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振宙 侯树勋 +2 位作者 宋科冉 商卫林 吴闻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则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l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rain,平均45ra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RO.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l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间盘摘除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小涛 陈辉 +2 位作者 卜星平 齐新生 王宸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54-355,共2页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术中硬脊膜撕裂 8例 (占 1.6 4% ) ;马尾神经损伤 1例 (占 0 .2 1% ) ;脊神经根损伤 1例 (占 0 .2 1% ) ;镜下止血困难改开放手术 3例 (占 0 .6 2 % ) ;椎间盘炎 1例 (占 0 .2 1% )。 结论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与术者经验有直接关系 ,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 ,而后期并发症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内窥镜 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预防 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3
作者 孔翔飞 吴小涛 +2 位作者 齐新生 卜星平 陈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的 2 5 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片 ,测量其形态上...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的 2 5 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片 ,测量其形态上呈小关节内聚改变的 47例腰椎CT片数据 ,制定统一标准选择病例。并依据 1994年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 ,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 随访 45例 ,优 34例 ,良 10例 ,优良率 97.8%。 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间盘镜 手术治疗 合并症 小关节内聚 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永津 陈博来 +3 位作者 王羽丰 杜炎鑫 林涌鹏 刘伟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35-1537,共3页
目的比较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TF组52例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IL组51例经后方椎... 目的比较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TF组52例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IL组51例经后方椎板间隙入路。记录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同时记录手术时间、置管过程中透视次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03例中,获得有效随访100例,其中TF组50例,IL组50例,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TF组(P〈0.01)。所有患者无硬脊膜撕裂和永久性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结论经皮内窥镜下两种入路技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效果确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各有优缺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 L5/S1间盘突出 经椎间孔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华 陆圣君 +1 位作者 龚腊梅 赵训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970-97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炎性氧化应激及椎旁肌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49例,分别行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炎性氧化应激及椎旁肌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49例,分别行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和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统计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影像学指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ISH)、椎间盘高度(DH)、手术节段活动范围(ROM)及椎旁肌形态(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腰肌相对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沉积等级)。结果经皮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显微镜组(P<0.05)。术后3 d经皮内镜组血清AOPP、MDA、TNF-α水平低于显微镜组(P<0.05)。术后1周经皮内镜组VAS评分低于显微镜组(P<0.05)。手术前后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ISH、DH较小(P<0.05),ROM较大(P<0.05)。术后3个月,经皮内镜组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大于显微镜组(P<0.05),腰肌相对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沉积等级小于显微镜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机体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疼痛,提升腰椎功能,调整结构状态的同时能够维护椎旁肌形态,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管狭窄症 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 经皮全脊柱内镜 显微镜 手术疗效 安全性 功能 旁肌形态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
6
作者 卜星平 吴小涛 +2 位作者 王宸 陈辉 齐新生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1年第3期268-269,共2页
关键词 间隙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7
作者 谢光明 金伟 易军飞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6期673-674,共2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用METR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操作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注意问题。结果:平均随访15.1个月,按Nakal疗效...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用METR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操作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注意问题。结果:平均随访15.1个月,按Nakal疗效评定分级属优90例,良2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6.6%。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准确定位、娴熟操作技巧、彻底止血、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 经椎板间隙入路 显微内窥镜手术 治疗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彭嘉杰 钟的桂 +2 位作者 赖俊辉 黄永铨 苏海涛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8期20-29,共10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8年1月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8年1月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6个数据库,收集PETD与PEI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章,按照标准纳入文章,并由两位作者进行独立筛选。运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文章进行质量评分。对文章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后,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18篇相关研究,共1 149例患者。其中,PETD组597例,PEID组552例。PEID手术时间短于PETD(P<0.05),PEID术中透视次数少于PETD(P<0.05),PETD手术并发症少于PEID(P<0.05),而术后1 d、3个月、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术后1 d、3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的比较、术后疗效优良率的比较、术后复发或残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ETD和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确且疗效相当,两种入路各有优缺点,适应证存在重叠,亦有不同,故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 经椎间孔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黃栢通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9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镜下髓核摘除...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差异,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的腿部疼痛进行评分,并且应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8.62±12.35)分钟,术中出血量(11.57±5.42)ml,术后恢复时间(10.02±3.18)天,均显著短(少)于对照组的(83.74±16.81)分钟、(20.62±7.21)ml、(16.89±4.25)天;且治疗后2组的VAS评分显著下降,并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优;另外,观察组的效果优良率高达90.91%(2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13/20),2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间盘突.出症 脱出型 效果
下载PDF
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
10
作者 阚阔 张仲明 +2 位作者 张露 杨勇 张茁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20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42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记录手术完成情况和住院时间,采用疼...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42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记录手术完成情况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价。采用MacNab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9.35±13.67)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21.72±3.9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26±1.06)天。观察术后1天、术后12个月的腰疼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0A评分明显升高,各阶段较前阶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个月MacNab评价优23例(54.8%),良16例(38.1%),可3例(7.1%),无差病例,优良率为92.9%。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解除功能障碍,手术效果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柱内镜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中央型腰管狭窄症
下载PDF
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
11
作者 王步云 唐国智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11期846-848,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腰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经改良行椎板间隙法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7年,平均53个月。按中华骨科学会腰背痛组疗效标准... 目的研究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腰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经改良行椎板间隙法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7年,平均53个月。按中华骨科学会腰背痛组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评定,优3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4%。31例行腰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手术及相邻节段水平移位及角移位,仅1例有腰椎不稳。23例术后3个月复查CT,椎板、小关节及黄韧带保留完整。突出骨块及髓核完全切除20例,骨质大部分切除,但有绿豆大小骨块残留3例。椎管内神经根显示清晰11例,较清晰5例,不清晰7例。黄韧带深面硬膜外脂肪存在18例,椎管外瘢痕中止于黄韧带者20例。结论改良经椎板间隙法在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结构的同时,完全可以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避免了切除腰椎后缘离断骨块后可能出现的脊柱稳定性的进一步破坏。椎板及黄韧带的保留,有效阻止了椎管外瘢痕的侵入,有效减少了椎管内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突出骨块 髓核 切除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12
作者 周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中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n=30)与参照组(n=30),参照组... 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中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n=30)与参照组(n=30),参照组应用的椎间盘切除术入路为椎板间隙窥镜,后者应用的治疗方式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JOA评分进行展开分析与讨论。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JOA评分对比差异均无意义(P>0.05)。结论:颈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间孔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内窥镜 间盘切除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MRN指导L5-S1椎板间隙脊柱内镜穿刺方法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谷昌伟 谢文伟 +2 位作者 王洪伟 李铠湘 王青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29-0033,共5页
评价核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RN)指导L5-S1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41.5岁。术前采用3... 评价核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RN)指导L5-S1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41.5岁。术前采用3.0T磁共振进行MRN扫描,测量分析MRN图像中S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及夹角、与突出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从硬膜囊起始点与腰间盘之间关系、变异情况,临床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硬膜损伤发生率、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比较VAS评分、ODI指数不同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腰椎功能优良率。结果 根据MRN图像观察结果:S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为(13.10±1.80)~(13.25±1.60)mm;与硬膜囊夹角为(20.65±1.25)0~(21.35±2.15)0;S1神经根75%起始于L5/S1椎间盘平面上缘,25%起始于L5/S1椎间盘平面;变异神经根1例。术中一次穿刺成率98%,硬膜损伤1例,无神经根损伤,手术切口I期愈合,VAS、ODI评分术后较术前低(P<0.05);腰椎功能优良率92.0%。结论 MRN能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神经根及硬膜囊之间的关系,能有效指导L5-S1经椎板间隙脊柱内镜穿刺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成像 经椎板间隙入路 内窥镜 间盘突出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神经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艳红 钟波 +4 位作者 王胜涛 杨聪娴 张思彦 李三亮 陈华永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8-823,共6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评估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神经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选择志愿者30例行MRN检查,测量其L2~S1神经根发出于硬膜囊起始点位置... 目的利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评估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神经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选择志愿者30例行MRN检查,测量其L2~S1神经根发出于硬膜囊起始点位置、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测量L2~L5神经根与同侧硬膜囊边缘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2、L3、L4神经根均起始于对应上位椎间盘平面以下;70%的L5神经根起始于对应上位椎间盘平面以下,26.7%的起始于L4/5椎间盘平面,3.3%的起始于L4/5椎间盘平面上缘;70%的S1神经根起始于L5/S1椎间盘平面上缘,30%的起始于L5/S1椎间盘平面。左、右侧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同侧别的L2、L3、L4相比,L5、S1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较小,且S1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小于L5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2、L3、L4、L5神经根与同侧硬膜囊边缘距离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节段左、右侧神经根与同侧硬膜囊边缘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N可准确地测量腰脊神经解剖参数、确定L2/3~L5/S1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神经安全工作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成像 经椎板间隙入路 完全内镜下间盘髓核摘除术
原文传递
基于MRN测量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洪伟 李铠湘 +5 位作者 王青云 刘晓强 赵湘军 李锐冰 钟章华 谷昌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7期692-695,共4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纳入的20位健康志愿者,对L_(4)~S_(1)节段相关解剖参数进行... 目的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纳入的20位健康志愿者,对L_(4)~S_(1)节段相关解剖参数进行MRN测量分析,比较L_(4)、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比较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以及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距离。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MRN扫描,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较L_(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与L_(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_(1)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较L_(4)与L_(5)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L_(5)。结论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下腰椎是安全、可行的,MRN技术可对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安全工作区域进行术前评估,对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成像 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 间孔镜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下经侧后方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宏英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2期7-9,共3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经侧后方入路手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椎间孔镜下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经侧后方入路手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椎间孔镜下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椎间孔镜下经侧后方入路手术)与观察组(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每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腰椎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椎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通过椎间孔镜下经侧后方入路手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可依据患者病情以及实际需要选择对应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间孔镜下经侧后方 间孔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 功能
原文传递
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日鹤 钟华 +1 位作者 王智运 谢发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5期503-504,共2页
目的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 目的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 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间孔镜 经侧后方 经椎板间隙入路 微创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治国 方广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2月—2017年2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2月—2017年2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期随访进行MRI或CT复查,和术前影像对比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评估,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出院时患者VAS评分为(3.1±0.7)分,与术前(7.0±1.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1.8±0.6)分,相比出院时又有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ODI评分为(17.2±5.1)分,较术前(65.3±7.9)分有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依据Macnab标准评定:优22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88.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 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19
作者 缪志锐 陈陆平 +2 位作者 蔡学海 赖俊雄 黄光立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汕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经皮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25例... 目的 研究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汕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经皮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25例)、B组(采取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38例)和C组(采取后侧椎板间隙扩大成形或经椎板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35例)。对比3组治疗前、治疗半年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腰椎评分(JOA)评分。结果 3组治疗半年后的ODI评分中A组(15.63±3.58)分、B组(16.52±3.21)分、C组(15.98±2.98)分均低于治疗前,而JOA评分中A组(23.26±2.01)分、B组(22.98±2.41)分、C组(22.48±2.14)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的ODI、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采取合适的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下 经皮后外侧间孔 经椎板间隙入路 后侧间隙扩大成形或经椎 间盘突出症 ODI JOA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斌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821-824,共4页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6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研究组,均为30例。对照组使用经椎间板间隙入路...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6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研究组,均为30例。对照组使用经椎间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剩余30例患者为观察组,治疗措施采用经椎间板入路椎间孔镜技术,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腰椎间盘功能恢复时间;采用专业的评估量表对两组疼痛程度以及腰椎间盘功能障碍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腰椎间盘功能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恢复,且有效改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镜技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间孔镜下髓核摘除 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