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4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鹿原》版本修改及文本演变考论
1
作者 罗先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当代文学生产场域也存在作者、编辑或出版者等“复数作者”,出于各种原因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在作品版本变迁过程中形成文本的演化与歧变现象。《白鹿原》的重要修改至少涉及三个不同版本:初刊本作为编者出于对形势担忧而面向市... 当代文学生产场域也存在作者、编辑或出版者等“复数作者”,出于各种原因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在作品版本变迁过程中形成文本的演化与歧变现象。《白鹿原》的重要修改至少涉及三个不同版本:初刊本作为编者出于对形势担忧而面向市场预期推出的“检验本”,较手稿而言历经大量删减,是当代文学出版机制对文本生产介入的体现;作者、编者等合作参与进行复原性修改,又使初版本成为最能体现作家创作初衷的“意图本”;修订本则是“评奖”作为当代隐形文化权力介入后,由媒介、学者、评奖等综合力量参与改动形成的“微调本”。“检验本”—“意图本”—“微调本”呈现的不仅是作品从初刊、初版到修订版物质形态的变化,更折射出当代文学隐秘而内在的文本演变与变异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检验本 意图本 微调本 文本演变
下载PDF
论长篇小说《白鹿原》与中国式现代化体验的书写
2
作者 张文诺 《北方论丛》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中国式现代化 体验 书写
下载PDF
论《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与反叛意识
3
作者 朱晴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0,共3页
《白鹿原》是20世纪最为经典、最为厚重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并表现出女性浓厚的悲剧意蕴。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肉体到心灵都是悲剧代表的田小娥;有投身革命却牺牲于政治迫害的白灵等等。从这些女性身上能够看到一种... 《白鹿原》是20世纪最为经典、最为厚重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并表现出女性浓厚的悲剧意蕴。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肉体到心灵都是悲剧代表的田小娥;有投身革命却牺牲于政治迫害的白灵等等。从这些女性身上能够看到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体现出作者对中国女性的深层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女性悲剧 反叛意识
下载PDF
《白鹿原》“出走”母题叙事方式及其置换变形
4
作者 刘莹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走”地点对“出走”模式进行创新,从叙事焦点和叙述声音两方面对“出走”母题的叙事进行置换和变形,使“出走”母题更具文学价值和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走”母题 白鹿原 叙事方式 置换变形
下载PDF
浅析小说《白鹿原》版本视野下的话剧改编
5
作者 樊益琳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27-29,共3页
小说《白鹿原》自出版以来备受追捧,目前小说《白鹿原》的话剧改编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2006年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的北京人艺版;其次是2016年由胡宗琪导演,孟冰编剧的陕西人艺版和2016年由吴京安、赵思源执导的西安外事学院版。三个... 小说《白鹿原》自出版以来备受追捧,目前小说《白鹿原》的话剧改编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2006年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的北京人艺版;其次是2016年由胡宗琪导演,孟冰编剧的陕西人艺版和2016年由吴京安、赵思源执导的西安外事学院版。三个版本各有特色,自巡演以来被观众连连称赞。陕西人艺话剧版《白鹿原》更是被称为“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全国巡演以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73个城市93家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观众以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话剧《白鹿原》获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幕后人员的倾心付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白鹿原 话剧 改编
下载PDF
浅析《白鹿原》语言特点
6
作者 皮丽丽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8期79-83,共5页
《白鹿原》的问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小说围绕关中地区来展开故事的叙述,在语言上无疑具有浓厚的关中特色,做到通俗化的同时还带有几分幽默,并能鲜明彰显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多种修辞手法和... 《白鹿原》的问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小说围绕关中地区来展开故事的叙述,在语言上无疑具有浓厚的关中特色,做到通俗化的同时还带有几分幽默,并能鲜明彰显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除此之外,作品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价值取向,既讲求仁,也讲求礼,当之无愧为一部民族史诗。The release of White Deer Plains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a witness of the times. The novel revolves around the Guanzhong region to develop the story of the narrative, in the language undoubtedly has a strong Guanzhong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popular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few points of humor, and can distinctly highlight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each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 of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 descriptiv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stories and people in the work reflect the cultural values of Confucianism, which emphasizes both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 and deserves to be called a national ep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语言特点
下载PDF
从小说到话剧——论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的时空转换策略
7
作者 王旸犀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9期7-9,共3页
林兆华导演于2006年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戏剧舞台,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凝练成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达。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为了解决时空转换问题,编剧在剧本中打乱并重置了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最大程... 林兆华导演于2006年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戏剧舞台,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凝练成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达。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为了解决时空转换问题,编剧在剧本中打乱并重置了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最大程度展现小说内容的前提下,使舞台叙事的空间更为集中、情节更加紧凑。导演在排演中,通过人物的流动、舞台空间的多重分区、舞美灯光与音乐音响等舞台语汇的巧妙使用,让时空转换得更加流畅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艺 白鹿原 戏剧叙事 时空转换
下载PDF
《白鹿原》的生命化历史书写
8
作者 李志宇 《鄂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7-58,共2页
《白鹿原》的历史书写体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点和特征,使小说叙事及历史叙述充分地、全面地融合起来。生命化的历史书写主要指创作者在叙述、解读历史中融入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及创作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生命体验来体悟历史... 《白鹿原》的历史书写体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点和特征,使小说叙事及历史叙述充分地、全面地融合起来。生命化的历史书写主要指创作者在叙述、解读历史中融入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及创作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生命体验来体悟历史,表达独具个性及特点的历史观;另一方面是在人物塑造时充分给予人性关怀及理解,强调对人性的刻画。文章结合《白鹿原》主题,探究历史观及人物塑造,分析生命化历史书写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生命化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浅析《白鹿原》中的“乡约”意象
9
作者 张宇璁 《大众文摘》 2024年第7期0108-0110,共3页
《乡约》作为小说中叙事的核心意象之一,起着贯通全文、凝聚精神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 的塑造都紧紧围绕这个意象展开。在小说中,乡约可以看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乡约,即朱先生起草并被刻在 祠堂的乡约石碑。... 《乡约》作为小说中叙事的核心意象之一,起着贯通全文、凝聚精神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 的塑造都紧紧围绕这个意象展开。在小说中,乡约可以看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乡约,即朱先生起草并被刻在 祠堂的乡约石碑。另一种则是无形的“乡约”,是一种在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白鹿原 上的人们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们总是坚强地繁衍着,在灾难过后,依然会在祠堂中背诵着《乡约》,这部“过日子 的章法”已然成为原上人民心中的金科玉律,构成了原上百姓的文化心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乡约 叙事功能 文化意蕴
下载PDF
《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
10
作者 李瑞星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4期334-341,共8页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它展示了中华民族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文章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文本,探究作者在时局的变迁中对儒家文化命运走向的思考。从乡村社会中的儒家文化观念中找寻传统儒学在“和”理念、仁...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它展示了中华民族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文章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文本,探究作者在时局的变迁中对儒家文化命运走向的思考。从乡村社会中的儒家文化观念中找寻传统儒学在“和”理念、仁义理念、宗族理念及教育理念等多方面闪光点,从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意义中借鉴儒家文化对“人之为人”的要求,反思其对人性的束缚,从《白鹿原》儒家文化的审视中挖掘其当代内涵,扬弃糟粕、传承精华,这对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local literature, Bai Lu Yuan, is an important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 shows the changes in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The paper has chosen three perspectives to analyze the text, exploring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n the fate of Confucian culture amid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e analysis seeks to identify the highlight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n the “harmony” concept, the concepts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clan ideology, and educational ideas within the rural society. It also draws lessons from the Confuci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represented by the characters, reflecting on its demands on “what makes a human” and the constraints on human nature. By examining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Bai Lu Yuan the study uncovers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advocating for the abandonment of the dros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ssence, which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儒家文化 传承
下载PDF
浅析《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儒者形象
11
作者 王玲 翟晓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4-6,共3页
《白鹿原》作为我国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等。该书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朱先生,朱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使得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了起来。对朱先生... 《白鹿原》作为我国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等。该书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朱先生,朱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使得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了起来。对朱先生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正确认识儒家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儒家文化 朱先生 儒者形象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白鹿原》中的民俗词汇英译
12
作者 张茜楠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与外语译本普及显得至关重要。将《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词汇归入社会生活系统、物质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归纳分析了作品中民俗词汇的文化特点。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与外语译本普及显得至关重要。将《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词汇归入社会生活系统、物质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归纳分析了作品中民俗词汇的文化特点。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能对等”在解决文化缺省、语境空缺、文化空白翻译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度和指导意义。以《白鹿原》为例,基于文化翻译观,总结分析了民俗词汇的英译策略:靠近目的语文化,兼顾可读性以“求同”;尊重源语文化,兼顾本真性以“存异”。本研究对丰富民俗英译策略和推动关中地区民俗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功能对等 民俗词汇 白鹿原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的文本批评——《白鹿原》近期学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希哲 张雪艳 赵润民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白鹿原 家族文化 儒家文化 白孝文 黑娃 陈忠实 白鹿原 文本批评
下载PDF
文化·人格·困境——对《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重释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龙田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33-137,共5页
陈忠实的《白鹿原》不仅超越了当代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同构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以深刻的生命体验重释了儒家文化。再次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探寻的热潮。儒家文化在八十年代以后的复兴,
关键词 白鹿原 儒家文化 白嘉轩 朱先生 白鹿原 重释
下载PDF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星 Zhu Yuan 《孔学堂》 2016年第3期16-26,共11页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做人'二字。《白鹿原》中以牛兆濂为原型塑造的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象征,白嘉轩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者,同时作品展现了关学的人格魅力,是关学思想的活标本。《白鹿原》是文化反思与传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试图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价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白鹿原 儒家文化 关学 寻根文学
下载PDF
乡音·乡愁·乡魂的本土艺术——评陕西人艺的话剧《白鹿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秀玲 《影剧新作》 2016年第2期154-157,共4页
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自2014年开办两年以来,本人有幸先后观摩了北京人艺的话剧《白鹿原》和陕西人艺的话剧《白鹿原》。这两个演出版本,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说"北版"的《白鹿原》还带有"模仿"当地方言的性质... 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自2014年开办两年以来,本人有幸先后观摩了北京人艺的话剧《白鹿原》和陕西人艺的话剧《白鹿原》。这两个演出版本,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说"北版"的《白鹿原》还带有"模仿"当地方言的性质,那么"陕版"的《白鹿原》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朴实中见精华。大幕开启,便将观剧者的神思带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渭河平原上。陕版《白鹿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渭河平原 北京人艺 戏剧节 本土艺术 当地方言 白嘉 子霖 白鹿原 大幕
下载PDF
影像符号表达的失败:“民族秘史”《白鹿原》的改编之路
17
作者 刘亚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71-73,共3页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秦腔、话剧、电影、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可谓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佳作。2012年,由王全安导演,张雨绮、张丰毅、段奕宏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白鹿...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秦腔、话剧、电影、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可谓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佳作。2012年,由王全安导演,张雨绮、张丰毅、段奕宏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白鹿原》在柏林电影节上公映时的片长是220分钟,内地版本进行过大量删减。单就内地上映的版本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同名电影 王全安 柏林电影节 符号表 陈忠实 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 子霖 艺术形式
下载PDF
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2 位作者 张旭 周自翔 查小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2-800,共9页
选择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偏光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林地土壤中主要... 选择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偏光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林地土壤中主要是孔道和填充孔隙,孔隙壁较光滑,剖面中微形态连续变化,而耕地土壤的孔隙形态复杂,孔隙壁相对较粗糙,从上向下微结构明显变化,其中20 cm和35 cm是两个重要转折点;大量隐晶方解石反映土壤环境频繁变化,大量针状方解石出现在犁底层中下部并指示一种短期稳定的土壤环境,大量细晶方解石反映长期稳定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做形态 耕作土壤 人工果林土壤 白鹿原
下载PDF
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宜君 高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文学也应坚守以保有艺术独创性为前提的良性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改编 影视与文学互动 原著精神
下载PDF
诗性智慧与诗性品格的缺失--以小说为参照分析电影《白鹿原》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桦 巩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142,共3页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诗性品格 诗性智慧 电影 小说 陕西作家 陈忠实 王全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