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1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上大 精神传承
1
作者 郭骥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第10期54-55,共2页
在当今世界各大城市中,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有不少,其中不乏佼佼者。以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命名的大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这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
关键词 上海大学 精神传承 大城市 中国共产党 正规大学
下载PDF
红色档案中的革命精神传承路径研究
2
作者 辛毅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89,共3页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历史记录,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阐述红色档案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承...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历史记录,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阐述红色档案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承弘扬红色档案革命精神的主要路径。红色档案作为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源泉,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切实加强对红色档案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增强革命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档案 革命精神 精神谱系 精神传承
下载PDF
豫南地区大别山精神传承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
作者 曹圣 唐辉 胡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8期69-71,共3页
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育人意义,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英雄主义的激励价值、与时俱进的创新价值。针对豫南地区,进行高校大学生大别山精神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传承氛围不浓厚,内在动力不足,挖掘深度不够,形式单一,创造力不... 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育人意义,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英雄主义的激励价值、与时俱进的创新价值。针对豫南地区,进行高校大学生大别山精神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传承氛围不浓厚,内在动力不足,挖掘深度不够,形式单一,创造力不足等问题,依托豫南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讨传承大别山精神途径,可以加强大别山精神宣传,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促进大别山精神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将大别山精神传承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发挥其育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精神 育人意义 精神传承
下载PDF
红色沂蒙 精神传承——访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文学
4
作者 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4年第2期38-39,共2页
“人们喜欢听我作报告,因为我从来不讲晦涩的理论,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现沂蒙精神。”每年,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杨文学都会受邀到全国各地作演讲,他创作的不少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在荧幕上呈现。
关键词 杨文学 精神传承 文学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 沂蒙精神 沂蒙文化 学会理事 晦涩
下载PDF
立足城市精神传承,探索小学劳动教育范式
5
作者 严雪霞 《教育家》 2024年第10期63-63,共1页
为领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髓,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校,以知行合一、自立自悟的方式促进儿童的成长,从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定位出发,传承宁波“四知”精神,把宁波经济元素融入劳动教... 为领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髓,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校,以知行合一、自立自悟的方式促进儿童的成长,从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定位出发,传承宁波“四知”精神,把宁波经济元素融入劳动教育各环节,在具身学习中促进儿童自主成长,形成一种过程完整、关系完整、类型完整的富有宁波地域文化特质的劳动实践育人范式,培养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甬式劳动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校 教育范式 劳动实践 知行合一 知恩图报 宁波经济 自悟 精神传承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社会实践与兵团精神传承探讨
6
作者 彭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119-0122,共4页
新时代青年社会实践是传承兵团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实践活动和重要性,以及兵团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核心内涵。然后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社会实践对兵团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最终重点提出了在青年社会实践中进行兵团精... 新时代青年社会实践是传承兵团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实践活动和重要性,以及兵团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核心内涵。然后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社会实践对兵团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最终重点提出了在青年社会实践中进行兵团精神传承的策略,涵盖优化活动设计、课程教育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以及社会支持与资源整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青年对兵团精神的认知与实践,推动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社会实践 兵团精神传承 有效策略
下载PDF
江西烈士近体诗:情感强度与精神传承的文化解读
7
作者 姚文秀 《炎黄地理》 2024年第9期183-185,共3页
江西烈士近体诗是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艺术形式,还融入了革命斗争精神与情感。这些诗歌情感表达丰富,体现了革命烈士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对敌人压迫的愤怒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通过独特的形式与内容,它们展... 江西烈士近体诗是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艺术形式,还融入了革命斗争精神与情感。这些诗歌情感表达丰富,体现了革命烈士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对敌人压迫的愤怒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通过独特的形式与内容,它们展现了革命烈士的英雄情怀与理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历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传承 近体诗 英雄情怀 情感强度 形式与内容 文化解读 文化遗产 诗歌情感
下载PDF
改革担当精神传承馆设计思路回顾
8
作者 牛微 王三军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0期181-184,共4页
精神传承馆是弘扬人物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2021年度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例,从设计原则、总平面布局、建筑形体设计、内部功能排布、外部环境回应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深... 精神传承馆是弘扬人物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2021年度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例,从设计原则、总平面布局、建筑形体设计、内部功能排布、外部环境回应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讨“改革担当精神”寓意的表达,详细阐述了改革担当精神传承馆项目的设计思路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担当精神 精神传承 建筑设计 设计思路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红岩精神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9
作者 王攀娜 丁志俊 陈诗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0096-0099,共4页
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红岩精神的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首先,对红岩精神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资源整合不足、资源保护与建设存在矛盾、资源保护与利用需要协调、主题资源种类单一的问题。然后,结合“互联网+... 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红岩精神的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首先,对红岩精神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资源整合不足、资源保护与建设存在矛盾、资源保护与利用需要协调、主题资源种类单一的问题。然后,结合“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提出技术赋能、资源赋能和组织赋能三种机制,通过技术赋能为资源赋能提供支持,组织赋能为技术赋能和资源赋能提供保障,推动红岩精神的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最后,提出“互联网+红岩+N”模式、采用抖音和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提高红岩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为红岩精神的传承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红岩精神传承 资源开发
下载PDF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
作者 廖望劭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8期1-1,共1页
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传承 保护传承 国家认同 振奋民族精神
下载PDF
记忆塑造中的雷锋精神传承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欧彦伶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08-111,共4页
雷锋精神传承是以塑造“实施什么样的行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为核心的雷锋记忆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由于雷锋记忆发生了解构,致使雷锋精神遭到扭曲、单一化与价值改造。我们可通过重说雷锋故事、重申个体记忆分工责... 雷锋精神传承是以塑造“实施什么样的行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为核心的雷锋记忆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由于雷锋记忆发生了解构,致使雷锋精神遭到扭曲、单一化与价值改造。我们可通过重说雷锋故事、重申个体记忆分工责任、重返正确选择取向与重现践行雷锋精神的行为等重构雷锋记忆,使异化的雷锋精神复位,并最终实现持续有效的雷锋精神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锋记忆 记忆塑造 雷锋精神 精神传承
下载PDF
大学精神传承与新校区建设的检视与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红宇 廖文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新校区不仅承载着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任务,还肩负着传承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传承应该贯穿新校区建设的三个环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纠正当前大学精神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误区,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在... 新校区不仅承载着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任务,还肩负着传承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传承应该贯穿新校区建设的三个环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纠正当前大学精神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误区,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在认识上要重构大学建筑的精神传承话语权,在时间上大学精神应始于新校区建设,在心理认知上要注重建立师生与新校区的联系,在机制上要保证大学精神的传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传承 新校区建设 校园文化 校园基础设施
下载PDF
对话: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编观念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晓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9-93,共5页
改编并不是简单的从文学到电影的形式转换 ,而是一次“对话”。既是与已经成为“历史”的原作的“对话” ,也是与正在发展的“现实”的“对话” ;既是与原作者的“对话” ,也是与未来影片的潜在接受者的“对话”。由于时代、历史、文化... 改编并不是简单的从文学到电影的形式转换 ,而是一次“对话”。既是与已经成为“历史”的原作的“对话” ,也是与正在发展的“现实”的“对话” ;既是与原作者的“对话” ,也是与未来影片的潜在接受者的“对话”。由于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由于两种艺术形式、两种传播媒介的差异 ,也由于创作者 (包括原作者和改编者 )艺术个性、审美趣味、生活经历等等各方面的差异 ,原作者和改编者之间势必存在两套不同的语言表达系统。改编的过程也是在两者的矛盾冲撞中竭力寻求平衡的过程 ,是在裂隙间寻找符合现时社会文化所需要的语言表意符码的过程 ,这就是所谓的“对话”。同时 ,由于文字语言思维与视听语言思维本身存在的差异 ,“对话”事实上也是两种艺术形式、两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碰撞。夏衍“建国 17年”的改编实践在精神主旨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上 ,成功地完成了与原作和原作者的“对话” ,既相对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神主旨 ,又在剧作的角度创造性地完成了形式的转换———从小说到电影。更重要的是 ,夏衍的改编实践还完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 ,从电影创作方面为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传承 形式转换 夏衍 电影改编 改编技巧 思维 艺术个性 审美趣味
下载PDF
延安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小莲 李明 《学习月刊》 2011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体现了我党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过去,我们党用延安精神培育了大批有坚定立场和远大抱负的革命者... 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体现了我党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过去,我们党用延安精神培育了大批有坚定立场和远大抱负的革命者,建设了新中国。今天.同样需要用延安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精神 学生健康 精神传承 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长 当代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下载PDF
革命斗争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审计发展及精神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乔鹏程 邓美利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122,共3页
一、引言在中国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发展尤为重要。朱灵通(2020)总结革命根据地审计特点后认为,革命根据地政府审计史的发展经验对现代中国政府审计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相关记录保存有限,革... 一、引言在中国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发展尤为重要。朱灵通(2020)总结革命根据地审计特点后认为,革命根据地政府审计史的发展经验对现代中国政府审计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相关记录保存有限,革命根据地审计发展历史的研究亟待深入发掘。革命斗争时期,我党我军和红色政权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以及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特殊的斗争环境决定了经济建设与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的密切结合。同时,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我党我军和红色政权从土地革命、游击革命和根据地不断变化的特点出发,制定了符合当时历史时期特征的财政工作方针,因而催生了政府财政审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审计史 记录保存 革命斗争 精神传承 审计特点 土地革命 审计机构
下载PDF
一场“实、新、独、诚”的学术盛会——“多学科视域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挥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3-107,共5页
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苏大学文学院主办了"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王锡荣、郜元宝以及蒋光慈研究专家吴腾凰、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青年学者刘云与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 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苏大学文学院主办了"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王锡荣、郜元宝以及蒋光慈研究专家吴腾凰、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青年学者刘云与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就鲁迅的当代意义、性格与人格、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治学方法、鲁迅传记的写作、鲁迅翻译研究、鲁迅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以及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王锡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以"实、新、独、诚"四个字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视阈 鲁迅 文化遗产 精神传承
下载PDF
浙商崛起及其企业精神传承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明宝 《中国国情国力》 2011年第8期59-62,共4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商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传承 近现代社会 企业 浙商 《资本论》 积极因素 社会发展 商业资本
下载PDF
论国有林区振兴视域中的大兴安岭精神传承
18
作者 李铁英 张竹梅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49,共4页
以"拼搏、创业、务实、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兴安岭精神是"黑龙江精神体系"之一,是黑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几代大兴安岭人建设家园的精神动力。这一精神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振兴的"再次创业"中仍然... 以"拼搏、创业、务实、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兴安岭精神是"黑龙江精神体系"之一,是黑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几代大兴安岭人建设家园的精神动力。这一精神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振兴的"再次创业"中仍然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等显著的时代价值,必须得到弘扬与传承。具体举措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大兴安岭精神传承的导向功能,完善传承的学校教育体系;通过文学艺术创作,使这一宝贵精神资源得以形象性的再现,进而发挥其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精神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 精神动力 精神传承
下载PDF
报告文学领域的精神传承——评《何建明评传》
19
作者 杨向荣 巩辉 《云梦学刊》 2014年第4期158-160,共3页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英雄式人物,召唤出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界的何建明精神。在书中,作者指出《何建明评传》的写作的原因:一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界确实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的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传承 何建明 评传 文学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史 报告文学作家 文学界 忧国忧民
下载PDF
论鲁迅与莫言在剖析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上的精神传承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红 《潍坊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封建文化 “吃人”意象 精神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