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的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苏智 杨忠岐 +1 位作者 魏建荣 王小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6-116,共11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了了解其在释放利用后能否保持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研究了这种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通过调查 ,明确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种类 ,并研究了这些寄主...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了了解其在释放利用后能否保持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研究了这种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通过调查 ,明确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种类 ,并研究了这些寄主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这些寄主中的寄生率和出蜂量、雌雄性比等。结果表明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有 7种 :美国白蛾 ,大袋蛾 ,柳毒蛾 ,榆毒蛾 ,国槐尺蛾 ,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白蛾周氏啮小蜂年发生 7代 ,而美国白蛾年发生 2代 (部分年份可发生 3代 ) ,小蜂除寄生这 2代(或 3代 )美国白蛾蛹外 ,其余各代在这些转主寄主蛹中寄生。这些转主寄主的蛹期和美国白蛾的蛹期在 1a的生长发育期中相互衔接 ,小蜂可转移寄生在这些寄主上 ,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对各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柳毒蛾和美国白蛾上的寄生情况比较分析 ,发现该小蜂在不同地点的寄生情况差异不显著 ,说明这种小蜂的分布比较广泛 ,种群数量比较稳定。研究还表明 ,绿化树木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转主寄主的种类和数量 ,从而能够使小蜂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转主寄主 美国白蛾 寄生性天敌 生物防治 森林害虫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杨忠岐 王小艺 +2 位作者 王传珍 乔秀荣 庞建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80,共9页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分别放蜂1次,放蜂量为美国白蛾幼虫数量的5倍,连续放蜂防治两代美国白蛾,就可将其种群数量有效控制,使有虫株率降到1.25%,天敌的总寄生率达到92.67%。放蜂防治后连续5年,共追踪调...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分别放蜂1次,放蜂量为美国白蛾幼虫数量的5倍,连续放蜂防治两代美国白蛾,就可将其种群数量有效控制,使有虫株率降到1.25%,天敌的总寄生率达到92.67%。放蜂防治后连续5年,共追踪调查10代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发现这种小蜂具有良好的持续控制效果。美国白蛾在防治后第2年至第5年有虫株率均保持在0.1%以下的低水平,天敌的寄生率仍高达92%,表明持续控制作用十分显著。研究中,还对我们计算出的回归模型y=-51.60795+77.47512lgx进行了实际检验。结果显示,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的多种天敌的总寄生率与实际调查所得的总寄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调查天敌的寄生率,能够大大节约工作量,利于生产单位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白蛾周氏啮小蜂 生物防治 持续控制 回归模型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研究和生物防治应用进展 被引量:32
3
作者 郑雅楠 祁金玉 +1 位作者 孙守慧 杨长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5-281,共7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期寄生性天敌,对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自该蜂发现以来,围绕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证实...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期寄生性天敌,对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自该蜂发现以来,围绕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证实其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性比大等优点,为一种优良的寄生蜂。特别是在该蜂的应用方面,目前已经摸索出一套成体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种蜂繁育技术和林间释放技术,在各发生区均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如在寄主识别与标记,作用于寄主的寄生因子及其对寄主发育的影响,寄生行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还需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该蜂的人工繁育质量及林(田)间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生物防治 繁育技术 寄生
下载PDF
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魏建荣 杨忠岐 苏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 ,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 ,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 ,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 ,...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 ,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 ,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 ,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 ,连续 2年共 4代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进行定点观察。防治区每代美国白蛾在化蛹初期和化蛹盛期各放蜂 1次 ,即每代美国白蛾共放蜂 2次。将 2年的第 1代和第 2代观测数据分别综合平均 ,制成 4个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放蜂防治区 ,第 1代和第 2代美国白蛾的种群趋势指数 (I)分别为 0 2 9和 0 14,说明下代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 ;放蜂区的I值显著小于对照区的 8 74和 4 48。生命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 ,通过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白蛾周氏啮小蜂 生命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及滞育后发育 被引量:25
5
作者 孙守慧 赵利伟 祁金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07-1311,共5页
本研究针对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过程中出现的小蜂滞育现象,对其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属长日照型昆虫,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 本研究针对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过程中出现的小蜂滞育现象,对其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属长日照型昆虫,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不同,在18℃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处于13L∶11D和14L∶10D之间;在21℃和24℃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变短,处于12L∶12D和13L∶11D之间。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的敏感光照虫态为幼虫期,且以幼虫的后期最为敏感,但整个幼虫期接受短光照对滞育的形成更为有利。通过观察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后在18℃,21℃,24℃和30℃的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60±0.31℃和209.38±8.72日.度。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蜂长期保存技术和指导商品蜂生产,正确把握放蜂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滞育 临界光 敏感虫态 滞育后发育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补充营养及低温贮藏虫期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守慧 赵利伟 +3 位作者 祁金玉 许哲 李亮亮 徐晓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0-325,共6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营养和低温贮藏进行了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蜂的寿命,以取食10%浓度蜂蜜水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最长,雌虫为27.60 d,雄虫为7.82 d,与不饲喂对照相比最多能延长小蜂寿命到4倍左右;对正常发育的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70 d的冷藏试验,发现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最适合用于长期储藏,在3℃下冷藏70 d后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寿命 补充营养 滞育 低温贮藏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晓蕊 张旭臣 +5 位作者 祈金玉 吕双双 靳莹莹 孙守慧 刘超 郑雅楠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65,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产卵器。结果表明,在该蜂的产卵器上共发现了8种感器,分别为毛状感器、栓锥感器、浅凹状感器、乳状感器、钟形感器、栉齿状感器、短锥感器和Bhm氏鬃毛。对产卵器感觉器的形态、...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产卵器。结果表明,在该蜂的产卵器上共发现了8种感器,分别为毛状感器、栓锥感器、浅凹状感器、乳状感器、钟形感器、栉齿状感器、短锥感器和Bhm氏鬃毛。对产卵器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产卵器 感觉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血细胞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辛蓓 张少斌 +1 位作者 刘佩旋 郑雅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9-706,共8页
【目的】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毒液对其寄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Na2-EDTA分离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测评了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寄主美国白... 【目的】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毒液对其寄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Na2-EDTA分离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测评了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寄主美国白蛾两种血细胞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美国白蛾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强于浆血细胞。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种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所有浓度毒液处理下,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最强。未经小蜂毒液处理的浆血细胞包囊指数在15 h时达到最强,但经浓度为0.01-0.03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达到最强,而经浓度为0.04-0.10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包囊指数在9 h时最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两种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毒液处理对浆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较小。【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可以抑制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且随着毒液浓度的增加,两种血细胞的免疫作用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美国白蛾 毒液 细胞免疫 血细胞 包囊作用 吞噬作用
下载PDF
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过冷却点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守慧 许哲 +4 位作者 王亚斌 杨宏光 祁金玉 郑雅楠 刘振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做为参照。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及黄粉甲虫老熟幼虫在0.1~15.0℃·min-1降温范围内均可有效地测定出SCP与FP,其SCP分别为(-18.44±0.93)℃和(-8.16±3.15)℃,FP分别为(-14.27±1.25)℃和(-2.19±2.03)℃;试验还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黄粉甲老熟幼虫和柞蚕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能进行反复冻融测定,且冻融的前3个循环的数值差异不显著(α=0.05),3种昆虫在反复冻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寒生理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耐寒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过冷却点(SCP) 冰点(FP) 降温速率 反复冻融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美国白蛾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乔鲁芹 曲良建 +3 位作者 杨忠岐 张永安 关玲 颜容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9-562,共4页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白蛾周氏啮小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王洪魁 许国庆 +3 位作者 戚凯 韩国生 牟忠良 杨秀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文首次报导利用柞蚕蛹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温度、湿度等影响繁蜂的因子和小蜂的发育周期进行了观测,初步调查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范围及越冬寄主。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人工繁殖 柞蚕蛹 生活史
下载PDF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桂清 王洪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白蛾周氏啮小峰是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峰的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对其中间寄主进行了选择,并探索出该蜂的繁殖方法,并在林间释放该蜂,调查了该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放蜂区防效明显高于非放蜂区。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中间寄主 繁殖方法 美国白蛾
下载PDF
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接蜂比例选择 被引量:12
13
作者 魏建荣 苏智 +3 位作者 王传珍 曲花荣 杨隽 孟凡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时寄主或替代寄主的接蜂比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为寄主时,接蜂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1和1:2为宜。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为寄主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 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时寄主或替代寄主的接蜂比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为寄主时,接蜂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1和1:2为宜。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为寄主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50为宜,繁殖出的小蜂田间平均寿命约为6 d。过多地增加接蜂数量,会影响到子代的出蜂数量和雌雄性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人工饲养 寄主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海燕 丛斌 +2 位作者 张海燕 董辉 崔蕾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我国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作为繁殖寄主,通过解剖利用该寄主繁殖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期(0~72h)的卵巢,观察统计雌蜂...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我国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作为繁殖寄主,通过解剖利用该寄主繁殖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期(0~72h)的卵巢,观察统计雌蜂个体大小、怀卵量、逐日产卵量,进行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羽化初期(0~4h),卵巢中的卵都已形成,但都处于未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发育期的变化,其卵不断成熟,雌蜂羽化24h后成熟卵量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此时即可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前2d,第1d的产卵量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51.7%,第2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34.1%;产卵可持续到第5d。怀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白蛾周氏啮小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雌蜂发育期 个体大小 怀卵量 繁殖力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晓蕊 祈金玉 +4 位作者 吕双双 许哲 王月 孙守慧 郑雅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6,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触角 感觉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行为学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杨忠岐 谢恩魁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8年第2期49-52,共4页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先进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雌蜂当天即可产卵寄...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先进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雌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雌蜂能咬破寄主化蛹时作的薄茧而到达蛹体产卵。有的雌蜂爬附于寄主老熟幼虫体上待其化蛹后再产卵寄生。一头寄主蛹中可出124~365头小蜂,雌雄蜂性比为44~95∶1。雌蜂在21℃时的寿命为15天。成蜂向光性很强。卵为牡蛎形,半透明,刚产时长0.054~0.065mm,产后1小时左右迅速吸水膨大,体积几乎为初产时的3倍。幼虫蛆形,无头无足,以寄主体内的血淋巴及器官组织为食。寄主蛹内的物质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蛹壳时,幼虫老熟,随即化蛹在寄主蛹内。在自然界,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美国白蛾 行为学
下载PDF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明禄 李时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0-413,共4页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蛹 白蛾周氏啮小蜂 繁殖
下载PDF
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测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彦龙 陈合志 武三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86-1487,共2页
研究了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的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先放蜂再施药的试验前3 d的不同浓度处理之间以及各浓度处理、清水对照之间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性无明显差异;先施药再放蜂的试验,在不同的施药天数、处理和处理以及处... 研究了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的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先放蜂再施药的试验前3 d的不同浓度处理之间以及各浓度处理、清水对照之间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性无明显差异;先施药再放蜂的试验,在不同的施药天数、处理和处理以及处理和清水对照之间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性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灭幼脲Ⅲ号对周氏啮小蜂成虫不具有毒性作用或毒性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幼脲Ⅲ号 白蛾周氏啮小蜂 毒性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杨忠岐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9-122,共4页
Through experiment,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for development of \%Chouioia cunea\% Yang (Hymenoptera:Eulophidae), a powerful pupa endoparasitoid of the intruded insect pest-f... Through experiment,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for development of \%Chouioia cunea\% Yang (Hymenoptera:Eulophidae), a powerful pupa endoparasitoid of the intruded insect pest-fall webworm, \%Hyphantria cunea\% Drury (Lepidoptera:Arctiidae), are 365.12 degree\|day and 6.14℃,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curve diagram of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is given.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in mass\|rearing the wasp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p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人工饲养 有效积温 发育起点
下载PDF
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海燕 丛斌 崔蕾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355,共3页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亚洲玉米螟 繁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