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自精神荒原的灵魂写实——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与宗教思想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龙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82-84,共3页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出色的南方女作家。她的极端的宗教观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典型的南方乡土特色。其作品所宣扬的荒诞和异化的主题意义以及暴力和神灵顿悟的宗教思想在其短篇杰作《好人难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好人难寻》 主题意义 精神荒原 弗兰纳里·奥康纳 短篇 宗教思想 荒诞 气息 写实 作品
下载PDF
《夕阳》下美国黑人的人格分裂与现代精神荒原 被引量:1
2
作者 崔雅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0,共5页
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细腻地刻画了美国内战后黑人南希因与白人怀孕而惧怕丈夫耶稣杀她,竭力向其白人雇主家庭求助未果的心理历程。南希以与白人怀孕为浪漫邂逅并以之为荣,但又惧怕黑人丈夫的心理动机,体现了内战后的种族隔离下美国... 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细腻地刻画了美国内战后黑人南希因与白人怀孕而惧怕丈夫耶稣杀她,竭力向其白人雇主家庭求助未果的心理历程。南希以与白人怀孕为浪漫邂逅并以之为荣,但又惧怕黑人丈夫的心理动机,体现了内战后的种族隔离下美国黑人在种族关系中的尴尬处境、集体身份感迷失与人格分裂。黑人耶稣的形象体现了现代人灵肉分裂、神性丧失,从而缺乏行动意志、行动目标与行动能力的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迷失 人格分裂 双重神性 缺席 精神荒原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上的挣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喧哗与骚动》人物群像 被引量:2
3
作者 曹曦颖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的抗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荒原 自我防御 《喧哗与骚动》 荒原情结
下载PDF
从精神荒原到心灵家园——弗罗斯特乡村诗歌解读
4
作者 曹蓉蓉 虞颖 +1 位作者 傅霞 杨凤 《克拉玛依学刊》 2010年第5期314-315,共2页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现代主义文明下儿童成长、夫妻关系和邻里关系间的冷漠、孤独和疏远展现了人类的精神荒原;而自然则成为化解心之藩篱,重建人类心灵家园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 工业文明 自然 精神荒原 心灵家园
下载PDF
《囚徒》:现代社会的精神荒原
5
作者 邹舒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80,共2页
2013年的美国影片《囚徒》情节架构巧妙,在叙事策略、氛围营造和人物塑造上都较成功。该片以营救被绑架的儿童为叙事核心,以警察破案和父亲凯勒寻找女儿踪迹两个并行、交错的线索展开叙事。影片以犯罪类型片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社会人... 2013年的美国影片《囚徒》情节架构巧妙,在叙事策略、氛围营造和人物塑造上都较成功。该片以营救被绑架的儿童为叙事核心,以警察破案和父亲凯勒寻找女儿踪迹两个并行、交错的线索展开叙事。影片以犯罪类型片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的孤独、安全感的失落和信仰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展现了个体生存在这一精神荒原中的困境感。影片对现代社会问题和人性命题的展现和触及,带给观众以一定的感悟和启发,提升了影片纵深向度上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囚徒》 现代社会 精神荒原 人性
下载PDF
现代伊甸园——精神荒原——析《喧哗与骚动》中的伊甸园原型意象
6
作者 邓毅群 肖鸣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8-70,共3页
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家从表层到深层借用了《旧约》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成功塑造了凯蒂、小昆丁两位悲剧女性。通过她们的堕落之路,照彰了无爱滋润的现代伊甸园的精神荒原本质,揭示了种植园... 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家从表层到深层借用了《旧约》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成功塑造了凯蒂、小昆丁两位悲剧女性。通过她们的堕落之路,照彰了无爱滋润的现代伊甸园的精神荒原本质,揭示了种植园文明和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伊甸园 精神荒原 凯蒂 小昆丁
下载PDF
繁华都市背后的精神荒原——黄咏梅小说论
7
作者 曹霞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4-19,共6页
黄咏梅的小说重在对都市经验和南国景观的捕捉与展现。在她的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大多带有鲜明的岭南地域色彩,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卑微者和残疾者,小说家为他们的生活设置了许多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细节,将他们的精神状态... 黄咏梅的小说重在对都市经验和南国景观的捕捉与展现。在她的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大多带有鲜明的岭南地域色彩,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卑微者和残疾者,小说家为他们的生活设置了许多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细节,将他们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安稳而充实。在观照笔下人物的命运时,黄咏梅呈现出了人物为了生活与环境抗争时的自私,以及他们那冷漠、千疮百孔的情感世界。在这种生存本相的刻画里,有着人之为生存的所有本质特性。黄咏梅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美学观念对都市精神史重新进行了"陌生化"的排演,写出了都市内里的忧郁与隔离,写出了繁华生活背后的精神荒原,同时也写出了边缘人充满超越性的心灵状态和精神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华都市 精神荒原 边缘人 生存本相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与回归意识:《弃儿弗朗索瓦》中的地理因素
8
作者 刘洁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年第3期24-32,共9页
《弃儿弗朗索瓦》中的三个重要地点科尔穆磨坊、希隆镇和济贫院贯穿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它们作为独特的地理意象的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学意蕴:揭示主要人物被压抑的自我意识逐步复苏的过程,使失落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得以回归;探究在作家理... 《弃儿弗朗索瓦》中的三个重要地点科尔穆磨坊、希隆镇和济贫院贯穿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它们作为独特的地理意象的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学意蕴:揭示主要人物被压抑的自我意识逐步复苏的过程,使失落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得以回归;探究在作家理想化行文方式的掩盖下,处于时代转折点的人们精神的荒原,即新旧交替时期的惶惑和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三个地点构成文本空间的三个参数,展现了地理叙事的意义:形成人物流浪气质的成长空间,呈现作家对于人物命运的关切、探寻其精神出路的渴望。但文本中为田园诗意所消解的人物命运危机应当被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桑 《弃儿弗朗索瓦》 文学地理学 精神荒原 回归意识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建构——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
9
作者 孙媛 《林区教学》 2008年第12期48-49,共2页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身处白人霸权文化的藩篱中,被剥夺了应有的母爱的权力及基本的人权,生活在精神荒原之中。但她却固守本民族的文化并确保文化的传承,重新构建了自身的主体性,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 白人霸权文化 精神荒原 主体性的建构
下载PDF
现代精神荒原中的追寻——浅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0
作者 杜芳 李昕 支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05-,共1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处在困境中的这个小主人公的挣扎与追寻,体现此人物塑造的鲜活性及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也正是这部小说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 精神荒原 霍尔顿 苦闷 追寻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中的希望——论《华氏451度》中的记忆书写
11
作者 周晶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12期4-7,共4页
美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华氏451度》虽然投射的是未来世界,但对于过去的记忆却是构成该文本的重要元素。本文以记忆研究为切入点,对《华氏451度》进行解读,指出在文本中过去的美好记忆与现实的精神荒原形成了强烈... 美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华氏451度》虽然投射的是未来世界,但对于过去的记忆却是构成该文本的重要元素。本文以记忆研究为切入点,对《华氏451度》进行解读,指出在文本中过去的美好记忆与现实的精神荒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被扭曲、遗忘的记忆则是现实中真相被扭曲、真情被遗忘的明证。在这精神的荒原中,人们唯一的希望就是重拾过去的记忆尤其是书本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出精神的荒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德伯里 《华氏451度》 记忆书写 精神荒原 希望
下载PDF
恶搞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精神荒原
12
作者 彭东兰 兰笛 韦木子 《全国商情》 2013年第32期88-90,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各种文化思想滚滚涌来,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文化恶搞也随之而来,肆无忌惮毫无边际。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我国生存之根本所在。恶搞中国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各种文化思想滚滚涌来,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文化恶搞也随之而来,肆无忌惮毫无边际。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我国生存之根本所在。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出现精神荒原。本论文简单介绍文化恶搞的现象、含义、原因,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性,从两个方面,即历史溯源和从现在走向未来,来论述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民族精神荒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恶搞 传统文化 精神荒原
下载PDF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精神荒原”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开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S1期150-151,共2页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也是高度象征的一部小说,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与信仰的缺失,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这种虚无主义思想,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海明威小说的...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也是高度象征的一部小说,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与信仰的缺失,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这种虚无主义思想,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文体、语言技巧等角度,分析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人物的虚无主义思想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探索"精神荒原"及其象征意义,进而联系到转型中的当今社会,从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给当今社会的人们带来启迪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 精神荒原
下载PDF
精神荒原的徘徊者——《洛丽塔》的主题分析
14
作者 赵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88-89,共2页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迷茫与堕落,而享伯...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迷茫与堕落,而享伯特本人正是这精神荒漠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主题分析 当代社会 揭露 精神荒原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与救赎之路——艾略特的《鸡尾酒会》
15
作者 邓小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30-133,共4页
《鸡尾酒会》是T·S·艾略特创作于1949年的著名戏剧,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该剧通过平民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困境,艾略特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接受现实与宗教殉道的救赎道路。文章试图分析该剧中精神荒... 《鸡尾酒会》是T·S·艾略特创作于1949年的著名戏剧,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该剧通过平民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困境,艾略特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接受现实与宗教殉道的救赎道路。文章试图分析该剧中精神荒原的荒诞对白、道具象征等表现手法及深层原因,并探讨这两条救赎之路的非现实性,旨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鸡尾酒会 精神荒原 救赎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上的脚印——王十月《收脚印的人》的反思与救赎
16
作者 林桃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5-89,共5页
《收脚印的人》从民间传说"收脚印"出发,王十月回顾打工岁月的亲身经验,叩问自身灵魂,为隐匿的底层现实作证,用现实、魔幻、对话的"脚印"为当下底层打工者描绘在精神荒原上通往反思与救赎之地的引路脚印。
关键词 王十月 《收脚印的人》 精神荒原 反思与救赎
下载PDF
警惕精神荒原
17
作者 李墨言 《中国西部》 2009年第6期120-121,共2页
在披着商业、利益的华丽外表的西方文化入侵下,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真的渐渐萎缩、消融、被人遗忘了?当然不是!
关键词 精神荒原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人文精神
下载PDF
《都柏林人》诗性政治与精神荒原症候——《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红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8-182,共5页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作为乔伊斯创作的早期作品,继承了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写法的同时,融...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作为乔伊斯创作的早期作品,继承了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写法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特色。圣杯追寻最早见于中世纪法国作家克雷蒂安(Chrétiende Troyes,约1140—1190)的骑士传奇《帕西法尔》,象征对宗教信仰与生命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柏林人》 詹姆斯·乔伊斯 短篇小说集 骑士传奇 早期作品 精神荒原 现代主义文学 圣杯
原文传递
伊恩·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
19
作者 吴晓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精神生态荒原 城市意象 人际关系 自我异化
下载PDF
从《等待戈多》解读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现代人的精神“荒原”
20
作者 刘望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60-62,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对《等待戈多》中人物的一系列的荒诞性动作与对话的刻画,影射出了二战后现代人不断"等待戈多"的救赎却"迟迟等不来"的精神困境。该剧也是继艾略特的《荒原》后,探索现代人的精神"荒原&...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对《等待戈多》中人物的一系列的荒诞性动作与对话的刻画,影射出了二战后现代人不断"等待戈多"的救赎却"迟迟等不来"的精神困境。该剧也是继艾略特的《荒原》后,探索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的又一巨作。笔者将剧中人物宗教信仰的缺失以及所造成的个人的异化作为切入点,以展示作家对现代人将精神"荒原"灌溉成精神"绿洲"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戈多》 精神荒原 宗教信仰 个人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