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类具有Ornstein-Uhlenbeck过程的随机捕食者-食饵模型的指数绝灭、平稳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数
1
作者 张雯雯 刘志军 王清龙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8-1379,共12页
该文建立了一类具有Ornstein-Uhlenbeck过程、恐惧效应、Crowley-Martin型和修正的Leslie-Gower型功能反应函数的捕食者-食饵模型.首先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全局解的存在唯一性,随后获得了两物种指数绝灭和平稳分布存在的... 该文建立了一类具有Ornstein-Uhlenbeck过程、恐惧效应、Crowley-Martin型和修正的Leslie-Gower型功能反应函数的捕食者-食饵模型.首先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全局解的存在唯一性,随后获得了两物种指数绝灭和平稳分布存在的充分条件.进一步通过求解相应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表达式.最后通过三个数值例子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可行性,其研究表明随机干扰的波动强度和回复速率均会影响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者-食饵模型 ORNSTEIN-UHLENBECK过程 指数绝灭 平稳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
下载PDF
动物的易绝灭特征与保护优先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学聪 李义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1-166,共6页
各种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促使大量物种走向濒危和绝灭。物种濒危和绝灭不是随机的。具有某些特征的物种容易濒危和绝灭 ,即易绝灭特征。易绝灭特征包括个体大 ,繁殖力低 ,扩散能力弱 ,营养级高 ,家域大 ,种群小 ,种群波动大 ,分布范围窄 ... 各种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促使大量物种走向濒危和绝灭。物种濒危和绝灭不是随机的。具有某些特征的物种容易濒危和绝灭 ,即易绝灭特征。易绝灭特征包括个体大 ,繁殖力低 ,扩散能力弱 ,营养级高 ,家域大 ,种群小 ,种群波动大 ,分布范围窄 ,种群密度低 ,栖息地特化程度高和特殊栖息地类型等。研究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预防性 (proac tive)的优先保护措施。尽管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已经用于实际的物种保护中 ,然而由于物种的各种特征对物种濒危和绝灭的影响十分复杂 ,各个易绝灭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准确的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类群和不同地区物种的易绝灭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特殊地史发育、中医药传统和边境频繁的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我国动物的濒危模式可能与国外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灭特征 保护优先性 非随机性绝灭 预防性保护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介形类爆发与绝灭事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平 孙镇城 +3 位作者 李东明 景民昌 徐凤廷 刘化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9-74,共6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富含微体化石 ,节肢动物介形类分布尤其广泛 ,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和Ilyocyprisinermis是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的标准化石。这些水生生物的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 ,...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富含微体化石 ,节肢动物介形类分布尤其广泛 ,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和Ilyocyprisinermis是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的标准化石。这些水生生物的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 ,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均可对比 ,具有生物事件地层学意义 :Cetacella属的绝灭可能是侏罗、白垩纪之交全球性的古气候降温和气候带变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 ;早白垩世之后Cypridea的迅速衰退是地外因素灾变的结果 ;中始新世晚期的Austrocypris的绝灭、渐新世Hemicyprinotus的绝灭都与当时地质条件的改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中中新世Cyprideis的爆发推断是青藏高原隆升 ,导致气候干燥、湖水咸化的结果 ;而晚更新世晚期I .inermis等介形类动物群的急剧衰减则与全球气候骤然变冷的末次冰期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介形类 绝灭
下载PDF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被引量:18
4
作者 戎嘉余 方宗杰 +6 位作者 陈旭 陈金华 廖卫华 孙东立 詹仁斌 沈建伟 童金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9-271,共13页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这一热门的前沿领域需要进行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学和科学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并从分析各种级别的分类单元入手,在深入研究居群生物学、群落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3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大绝灭后新生态系建立的背景、过程与特点。笔者强调以显生宙各大绝灭后复苏研究为依据,纵向对比历次大绝灭后生物残存与复苏的时限、型式、环境及其控制因素,是复苏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古生代3次大绝灭为例,初步探讨其后生物残存-复苏-辐射的基本特征。华南是全球古生代3次大绝灭后复苏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深入研讨华南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灭 生物复苏 生物演化 古生物学
下载PDF
西藏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晚三叠世生物绝灭事件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阴家润 蔡华伟 +3 位作者 周志广 张翼翼 段翔 谢尧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4-254,共11页
1998—2004年间在西藏聂拉木、林周、墨竹工卡和洛扎等地进行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研究表明,西藏隆子县和洛扎县尚未发现具有连续菊石层序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拉萨以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 1998—2004年间在西藏聂拉木、林周、墨竹工卡和洛扎等地进行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研究表明,西藏隆子县和洛扎县尚未发现具有连续菊石层序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拉萨以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这有助于解释晚三叠世末期生物绝灭与晚三叠世岩浆侵入和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有关,但T/J界线尚待精确限定。聂拉木县格米格剖面是特提斯地区唯一未曾“压缩”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具有瑞替阶MARSHI菊石带、赫塘阶Tibeticum、Callyphyllum和Pleuro-notum菊石带。格米格剖面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碳稳定同位素曲线记录了晚三叠世瑞替阶末期(Marshi菊石带)突然的负偏移,它很有可能和晚三叠世末期的由超级温室效应所产生的生物绝灭事件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晚三叠世末期生物绝灭 瑞替阶 赫塘阶 菊石带 碳稳定同位素负偏移
下载PDF
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 被引量:24
6
作者 方晓思 卢立伍 +1 位作者 蒋严根 杨良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12-520,共9页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tudoolithidaefam.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gen.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shuangtang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chichengshanensissp.n...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tudoolithidaefam.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gen.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shuangtang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chichengshan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laijiaensissp.nov,Spheroolithusjincunensissp.nov,Tiantaioolithusjiangisp.nov。这批蛋化石以赤城山组出现的类型最为丰富,有长形蛋、树枝蛋、圆形蛋、龟鳖类化石蛋等;赖家组蛋化石数量少,仅见长形蛋和圆形蛋类,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推测天台蛋化石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冷,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所致。孵化率降低,生殖链打断,可能是引起恐龙绝灭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化石 晚白垩世 恐龙绝灭 浙江天台
下载PDF
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处生物绝灭事件及其与铱和碳同位素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5
7
作者 汪啸风 柴之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用放射性化学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宜昌分乡502号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40多种元素丰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层中铱的丰度突然增至0.64 ppb,显示出明显的铱异常。而且铱和一些亲铁和亲硫元素丰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用放射性化学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宜昌分乡502号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40多种元素丰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层中铱的丰度突然增至0.64 ppb,显示出明显的铱异常。而且铱和一些亲铁和亲硫元素丰度的变化呈正相关性。在宜昌黄花场剖面的相同界线层中,还存在δ^(13)C偏离。上述地球化学的信号有利于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可能与地外事件有关的设想,并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应划在Hirnantia-Kinnella和G.persculptus带之间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志留纪 界线剖面 生物绝灭
下载PDF
据孢粉分析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气候变化对恐龙绝灭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海滨 尹志刚 +2 位作者 万晓樵 于庆文 牛延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 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 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 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 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嘉荫 晚白垩世 孢粉 气候变化 恐龙绝灭
下载PDF
具污染与捕获的Logistic单种群的持续生存及绝灭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由玲 王克 孙静懿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5-369,共5页
当今社会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些生物种群一方面受到污染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捕获的需求.这就使得环境污染中的种群捕获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指出以往环境污染单种... 当今社会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些生物种群一方面受到污染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捕获的需求.这就使得环境污染中的种群捕获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指出以往环境污染单种群模型的不足之处,基于文献[3]的基础上给出新模型;并得到了一致持续生存及灭绝的充分条件;而且通过具体例子给出两个控制变量:环境毒素输入率和捕获率之间的关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污染 捕获 持续生存 绝灭 比较定理
下载PDF
贵州紫云剖面P/T界面附近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国庆 夏文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39-344,共6页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叠统长兴组δ13 C平均值为 2 4 8‰ ,保持了较高的正值 ,δ18O平均值为 - 4 19‰ ;在P/T界面附近 ,δ13 C ,δ18O值都有显著的降低 ,δ13 C值由 2 71‰陡降至 - 0 90‰ ,变化幅度达 3 6 1‰ ,δ18O值由 - 5 0 3‰降为- 9 4 6‰ ,变化幅度可达 4 4 3‰ ;下三叠统罗楼组下部 ,δ13 C值为负值及低正值 ,出现明显的δ13 C值低异常 ,而δ18O值则比较稳定 ,介于 - 4 6 6‰和 - 5 6 2‰之间 ,平均值为 - 5 2 8‰。罗楼组上部 ,δ13 C值有回升的趋势。由于生物对轻碳具有重要的分馏作用 ,因此 ,P/T界面附近δ13 C值的显著变化反映了一次生物大量绝灭的过程。由δ18O值的变化反映出的生物绝灭的外因主要有温度和盐度两方面。从δ18O值可计算出在P/T界面处古温度有 4~ 5℃的升降 ,这势必影响到狭温生物的生存 ;从δ18O值计算出的Z值来看 ,古盐度也有小幅度的变化 ,加速了狭盐度生物的绝灭。事实上 ,生物的绝灭可能是海平面变化、火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面 碳氧同位素 生物绝灭事件 紫云剖面
下载PDF
浙江和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化石与鱼类的绝灭、复苏和辐射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念忠 金帆 +1 位作者 王炜 朱相水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29,共23页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hthys microdontus gen.et sp.nov.)。这是包括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辐鳍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在总结煤山剖面已记述的鱼类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绝灭发生得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也很大,绝灭率高达93%。讨论了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认为鱼类和牙形类一样都是大绝灭后在三叠纪最早复苏的类别,最早复苏的鱼类为裂齿鱼类;鱼类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 Ma到4 Ma,从地质时间考虑,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是相当快的。华南早三叠世以裂齿鱼类的张氏鱼(Zhangina)和软骨鱼类的弓鲛(Hybodus)为代表的组合替代了晚二叠世以古鳕类的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ys)和软骨鱼类的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为代表的组合。华南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出的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的一些土著属与产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一些属非常相近,表明华南下扬子区很可能是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 辐鳍鱼类微体化石 集群绝灭 复苏 辐射
下载PDF
捕食-被捕食二维Lotka-Volterra模型的β持续生存与β绝灭 被引量:6
12
作者 阎慧臻 马知恩 刘燕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利用极限理论与延拓方法,研究了捕食-被捕食二维Lotka-Volterra模型在有限时间内的持续生存与绝灭问题,即β持续生存与β绝灭问题。所得结论表明:种群的β持续生存和β绝灭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控制食饵种群与捕食... 利用极限理论与延拓方法,研究了捕食-被捕食二维Lotka-Volterra模型在有限时间内的持续生存与绝灭问题,即β持续生存与β绝灭问题。所得结论表明:种群的β持续生存和β绝灭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控制食饵种群与捕食种群的初始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即可保证两种群永远β持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被捕食模型 β持续生存 β绝灭
下载PDF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卫红 殷鸿福 +1 位作者 盛桂莲 周修高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268,316,共7页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 ,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 -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 4 0 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 .当代...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 ,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 -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 4 0 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 (从 8× 1 0 4种 /Ma增大到 1 .2× 1 0 6种 /Ma) ,而属的绝灭几乎为 0 ;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 (从 4 0种 /Ma增大到 1 5 0种 /Ma) ,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 (即 6 6属 /Ma远小于 4 6 5属 /Ma) ,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绝灭 二叠—三叠系之交 当代
下载PDF
一个孑遗类群——尖舌苣苔族(Klugieae)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印政 傅德志 彭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4-219,共6页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化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往往较高;进化水平较高,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年青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则低。地区性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更容易遭受绝灭的危险。藉此,可在短时期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该类群的濒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群绝灭速率 系统发育 生境破碎 尖舌苣苔族
下载PDF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传尚 汪啸风 陈孝红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1年第2期28-34,共7页
探讨了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之交三类代表性生物 (笔石、腕足和牙形石 )的绝灭与复苏事件 ,认为 persculptus笔石带的底界是一条显著的生物演替界面 ,从而以宜昌王家湾剖面和per sculptus带的底界作为厘定后的全球O/S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GS... 探讨了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之交三类代表性生物 (笔石、腕足和牙形石 )的绝灭与复苏事件 ,认为 persculptus笔石带的底界是一条显著的生物演替界面 ,从而以宜昌王家湾剖面和per sculptus带的底界作为厘定后的全球O/S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GSSP)是符合生物演化规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 绝灭 复苏 persculptus笔石带 生物演替界面 生物 腕足 牙形石
下载PDF
植物进化与物种绝灭现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静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1,共3页
物种绝灭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绝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绝灭和进化是生物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方面。进化表现出连续 ,而绝灭表现出间断 。
关键词 植物进化 物种绝灭 绝灭因素
下载PDF
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种群绝灭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祖飞 李典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02-2710,共9页
影响种群绝灭的随机干扰可分为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随机灾害三大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和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以前两类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影响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 ,由于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复杂特征 ,进... 影响种群绝灭的随机干扰可分为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随机灾害三大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和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以前两类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影响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 ,由于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复杂特征 ,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发展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回顾了种群统计随机性与环境随机性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系统阐述了其分析方法。归纳了两类随机性在种群绝灭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作用方式和特点的异同和区别方法。各类随机作用与种群动态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对种群绝灭机理的实践研究紧密相关。根据理论模型模拟和自然种群实际分析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作用与种群非线性动态方法的策略。指出了随机干扰影响种群绝灭过程的研究的方向 :更多的研究将从单纯的定性分析随机干扰对种群动力学简单性质的作用 ,转向结合特定的种群非线性动态特征和各类随机力作用特点具体分析绝灭极端动态的成因 ,以期做出精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统计随机性 环境随机性 种群绝灭 种群动态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元古宙—寒武纪疑源类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海洋地球化学演变——兼论扬子区元古宙—奥陶纪疑源类的演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瑞东 王世杰 +1 位作者 欧阳自远 尹磊明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1年第4期65-72,共8页
通过对目前全世界元古宙———寒武纪地层中的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统计 ,发现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中寒武世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微体植物 (疑源类 )辐射和绝灭事件。而这些辐射和绝灭事件又与早期后生生物的辐射、绝灭... 通过对目前全世界元古宙———寒武纪地层中的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统计 ,发现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中寒武世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微体植物 (疑源类 )辐射和绝灭事件。而这些辐射和绝灭事件又与早期后生生物的辐射、绝灭都有密切的镜像关系。通过对古海洋的δ13 C、87Sr/ 86Sr研究 ,发现元古宙—寒武纪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古海洋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生物辐射时期 ,δ13 C、 87Sr/ 86Sr呈现高异常 ;生物绝灭时期 ,δ13 C、87Sr/ 86Sr呈现低异常 ;冰期δ13 C呈现明显的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球化学 辐射演化 绝灭作用 浮游植物 元古宙-寒武纪
下载PDF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的变化及其对兽类物种绝灭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义明 李典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占总面积56.3%的自然栖息地已经消失,自然栖息地已破碎成许多碎片,碎片面积不断变小,碎片数量在增加.自然栖息地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栖息地的易破碎带与其地理特征有关...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占总面积56.3%的自然栖息地已经消失,自然栖息地已破碎成许多碎片,碎片面积不断变小,碎片数量在增加.自然栖息地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栖息地的易破碎带与其地理特征有关,破碎易发生于被开垦和开发的地带.由于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杀,已有5种兽绝灭,3种兽正走向绝灭,绝灭速度高于临近大陆.人口增长是舟山岛自然栖息地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物种绝灭的根本原因.本文还讨论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的一些措施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栖息地 物种绝灭 哺乳动物纲
下载PDF
西秦岭中带弗拉斯—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远生 赵锡文 黎观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0-57,共8页
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之间存在一次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简称F—F事件)。这次事件在西秦岭地区有所表现。西秦岭中带西成地区吉维特到弗拉斯期为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沉积。法门期以暗灰色和灰绿色板岩、粉砂质板... 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之间存在一次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简称F—F事件)。这次事件在西秦岭地区有所表现。西秦岭中带西成地区吉维特到弗拉斯期为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沉积。法门期以暗灰色和灰绿色板岩、粉砂质板岩沉积为主。弗拉斯期末(相当于gigas最上亚带),该区大量的层孔虫、珊瑚、腕足及兰绿藻等生物绝灭。沉积相、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该事件是山于海水急剧加深引起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为gigas上亚带和最上亚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泰岭 生物 绝灭事件 晚泥盆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