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国建 邢越 +2 位作者 徐一丁 朱峥嵘 罗灿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动脉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2
作者 俞国军 伊力哈木江·克尤木 +4 位作者 刘正 艾克热木·吐尔逊 朱涛 霍强 张为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8~102个月。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脑梗死2例,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1例。2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4年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年发现胸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长期密切随访。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E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发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壁间血池的初步经验
3
作者 方青波 梁建豪 +1 位作者 戈小虎 管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98-501,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池(intramural blood pool,IBP)是在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的基础上出现微小的(内膜破口直径≤3 mm)内膜破口,局部血液充盈,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强化灶,没有典型的真假腔。Williams等[1]... 主动脉壁间血池(intramural blood pool,IBP)是在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的基础上出现微小的(内膜破口直径≤3 mm)内膜破口,局部血液充盈,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强化灶,没有典型的真假腔。Williams等[1]的研究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和尸检对IBP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将它描述为伴发于IMH的分支动脉假性动脉瘤。此类病变应区别于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和主动脉溃疡样凸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前者是在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主动脉溃疡样投影亦是在IMH的基础上出现的病变,但其内膜破口直径﹥3 mm,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夹层。有研究发现,Stanford B型IMH急性期出现的ULP是主动脉破裂的危险因素,患者预后较差,建议进行早期干预[2]。对于IBP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研究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I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参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池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博 霍静 +5 位作者 吴忠隐 杨行 高宇 肖玉林 李振生 张弘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8-151,179,共5页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31)与无并发症组(n=127),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指数(BMI)、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预后营养指数(PNI)等,分析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脑梗死、白蛋白水平、P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预后营养指数 年龄
下载PDF
可扩张鞘管在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5
作者 俞靖凡 徐国雄 +4 位作者 张志轩 方昌文 许晨 顾一名 金一琦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079-1084,共6页
目的:本研究评估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中,可扩张鞘管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TEVAR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 目的:本研究评估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中,可扩张鞘管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TEVAR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共纳入25个髂股动脉入路。随访并记录术前、术后30d和90d随访患者髂股动脉入路血管直径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0d随访入路血管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较术前增大值中位数分别为0.5(0.1,1.2)mm(Z=-4.207,P<0.001)、0.2(0.1,0.3)mm(Z=-3.096,P=0.002),术后90d随访入路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较术后30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SIR2级),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随访期间无其他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结论:在TEVAR术中将可扩张鞘管应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扩张鞘管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复杂髂股动脉入路
下载PDF
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
6
作者 朱俊龙 徐通洁 +5 位作者 李朋 代江红 陈豪 窦涠 刘勇 何虎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7-52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AD)累及主动脉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针刺原位开窗TEVAR重建主动脉弓分支的AD累及主动脉弓患者,记录开窗数目、技术成功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通过随访评估夹层... 目的观察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AD)累及主动脉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针刺原位开窗TEVAR重建主动脉弓分支的AD累及主动脉弓患者,记录开窗数目、技术成功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通过随访评估夹层修复、开窗分支血管通畅性及有无内漏等,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对16例均成功植入主动脉主体支架;对其中4例植入Z0、Z1及Z2区三开窗支架,6例植入Z1及Z2区双开窗支架,2例植入Z0及Z1区双开窗支架,4例植入Z2区单开窗支架。头臂干(BCT)开窗成功率83.33%(5/6),对1例未成功开通者行左颈总动脉(LCCA)-右颈总动脉搭桥术;LCCA开窗成功率100%(12/12);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成功率87.50%(14/16),对2例未顺利开窗者改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16/16)。TEVAR中1例发生Ⅰa型内漏,以弹簧圈栓塞后好转;1例TEVAR结束后出现心包压塞而死亡。15例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期间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主体支架近端起始处局部小夹层各1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而改善;1例出现Ⅰ型、2例出现Ⅲ型内漏,予近端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或以弹簧圈栓塞后好转;1例因冠心病死亡。结论针刺原位开窗TEVAR治疗AD累及主动脉弓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刘洪涛 张庆桥 +1 位作者 王文亮 徐浩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2期1469-1472,共4页
目的 基于3D打印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9例TBAD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行基于3D打印辅助... 目的 基于3D打印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9例TBAD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行基于3D打印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49例TBAD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行规律性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动脉重塑情况(术前、术后第3个月时最大假腔直径、最小真腔直径)、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d病死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最大假腔直径均缩小、最小真腔直径均增大,且观察组最大假腔直径小于对照组,最小真腔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30d内病死率、出院6个月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基于3D打印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更佳,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3D打印 主动脉重塑
下载PDF
不同介入治疗时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8
作者 朱双雄 《大医生》 2024年第9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治疗时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分为... 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治疗时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90例,<14 d)和非急性期组(30例,≥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假腔血栓形成情况、主动脉重塑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期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假腔血栓形成情况优于非急性期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真腔/主动脉直径比值高于术前,假腔/主动脉直径比值低于术前,且急性期组真腔/主动脉直径比值高于非急性期组,假腔/主动脉直径比值低于非急性期组(均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期TBAD患者行TEVAR介入治疗的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主动脉重塑效果好,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介入时间 主动脉重塑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限制性裸支架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
9
作者 林文明 张佳靖 宴金亮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限制性裸支架(BRS)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TEVAR+RBS... 目的 探讨采用限制性裸支架(BRS)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TEVAR+RBS组40例及TEVAR组40例。两组均行对应手术治疗,并进行CTA检查。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EVAR+RBS组的覆膜支架末端层面与膈肌封面的真腔面积增大率、假腔面积缩小率均大于TEVAR组(P<0.05);TEVAR+RBS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TEVAR组(P<0.05)。结论应用TEVAR联合B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改善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效果良好,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限制性裸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永山 张振明 +4 位作者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93例的临床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并对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预置缝合器出血量、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进行比较。结果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3.085+1.91x-0.03614x2+2.227e-4x3-5.141e-7x4,拟合优度R2=0.9861,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38例后斜率变为负值,以此为界将其划分为2个阶段,A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n=38),B阶段为熟练掌握阶段(n=55)。B阶段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及出血量优于A阶段(P<0.05),而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两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心外科手术团队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经38例手术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先埋置缝合技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学习曲线 CUSUM分析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8
11
作者 黎明 舒畅 +2 位作者 李全明 王暾 方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CT三维血管重建(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以确认腹腔干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循环的存在。术中精确定位释放支架,同时覆盖腹腔干动脉及近腹腔干动脉的主动脉破口。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肝功能损害,无腹痛、腹胀等脏器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缺血症状。7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有内漏发生,但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自行停止。余14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均未发现内漏,术后CTA复查可发现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逐渐缩小。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有计划地覆盖腹腔干动脉可以有效覆盖近腹腔干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缺血或脊髓缺血的概率较低。术后II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多可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 内脏缺血 截瘫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血压护理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洪霞 赵俊 +3 位作者 黄文华 李党香 马英霞 聂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危险期,无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突发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股动脉栓塞,急诊行左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术前入院时病情危重,存在双下肢缺血,尤以左下肢缺血明显,TEVAR术后并发左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而死亡。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00~120/60~90mmHg(1mmHg=0.133kPa),除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休克先兆,做好心理护理外,还要监测术中及术后血压的动态,确保血压测量准确,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血压,防止穿刺动脉伤口的渗血,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围手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护理
下载PDF
脑脊液压力检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岳嘉宁 符伟国 +10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王利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 脑脊液 脊髓缺血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祥 姚碧 +3 位作者 倪良春 李庆臣 马黎明 刘高利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13±5)ng/L比(26±13)ng/L;(44±14)ng/L比(66±26)ng/L;(10±3)ng/L比(26±11)ng/L],且均低于治疗前[(68±23)ng/L、(96±16)ng/L、(42±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 肺损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姜海军 赵博 +5 位作者 霍静 杨植 徐繁 李潇 尹晶 杜建青 《中国医药》 2019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普外科就诊的120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普外科就诊的120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确诊后的1~3 d内行TEVAR。根据患者入院时NLR分为低NLR组(NLR <5. 0,62例)和高NLR组(NLR≥5. 0,58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院内死亡率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风险因素。结果高NLR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高于低NLR组,血小板计数低于低NLR组(均P <0.001)。高NLR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NLR组[17. 2%(10/58)比1.6%(1/62)](P=0.003)。高NLR组昏迷神经症状、低血压、急性肾功能受损、肢体缺血发生率高于低NLR组[20. 7%(12/58)比3. 2%(2/62)、20. 7%(12/58)比1.6%(1/62)、24. 1%(14/58)比4. 8%(3/62)、20. 7%(12/58)比1.6%(1/62)](均P<0. 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史、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与院内死亡率有关(均P<0.0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LR≥5.0(风险比=3.127,95%置信区间:1.192~10.892,P=0.018)、血小板计数(风险比=0.978,95%置信区间:0.945~0.996,P=0.012)、血清白蛋白含量(风险比=0. 882,95%置信区间:0. 809~0. 977,P=0.005)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 <0.05)。结论 NLR可以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兴建 李应菊 +1 位作者 尚中忍 张思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治疗组(n=50),对照组予以患者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实施TEVAR术治疗。观察对比2组院内治疗效果,总结2组的随访与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院30 d的病死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0.5年、1年的生存率(97.83%,86.96%),与对照组(94.44%,86.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2年的生存率(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远期生存率更高,并发症少进而提高安全性,该术式值得深入研究,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生存率 并发症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涛 纪东华 王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2-887,共6页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5例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技术成功率、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随访等。结果15例患者中,主体开窗支架近端植于主动脉Z0、Z1、Z2区各5例。移植物单开窗9例,双开窗4例,三开窗2例。总计重建26条分支血管,其中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8条、左锁骨下动脉11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以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共干各1条;人工遮盖左锁骨下动脉4条。术后所有重建分支血管即刻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2例(13.3%),无缺血性脑卒中、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失访2例(3条分支血管)。1例1条左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13.3%)见少许内漏,均逐渐减少,2例死亡。结论TEVAR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可行、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 开窗支架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阳阳 郭伟 +5 位作者 刘小平 熊江 贾鑫 马晓辉 张宏鹏 崔豹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 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 TBD患者临床资...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 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 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 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 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B型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重塑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现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凯 孔祥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9-110,共2页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已有50余a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某些心脏中心开胸置换主动脉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3%,但是对于一些老年重症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已有50余a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某些心脏中心开胸置换主动脉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3%,但是对于一些老年重症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最近的报道显示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患者5 a的动脉瘤相关存活率为96%,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夹层动脉 内漏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曦 刘光锐 +3 位作者 薛玉国 李铁铮 韩晓峰 黄连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289-292,344,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取得术前、术后即刻精准解剖信息。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11例IVUS辅助的TEVAR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5.0±3.6)岁。术前观察AD管腔受累准确范围、锚钉区、真/假腔、破口、头颈部分支和腹腔分支;术后观察支架隔绝效果、贴壁情况和分支血管供血变化等。结果在11例患者中,1例(9.1%)IMH伴PAU,10例Stanford B型AD(其中7例腹腔分支受累63.6%)。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进行术中观测,取得精准数据。结论 IVUS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帮助术者获得即刻术中直观精准信息,值得于TEVAR术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穿通性溃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