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1
作者 李霞 吕涛 +3 位作者 奚晗清 崔翔 刘坤 高昕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5-652,共8页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感觉偶联 针刺 穴位敏化 自主神经
下载PDF
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内涵及关系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长乐 张利 +9 位作者 袁懿芸 崔艺敏 何轶帆 唐娅妮 邢文文 苗玉清 张宁 乔海法 杨晓航 刘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随着“穴位敏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激痛点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激痛点与穴位敏化在理论来源、临床表现、分布特征、产生机制、功能等方面存在高度相关性,证实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现象的一种... 随着“穴位敏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激痛点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激痛点与穴位敏化在理论来源、临床表现、分布特征、产生机制、功能等方面存在高度相关性,证实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相关性可以为激痛点的穴位敏化现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为基础性研究新发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科学依据。但激痛点与穴位敏化仍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可以为二者的区分提供依据,为二者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痛点 穴位敏化 相关性 综述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胃溃疡模型小鼠穴位敏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雪 郑璇 +4 位作者 袁伟 吴宇蔚 刁志君 薛思梦 乔海法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慢性胃溃疡模型小鼠穴位敏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将冰乙酸溶液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到胃壁肌层近...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慢性胃溃疡模型小鼠穴位敏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将冰乙酸溶液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构建慢性胃溃疡模型,随后在小鼠尾静脉上注射伊文思蓝,观察穴位敏化点的体表分布规律;HE染色法观察胃部组织在造模前后的病理形态变化;通过体表痛敏行为学实验,观察小鼠痛觉阈值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穴位敏化后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皮肤中的CGRP表达。结果通过向小鼠胃部注射冰乙酸可诱导其形成符合胃溃疡典型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对照组EB渗出点较少,模型组EB渗出点分散于脊髓T_(1)~T_(13)节段支配区域,其中以T_(9)~_(T11)区域最为集中,且其伊文思蓝渗出点压痛阈较造模前显著降低(P<0.01)。穴位敏化后模型组的脊髓、DRG和皮肤中的CGRP蛋白和荧光蛋白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冰乙酸诱导小鼠形成胃溃疡后,其胃部组织病变所对应的体表敏化区、相应的脊髓T9~T11节段和DRG神经元中CGRP表达增高,可能是引起外周和中枢痛觉敏化,使体表局部出现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介导穴位敏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穴位敏化 痛阈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小鼠
下载PDF
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针刺内关穴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4
作者 盖香沐 李梦琪 +3 位作者 胡静 于洋 王艺凝 王洪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6-11,共6页
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是冠心病(CAD)的主要类型之一,症状以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为主,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和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改变的动态过程,久病累积多个系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列为推荐进行针刺治疗的疾... 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是冠心病(CAD)的主要类型之一,症状以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为主,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和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改变的动态过程,久病累积多个系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列为推荐进行针刺治疗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心肌缺血时,以内关穴为代表的相关穴位会出现明显的敏化现象。针刺敏化态穴位如内关穴可以更好地调节神经系统,影响相关信号物质和离子通道,增强心脏的自我修复功能,故而内关穴被视为慢性冠脉综合征穴敏现象在临床治疗中的代表性穴位。本研究通过总结针刺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效应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穴位敏化理论与其机制的相关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脉综合征 穴位敏化 内关穴 针刺 效应机制
下载PDF
穴位敏化现象与特点探析
5
作者 杨佳一 汪子栋 +3 位作者 陶宜琳 吴国庆 徐骁腾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穴位敏化是穴位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穴位敏化的类型包括形态变化及功能状态变化,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可以进行敏化穴位的探查。本研究基于敏化的特性将从穴位敏化的中医理论基础、敏化类型、敏化成像技术的研究、... 穴位敏化是穴位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穴位敏化的类型包括形态变化及功能状态变化,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可以进行敏化穴位的探查。本研究基于敏化的特性将从穴位敏化的中医理论基础、敏化类型、敏化成像技术的研究、敏化机制的基础、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明确目前穴位敏化现象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及其研究方向,以便更好地推进穴位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敏化成像 针灸
下载PDF
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陈曦 肖芷兰 +4 位作者 李书娟 文永洪 姜楠 钟建国 沈小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25-1230,共6页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观察2组在观察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3组患者血清P物质(SP)、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水平及弥散张量成像中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结果除对照组治疗结束后4周OD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2组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的VAS评分及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血清SP、CXCL10、CGRP水平及AD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FA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2组患者血清CXCL10、CGRP水平及ADC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血清S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A均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治疗4周后,3组步行周期、单支撑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05),3组步速和观察1组、观察2组步长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2组步速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单支撑时间明显短于其余2组(P均<0.05),步行周期仅短于对照组(P<0.05),步长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可以明显调节疼痛相关因子水平,缓解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和运动障碍,减轻椎间盘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改善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训练 穴位敏化针刺 盘源性坐骨神经痛
下载PDF
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HIF-1α的影响
7
作者 修春英 陈白 +1 位作者 赵莉莉 汪欣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9期21-24,共4页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观察不同敏化状态下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ST段电压幅值、心肌梗死面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低敏化组、内关高敏化组,每组1...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观察不同敏化状态下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ST段电压幅值、心肌梗死面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低敏化组、内关高敏化组,每组10只。模型组、内关低敏化组、内关高敏化组采用四肢和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 mg/mL异丙肾上腺素的方式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运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造模前后内关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和温度情况,计算其变化率,以变化率高低为依据分为内关低敏化组和内关高敏化组。内关低敏化组和内关高敏化组采用电针双侧内关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5 d,模型组仅进行捆绑固定。采用Powerlab多导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4组大鼠ST段电压幅值,TTC染色法测定4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qPCR检测4组大鼠心肌组织HIF-1α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内关低敏化组和内关高敏化组ST段电压幅值明显升高(P<0.05),经电针干预后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低敏化组、内关高敏化组ST段电压幅值、心肌梗死面积、HIF-1α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内关低敏化组、内关高敏化组的ST段电压幅值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比例明显减少,HIF-1α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内关低敏化组比较,内关高敏化组的ST段电压幅值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比例明显减少,HIF-1α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模型大鼠ST段电压幅值偏移,减小心肌梗死面积,调节心肌组织HIF-1αmRNA表达,内关穴穴位敏化后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穴位敏化 内关穴 HIF-1Α
下载PDF
穴位敏化规律及相关机制的系统科学解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少宗 朱兵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穴位敏化规律包括基于过程的穴位敏化规律和基于空间的敏化穴位的分布规律,应当从动态过程去认识穴位敏化。试举例说明关于穴位"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分界标准,以及穴位敏化的演化过程与对应器官功能变化的演化过程... 穴位敏化规律包括基于过程的穴位敏化规律和基于空间的敏化穴位的分布规律,应当从动态过程去认识穴位敏化。试举例说明关于穴位"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分界标准,以及穴位敏化的演化过程与对应器官功能变化的演化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但仍需深入研究。穴位敏化是开放的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个主动过程,这一主动性使敏化穴位成为了实现"小刺激大效应"的一个基础性的本能环节。以针灸为代表的穴位刺激疗法所具备的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的特征是由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内在特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规律 穴位敏化机制 针灸作用规律 系统科学 自组织系统
下载PDF
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和大小的变化 被引量:25
9
作者 漆学智 陈李圳 +6 位作者 阚宇 张晓宁 何伟 宿杨帅 王晓宇 景向红 朱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痛阈值 穴位敏化 肠癌 功能性肠病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穴位敏化客观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温川飙 陈菊 +4 位作者 贾伟 谭惠娟 吴曦 黄玲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23-1725,共3页
目的:通过穴位敏化的客观化规律及现状分析,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穴位解决方法。方法:针对穴位敏化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囊括不同敏化形式的大样本穴位敏化综合性的问题,提出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深入开展穴位敏化的客观化研究的方法。结果:从... 目的:通过穴位敏化的客观化规律及现状分析,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穴位解决方法。方法:针对穴位敏化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囊括不同敏化形式的大样本穴位敏化综合性的问题,提出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深入开展穴位敏化的客观化研究的方法。结果:从提取穴位敏化客观动态数据特征、实现穴位敏化特征预处理的深度神经网络设计、建立穴位敏化识别策略权重估值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敏化的客观化研究的潜在切入点。结论:通过对潜在切入点的研究,表面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与大数据条件下的深度学习技术的结合,必然产生一种不同于实验和实证研究的全新的中医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穴位敏化 客观化研究
下载PDF
延髓背柱核在穴位敏化现象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荣培晶 李霞 +2 位作者 李亮 余玲玲 朱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讨内脏病理状态下穴位敏感程度的变化;观察电针刺激对延髓背柱核(DCN)神经元激活效应在正常和内脏伤害性传入情况下反应的量-效变化,阐述穴位敏化的中枢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伤害性刺激,... 目的:探讨内脏病理状态下穴位敏感程度的变化;观察电针刺激对延髓背柱核(DCN)神经元激活效应在正常和内脏伤害性传入情况下反应的量-效变化,阐述穴位敏化的中枢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伤害性刺激,记录延髓DCN神经元活动,观察不同强度CRD刺激前后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穴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量-效反应的不同改变。结果:内脏的伤害性传入可以在DCN神经元观察到敏化穴位针刺的反应强度,并随着内脏伤害强度的增加,针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也随之增加。结论:穴位可随内脏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当内脏功能受损时,体表相应反应点的数量、穴位感受野的大小和穴位的敏感程度也发生相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延髓背柱核 CRD
下载PDF
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敏化状态腧穴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河 王晶 +4 位作者 方园 谭舒怀 曾理 刘密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60-464,共5页
目的本研究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为观察对象,针刺同一组腧穴,量化膝关节局部敏化态腧穴温度、压痛阈值,观察穴位敏化与穴位非敏化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156例受试者依据是否符合敏化态腧穴诊断界值,分为穴位... 目的本研究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为观察对象,针刺同一组腧穴,量化膝关节局部敏化态腧穴温度、压痛阈值,观察穴位敏化与穴位非敏化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156例受试者依据是否符合敏化态腧穴诊断界值,分为穴位敏化组125例、穴位非敏化组31例。采用SPSS 19.0软件PSM功能均衡组间基线资料,最终纳入23对匹配患者,即穴位敏化组23例、穴位非敏化组23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每次30 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随访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健康调查12条简表(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分情况。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WOMAC评分、SF-12评分在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2)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SF-12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穴位敏化组的WOMAC评分低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SF-12评分显著高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3)随访时,穴位敏化组WOMAC评分依然显著低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SF-12评分显著高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结论针刺同一组腧穴,穴位敏化组对KOA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穴位非敏化组,为针灸临床治疗KOA提供进一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穴位敏化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队列研究
下载PDF
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体表牵涉痛与穴位敏化形成的联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章薇 赵吉平 +5 位作者 徐斌 何勋 吴江昀 徐天成 韩数 朱兵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布部位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进行对比;动物实验部分观察雄性SD睾丸炎模型大鼠(n=8)、对照组(n=3)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后体表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和相关穴位对比。结果:临床观察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体表痛敏点大多分布在下腹部及下肢内侧,腰部及会阴部也有部分分布,痛敏点分布范围与大部分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所处位置在同一区域,并有部分重叠;动物实验观察到体表Evans Blue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分布情况高度相似。结论:睾丸、附睾炎性病变引发的体表痛敏点多数与治疗该类疾病的相关穴位所处位置重叠或邻近,提示这些疾病状态下的体表敏化点可能是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炎 附睾炎 穴位敏化 牵涉痛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敏化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巧侠 丁宁 +5 位作者 姜婧 刘潇潇 秦萍萍 许艺元 胡嘉同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10期51-5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节炎组(B)和重度关节炎组(C) 5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于造模的第7天取1. 5 mm×1. 5 mm×1. 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3穴的穴区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MC的募集和脱颗粒;免疫荧光观察MC脱颗粒释放的介质与MC共表达情况。结果: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A、B、C 3组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N组和NS组(P <0. 01),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区未见明显变化,A、B、C 3组组间比较发现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随疾病程度加重呈递增增长。A、B、C 3组鹤顶穴一些MC脱颗粒有类胰蛋白酶、5-HT、HA的释放,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则未观察到这种变化。结论:在第7天时,鹤顶穴发生了穴位敏化,且敏化效应是即时的,敏化过程中伴随了MC的募集和脱颗粒,且MC的变化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穴位发生敏化具有特异性,每个穴位致敏的条件不同,MC脱颗粒所释放的类胰蛋白酶、5-HT、HA可能是穴位敏化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穴位敏化 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5-羟色胺 组胺
下载PDF
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与穴位敏化的生理基础 被引量:10
15
作者 顾金涛 杨洪伟 +1 位作者 沈周锋 丁光宏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期13-17,23,共6页
该文对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的有关文献加以回顾总结与分析,发现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与细胞外基质、粘附因子和细胞骨架密切相关,为探讨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和穴位敏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穴位敏化 机械刺激 细胞外基质 粘附因子 细胞骨架
下载PDF
浅谈阿是穴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丹 刘晓佳 +2 位作者 晏明熙 蒋一璐 梁繁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1-3,共3页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是穴 穴位敏化 腧穴
下载PDF
穴位敏化特色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兰花 李巧林 熊引 《光明中医》 2021年第24期4260-4262,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敏化特色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30例予以穴位敏化特色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 目的探讨穴位敏化特色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30例予以穴位敏化特色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SF-36)、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量表中每一维度评分均上升,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敏化特色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较佳,能改善症状,促进胃肠道消化,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起到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穴位敏化特色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牵涉痛与穴位敏化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渊 王健 +7 位作者 章薇 施静 何勋 孙建华 赵吉平 吴媛媛 赵君 朱兵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4期501-507,共7页
目的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牵涉痛的分布规律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招募180例食管疾病和73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指压法在躯干四肢部位进行探查,观察压痛点的分布位置及其局部色泽形态变化并在人体神经皮节图上进行标记。... 目的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牵涉痛的分布规律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招募180例食管疾病和73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指压法在躯干四肢部位进行探查,观察压痛点的分布位置及其局部色泽形态变化并在人体神经皮节图上进行标记。采用感觉压痛仪测量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压痛阈值。动物研究采用SD大鼠胃炎模型(n=8)与对照组(n=3)进行比较,观察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后体表蓝色渗出点的分布情况。结果食管疾病牵涉痛主要分布于胸骨处(88.69%)、上腹中部(84.52%)、背部颈椎到胸椎处(64.29%),颈部中间(32.14%),牵涉痛压痛点部位分布在C4-T9神经节段所支配的皮节内,顺着食管走形,多呈棒状,长条状,长约2~20 cm。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牵涉痛主要位于上腹部(88.65%)、背部(52.14%)、下肢部(34.46%)、下腹部(27.39%)、胸部(24.30%),以腹中部、左上腹部及左侧背部为主,主要对应着T5-10所支配的皮节区域,并不局限于穴位区,非穴区也有大量分布。压痛区域大小、形状各异,且牵涉痛区域的压痛阈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同正常部位的压痛阈值(P<0.001)。胃炎模型大鼠可以在T6-10观察到蓝色渗出点。结论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牵涉痛主要分布在其相应的神经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位,而这些部位与穴位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 食管疾病 牵涉痛 穴位敏化 压痛点 胃炎 大鼠
下载PDF
穴位敏化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牟秋杰 嵇波 +3 位作者 李昱颉 赵国桢 任菁钰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1-4,共4页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肥大细胞 针灸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的肥大细胞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巧侠 王鑫 +6 位作者 丁宁 姜婧 刘潇潇 秦萍萍 许艺元 胡嘉同 李志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352-1357,共6页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变化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NS)、模型组(KOA)三组,每组按照0天、7天、14天、21天...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变化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NS)、模型组(KOA)三组,每组按照0天、7天、14天、21天、28天随机再分为五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造模的第0天、7天、14天、21天、28天时取1.5 mm×1.5 mm×1.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穴区局部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MC。结果在造模后的第7天,KOA组大鼠鹤顶穴区MC的数量及脱颗粒率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高于0天、21天(P<0.05);第7天、14天MC脱颗粒率均高于0天(P<0.05);造模后第14天,KOA组大鼠阳陵泉穴区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同组的第0天和7天(P<0.05);而委中穴MC数量及脱颗粒率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在疾病过程中某一时间点发生了敏化,敏化效应持续一段时间;穴位敏化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敏化伴随了穴区MC的募集和脱颗粒;穴位敏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穴位敏化 不同时间节点 肥大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