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基于名中医经验的中医辨证组方对老年慢性肾炎(CKD1-3a期)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4例老年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联合中医辨证组方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疗程均...目的:观察基于名中医经验的中医辨证组方对老年慢性肾炎(CKD1-3a期)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4例老年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联合中医辨证组方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指标变化,以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本组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后12、18、24周24 h UPQ均显著下降(P<0.01),且24周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57%,对照组总有效率41.6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慢性肾脏病(CKD)3a期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提示,24周后治疗组eGFR较本组基线及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4例,对照组2例,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基于名中医经验的中医辨证组方治疗老年慢性肾炎(CKD1-3a期),可减少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对其中的CKD3a期患者可能具有改善eGFR作用,且安全性较好。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中医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式挖掘核心药物;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高频药对化合物及治疗靶点,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靶点相映射并取交集;利用STRING 11.0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可视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与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纳入处方108首,涉及药物173味,归经以肝肾脾较为突出,性味以甘苦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0组,共7味中药,使用频次在25以上的中药有9味,其中熟地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药对,山药-熟地,淫羊藿-黄芪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4类中药分类。将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最终得到核心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骨碎补、淫羊藿、黄芪、丹参”。核心药物组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键成分为豆甾醇(Stigmasterol)、亚油酸乙酯(Mandenol)、8-异戊二烯黄酮[8-(3-methylbut-2-enyl)-2-phenyl-chromone],等,核心靶点为IL-6、PPARG、IL1B、VEGFA、NR3C1等,主要通路为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基本思路为补益肝脾肾三脏,活血行气。通过数据挖掘,得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核心组方为“熟地、山药、山茱萸、骨碎补、淫羊藿、黄芪、丹参”,其核心成分为豆甾醇(Stigmasterol),亚油酸乙酯(Mandenol),8-异戊二烯黄酮[8-(3-methylbut-2-enyl)-2-phenyl-chromone]等,这些成分通过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作用于NR3C1、CNR2等靶点,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筛选药物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基于名中医经验的中医辨证组方对老年慢性肾炎(CKD1-3a期)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4例老年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联合中医辨证组方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指标变化,以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本组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后12、18、24周24 h UPQ均显著下降(P<0.01),且24周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57%,对照组总有效率41.6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慢性肾脏病(CKD)3a期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提示,24周后治疗组eGFR较本组基线及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4例,对照组2例,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基于名中医经验的中医辨证组方治疗老年慢性肾炎(CKD1-3a期),可减少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对其中的CKD3a期患者可能具有改善eGFR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文摘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中医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式挖掘核心药物;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高频药对化合物及治疗靶点,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靶点相映射并取交集;利用STRING 11.0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可视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与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纳入处方108首,涉及药物173味,归经以肝肾脾较为突出,性味以甘苦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0组,共7味中药,使用频次在25以上的中药有9味,其中熟地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药对,山药-熟地,淫羊藿-黄芪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4类中药分类。将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最终得到核心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骨碎补、淫羊藿、黄芪、丹参”。核心药物组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键成分为豆甾醇(Stigmasterol)、亚油酸乙酯(Mandenol)、8-异戊二烯黄酮[8-(3-methylbut-2-enyl)-2-phenyl-chromone],等,核心靶点为IL-6、PPARG、IL1B、VEGFA、NR3C1等,主要通路为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基本思路为补益肝脾肾三脏,活血行气。通过数据挖掘,得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核心组方为“熟地、山药、山茱萸、骨碎补、淫羊藿、黄芪、丹参”,其核心成分为豆甾醇(Stigmasterol),亚油酸乙酯(Mandenol),8-异戊二烯黄酮[8-(3-methylbut-2-enyl)-2-phenyl-chromone]等,这些成分通过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作用于NR3C1、CNR2等靶点,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筛选药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