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1
作者 马丽 封亮 +1 位作者 赵曦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 Hz(n=20)、taVNS 30 Hz组(n=20)、taVNS 300 Hz组(n=20)、taVNS 3000 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 d、治疗45 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 d及45 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 d前后、治疗45 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结论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 Hz治疗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康复
下载PDF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对骨髓炎大鼠骨破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关路 谭兴 +2 位作者 孙嘉岑 赵宏 刘登辉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51-356,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对骨髓炎(OM)大鼠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VNS改善骨破坏的机制。方法:按照实验方法将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伪刺激对照组(Sham-tVNS组)和实验组(tVNS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均以约含3×10^(... 目的:观察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对骨髓炎(OM)大鼠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VNS改善骨破坏的机制。方法:按照实验方法将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伪刺激对照组(Sham-tVNS组)和实验组(tVNS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均以约含3×10^(8)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0 μl PBS注入大鼠骨髓腔内制备OM模型,造模后根据分组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通过小动物CT(Micro-CT)评估OM大鼠骨破坏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浆和骨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采用细菌培养法观察骨组织的感染情况。 结果:与Control组和Sham-tVNS组相比,tVNS组OM大鼠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减小,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血浆乙酰胆碱浓度和骨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VNS组OM大鼠骨组织培养形成的菌落数少于Sham-tVNS组及Control组,表明tVNS组骨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抑制。 结论:tVNS减小了OM大鼠骨破坏的范围,其机制可能与tVNS促进血浆与骨组织乙酰胆碱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 骨髓炎 骨破坏 乙酰胆碱 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雷欢 安军明 +1 位作者 曹坤 武纹帆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耳廓皮肤感受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其机制主要与耳-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刺激耳区局部能够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西医机制、刺激部位、参数运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来总结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失眠障碍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疗效
4
作者 谢敏 王梦寰 +1 位作者 耿宝峰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等作业治疗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激活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ARAT、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MA-UE、ARAT、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S评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E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2组MEP波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被显著激活(PFDR<0.05)。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aVNS联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激活大脑感觉与运动皮层,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及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效应比较
5
作者 陈庆燕 罗屹 +3 位作者 马跃 郭春蕾 高山山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冗思量表(RRS)为次要临床疗效指标。采用混合效应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低频振幅(ALFF)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HAMD-17评分均显著下降,nTRD组RRS评分显著下降(均P<0.001)。fMRI结果显示,治疗前nTRD组在左侧丘脑/下丘脑/苍白球及右侧初级视觉皮质ALFF值均显著低于TRD组(均P<0.001)。治疗后,nTRD组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P<0.001),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TRD组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混合效应分析显示,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是2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均P<0.005);n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01),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升高(P<0.001,P<0.05)。结论:taVNS治疗抑郁症有效,但对TRD患者反刍思维改善方面疗效欠佳。TRD与nTRD的脑机制存在差异。taVNS可调制抑郁症关键脑区,如岛叶、眶部额中回,小脑可能与taVNS调制抑郁症的脑机制有关,这可能是其治疗TRD与nTRD的多个靶点;taVNS治疗TRD与nTRD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效应机制。这些不同的脑区突出了抑郁症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性质,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TRD和nTR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性抑郁症 低频振幅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脑效应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郑莉 鲍治诚 +2 位作者 张琪 任绪艳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1-696,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合组(n=20)。3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作业治疗,机器人组行假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联合组行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其手指部分评分、患侧腕背伸肌和指伸肌收缩时的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潜伏期和振幅。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及其手指部分评分、腕背伸肌和指伸肌RMS、TMS-MEP潜伏期和振幅均较治疗前改善(t> 2.099,P <0.05),联合组各项指标最优(F> 9.106,P <0.001)。结论 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塑,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康复机器人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1期659-663,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经颅直流刺激 脑卒中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疼痛及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倩含 张宇清 +3 位作者 杨森 李孝强 陈立平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9-435,共7页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组)和治疗组(T组),每组31例。T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taVNS,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S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4周、12周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和现时疼痛指数(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及状态焦虑量表评分(state-anxiety inventory,S-AI),住院期间盐酸羟考酮片使用例数与曲马多的日平均使用量,病人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例数。结果:随访过程中部分病人脱落,最终58例完成研究,S组28例,T组30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治疗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NRS评分,出院后4周、12周的SRSS评分以及治疗出院后1周、4周的PRI和PPI及S-A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S组相比,T组在出院后1周、4周的NRS评分和以上各时间点的SRSS、SF-MPQ和S-AI评分,均显著降低;住院治疗期间,T组平均每日曲马多使用量较S组明显降低(P<0.05);T组病人住院期间的盐酸羟考酮片的使用例数及后期发展为PHN的例数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AHZ病人早期行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睡眠、缓解病人焦虑状态及不良情绪、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降低PHN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急性期带状疱疹 焦虑 睡眠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心率变异性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疼痛阈值预测
9
作者 耿读艳 张易 +3 位作者 付志刚 杨凯 王超 安红霞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35,共5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的新方法,实现了taVNS疼痛阈值的预测。基于实验采集的数据,系统的比较了将HRV特征作为各种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HRV特征与极端随机树的组合性能最优,使用遗传算法去除冗余特征能够有效改善模型预测性能,均方根误差在1.18到1.56之间,均方差在0.77到0.96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不同个体的taVNS刺激强度的预测,对受试者在taVNS期间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疼痛阈值 心率变异性 机器学习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作用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林倩敏 杜庆杰 +2 位作者 刘艳瑰 何艳斌 王晓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24-29,共6页
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的调节作用,提出治疗NBD的新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入住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的调节作用,提出治疗NBD的新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入住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二区符合NBD诊断的病例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增加taVNS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例的周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每次排便量、肠鸣音频率及排便辅助方式的差异,比较组间腹胀改善及排气增多和大便变软的比率。结果:本病区2020年4到12月中,NBD的发生率为33.56%,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便秘。经过4周干预后,排便频率(P=0.00)、排便时间(P=0.00)、排便量(P=0.00)、肠鸣音频率(P=0.00)的改善疗效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腹胀症状改善、排气增多的病例比例在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3),大便变软的比例在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4)。对照组中需要的排便辅助方式等级较试验组级别高(P=0.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VNS治疗可改善NBD患者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排便
下载PDF
褪黑素介导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降糖效应机制
11
作者 张煜郑姮 辛陈 +4 位作者 张紫璇 张凯琪 李亮 荣培晶 李少源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2-817,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血浆褪黑素(MLT)含量及肝脏、骨骼肌、胰腺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的降糖机制。方法:30只ZDF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taVNS组)、假ta...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血浆褪黑素(MLT)含量及肝脏、骨骼肌、胰腺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的降糖机制。方法:30只ZDF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taVNS组)、假taVNS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同种系雄性Zucker瘦型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ZDF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taVNS组使用HANS-100A型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耳甲腔,假taVNS组刺激部位与taVNS组相同,但不通电。以上干预均每日1次,30 min/次,连续6周。每周测量1次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MLT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骨骼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升高(P<0.01),血浆MLT含量降低(P<0.01),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FBG降低(P<0.05,P<0.01),血浆MLT含量升高(P<0.01),肝脏、骨骼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P<0.001)。与taVNS组比较,假taVNS组大鼠FBG升高(P<0.05,P<0.01),血浆MLT含量降低(P<0.01),骨骼肌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0.001)。结论:taVNS可能是通过调节MLT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最终实现其降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2型糖尿病 褪黑素 迷走神经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余先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9-21,共3页
探究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将我院ICU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分两组,即观察组(右美托咪定治疗)和观察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均为40例。比较... 探究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将我院ICU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分两组,即观察组(右美托咪定治疗)和观察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均为40例。比较两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负性情绪以及睡眠质量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出ICU时和出院时的RCSQ评分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中的应用成效显著,可缩短谵妄持续时间,加速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ICU机械通气 谵妄 睡眠质量 负性情绪
下载PDF
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周光进 杨嘉恩 +2 位作者 马文校 区子璇 贾宁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S01期111-111,共1页
目的:分析腹针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腹针联合经... 目的:分析腹针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腹针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态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SRS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时间比对照组更长,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失眠中应用腹针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脑卒中 失眠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夜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亚楠 李少源 +6 位作者 李素霞 焦玥 王瑜 张帅 何家恺 陈瑜 荣培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客观睡眠结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非快速眼动1、2、3期和快速眼动期(REM)时间占TST的百分比(N1%、N2%、N3%、REM%)]及夜间心率变异性[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LF/HF)比值、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NNMean)]。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SL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SE、N3%、LF、HF、LF/HF、SDNN、NNMean、RMSSD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1)。结论:taVNS可改善PI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客观睡眠结构,可能与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变异性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多个脑网络的即刻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家恺 贾宝辉 +8 位作者 李少源 张帅 王艺霏 赵亚楠 王瑜 张金铃 赵斌 方继良 荣培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22-6427,共6页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奖赏、觉醒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作用。方法:20例PI患者进行30min的taVNS治疗,并于刺激前后进行磁共振检查,对比刺激前后PI患者奖赏环路、觉醒相关结构的多个种子点与全脑...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奖赏、觉醒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作用。方法:20例PI患者进行30min的taVNS治疗,并于刺激前后进行磁共振检查,对比刺激前后PI患者奖赏环路、觉醒相关结构的多个种子点与全脑各体素之间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FC)变化,从脑功能角度阐述taVNS治疗失眠的潜在机制。结果:即刻刺激后,PI患者左侧视前区与后默认网络(包括左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双侧楔叶)之间FC升高(t=4.2944);右丘脑内侧与左中央前回和左辅助运动区之间FC升高(t=5.9958);双内侧下丘脑与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之间FC升高(t=4.3032);左丘脑前部与左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之间的FC升高(t=5.9617);左前喙部扣带回与右舌回、枕下回之间FC升高(t=4.9384),与右颞下回、右颞中回(t=-4.7624),右顶下小叶、右缘上回、右角回(t=-4.5715)和左顶下小叶、左角回(t=-4.3348)之间的FC降低。余种子点刺激前后与全脑FC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VNS即刻刺激调制了分属多个脑网络的脑区之间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默认网络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帅 何家恺 +5 位作者 赵亚楠 王瑜 赵斌 陈瑜 方继良 荣培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3-368,406,共7页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默认网络(DMN)的调制作用。方法:对纳入的22例(脱落1例,剔除2例)PI患者给予taVNS治疗,取双侧耳穴心、肾,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持续3...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默认网络(DMN)的调制作用。方法:对纳入的22例(脱落1例,剔除2例)PI患者给予taVNS治疗,取双侧耳穴心、肾,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持续30 min,每周至少治疗5 d,共4周。同时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6例。评估PI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集PI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受试者基线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观察taVNS对PI患者后扣带回(PCC)与全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结果:治疗后,PI患者的PSQI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治疗前PI患者左侧PCC与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额中回的FC值升高(P<0.001),右侧PCC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升高(P<0.001)。与治疗前比较,PI患者治疗后左侧PCC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P<0.05),右侧PCC与右内侧前额叶、左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P<0.001,P<0.01)。结论:taVNS可调制PI患者前后默认网络间及DMN与认知控制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而抑制大脑过度兴奋,这可能是其治疗PI的脑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后扣带回 默认网络 认知控制网络 奖赏网络
原文传递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效果与镇痛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钰昕 张立波 +1 位作者 吕雪靖 胡理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9-406,共18页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药物镇痛手段,具有经济、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各类临床疼痛的治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不同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特性的深入理解。本文从镇痛效果和镇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药物镇痛手段,具有经济、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各类临床疼痛的治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不同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特性的深入理解。本文从镇痛效果和镇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评述非侵入性外周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和中枢神经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在镇痛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各技术在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中常用的刺激参数和其镇痛效果,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最后,本文对比和总结各技术的镇痛特点,讨论了现有研究的若干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克服这些局限将促进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最终达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的目的,减轻疼痛对患者、其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 镇痛 经皮神经刺激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 经颅直流刺激 经颅交流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