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视觉的夜间细颗粒物浓度估计
1
作者 翔云 张凯华 +1 位作者 陈作辉 宣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2,共10页
基于视觉的细颗粒物浓度(PM_(2.5))估计技术依据成像时悬浮细颗粒物对光线散射和吸收的整体影响来评估其浓度。这类技术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可实时检测广阔区域。已有研究依赖大气光均匀且充足的日间场景,无法适用于缺乏大气光且光照不均... 基于视觉的细颗粒物浓度(PM_(2.5))估计技术依据成像时悬浮细颗粒物对光线散射和吸收的整体影响来评估其浓度。这类技术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可实时检测广阔区域。已有研究依赖大气光均匀且充足的日间场景,无法适用于缺乏大气光且光照不均匀的夜间场景。本文提出首个基于视觉的夜间PM_(2.5)浓度估计方法,通过图像处理捕获人造光源在不同散射方向的光强分布,并以此特征拟合浓度值。该方法创新地将人造光源及周边光晕区域视为夜晚雾霾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夜间自然光照强度相对人造光源较低,其主导的区域往往趋于漆黑,导致日间雾霾信息的主要来源(自然光照下像素颜色随着景深增加而逐渐接近“大气光/天空”颜色)在夜间的作用相比光源处要小很多。该方法明显优于日间PM_(2.5)估计方法,平均误差(MAE)为6.187μg/m^(3),决定系数(R^(2))为0.857,对比最新的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方法在MAE和R^(2)上分别有20.69%、13.36%的相对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估计 计算机视觉 细颗粒物 光晕 夜间图像
下载PDF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大气细颗粒物的多维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左培杰 黄俞铭 +4 位作者 李翔宇 李林谦 陆达伟 刘倩 江桂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挑战。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线性范围宽等优势,是分析PM_(2.5)的有力工具。近年来,ICP-MS技术在进样系统、碰撞反应池技术、单颗粒分析、多接收器检测技术、激光剥蚀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PM_(2.5)中关键组分的实时和原位分析,并能够对其粒径、数量和同位素指纹进行准确识别。为此,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ICP-MS技术在PM_(2.5)多维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相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并针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丰富PM_(2.5)溯源、转化及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大气细颗粒物 颗粒分析 原位分析 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喷雾耦合降温强化旋风分离器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陶明清 慕明昊 +1 位作者 程滕 王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4-592,共9页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喷雾耦合降温能够显著增强旋风分离器对颗粒物的脱除,比单独喷雾或降温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提高喷雾量和换热器温降,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温降6℃、喷雾量0.046 L/m^(3)时达到最优脱除效果。烟气温度越高,湿度越接近饱和,细颗粒物脱除效率越高。工业烟气旁路试验表明,该系统适用于湿式除尘后的近饱和高湿烟气,且对波动工况的适应性强,当入口颗粒物浓度不超过2000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保持在20 mg/m^(3)以内,平均脱除效率超过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冷凝换热器 水汽相变 团聚 旋风分离器 细颗粒物
下载PDF
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荣 王娜娜 +3 位作者 张懿烨 陈倩 杨宽 秦蓓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67-872,共6页
目的:探究细颗粒物(PM_(2.5))不同组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制备PM_(2.5)完全颗粒物、脂溶性组分颗粒物和水溶性组分颗粒物,将VSMCs与PM_(2.5)不同组分染毒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 目的:探究细颗粒物(PM_(2.5))不同组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制备PM_(2.5)完全颗粒物、脂溶性组分颗粒物和水溶性组分颗粒物,将VSMCs与PM_(2.5)不同组分染毒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共培养,噻唑蓝比色法(MTT)评价PM_(2.5)不同组分对VSMCs存活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M_(2.5)不同组分对VSMCs上清液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VSMCs中MAPK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M_(2.5)全颗粒(WPPM_(2.5))和脂溶性组分(LSPM_(2.5))对VSMCs存活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78.3μg/ml和283.9μg/ml。LSPM_(2.5)可显著增加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U0126、SB2035850和SP600125均能显著降低LSPM_(2.5)增加的IL-8含量,可拮抗WPPM_(2.5)和LSPM_(2.5)对VSMCs的抑制,增加细胞存活率。WPPM_(2.5)和LSPM_(2.5)能激活VSMCs中P38、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信号通路,使其磷酸化蛋白表达增加。结论:PM_(2.5)可通过激活MAPK炎性信号通路抑制VSMCs增殖,该过程主要与其全颗粒和脂溶性组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组分 血管平滑肌 胞毒性 炎性反应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下载PDF
河南省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病风险关系
5
作者 陈勤政 蔡婧 +4 位作者 花琳琳 蒋丽芳 张庆 杨永利 贺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00-507,共8页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库2013年河南省的母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妊娠各时期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在调...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库2013年河南省的母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妊娠各时期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在调整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妊娠情况和环境温度变量后,以第一分位数PM2.5浓度为参照,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全孕期暴露于第四分位数PM2.5浓度分娩SGA的风险分别增加58.2%(OR=1.582,95%CI 1.44~1.738)、35.4%(OR=1.354,95%CI 1.235~1.483)、30.1%(OR=1.301,95%CI 1.189~1.423)和45.9%(OR=1.459,95%CI 1.363~1.561)。以第一分位数浓度暴露为参照,全孕期黑炭、有机物、铵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第四分位数浓度暴露与分娩SGA风险增加均有关(P<0.05)。结论:妊娠各时期孕妇避免PM2.5暴露均能降低SGA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于胎龄儿 大气细颗粒物 相关性
下载PDF
富马酸二甲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细颗粒物对雌性大鼠胎盘的氧化损伤
6
作者 李江珂 董恩恒 +2 位作者 张丰泉 张俊强 伍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9,共9页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孕产妇暴露于PM_(2.5)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孕前PM_(2.5)暴露对大鼠胎盘的损伤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对其调控机制。40只6周龄SPF级雌性SD大...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孕产妇暴露于PM_(2.5)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孕前PM_(2.5)暴露对大鼠胎盘的损伤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对其调控机制。40只6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PM_(2.5)组(1.5 mg/kg PM_(2.5))、高剂量PM_(2.5)组(7.5 mg/kg PM_(2.5))、DMF对照组(生理盐水+50 mg/kg DMF)和DMF干预组(7.5 mg/kg PM_(2.5)+50 mg/kg DMF)。大鼠每2 d染毒1次,共持续40 d。经PM_(2.5)暴露后,高剂量PM_(2.5)组胎鼠数量、胎鼠平均体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经DMF处理后,DMF干预组的T-AOC含量显著高于高剂量PM_(2.5)组(P<0.01),能够明显缓解PM_(2.5)诱导的氧化损伤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暴露组胎盘组织迷路区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高剂量PM_(2.5)组血管脉络不清晰,DMF干预组胎盘迷路区的血细胞明显增多,血管脉络清晰整齐。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低剂量PM_(2.5)组和高剂量PM_(2.5)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与高剂量PM_(2.5)组相比,DMF干预组的Nrf2、HO-1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P<0.05)。综上所述,DMF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孕前PM_(2.5)对胎盘造成的氧化损伤,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富马酸二甲酯 胎盘 氧化损伤
下载PDF
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强化脱除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天媛 崔向峥 +5 位作者 马凤骁 汪军林 耿赛 尹卫华 骆自忠 张军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燃煤机组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除尘器对粉尘的脱除效率大大提升。然而,除尘器对PM_(2.5)等细颗粒的捕获能力有限,导致许多细颗粒通过烟囱排入大气,降低了周边空气质量。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在国内某600 MW燃煤电站开展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示... 燃煤机组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除尘器对粉尘的脱除效率大大提升。然而,除尘器对PM_(2.5)等细颗粒的捕获能力有限,导致许多细颗粒通过烟囱排入大气,降低了周边空气质量。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在国内某600 MW燃煤电站开展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示范试验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采样测试探究化学团聚技术对PM_(2.5)排放的控制效果。基于固定污染源采样标准(ISO 23210-2009)开展现场采样测试。对化学团聚技术投运前后细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进行检测,依托样品表征方法对颗粒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综合评价化学团聚技术对燃煤细颗粒排放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团聚吸附剂喷射后,静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入口粉尘的平均粒径由57.3μm增大至69.6μm,平均粒径增大21.5%;团聚后,ESP入口PM_(1),PM_(2.5),PM_(10)质量浓度分别由124.2 mg/m^(3),359.5 mg/m^(3),947.7 mg/m^(3)减小至85.6 mg/m^(3),240.6 mg/m^(3),492.0 mg/m^(3),团聚效率分别为31.1%,33.1%,48.1%。飞灰粒径筛分结果表明:团聚后,粒径在38μm以下的飞灰质量分数由32.7%减小至9.2%,而粒径在38μm~75μm范围内的飞灰质量分数由29.7%增大至62.8%;最终,在团聚吸附剂作用下,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 furization,WFGD)出口总粉尘质量浓度由1.32 mg/m^(3)降低至1.09 mg/m^(3)。综上,化学团聚技术对燃煤电站细颗粒物团聚效果显著,PM_(2.5)脱除效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团聚 细颗粒物 脱除 煤燃烧 600MW燃煤电厂
下载PDF
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
8
作者 潘光 杨雨欣 +6 位作者 王在峰 闫学军 魏征 郝赛梅 刘光辉 魏小锋 张桂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7-1187,共11页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5.79—12.56μg·m^(−3)和1.34—3.44μg·m^(−3);冬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92—55.54μg·m^(−3)和0.38—11.39μg·m^(−3);春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14—4.70μg·m^(−3)和0.19—1.33μg·m^(−3),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钢铁集聚区冬季PM_(2.5)中OC和EC占比最高,分别为28.11%和5.36%,春季OC和EC占比最低,分别为9.82%和1.76%.钢铁集聚区秋季和冬季OC(EC)质量浓度均高于市区,分别是市区的2.12(2.68)、2.27(4.27)倍,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冬季PM_(2.5)的污染状况比较严峻.在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碳组分OC4和EC1的占比最高,分别占PM_(2.5)的9.0%和7.5%,是碳组分的主要贡献组分.钢铁集聚区春季、秋季和冬季SOC的浓度分别为1.09、1.79、10.80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35.39%、19.02%和37.00%,表明钢铁集聚区冬季比其他季节二次有机污染较严重.由因子分析可知,钢铁集聚区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烧结等工序燃煤和柴油车尾气排放.研究成果为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集聚区 大气细颗粒物 碳组分 二次有机碳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广东省“十四五”时期细颗粒物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研究
9
作者 李聪 李代超 +4 位作者 刘雪冰 梁建琴 谢晓苇 许芳年 曾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29,共8页
针对广东省细颗粒物(PM_(2.5))污染问题,找到一条实现PM_(2.5)污染控制达标的路径对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PM_(2.5)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PM_(2.5)预测模型,然后面向2025年P... 针对广东省细颗粒物(PM_(2.5))污染问题,找到一条实现PM_(2.5)污染控制达标的路径对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PM_(2.5)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PM_(2.5)预测模型,然后面向2025年PM_(2.5)污染控制达标,利用各地级市2019年的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顾及城市发展特征的差异化的城市PM_(2.5)污染治理情景,最后使用PM_(2.5)预测模型进行情景预测,从而得到广东省“十四五”时期PM_(2.5)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结果显示,到202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PM_(2.5)年均质量浓度都能达到22μg/m^(3)以下,实现《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基于达标路径,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各地级市PM_(2.5)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广东省 达标路径 “十四五”
下载PDF
冷热起动模式和后处理对轻型车实际行驶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10
作者 尹黛霖 岳志刚 +1 位作者 孙国阳 潘朋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08,共5页
采用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的方法,对两辆国六轻型汽油车的细颗粒物排放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冷、热起动两种模式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对细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N10主要产生于冷起动阶段,且排放峰值... 采用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的方法,对两辆国六轻型汽油车的细颗粒物排放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冷、热起动两种模式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对细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N10主要产生于冷起动阶段,且排放峰值易出现在急加速和急减速工况,最高排放峰值为8.10×10^(11)个/s。带GPF车辆的PN23和PN10在各速度段的占比分布差异较大,总行程的PN10数量较PN23增长30.9%,增长率为不配备GPF车辆的3倍左右。低温下的细颗粒物排放较常温大幅上升,且带有GPF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未配备GPF的车辆。研究表明,冷起动阶段的细颗粒排放控制是未来监管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 冷起动 热起动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
下载PDF
窄间距静电除尘分离细颗粒物综合实验设计
11
作者 孙也 皮杨梦 +1 位作者 赵靖雯 朱天乐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细颗粒物分离是环境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两性一度”教学水平,将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分离技术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实验教学。利用自制窄间距静电教学实验系统,... 细颗粒物分离是环境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两性一度”教学水平,将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分离技术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实验教学。利用自制窄间距静电教学实验系统,模拟发生不同粒径范围、数目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细颗粒物,通过改变静电分离组件、电极配置、电场风速和供电电压等参数,综合评价窄间距静电除尘实验系统分离细颗粒物的效能,实验内容可拓展到餐饮油烟特征细颗粒物等应用场景。实验不仅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也通过不同难度等级的实验设置,分层次培养学生高阶性思维,激发学生实验热情,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间距 静电除尘 细颗粒物 综合实验设计
下载PDF
细颗粒物2.5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兰川 刘进 +1 位作者 于鹏 蔡永林 《癌症进展》 2024年第4期368-371,422,共5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的空气中,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负担日益增加,PM2.5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PM2.5的致癌成分、致癌作用以及PM2.5暴露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PM2.5致癌机制的研究和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2.5 肿瘤 致癌作用
下载PDF
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组成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振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_(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_(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_(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咸宁市
下载PDF
典型室内吸烟环境细颗粒物与黑碳动态变化及人群暴露特征
14
作者 杜伟 崔占朋 +4 位作者 王金泽 姜肃 李珂欣 朱子阳 林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细颗粒物(PM_(2.5))和黑碳(BC)监测仪,结合相关风险人群暴露特征调研数据,探究了典型吸烟环境(棋牌室)的室内污染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吸烟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及风险人群的额外暴露。结果表明棋牌室日均PM_(2.5)和BC浓度分别为(154±68.9)mg·L^(-1)和(3.7±1.4)mg·L^(-1),其中营业期间的浓度为非营业期间浓度的6.5倍和2.6倍。PM_(2.5)和BC浓度的室内外比值(I/O)分别为6.3和4.1,表明室内源排放是棋牌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吸烟可以迅速升高室内PM_(2.5)和BC浓度并产生浓度峰,峰值可达(502±111)mg·L^(-1)和(8.5±2.9)mg·L^(-1)。吸烟导致棋牌室PM_(2.5)和BC的排放强度分别为(332±218)mg·L^(-1)·min^(-1)和(3.2±1.8)mg·L^(-1)·min^(-1),风险人群因吸烟导致的日均PM_(2.5)和BC的额外暴露分别为74.5 mg·L^(-1)和0.67 mg·L^(-1),年均额外暴露分别为21.3 mg·L^(-1)和0.19 mg·L^(-1),表明室内吸烟引发的额外暴露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为吸烟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可为控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黑碳 吸烟 室内空气 额外暴露
下载PDF
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雾化特性及对细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
15
作者 顾海林 陈斌康 +4 位作者 郭佳琪 冯洁 简青山 王进卿 张光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5-871,共7页
喷雾技术在气体净化、粉尘控制、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液滴尺寸控制及提高喷雾均匀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水雾的雾化特性进行调控,以提高喷雾均匀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颗粒物去除的促进作用。本文... 喷雾技术在气体净化、粉尘控制、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液滴尺寸控制及提高喷雾均匀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水雾的雾化特性进行调控,以提高喷雾均匀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颗粒物去除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实验研究,首先对三种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吐温80)溶液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于雾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升喷雾的均匀性,喷雾总体粒径减小,并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雾化形成的小液滴数量占比最高。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液滴数达到峰值,以此作为最佳雾化浓度。此外,通过喷雾去除细颗粒物实验表明,含表面活性剂溶液喷雾可以加快细颗粒物去除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表面活性剂 细颗粒物 液滴粒径
下载PDF
城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烃类污染物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莫文清 樊芸 +3 位作者 付思琪 陈艺欢 曾源 陈社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8-449,共12页
正构烷烃、霍烷和甾烷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常见的烃类污染物。然而,这类污染物在城市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仍缺乏认识,环境因子对其大气浓度的影响还有待探明。本项目以大城市广州为研究区域,对PM_(2.5)... 正构烷烃、霍烷和甾烷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常见的烃类污染物。然而,这类污染物在城市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仍缺乏认识,环境因子对其大气浓度的影响还有待探明。本项目以大城市广州为研究区域,对PM_(2.5)中两类烃类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州这两类烃类污染物的浓度(正构烷烃:1.75~126 ng/m^(3),霍烷和甾烷:0.077~3.35 ng/m^(3))整体低于我国其他城市;正构烷烃浓度在工业活动相对较为密集的城区较高;石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霍烷和甾烷具有潜在的排放贡献。正构烷烃特征指标显示,植物源是PM_(2.5)中该类污染物重要的来源;在市政和工业活动密集的采样点,人为源的影响更为显著。源解析模型也证实,植物源对城区正构烷烃的排放贡献达38.1%,高于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源。夏季,机动车尾气对霍烷和甾烷的排放贡献明显增加;该类污染物在其他季节主要源于煤燃烧。温度和风速是影响这两类烃类污染物大气浓度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环境因子对正构烷烃浓度的影响与其同系物的碳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烃类污染物 正构烷烃 霍烷 甾烷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对灰霾形成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16期1-1,共1页
项目概况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0年来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说略有减少,而直径0.1-2μm的粒子却明显增多,增多达15%以上。这些细颗粒来源广、形成机理复杂,受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社会活动影响较大... 项目概况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0年来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说略有减少,而直径0.1-2μm的粒子却明显增多,增多达15%以上。这些细颗粒来源广、形成机理复杂,受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社会活动影响较大,目前认为主要是交通扬尘和经过化学转化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等化合物颗粒。这些细颗粒容易吸附毒性物质,又因颗粒直径较小,可以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肺部,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威胁因此,需要明确细粒子的各类影响。目前北京大气细粒子与灰霾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人体健康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化学 化学转化 大气细颗粒物 颗粒 颗粒直径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对灰霾形成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11期1-1,共1页
i项目概况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0年来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说略有减少,而直径0.1-2μm的粒子却明显增多,增多达15%以上。这些细颗粒来源广、形成机理复杂,受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社会活动影响较... i项目概况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0年来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说略有减少,而直径0.1-2μm的粒子却明显增多,增多达15%以上。这些细颗粒来源广、形成机理复杂,受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社会活动影响较大,目前认为主要是交通扬尘和经过化学转化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等化合物颗粒。这些细颗粒容易吸附毒性物质,又因颗粒直径较小,可以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肺部,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威胁。因此,需要明确细粒子的各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人体健康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化学 化学转化 大气细颗粒物 颗粒 颗粒直径
下载PDF
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
19
作者 郝军伟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74-76,共3页
为探讨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特征及来源,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15)对其开展为期19天的在线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污染源为扬尘源(39.4%)、二次无机源(25.7%),相较优良时段,污染时段下的二次无机源、扬尘... 为探讨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特征及来源,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15)对其开展为期19天的在线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污染源为扬尘源(39.4%)、二次无机源(25.7%),相较优良时段,污染时段下的二次无机源、扬尘源占比分别上升7.4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监测期间,3次PM_(2.5)浓度升高主要受到扬尘源的排放影响,1次PM_(2.5)浓度升高主要受到二次无机源的影响;早晚交通高峰期的机动车尾气源对PM_(2.5)浓度升高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在线源解析 化学特征 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SPAMS)
下载PDF
唐山市2019-2020年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20
作者 刘彬 周丹阳 +5 位作者 张紫越 张宝军 张壹 贾文华 王欣 魏扬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113-119,125,共8页
为探究唐山市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提高,基于2019-2020年唐山市PM_(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唐山市PM_(2.5)呈现总体改... 为探究唐山市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提高,基于2019-2020年唐山市PM_(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唐山市PM_(2.5)呈现总体改善的趋势,但PM_(2.5)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研究期间,PM_(2.5)中含碳组分占比为19.75%~20.29%,其中OC达到了3/4,3种无机盐组分年均浓度共占PM_(2.5)浓度的70%以上,NO-3占比最大;无机元素共占PM_(2.5)的5%~6%,PM_(2.5)及其组分年均浓度时间变化大体一致,呈下降趋势。源解析结果表明,唐山市PM_(2.5)污染源主要有6个来源:二次气溶胶、扬尘源、生物质燃烧、燃煤源、机动车尾气及工业冶炼尘。整体上来看,唐山市大气PM_(2.5)主要受二次气溶胶、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污染源为二次气溶胶,且受钢铁焦化企业和大宗物料运输等影响,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对唐山市PM_(2.5)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组分特征 源解析 唐山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