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化传承下的艺术融合——汉代石刻艺术与现代绗缝艺术
1
作者 彭茹 《河北画报》 2024年第14期49-51,共3页
汉代石刻艺术与现代绗缝艺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代石刻注重细节和精湛技艺,传承中华传统审美观。现代绗缝艺术则强调创新和表现形式,展现当代审美理念。二者在艺术融合中相互启发,汉代石刻为现代绗缝提供灵感,而现代绗缝注入新的... 汉代石刻艺术与现代绗缝艺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代石刻注重细节和精湛技艺,传承中华传统审美观。现代绗缝艺术则强调创新和表现形式,展现当代审美理念。二者在艺术融合中相互启发,汉代石刻为现代绗缝提供灵感,而现代绗缝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丰富传统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下 艺术融合 汉代石刻艺术 现代绗缝艺术
下载PDF
论大足石刻艺术简洁与繁复的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龙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8-189,共2页
简洁与繁复的对比,常常与虚实对比密切相连,也即对一种对象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审视所获得的视觉差异。大足石刻中的简洁与繁复的对比,或表现于一龛一窟之内的诸造像中,或表现于同一个较大的石刻群中,而同一尊造像身上所显示的简洁... 简洁与繁复的对比,常常与虚实对比密切相连,也即对一种对象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审视所获得的视觉差异。大足石刻中的简洁与繁复的对比,或表现于一龛一窟之内的诸造像中,或表现于同一个较大的石刻群中,而同一尊造像身上所显示的简洁与繁复的对比常常表现得尤为鲜明和突出,目的是为了向善男信女们充分渲染令人向往的佛国富丽,或诸佛、菩萨慈悲为怀的巨大感召力量,当然,最为根本的还有为艺术气氛的营造以及审美自觉的追求,全方位地加强无边佛法的巨大影响作用。于此,举例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对比 石刻艺术 大足石刻 繁复 简洁 审美自觉 艺术气氛 举例分析
下载PDF
大足石刻艺术雕刻技法手段 被引量:4
3
作者 龙红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32-38,共7页
大足石刻艺术,有着超迈不凡的艺术表现,成为晚期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赖于雕刻技法手段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石窟与摩崖相结合;二、多种刀法有机融合;三、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交互使用;四、圆雕与浮... 大足石刻艺术,有着超迈不凡的艺术表现,成为晚期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赖于雕刻技法手段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石窟与摩崖相结合;二、多种刀法有机融合;三、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交互使用;四、圆雕与浮雕交相辉映;五、主体性与装饰性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艺术 雕刻技法 集大成
下载PDF
论大足石刻艺术的虚实对比 被引量:4
4
作者 龙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虚实对比 石刻艺术 艺术感染力 艺术效果 艺术创造 大足石刻
下载PDF
论大足石刻艺术动与静的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龙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194,共2页
大足石刻艺术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动、静对比关系,不仅表现在一像的自身造像中,更体现于像与像的组合构建里,还体现于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其于造像之动与静对比关系的把握,表现极为娴熟,充满了辩证色彩,从一个特殊方面显示了"... 大足石刻艺术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动、静对比关系,不仅表现在一像的自身造像中,更体现于像与像的组合构建里,还体现于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其于造像之动与静对比关系的把握,表现极为娴熟,充满了辩证色彩,从一个特殊方面显示了"技进乎道"境界的绝佳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艺术 对比 动态 静意
下载PDF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懿 宋卫哲 《美术大观》 2011年第2期102-102,共1页
青海传统石刻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信息,不仅展现了青海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开掘了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更可贵的是揭示了青海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和境界,融合了青海的大美之美、神秘之美。
关键词 青海 石刻艺术 民间 民族 社会历史发展 石刻文化 自然风貌 民俗风情
下载PDF
论明清牌坊石刻艺术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德胜 《丽水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2-94,共3页
作为中国明、清两代建筑装饰雕刻的重要样式———石牌坊,其样式类型丰富多彩,演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价值,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石牌坊 建筑样式 石刻艺术
下载PDF
珙县悬棺岩画与石城山僰人岩墓群石刻艺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僰人悬棺岩画闻名于世,而僰人岩墓石刻却"养在深闺"。悬棺岩画以单色平涂为主,古朴简略,为葬仪组成部分;石刻浮雕则以准确的写实手法,再现了汉、彝、僰民族千年融合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造型艺术 僰人悬棺岩画 石刻艺术 浮雕 艺术风格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汉代石刻艺术“悬璧图” 被引量:3
9
作者 幸晓峰 《文史杂志》 2008年第5期46-48,共3页
四川是我国汉代画像砖石艺术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更是我国石阙艺术保存最多的省份。四川汉阙以及汉画像砖、石上保存了大量“悬璧”图像,为我们研究汉代及汉代以前的艺术、特别是研究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成组或成批玉石璧的音乐声... 四川是我国汉代画像砖石艺术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更是我国石阙艺术保存最多的省份。四川汉阙以及汉画像砖、石上保存了大量“悬璧”图像,为我们研究汉代及汉代以前的艺术、特别是研究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成组或成批玉石璧的音乐声学性能和祭祀功能,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汉代以前 图像资料 画像砖石 汉画像砖 音乐声学 金沙遗址 保存
下载PDF
嘛呢石:信仰生活与乡民石刻艺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虎生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7-93,共7页
“嘛呢”是汉字音译藏语“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简称,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咒语,是神圣、力量、功德、佛法的象征。嘛呢石是刻有“嘛呢”的石头,也泛指刻有神、佛、塔等造像和其它经咒、器物的石头。藏族的乡民生活中大... “嘛呢”是汉字音译藏语“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简称,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咒语,是神圣、力量、功德、佛法的象征。嘛呢石是刻有“嘛呢”的石头,也泛指刻有神、佛、塔等造像和其它经咒、器物的石头。藏族的乡民生活中大量地表现了与嘛呢石相关的信仰内容。嘛呢石是藏传佛教社会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是乡民对本民族信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传统信仰生活延伸至今的重要载体。乡民的石刻艺术同时也表达了平凡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与神、佛接近的渴望,承载了乡民们千百年来对现实生活及理想未来的理解与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嘛呢石 信仰 乡民石刻艺术
下载PDF
论灵渠古石刻艺术的跨时空文化生态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雄飞 《美术大观》 2015年第8期72-73,共2页
本文以对灵渠石刻艺术介入空间的实地考察,尝试分析灵渠石刻遗存与特定历史文化空间的关系,并由石刻艺术引起更深入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 灵渠 石刻艺术 跨时空 文化生态
下载PDF
兼容并蓄——雅安地区东汉石刻艺术造型特点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骆韬颖 《美术大观》 2009年第12期64-65,共2页
古代中国文化代表着整个东方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其艺术特点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而处于中华文明青年时期的汉代艺术更是体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其造型艺术特点蕴涵着早期民族文化蓬勃兴起时期所特有的积极向上... 古代中国文化代表着整个东方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其艺术特点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而处于中华文明青年时期的汉代艺术更是体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其造型艺术特点蕴涵着早期民族文化蓬勃兴起时期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气质和英雄主义精神。四川雅安地区东汉石刻精美宏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它的艺术体现了那一时期对各种文化的巨大兼容性,呈现出汉代兴盛时前所未有的统一和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造型特点 雅安地区 兼容并蓄 东汉 英雄主义精神 文化发展 艺术特点
下载PDF
阴间并不安全——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艺术中的防卫题材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垂利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7年第6期54-56,共3页
在巴蜀地区的宋代石室墓中发掘清理出了大量浮雕石刻,其类型多样,雕刻精细、颇具特色。其中有大量的武士、神灵以及买地券、镇墓文等题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宋人认为地下墓葬并不安全的死亡观念。
关键词 宋代 巴蜀地区 石刻艺术 防卫题材
下载PDF
文脉与文明--《南朝访古录:南朝石刻艺术总集》序言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传席 《创意与设计》 2018年第3期98-99,共2页
汉、唐是前辈学者研究的重点,六朝的研究,人就少了。有一位已故的著名学者就说过:“那些短命的王朝,短命的诗人、艺术家,尽量不要去研究。”我当时正在研究六朝,也研究唐寅、弘仁,前者是短命的王朝,后者是短命的艺术家,听后心... 汉、唐是前辈学者研究的重点,六朝的研究,人就少了。有一位已故的著名学者就说过:“那些短命的王朝,短命的诗人、艺术家,尽量不要去研究。”我当时正在研究六朝,也研究唐寅、弘仁,前者是短命的王朝,后者是短命的艺术家,听后心为之一振。但因为需要研究,我还是研究下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序言 文明 文脉 艺术 学者 六朝
下载PDF
青海藏族石刻艺术的现代流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卫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60-62,共3页
在青海民族艺术的长廊中,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态,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青海藏族石刻既有鲜明独特的传统形态、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同时在技法、内容上也... 在青海民族艺术的长廊中,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态,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青海藏族石刻既有鲜明独特的传统形态、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同时在技法、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藏族石刻艺术 民族性 地域性 传统与现代形态
下载PDF
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俊 《艺术评鉴》 2017年第16期29-31,共3页
本文以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研究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拴马桩石刻艺术在遗址公园、校园景观、街道广场和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应... 本文以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研究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拴马桩石刻艺术在遗址公园、校园景观、街道广场和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使朴拙雅致的拴马桩石刻艺术迅速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这样,有利于对传统民间石刻艺术品的发掘与保护,使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文化遗产能更长久地延续下去,推进陕西文化走出去,打造强省文化,传承文化为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拴马桩 石刻艺术 景观设计
下载PDF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国生 《华夏文化》 1997年第2期32-33,共2页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6万余尊,其中宋代造像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宝顶山 重庆大足 民族特色 大足石窟 石刻造像 “父母恩重经变” 风格的演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教传播路线与摇钱树佛像--大足石刻艺术的历史成因探析
18
作者 龙红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了四川地区是早期被染印度佛教及其艺术的地方。印度佛教及其艺术首先在四川地区扎下根来,进而开花、结果,瓜瓞绵延,并终至兴旺发达,其标志就是大足石刻艺术辉煌世界的精彩构筑。摇钱树造像是其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早期传播路线 摇钱树佛像 大足石刻艺术 历史成因
下载PDF
从大足石刻艺术看中国式佛经变相——兼论“变文”与“变相”及其相互关系
19
作者 龙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2-154,共3页
"疑伪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特殊时代阶段的断面状况,对中国佛教乃至"三教合一"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大足石刻艺术"变文"和"变相"有机统一,图文并茂,成为中国式佛经变... "疑伪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特殊时代阶段的断面状况,对中国佛教乃至"三教合一"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大足石刻艺术"变文"和"变相"有机统一,图文并茂,成为中国式佛经变相的最高阶段,构筑了一道中国佛教历史演进的崭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艺术 疑伪经 变文 变相
下载PDF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20
作者 蔡维维 常莹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7期28-29,共2页
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中有一些珍稀的历史遗存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如元明时期当地文人遗留的摩崖题壁书法墨迹和散存于崇左各县的零散岩画,因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些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在逐渐消损.在我国西部大开发... 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中有一些珍稀的历史遗存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如元明时期当地文人遗留的摩崖题壁书法墨迹和散存于崇左各县的零散岩画,因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些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在逐渐消损.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大力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这也是该地区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江流域 石刻艺术资源 抢救性整理 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