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H su R L的肤色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肤色检测算法。用白平衡算法取代了H suR L的光线补偿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光照引起的图像彩色偏移,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稳健。在H su R L的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针对H su R L的肤色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肤色检测算法。用白平衡算法取代了H suR L的光线补偿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光照引起的图像彩色偏移,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稳健。在H su R L的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检测算法,该算法根据肤色值在非线性变换后的色度空间的二维直方图分布,自动确定肤色模型的位置,从而能更加准确地描述肤色在一幅图像中的分布情况。并将该算法用于彩色视频图像中的人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H su R L的方法更能取得满意的检测效果。展开更多
针对传统高斯肤色模型在肤色和光照变化较大情况下不能有效提取肤色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肤色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脸检测中。模型参数采用一种自适应更新的参数选择方法,通过对相似度人脸和灰度人脸在对应像素点加权相乘的方式...针对传统高斯肤色模型在肤色和光照变化较大情况下不能有效提取肤色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肤色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脸检测中。模型参数采用一种自适应更新的参数选择方法,通过对相似度人脸和灰度人脸在对应像素点加权相乘的方式,得到将肤色相似度信息和灰度分布信息有效结合的人脸肤色模型,并结合Adaboost算法设计了人脸检测方法。在FERET(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database)、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GTFD(Georgia Tech face database)和多人脸图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肤色提取正确率比传统高斯肤色模型提高了27.1%,提出的人脸检测方法的检测率比Adaboost算法提高了5.5%。展开更多
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ITA°、Hue、RGB、HSV)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选取了相关性较低的ITA°和Hue来绘制一个二维平面用于展示该7个大区样本的聚类结果。采用了潘通肤色指南对该7个大区的样本进行了归类。最后通过改进kmeans算法在肤色聚类中的应用将样本分为9类,并对样本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分布方面,本次采样中没有观察到皮肤颜色分级(skin color categories)的Ⅵ型的样本,大部分样本属于Ⅲ型和Ⅱ型;在剔除样本数少于100(总样本量的1%)的色号后,仅观察到潘通肤色指南12个色号,其中4Y07的样本最多;聚类划分中,聚类分类4观察到的样本最多,聚类分类8样本最少。区域分布方面,从ITA°和Hue的分布来看:东北肤色最浅最黄,西南大区肤色最红;潘通肤色指南显示,西南肤色色调最偏红(红调占比10.78%),华南皮肤色调最偏黄(红调占比5.73%);聚类划分显示,各大区聚类分类4的人数均是最多的;聚类分类8均是最少的。在各大区内部,各聚类分类占比最高的分别是东北(聚类分类0)、西南(聚类分类1)、华中(聚类分类2)、华北(聚类分类3)、华南(聚类分类4、6、7、8)和西北(聚类分类5)。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H su R L的肤色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肤色检测算法。用白平衡算法取代了H suR L的光线补偿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光照引起的图像彩色偏移,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稳健。在H su R L的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检测算法,该算法根据肤色值在非线性变换后的色度空间的二维直方图分布,自动确定肤色模型的位置,从而能更加准确地描述肤色在一幅图像中的分布情况。并将该算法用于彩色视频图像中的人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H su R L的方法更能取得满意的检测效果。
文摘针对传统高斯肤色模型在肤色和光照变化较大情况下不能有效提取肤色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肤色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脸检测中。模型参数采用一种自适应更新的参数选择方法,通过对相似度人脸和灰度人脸在对应像素点加权相乘的方式,得到将肤色相似度信息和灰度分布信息有效结合的人脸肤色模型,并结合Adaboost算法设计了人脸检测方法。在FERET(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database)、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GTFD(Georgia Tech face database)和多人脸图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肤色提取正确率比传统高斯肤色模型提高了27.1%,提出的人脸检测方法的检测率比Adaboost算法提高了5.5%。
文摘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ITA°、Hue、RGB、HSV)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选取了相关性较低的ITA°和Hue来绘制一个二维平面用于展示该7个大区样本的聚类结果。采用了潘通肤色指南对该7个大区的样本进行了归类。最后通过改进kmeans算法在肤色聚类中的应用将样本分为9类,并对样本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分布方面,本次采样中没有观察到皮肤颜色分级(skin color categories)的Ⅵ型的样本,大部分样本属于Ⅲ型和Ⅱ型;在剔除样本数少于100(总样本量的1%)的色号后,仅观察到潘通肤色指南12个色号,其中4Y07的样本最多;聚类划分中,聚类分类4观察到的样本最多,聚类分类8样本最少。区域分布方面,从ITA°和Hue的分布来看:东北肤色最浅最黄,西南大区肤色最红;潘通肤色指南显示,西南肤色色调最偏红(红调占比10.78%),华南皮肤色调最偏黄(红调占比5.73%);聚类划分显示,各大区聚类分类4的人数均是最多的;聚类分类8均是最少的。在各大区内部,各聚类分类占比最高的分别是东北(聚类分类0)、西南(聚类分类1)、华中(聚类分类2)、华北(聚类分类3)、华南(聚类分类4、6、7、8)和西北(聚类分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