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6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存素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在胃癌及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包洁 高小姣 +1 位作者 韩玮 王庆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检测生存素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protein 5,CDCA5)在胃癌及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其对临床病理学参数的评估价值。方法:首先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生存素的编码基因BIRC5 mRNA与CDCA... 目的:检测生存素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protein 5,CDCA5)在胃癌及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其对临床病理学参数的评估价值。方法:首先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生存素的编码基因BIRC5 mRNA与CDCA5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6例胃癌和63例胃间质瘤中生存素与CDCA5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接着,通过PROMO数据库分析可能作用于BIRC5与CDCA5启动子的转录因子。最后,利用HDOCK预测生存素与CDCA5的相互作用。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BIRC5 mRNA和CDCA5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且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9,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胃癌和胃间质瘤中,生存素与CDCA5均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表达,两者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瘤旁组织(P均<0.001),且两者在胃癌、胃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的正相关(r_(胃癌)=0.410,r_(胃间质瘤)=0.347,P均<0.05)。胃癌中,生存素与肿瘤直径、淋巴管侵犯及TNM分期相关(P<0.05);CDCA5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P<0.05);两者共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管侵犯及TNM分期相关(P<0.05)。胃间质瘤中,生存素与核分裂象及NIH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CDCA5与肿瘤直径及NIH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两者共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及NIH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另外,PROMO发现有13个转录因子可同时调控CDCA5与BIRC5启动子;HDOCK预测发现,生存素蛋白与CDCA5蛋白之间存在多对相互作用。结论:在多种转录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生存素与CDCA5在胃癌与胃间质瘤中均呈高表达,且呈正相关;两者均与胃癌、胃间质瘤的部分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且联合检测临床价值大于单个分子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生存素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2~5 cm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徐景景 于昊 +4 位作者 朱来敏 赵鲁平 王芳芳 孙占国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79-83,10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2~5cm胃间质瘤(G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cm 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倾向良性生物学行为组(116例)和倾向恶性生物学行为组(49例),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2~5cm胃间质瘤(G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cm 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倾向良性生物学行为组(116例)和倾向恶性生物学行为组(49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CT特征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对肿瘤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GST的最大径、最小径、生长方式、形态、溃疡、囊变或坏死、肿瘤血管、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方面在危险度分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最大径、最小径、肿瘤血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呈中度正相关,肿瘤最大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94,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分别为87.8%、87.3%。经Logistic回归分析,GST最大径线(OR=7.560,P<0.001)、生长方式(OR=2.747,P=0.002)、肿瘤血管(OR=5.817,P=0.001)为鉴别GST不同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联合,AUC为0.936,诊断效能均高于单一方法(Z=2.016~5.770,P=0.001~0.044);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1.8%,准确度为89.6%,均高于单一方法。结论多层螺旋CT对2~5cm GST危险度的分级有重要诊断价值,联合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可以更好的评估肿瘤危险度分级,对患者术前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炎症指标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田英 罗和生 操寄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10-1613,共4页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在鉴别胃间质瘤以及评估胃间质瘤恶性潜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并确诊为胃间质瘤或胃平滑肌瘤的2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以及炎症指标,比较不...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在鉴别胃间质瘤以及评估胃间质瘤恶性潜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并确诊为胃间质瘤或胃平滑肌瘤的2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以及炎症指标,比较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的炎症指标,并比较≤2 cm胃平滑肌瘤以及极低危胃间质瘤的炎症指标。结果与胃平滑肌瘤的患者比较,胃间质瘤的患者年龄、P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更高,LMR(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更低,以及胃间质瘤直径更大(相比于≤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患者炎症指标进行比较时,中高危胃间质瘤患者的PLR、NLR、SII更高,LM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 cm胃平滑肌瘤相比,≤2 cm极低危胃间质瘤仅L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胃平滑肌瘤相比,胃间质瘤中的炎症反应更加复杂,且与恶变潜能高低相关,可通过炎症指标为胃间质瘤的鉴别以及恶性潜能评估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胃间质瘤 平滑肌 炎症指标
下载PDF
分析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
4
作者 王露露 师荣慧 +2 位作者 董娜 冯洁 黄晓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3期281-286,2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危险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胃间质...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危险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胃间质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02±10.94)岁,首发症状为黑便对于胃间质瘤的不同分级有意义,不同危险度的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也有显著差异(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四组的部位、起源层次、边界、回声、有无囊性变、钙化或血流信号对危险度的分级无差异(P>0.05);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形状、内部回声均匀度、外观对于胃间质瘤术后危险分级评估有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DOG-1、CD34、SMA、Desmin是否阳性对胃间质瘤术后危险度的分级无影响(P>0.05);而Vimentin的阳性表达、Ki-67指数及核分裂象与危险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不同侵袭度分级与病灶大小、形状、回声等有关系,超声内镜能较好地诊断胃间质瘤,结合免疫组化相关指标能更好地评估胃间质瘤患者的整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危险度 超声内镜特征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直径≤5cm胃间质瘤、胃神经鞘瘤CT多期扫描特点及鉴别价值
5
作者 魏明刚 张俊玲 郭晓让 《哈尔滨医药》 2024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直径≤5cm胃间质瘤(GIST)、胃神经鞘瘤(GS)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多期扫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CT多期扫描检查的60例存在直径≤5cm且疑似GIST或GS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多期扫描鉴别直径≤5c... 目的分析直径≤5cm胃间质瘤(GIST)、胃神经鞘瘤(GS)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多期扫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CT多期扫描检查的60例存在直径≤5cm且疑似GIST或GS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多期扫描鉴别直径≤5cm的GIST、GS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由放射科医师对CT检查影象中扫描特点(病灶位置、肿瘤形态、生长方式、密度、边界、组织坏死、组织钙化、组织溃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T多期扫描鉴别直径≤5cm的GIST、GS的准确度为95.00%(57/60),敏感度为98.11%(52/53),特异度为71.43%(5/7),阳性预测值为96.30%(52/54),阴性预测值为83.33%(5/6),Kappa为0.741。CT多期扫描特征中,直径≤5cm的GIST、GS在肿瘤形态、边界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密度、边界、组织坏死、组织钙化、组织溃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5cm的GIST、GS以CT多期扫描进行检查鉴别时,二者在肿瘤形态、边界扫描特点有明显差异,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径≤5 cm 胃间质瘤 神经鞘 CT多期扫描 鉴别价值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扫描静脉期联合直方图分析技术鉴别肿块型胃癌与中高危胃间质瘤的价值研究
6
作者 张龄尹 杨蕾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直方图分析技术联合CT增强扫描静脉期在鉴别肿块型胃癌与中高危胃间质瘤(GIST)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胃癌患者及GIST患者各36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数据,再使用MaZda软件... 目的探讨直方图分析技术联合CT增强扫描静脉期在鉴别肿块型胃癌与中高危胃间质瘤(GIST)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胃癌患者及GIST患者各36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数据,再使用MaZda软件勾选静脉期病变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直方图数据分析,将组间差异显著的影像及直方图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后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肿块型胃癌组与GIST组比较,临床资料及CT特征中的性别、病变形态、病变位置、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幅值、动静脉期强化差值、强化方式、病变周围淋巴结、囊变钙化出血和直方图参数中的Mean、Variance、Kurtosis、50%百分位值、90%百分位值、99%百分位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itic回归分析三种模型:临床模型中性别、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幅值、动静脉期强化差值是独立影响因素;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模型中Mean、Variance、Kurtosis、99%百分位值是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模型中性别、动静脉期强化差值、Kurtosis、99%百分位值是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临床模型AUC为0.897,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72、0.944;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模型AUC为0.894,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33、0.894;联合模型AUC为0.954,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972、0.806,模型效能高于前两种模型。结论直方图分析技术联合CT增强扫描检查在鉴别肿块型胃癌与GIST上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 中高危胃间质瘤 增强扫描 计算机体层成像 直方图
下载PDF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7
作者 刘建军 邓嘉诚 杨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951-957,共7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超声双重造影(Doub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DCEUS)特征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 GSTs)危险度分级的准确性。方法 在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 OVID-Medline、中国知...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超声双重造影(Doub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DCEUS)特征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 GSTs)危险度分级的准确性。方法 在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 OVI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电子数据库中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检索,并采用Revman 5.4及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文献中纳入的研究质量均良好,4项研究(n=168)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为0.91(95%CI 0.69~0.98),特异度为0.84(95%CI 0.74~0.91),阳性似然比5.83(95%CI 3.51~9.67),阴性似然比0.11(95%CI 0.03~0.40),以及诊断比值比(DOR)52.91(95%CI 12.99~215.47),绘制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5%CI 0.87~0.92)。结论 DC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能够有效鉴别低危型和高危型胃间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双重造影 胃间质瘤 危险度分级 META分析
下载PDF
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华锦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103-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GS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94例非微小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内镜组,每组47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GS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94例非微小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内镜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的肿瘤资料(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危险程度)、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长)、手术完整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肿瘤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用时、术后通便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与总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与腹腔镜技术对非微小GST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肿瘤切除率较高,2种手术方式的复发风险无明显差异,但仍需注意术后恢复速度、术中出血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微小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术 腹腔镜切除术
下载PDF
1例胃间质瘤合并椎体白假丝酵母感染患者抗真菌治疗的药学监护
9
作者 俞俊如 陈晨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9期884-888,共5页
目的:分析医院1例胃间质瘤合并椎体白假丝酵母感染患者抗真菌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和伊马替尼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男,64岁)因“腰疼”入院,当前因胃间质瘤而长期使用伊马替尼;门诊胸腰段MR检查... 目的:分析医院1例胃间质瘤合并椎体白假丝酵母感染患者抗真菌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和伊马替尼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男,64岁)因“腰疼”入院,当前因胃间质瘤而长期使用伊马替尼;门诊胸腰段MR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椎体感染性病变,遂经验性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入院第5天,胸椎穿刺液检查回报白假丝酵母,遂改用卡泊芬净治疗;3 d后,根据药敏结果,将卡泊芬净调整为氟康唑;但又3 d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再次升高,医生与药师讨论后,又调整为卡泊芬净;入院第30天,行胸椎病灶刮除术;入院第46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感染指标明显下降,药师会诊后,考虑与伊马替尼的药物相互作用,建议换用氟康唑口服序贯治疗。结论:对于病因不明的感染患者,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及早明确病原菌,以开展针对性治疗,并根据抗感染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关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白假丝酵母感染 抗真菌治疗 胃间质瘤 药学监护 氟康唑 伊马替尼 合理用药
下载PDF
胃镜微创与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10
作者 林铭华 兰禄英 叶文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对比胃镜微创与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临床收治胃间质瘤患者86例为对象,按照患者不同治疗术式将其划分为胃镜微创组(n=40)与胃镜联合腹腔镜组(n=46),对比不... 目的:对比胃镜微创与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临床收治胃间质瘤患者86例为对象,按照患者不同治疗术式将其划分为胃镜微创组(n=40)与胃镜联合腹腔镜组(n=46),对比不同治疗模式下组间疗效、安全性、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胃镜联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胃镜微创组,肿瘤切除率高于胃镜微创组(P<0.05),胃镜联合腹腔镜组与胃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联合腹腔镜组与胃镜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联合腹腔镜组与胃镜微创组术前炎性因子(WBC、CRP)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3天两组炎性因子同术前比较,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胃镜微创组术后1天炎性因子水平低于胃镜联合腹腔镜组(P<0.05),术后3天组间炎性因子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联合腹腔镜组与胃镜微创组随访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联合腹腔镜组随访疾病复发率低于胃镜微创组(P<0.05)。结论:胃镜微创与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安全性均较高,但胃镜微创术后早期炎性因子水平更低,胃镜联合腹腔镜能提升临床胃间质瘤肿瘤切除率,降低疾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微创 镜联合腹腔镜 胃间质瘤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胃镜联合腹腔镜对胃间质瘤切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发症的影响
11
作者 陈辰 赵健全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2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究胃间质瘤患者应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胃间质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形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胃镜联合腹... 目的探究胃间质瘤患者应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胃间质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形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时间指标(手术、肛门首次排气、引流管拔除、住院方面)以及住院费用];统计分析两组胃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肠管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率及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及复发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均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比较,胃间质瘤患者应用胃镜联合腹腔镜背景下的胃间质瘤切除术对患者的损伤更小,并发症也更少,安全性高,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腹腔镜 并发症
下载PDF
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可在术前预测胃间质瘤Ki-67的表达
12
作者 陈素月 陈望 郭荣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间质瘤(GST)Ki-67表达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9月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ST患者10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间质瘤(GST)Ki-67表达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9月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ST患者10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74)及测试组(n=31)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再分为Ki-67高表达组及Ki-67低表达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分析肿瘤的常规CT特征,于静脉期图像测量、计算病灶双能量CT定量参数、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算法对上述特征进行筛选,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常规CT征象模型、双能量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结果肿瘤最大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6个影像组学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模型为最佳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效能。联合模型与其他3个模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模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GST Ki-67表达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双能量CT 影像组学 KI-67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13
作者 白桦 肖大雷 +3 位作者 白文学 李世楠 唐海龙 何祥午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4期654-658,共5页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和漯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5例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即机器人组(n=48)和腹腔镜组(n=77),...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和漯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5例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即机器人组(n=48)和腹腔镜组(n=77),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免疫炎症反应等。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初次进食时间、胃肠减压管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出现中转开腹率和肿瘤破裂率低于腹腔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严重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后免疫功能高于腹腔镜组,炎症反应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腹腔镜手术 胃间质瘤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与开腹术治疗胃间质瘤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伟峰 费伯健 高其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32期3-5,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28例及同期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24例,分析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比两组手术安...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28例及同期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24例,分析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比两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双镜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为(88.04±16.57)min,与开腹手术组的(91.25±12.1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联合手术组术中失血量(62.14±27.33)ml,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的(130.63±43.12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天数双镜联合手术组分别为(3.50±1.20)d、(9.43±1.79)d,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的(5.42±1.18)d、(13.13±2.58)d(P〈0.001)。双镜联合组随访5~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开腹组随访6~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是理想的微创术式,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镜检查术 腹腔镜手术 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
下载PDF
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何广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85-088,共4页
分析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3.01-2023.12 60例胃间质瘤,均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分组,30例-常规开腹治疗-CG组,30例-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WC组。观察内容:围术期指标、凝血指标、炎症水平、并发症。结果... 分析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3.01-2023.12 60例胃间质瘤,均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分组,30例-常规开腹治疗-CG组,30例-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WC组。观察内容:围术期指标、凝血指标、炎症水平、并发症。结果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WC组<CG组,手术时间:WC组>CG组,P<0.05;凝血指标:治疗前,两组,P>0.05,治疗后,FIB、D-D:WC组>CG组,PT:WC组<CG组,P<0.05;炎症水平:治疗前,两组,P>0.05,治疗后,TNNF-α、IL-6、CRP:WC组<CG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WC组3.33%(1/30)<CG组20.00%(6/30),P<0.05。结论 胃间质瘤疾病开腹手术及微创手术均可获取良好效果,但胃镜+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实施围术期指标更理想,凝血指标及炎症水平均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可行性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微创手术 胃间质瘤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在胃间质瘤ESD术中的价值及安全性研究
16
作者 李晓冬 余细球 吴进峰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在胃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按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钛夹辅助圈套... 目的分析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在胃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按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钛夹辅助圈套器联合ESD术治疗,对照组采取ESD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耗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耗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胃泌素和胃动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间质瘤提供ESD手术治疗时联合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套器 牵引 胃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钛夹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效能及相关CT参数分析
17
作者 栗广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胃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效能,并分析CT相关参数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收治的79例疑似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MSCT检查,并以择期进行的穿刺活检或手术病...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胃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效能,并分析CT相关参数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收治的79例疑似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MSCT检查,并以择期进行的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MSCT检查对GIST的鉴别诊断效能;比较不同危险分级GIST患者CT参数差异[平扫CT值(CTu)、动脉期CT值(CTa)、静脉期CT值(CTp)、延迟期CT值(CTd)、动脉增强分数(AEF)]。结果:79例疑似GIST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4例确诊为GIST,其中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为11例、14例、18例、21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MSCT检查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86.67%、92.41%、96.77%、76.47%,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65)。不同危险分级GIST患者CTu、CTa及A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分级GIST患者CTp、C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查鉴别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较高,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且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CT参数中的CTu、CTa及AEF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诊断效能 CT参数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差异研究
18
作者 王征球 杨晓军 +2 位作者 龚建涛 程杰 蒋斌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4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间质瘤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5例,腹腔镜手术)和B组(36例...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间质瘤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5例,腹腔镜手术)和B组(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与术后3 d应激指标,术中完整切除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术后排气、术后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均升高,B组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完整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均能较好切除肿瘤组织,降低患者术后复发风险,但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小,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腹腔镜手术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鹏丽 张建霞 +1 位作者 李颖 马灵芝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66-1969,共4页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差异,评价超声检查预测胃间质瘤和非胃间质瘤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5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按肿瘤的生长部位分...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差异,评价超声检查预测胃间质瘤和非胃间质瘤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5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按肿瘤的生长部位分为胃间质瘤组和非胃间质瘤组,对比分析两组间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的差异。结果:非胃间质瘤组的恶性危险度更高,在瘤体最大径≤5 cm、呈类圆形、内部不伴无回声、血流稀少方面,两组间危险度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瘤体最大径>5 cm、形态不规则、内伴无回声、血流丰富和伴有转移的GIST恶性危险度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非胃来源的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来源的间质瘤,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超声检查 病理分级 危险度
下载PDF
彩超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凤华 夏建国 +1 位作者 李红丽 方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 (GST)的超声表现特点 ,探讨超声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2 1例 ,术前均行超声检查。结果 :GST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 2 1例GST中 ,3例良性肿块直径 <5 .0cm ,边...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 (GST)的超声表现特点 ,探讨超声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2 1例 ,术前均行超声检查。结果 :GST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 2 1例GST中 ,3例良性肿块直径 <5 .0cm ,边界清 ,形态规则 ,回声均匀 ,向腔内突出 ,黏膜面光整 ;1 8例恶性GST中 1 5例肿块直径≥ 5 .0cm ,1 6例形态不规则 ,1 7例肿块内部有出血坏死 ,1 7例向胃腔外突出或腔内外同时突出 ,黏膜层不规整可有溃疡 ;肿块血供丰富 ,测及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检查对GST的生长特性、结构特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胃周淋巴结情况判定有价值 ,但因超声表现缺少特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 诊断 肿块 腔内 彩超 胃间质瘤 超声表现 均匀 规则 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