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近视防控手段对脉络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尚珠 王佳薇 +1 位作者 席瑞洁 柴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 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脉络膜血流调控作用;配戴多点离焦防控镜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光照和哺光仪的近视防控效果在脉络膜厚度和血流上的作用也有体现;中医方法的近视防控效果体现在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上,但有关各种防控手段对脉络膜的远期影响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探索。文章对脉络膜与近视防控手段的关联进行综述,以说明防控手段在脉络膜层面防控近视的原理,以期对临床发现新的防控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 近视防控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病,还是脉络膜病
2
作者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0-12,共3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于1866年首次报告,目前已认识到是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之后第4位常见的黄斑液体渗漏性病变。虽然在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但在慢性CSC患者可引起外层视网膜萎缩及...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于1866年首次报告,目前已认识到是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之后第4位常见的黄斑液体渗漏性病变。虽然在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但在慢性CSC患者可引起外层视网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严重损害视力。以往CSC一直被列为黄斑病,或累及黄斑的获得性疾病,但借助于眼底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概念已经改变。自2013年起,在眼底病权威著作中已将CSC列为脉络膜血管/Bruch膜疾病,或脉络膜病。CSC属于一种厚脉络膜病的常见表现型。CSC的发病机制在于脉络膜血管扩张瘀滞、重塑及涡静脉间吻合,致使脉络膜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进而造成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视网膜外屏障损害,引起黄斑液体渗漏。但引起脉络膜血管异常的危险因素或原因尚未阐明。目前的干预策略集中在消除黄斑积液,而对消除病因或危险因素尚无明确疗法。因此,对CSC的病理生理学和病因治疗值得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眼底成像技术 治疗
下载PDF
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成像的研究
3
作者 赵兵新 符爱存 +2 位作者 李秀红 魏丽 王卫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观察通过改进方法制备出的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PEG-Tf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方法:制备出NaYF_(4)∶Yb/Er(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f)制备出UCNP... 目的:观察通过改进方法制备出的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PEG-Tf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方法:制备出NaYF_(4)∶Yb/Er(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f)制备出UCNPs-PEG-Tf。对其进行相应表征,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分光光度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对OCM-1的特异性荧光现象。结果:相应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UCNPs和UCNPs-PEG,以及进一步接载Tf后形成的UCNPs-PEG-Tf。复合物UCNPs-PEG-Tf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发出显著的绿色荧光。同样条件下,荧光强度检测结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均证明其在细胞OCM-1成像方面的显著特异性。结论:合成的新型功能化UCNPs-PEG-Tf纳米复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且可以对细胞OCM-1特异性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等离子体 脉络膜黑色素瘤 转铁蛋白 特异性成像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5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下载PDF
不同程度DR对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李永蓉 戴维 魏科 王志敏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3,共8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包括糖尿病患眼115眼和无糖尿病对照眼24眼。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标准七视野彩色眼底图像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3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2眼、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21眼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8眼。采用SS-OCTA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区域,利用仪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1 mm(C1)及旁中心凹3 mm(C3)3D-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间质体积和脉络膜厚度;旁中心凹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区域,测量其3D CVI。3D CVI定义为CVV与脉络膜总体积的比值。比较各组间不同区域脉络膜参数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3D CVI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受检眼3D CVI-C1和3D CVI-C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3.036,均P<0.05),其中PDR组3D CVI-C1小于无DR组,3D CVI-C3小于对照组和无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受检眼旁中心凹下方和鼻侧3D CV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4、4.020,均P<0.05),其中PDR组下方3D CVI小于无DR组,PDR组鼻侧3D CVI均小于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NPDR合并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后,DR病变程度是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的影响因素,PDR眼对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影响最大,与无DR眼相比,PDR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1~-0.007,P=0.003),旁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0~-0.008,P=0.001);与无DR眼相比,NPDR合并DME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4(95%CI:-0.027~0.000,P=0.044)。结论黄斑中心凹3D CVI与DR严重程度有关,黄斑区脉络膜中大血管3D CVI的降低可能是DR加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
下载PDF
眼球钝挫伤脉络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
7
作者 李玉涛 王润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357-358,共2页
挫伤性眼底病变是造成眼球钝挫伤视力予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报道以视网膜挫伤为多,脉络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简称FFA)观察,国内文献尚未见有报道。
关键词 眼球钝挫伤 脉络膜病变 挫伤性 脉络膜毛细血管 脉络膜破裂 眼底病变 色素上皮 脉络膜出血 血管阻塞 脉络膜血管扩张
下载PDF
脉络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晴予 武志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1期83-86,共4页
脉络膜是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色素细胞和血管。脉络膜在营养视网膜色素上皮及外层视网膜的同时也是常驻免疫细胞的关键储存库,正常哺乳动物脉络膜包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肥大细胞,故脉络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脉络膜是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色素细胞和血管。脉络膜在营养视网膜色素上皮及外层视网膜的同时也是常驻免疫细胞的关键储存库,正常哺乳动物脉络膜包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肥大细胞,故脉络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视网膜功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于脉络膜重要性的认知不断加深,脉络膜结构、血流、免疫细胞及功能等的研究不断进展,脉络膜的成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以求对于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中脉络膜的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 脉络膜结构 脉络膜功能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免疫细胞 脉络膜血流
下载PDF
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鹏 张必萌 +4 位作者 张开勇 蒋会茹 寿崟 徐斯伟 赵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酸腺苷二钠片的基础治疗(4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三部配穴法针刺,隔天针刺1次,共20次(4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问卷-25(NEI-VFQ-25)、中医症状证候量表、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结果 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4例。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I-VFQ-25评分、BCV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证候量表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部配穴法针刺联合基础治疗慢性CSC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配穴法 针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肾上腺素致兔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鹏 惠延年 +4 位作者 王雨生 白建伟 王海燕 胡丹 马吉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目的:通过对兔脉络膜上腔注射肾上腺素诱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探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肾上腺素溶液从有色兔1眼的脉络膜上腔注入,于注射后1h... 目的:通过对兔脉络膜上腔注射肾上腺素诱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探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肾上腺素溶液从有色兔1眼的脉络膜上腔注入,于注射后1h及1,2,3,6,10d对其双眼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后1h,ICGA见区域性脉络膜缺血及其周围扩张的脉络膜血管,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剧烈荧光渗漏。光学显微镜镜下可见神经感觉层与RPE间有浆液积聚,光感受器外节排列紊乱。注射后2~10d,神经感觉层下积液逐渐减少至消失,RPE渗漏减少,脉络膜缺血区域减小至消失,RPE脱色素,光感受器外节仍然轻度紊乱。结论:肾上腺素可导致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并继发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说明因应激所致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加可能是CSC发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实验研究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组织病理学检查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上腔 注射肾上腺素 光感受器 脉络膜血管 脉络膜缺血 光学显微镜
下载PDF
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的概念及特征
11
作者 王雯钰 苏钰 陈长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2-466,共5页
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PPS)是以视盘附近区域脉络膜增厚为特征的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部分患眼具有远视眼和短眼轴的特点。PPS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其影像学特点。PP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表现为黄斑鼻侧脉络膜大血... 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PPS)是以视盘附近区域脉络膜增厚为特征的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部分患眼具有远视眼和短眼轴的特点。PPS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其影像学特点。PP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表现为黄斑鼻侧脉络膜大血管显著扩张,对应位置出现视网膜内积液等改变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改变等,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可见视盘周围大血管扩张伴通透性增强。PPS需与葡萄膜渗漏综合征、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等疾病相鉴别。光动力治疗或可改善PPS患者的视网膜积液。目前PPS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是否可作为一独立疾病仍有争议,治疗有效性需经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本文就PP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需进一步的研究为PPS的定义、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 脉络膜谱系疾病 综述
下载PDF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学分析
12
作者 边悦 覃亚周 +6 位作者 屈雨瑶 胡霄霏 李鑫蕊 邸瑢 樊小娟 雷剑琴 李晶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27-636,650,共11页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顽固性进行性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RPC)、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MCP)各1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EWDS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PIC、APMPPE、RPC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PMPPE、RPC患者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MCP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既类似又有区别。(1)PIC:活动性病灶呈高自发荧光,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病变晚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荧光缺损。ICG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弱荧光斑。OCT见病灶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向上隆起呈局灶性高反射,对应处光感受器内外节破坏,病变晚期开始出现萎缩,在RPE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反射信号。(2)MCP:萎缩性病灶为低自发荧光,活动性病灶为轻度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进行性斑点状强荧光,病灶萎缩亦呈窗样荧光缺损,ICGA亦体现弱荧光斑点。(3)MEWDS:病灶表现为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点,ICGA表现为弱荧光斑点。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紊乱,少数病人RPE上圆顶状高反射或椭圆体带和外核层垂直线性高反射。(4)APMPPE:病变急性期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后期伴高自发荧光。FFA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提示比FFA范围更大的脉络膜低灌注改变的低荧光。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破坏伴有局部高反射点。(5)RPC:位于后极部低自发荧光的斑点状改变,FFA早期病灶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全期呈低荧光样改变。当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凹,OCT示视网膜下液及伴有视网膜内外层高反射性物质的RPE层分离。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确疾病的诊断及制定合理治疗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网膜 脉络膜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蓓 宋艳萍 +2 位作者 叶娅 黄珍 闫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37-94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04/09在我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76例88眼及单眼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35例35眼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04/09在我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76例88眼及单眼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35例35眼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观察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中青年组患者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487.30±83.33μm)明显大于中年组(414.17±96.02μm,P<0.05)和中老年组(409.4±107.42μm,P<0.05)。中老年组患者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67)。中青年组患者对侧眼SFCT(511.29±40.89μm)明显大于中老年组(364.76±82.26μm,P<0.05)。纳入患者患眼涡静脉吻合率高于90%,且对侧眼均存在涡静脉吻合或扩张。结论: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SFCT普遍增厚,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薄,中老年患者患眼CNV发生率最高,同时,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普遍存在涡静脉吻合及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年龄 脉络膜厚度 涡静脉 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对侧眼
下载PDF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高凡 王霞 +1 位作者 顾莉莉 王彦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510-1514,共5页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59例(51.8%),女55例(48.2%),单眼90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脉络膜视网膜炎 临床表现 眼底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年龄 职业
下载PDF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路雪 谢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49-752,共4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发生在中青年患者中常见的黄斑病变,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但治疗不及时也可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进展为慢性CSC、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最终导致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发生在中青年患者中常见的黄斑病变,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但治疗不及时也可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进展为慢性CSC、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最终导致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P)是一种短促重复的脉冲激光,它不同于具有损伤性治疗作用的传统激光,在达到有效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会对RPE细胞和光感受器造成损伤和热损伤。在光动力治疗(PDT)缺乏维替泊芬的情况下,因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SMLP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CSC的治疗。本综述旨在阐述SMLP治疗CSC过程中涉及的效应细胞、细胞因子及作用机制,以期为SMLP在临床的推广和合理化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颖 杨勋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视力的一种疾病。在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暴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持续吸收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导致眼内压力降低,脉络膜离开巩膜表面,而炎症反应的参与更加重了脉络膜血管的渗出,使液体在脉络膜上腔内积...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视力的一种疾病。在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暴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持续吸收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导致眼内压力降低,脉络膜离开巩膜表面,而炎症反应的参与更加重了脉络膜血管的渗出,使液体在脉络膜上腔内积聚,从而并发脉络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大范围脱离、视网膜多发裂孔等都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纠正低眼压和改善炎症反应,例如封闭视网膜裂孔、切除增殖的玻璃体、激素治疗及玻璃体注气等,其中在恢复眼压的效果上,术前玻璃体注气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低眼压 炎性反应 视网膜裂孔封闭术 增殖玻璃体切除术 激素
下载PDF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视力改善相关性
17
作者 陈洁 陈琦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究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视力改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拟行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的130例难治性青光眼(130只患眼),将130只患眼作为研究组,130只对侧正常... 目的探究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视力改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拟行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的130例难治性青光眼(130只患眼),将130只患眼作为研究组,130只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眼球中心凹颞侧2500μm处(T2.5)和从眼球中心凹处往鼻侧(N0.5~N2.5)及研究组术前、术后6个月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不同视力改善情况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术前、术后6个月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及其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分析研究组术前T2.5、N0.5~N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视力改善情况相关性,探讨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评估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后视力改善价值。结果研究组术前T2.5和N0.5~N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薄于或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前T2.5和N0.5~N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密度呈正相关(P<0.01)。研究组术后6个月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均大于术前(P<0.01)。视力改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术后6个月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及其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大于视力不变和视力降低患者,视力不变患者大于视力降低患者(P<0.05)。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视力改善情况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手术前后变化值绝对值联合评估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手术后视力改善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高于单独评估的0.760和0.829(P<0.05)。结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患眼T2.5和N0.5~N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明显变薄或降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且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术后患眼T2.5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明显增大,手术前后T2.5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变化值绝对值与视力改善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难治性 内路直视睫状体光凝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密度 Pearson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部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星宇 戴荣平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以特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为特征的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伴有一处或多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或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眼球结构改变。CSC被归类为厚脉络膜相关疾病(PSD),近年来进一步发现主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以特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为特征的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伴有一处或多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或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眼球结构改变。CSC被归类为厚脉络膜相关疾病(PSD),近年来进一步发现主要为Haller层增厚。最近的研究重点关注了CSC患者的厚巩膜特征,阐述了其与脉络膜循环的密切关系,并提出CSC可能与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此外,CSC还具有短眼轴、远视性屈光不正、浅前房等特征,表明CSC不仅是眼球后极部的病变,而且累及全眼球。本文对CSC眼部特征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探究CSC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巩膜厚度 眼轴长度 前房深度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基于OCTA技术观察近视眼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蔡志鹏 李欣 张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近视的高患病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眼球过度扩张引起的机械拉伸,可导致多种眼底并发症以及血管系统的损伤。然而,微血管的异常变化更加隐匿微妙,容易被忽视。因此更有赖于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 近视的高患病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眼球过度扩张引起的机械拉伸,可导致多种眼底并发症以及血管系统的损伤。然而,微血管的异常变化更加隐匿微妙,容易被忽视。因此更有赖于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快速、逐层获取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图像。本文对既往近视眼底血流灌注改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防控和深入了解近视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局部血流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的比较
20
作者 罗洁 李小平 王婵婵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目的总结对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总结对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OCTA与ICGA检查,以ICG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OCTA与ICG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ICGA检查可见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7例,异常分支血管网21例,异常分支血管网合并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0例,因出血遮挡无异常表现2例,检出率为96.00%(48/50)。OCTA检查可见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6例,异常分支血管网19例,异常分支血管网合并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1例,无异常表现4例,检出率为92.00%(46/50);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400)。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ICGA与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16,P<0.001)。以ICG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83%(45/46)、75.00%(3/4)和92.00%(46/50)。结论ICGA与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病变一致性较高,ICGA检查表现为异常分支血管网者,OCTA检查可见相似表现;ICGA检查表现为特征性息肉样病灶者,OCTA检查可见明显强信号亮点;ICGA与OCTA检查显示病灶形态及位置具有一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图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