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灌水量对河西灌区玉米群体质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连彩云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30-336,共7页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探讨高密度栽培下的合理灌溉定额对保障玉米高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4—10月在河西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灌水量(270.0、390.0、5...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探讨高密度栽培下的合理灌溉定额对保障玉米高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4—10月在河西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灌水量(270.0、390.0、510.0、630.0 mm)对玉米群体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干物质量、产量呈增加趋势,高灌水量(630.0 mm)下的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最高,中等灌水量(510.0 mm)下干物质量、产量分别高达32013.36、16000.31 kg/hm2,仅比高灌水量处理分别低2.89%、3.13%,而在390.0、270.0 mm灌水量下显著降低。各处理的光合势、生长速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吐丝期后20 d达到最大,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吐丝期后20 d至灌浆中期,510.0、390.0 mm灌水量下的光合势下降幅度为0.38%、2.40%,生长速率下降幅度为26.16%、30.19%,均低于高灌水量处理和低灌水量(270.0 mm)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21、25.14 kg/(hm2·mm),差异不显著;而产量最高的高灌水量处理及耗水量最低的低灌水量处理仅为22.77、23.98 kg/(hm2·mm),均低于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在种植密度为11.70万株/hm2条件下,510.0 mm为玉米生育期适宜灌水量,可实现增产节水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密度栽培 灌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永泽 王瑞刚 +7 位作者 王艺媚 王梓豪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稻区最适播期和施氮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D2播期产量较D5播期提高126.42%。D2播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D2N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1N300、D2N150处理。总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总叶面积指数和低效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看,总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2N300处理;高效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1N300处理;低效叶面积指数以D2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3N300处理。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来看,粒数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2N0、D3N0处理;粒质量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3N0、D2N0处理。D1、D2、D3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分别较D5播期增加12.81%、14.77%、13.02%和10.64%、25.08%、30.40%,且各个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穗氮含量表现为D1、D2播期显著高于D3、D4、D5播期,且各个播期N150、N300处理穗氮含量总体上均高于N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先升高后下降,N150和N300处理均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且N15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明显高于N300处理。综上,播期和施氮量通过调节叶面积、粒叶比、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产量,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在豫南地区丰产高效的适宜播种期是4月30日(D2),适宜施氮量为150~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杂交稻 播期 施氮量 群体质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施氮对紫色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荣晓椒 李伯群 +2 位作者 高志宏 周凤云 谭恢宇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7期20-25,共6页
以重庆新审定的紫色小麦品种渝黑52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紫色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后植株干物质积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蘖数、穗长和总小穗数均呈... 以重庆新审定的紫色小麦品种渝黑52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紫色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后植株干物质积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蘖数、穗长和总小穗数均呈增加趋势。2)拔节期追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成穗率,苗期追肥可以提高紫色小麦分蘖能力、促进小穗发育。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但千粒质量有减少的趋势;施氮量为120 kg·hm^(-2)时的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75 kg·hm^(-2)时的产量差异不显著。4)追肥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构成因子间更协调,产量更高。5)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120 kg·hm^(-2)和底肥、拔节肥用量之比为6∶4时,紫色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为5627.83 kg·hm^(-2),其次是施氮量为75 kg·hm^(-2)、底肥、拔节肥用量之比为6∶4时,产量为5565.61 kg·hm^(-2)。6)总的看来,紫色小麦在施氮量为75~120 kg·hm^(-2),且在拔节期追肥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紫色小麦 渝黑521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肥料运筹对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57
4
作者 赵广才 刘利华 +2 位作者 张艳 杨玉双 杨兆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7,共6页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根长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增施肥料可以提高根长密度。根系平均直径以0~10cm土层内最大,增施肥料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大。根系的总表面积以0~10cm土层内最大,以下锐减。增施肥料可增加根总表面积,施氮磷比例为1∶1时效果最好。不同土层内根系总长度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其中0~10cm土层占50%以上。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施氮磷钾比例1∶1∶0 6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运筹 小麦 群体质量 根系分布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8
5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3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密度 河农822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播种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6
作者 李木英 陈关 +2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9-424,共6页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819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明显影响。稻谷产量以播种量37.5 kg/hm2最高;干物质产量以播种量60 kg/hm2最高;单位面积穗数以播种量45 kg/hm2...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819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明显影响。稻谷产量以播种量37.5 kg/hm2最高;干物质产量以播种量60 kg/hm2最高;单位面积穗数以播种量45 kg/hm2最高;收获指数和成穗率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播种量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在抽穗之前最明显,抽穗前叶片SPAD值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粒叶比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递减,粒叶比与播种量显著负相关;高播种量增加抽穗前N素积累,影响后期N素吸收;T1干物质产量极显著低于T5、稻谷产量极显著高于T5与其群体质量优有关。直播稻适宜播种量为35~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播种量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机械同步深施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潘圣刚 莫钊文 +4 位作者 罗锡文 王在满 田华 段美洋 唐湘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超级常规稻玉香油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机械同步深施肥不同施肥量对直播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500kg/hm2范围内,施肥可以显著增加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的收获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超级常规稻玉香油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机械同步深施肥不同施肥量对直播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500kg/hm2范围内,施肥可以显著增加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的收获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可以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叶片SPAD,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从而明显改善水稻群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深施肥 水稻 直播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冈优527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5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代邹 蒋明金 李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47-2061,共15页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抽穗期粒叶比、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分解分析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处理、W2处理对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且氮肥运筹效应大小表现为:N3>N2>N1,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至N4处理水平、W3处理均会加重灌水处理的负效应;而水氮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2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能促进氮肥肥效,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且W2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与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N3处理)相配套,其水氮交互正效应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他处理,能及时对群体分蘖数进行调控,提高成穗率,保证抽穗期水稻适宜的LAI及粒叶比,适当降低了上3叶叶倾角,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及保持了群体透光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及结实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增加,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而其他各水氮处理出现交互优势减弱,甚至出现负效应,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W3处理和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为负值,且氮肥后移比例过重会导致负效应加重;本试验旱作模式下,结合产量表现,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以缓解水氮互作下的负效应,而淹灌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各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589*—0.978**),尤其以抽穗后群体干物质增加量、齐穗至齐穗后20 d群体透光率的减少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3为最优的水氮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优化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提高稻谷产量,W1模式与N3氮肥运筹为宜,而W3模式下可适当减少氮肥的后移量以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一次性施入)为5﹕3﹕2的氮肥运筹模式(N2处理)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灌水方式 氮肥运筹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司纪升 王法宏 +2 位作者 李升东 冯波 孔令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方式 群体质量 产量结构
下载PDF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樊高琼 郑亭 +4 位作者 陈溢 李金刚 吴中伟 王秀芳 杨文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0-25,共6页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耕作 植株 套作小麦 机播 播深 覆土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利华 张丽华 +2 位作者 杨世丽 马瑞昆 张全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9-146,共8页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凑型玉米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在密度影响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穗粒数、株高整齐度、单株干重、结实率、籽粒库充实度、粒叶比和产叶比等指标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均呈现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速率,源与库的相对地位、其平衡关系因密度处理的变化趋势也以品种株高不同而不同。高秆品种适宜密度和经济系数低,群体质量易受增密的负作用影响;矮秆品种对密度反应相对迟钝,但单株生产力有限;中等株高品种合理密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理论产量高,对密度反应适中,是夏玉米理想的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株高 密度 群体质量
下载PDF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贾现文 朱起超 +4 位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石勇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5,共8页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后剑叶光合、群体透光、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高效叶面积率显著大于迟栽处理。品种选择上,迟熟杂交稻品种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各群体指标方面均优于中熟品种,尤其是迟熟型中F优498分蘖力中等,株型好,这些特征改善了机插条件下杂交稻群体光合生产和通风透光状况,穗型大且穗粒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秧龄弹性较大,可适当延长秧龄到28 d也能保持较高产量。中熟型中辐优838虽然穗数多,但其穗粒数限制了产量的增加,且其分蘖力过强,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对机插产量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选择机插适栽秧龄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移栽 生长 秧龄 机插 杂交稻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露 张伟杨 +3 位作者 王志琴 张耗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2-1423,共12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和360 kg hm^-2(高氮, HN)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5.89~5.93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MN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种改良 氮肥 产量 群体质量 超级稻
下载PDF
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罗德强 王绍华 +7 位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周维佳 李敏 姬广梅 丁艳锋 凌启鸿 刘正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99-2108,共10页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高原山区 精确施肥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吴文革 张玉海 +6 位作者 张健美 许有尊 何超波 李霞红 徐长斌 李福军 陈学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kg.hm-2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为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 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kg.hm-2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为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群体茎蘖平缓消长,减小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个体矛盾,提高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优化群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培育大穗,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而高产;是安徽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机插栽培 氮肥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钱银飞 张洪程 +8 位作者 李杰 陈烨 郭振华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李德剑 周有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6-772,共7页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效穗的基础上增加了穗粒数,即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其产量的提高也依赖于关键生育期较高的LAI和高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表观转换率和转化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成穗率等源库协调的群体质量特征。依据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对直播稻品种的合理选用及高产途径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穗型 产量 群体质量特征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薛亚光 葛立立 +4 位作者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6种栽培模式,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6种栽培模式,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thm–2和10.9t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增加。上述两处理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抽穗后的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7
18
作者 凌启鸿 苏祖芳 张海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3-469,共7页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与抽穗期后叶面积下降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合理群体下,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和群体质量,改善中后期群体光照条件,延长功能叶片寿命,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效率,获取高产.从栽培措施看,提早搁田均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但不同的肥料运筹水平间存在差异,当基蘖肥所占比例较大时,搁田宜更早,反之宜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质量 成穗率 叶面积率
下载PDF
高密度种植下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振勇 田长彦 +2 位作者 马英杰 吕昭智 王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3,共5页
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尉犁县,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质地、肥水条件下,对18×104株/hm2,22.5×104株/hm2,27×104株/hm2三种高种植密度下棉花群体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密度为18×104株/hm2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密度,单位... 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尉犁县,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质地、肥水条件下,对18×104株/hm2,22.5×104株/hm2,27×104株/hm2三种高种植密度下棉花群体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密度为18×104株/hm2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密度,单位面积皮棉产量下降,三种栽培密度下以18×104株/hm2的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结铃率、干物质累积、叶面积系数最优。试验结果证明,现行常规管理模式下,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棉区,高肥力棉田棉花种植密度不应超过18×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肥力 群体质量 皮棉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王志才 李存东 +2 位作者 张永江 刘连涛 孙红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以转基因抗虫棉农大棉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密度水平,研究密度对棉花群体干物质量、LAI、叶层配置及透光率、总铃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干物质量以8.7万株·hm-2最大,达11735kg·hm-2;高密度群体最大LAI... 以转基因抗虫棉农大棉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密度水平,研究密度对棉花群体干物质量、LAI、叶层配置及透光率、总铃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干物质量以8.7万株·hm-2最大,达11735kg·hm-2;高密度群体最大LAI出现时间比低密度群体早13天左右,但群体透光率以低密度群体较高;结铃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1.5万株·hm-2最大,达43.5%;群体果节量和总铃数分别以10.5万株·hm-2和6.9万株.hm-2的群体最多,分别为323.05万个·hm-2和74.06万个·hm-2;子棉产量以6.9万株·hm-2最高,为3810.33kg·hm-2。只有各群体指标均相对较优才能构成高产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群体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