特征、艺术风格,笔者通过读石、品石、仿石、创石、拓石,带领学生解读汉画像石的艺术密码,领略汉朝的勃勃雄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画像石 拓片 传统艺术
下载PDF
AIGC技术下汉代画像石元素在国潮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牛森 马紫腾 +2 位作者 房奥博 李阳洋 龙宝儿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3期26-28,共3页
文章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汉代画像石图案数字化处理与国潮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等先进技术,从汉代画像石中提取复杂的图案和纹样,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AIGC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图像处... 文章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汉代画像石图案数字化处理与国潮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等先进技术,从汉代画像石中提取复杂的图案和纹样,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AIGC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图像处理效率和质量,修复后的纹样更加清晰。通过创意设计将其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成功设计出具有汉代文化元素的国潮服装。这些服装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结论指出,尽管AIGC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生成图像可控性差、难以保留设计师意图等不足,但其在文化传承与现代时尚融合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汉代画像石 国潮服装设计 文化传承 现代时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