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凯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485-1486,共2页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旨在为治疗脊柱结核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89例脊柱结核为实验对象,其中45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另44例采用君路病灶...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旨在为治疗脊柱结核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89例脊柱结核为实验对象,其中45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另44例采用君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脊柱后凸畸形矫形率、复发率、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52.69±48.35mL,手术时间143.87±32.64min,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是脊柱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前路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清除 脊柱固定术 脊柱结核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实施卧位中医康复操的临床效果探究
2
作者 蒋娟 凌艳燕 +3 位作者 陈兰 韦健玲 张树芳 朱莲芳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 针对将卧位中医康复操应用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行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对照组(44例,用四肢常... 目的 针对将卧位中医康复操应用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行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对照组(44例,用四肢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46例,用卧位中医康复操锻炼),对比两组康复效果实施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统计结果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统计结果相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统计结果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 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卧位中医康复操,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各项临床指标,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总满意度更高,值得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位中医康复操 康复护理 脊柱固定 并发症发生率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 被引量:2
3
作者 寇贤帅 舍炜 +4 位作者 马贵福 普星宇 吴雲彪 祁阳 骆文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讨Ⅰ期行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例术后10个月失语,最终纳入22例,男13例,女9例,年... 目的:探讨Ⅰ期行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例术后10个月失语,最终纳入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3~63(52.00±6.89)岁,行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1±4.45)个月,手术时间70~155(116.59±24.32)min;术中出血量120~520(275.00±97.53)ml。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RP、ESR、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SIA脊髓损伤分级术前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优21例,可1例,且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切口少、手术时间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预后符合临床要求,能够有效控制布鲁菌病性脊柱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鲁菌病病 病灶清除 脊柱固定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柱融合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 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联合脊柱内固定术对椎管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马文涛 丁大领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联合脊柱内固定术对椎管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周口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观察组接...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联合脊柱内固定术对椎管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周口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观察组接受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联合脊柱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生存质量(WHOQOLBREF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联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 脊柱固定 椎管内肿瘤 神经功能 生存质量
下载PDF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陈豪豪 赵国权 蒲兴魏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针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讨分析使用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医院诊疗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择89例(2021年3月—2023年3月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区别将89例分为两组,其中以传统后路椎弓根... 目的:针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讨分析使用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医院诊疗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择89例(2021年3月—2023年3月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区别将89例分为两组,其中以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为治疗方式的45例列为对照组,以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为治疗方式的44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高度比、后凸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高度比均比对照组高,后凸Cobb角、ODI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存在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等优势,同时还可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各项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7
作者 袁文强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3期13-16,共4页
讨论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桐梓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33例。参照组采取开放椎弓... 讨论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桐梓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33例。参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试验组采取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应激反应、生活质量、ODI评分、VAS评分等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有利于缩短其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脊柱固定 疼痛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8
作者 诸葛恒艳 陆建红 +1 位作者 缪青 陶峰琴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活力状况、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单双手术间清创模式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施美蓉 陈素平 +4 位作者 董琼虹 林秀华 裴彬宏 苏增标 曹杰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9期847-851,共5页
目的比较单双手术间清创模式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配合方法,分为双手术间组36例,采用双手术间清创模... 目的比较单双手术间清创模式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配合方法,分为双手术间组36例,采用双手术间清创模式;双手术台组30例,采用单手术间内双手术台清创模式;对照组60例,采用单手术间内单手术台清创模式。记录手术一般情况、感染控制情况及安全性等数据。结果双手术间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双手术台组和对照组(P<0.01),但后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其余2组(P<0.01),但双手术间组和双手术台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手术间组缝合前器械表面细菌附着数为0,低于其余两组(P<0.01),而双手术台组和对照组间附着细菌菌种与术前相似(P>0.05)。双手术间组术后感染复发率2.78%(1/36)、双手术台组16.67%(5/30)、对照组21.67(13/6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手术间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7.22%(35/36)、双手术台组为80.00%(24/30)、对照组则为66.67%(40/6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护理不良事件及麻醉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手术间清创模式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虽然可能会增加手术配合的难度,但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复发率,相比单手术间清创模式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固定 深部感染 清创手 双手 配合 感染控制
下载PDF
CT成像技术在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成庆 夏可周 郭卫春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5期107-111,共5页
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常规术式,而内固定误置则是导致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内固定置入位置对预防脊柱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是评估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常用影像学手段... 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常规术式,而内固定误置则是导致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内固定置入位置对预防脊柱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是评估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但由于金属伪影干扰,CT图像无法清晰显示金属-骨界面及邻近的组织结构。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去除金属伪影的CT成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目前,去除金属伪影新的CT成像技术主要有基于硬件的CT扫描参数优化和基于软件的后处理算法。CT扫描参数优化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简单易行,可在中低端CT中广泛应用,但其去除金属伪影的效果有限,难以满足临床精准诊断的要求。迭代重建(IR)、金属伪影去除(MAR)和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是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常用的后处理算法,IR算法可在低辐射剂量下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MAR、VMI算法也能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但MAR算法有可能引入新的伪影,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而VMI算法可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对比度,不利于软组织显示。与单一的后处理算法相比,多种后处理算法联合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的效果更好。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后处理算法和光子计数CT可能在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伪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脊柱固定 CT扫描参数优化 图像后处理算法
下载PDF
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临床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仁赞 李锐 +1 位作者 曹海营 李哲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64-67,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BS患者45例,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椎间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25例)和异体骨组... 目的 对比观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BS患者45例,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椎间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25例)和异体骨组(2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复查时、末次随访时检测感染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术前、末次随访时测算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整体生活质量,包括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分级评价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异体骨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自体骨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ESR、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ESR、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P均<0.05),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自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11例,异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3例,两组相比,P<0.05。术后6个月时,自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20例,异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12例,两组相比,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 腰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相当,同种异体骨可以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柱融合 椎间植入物 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 布鲁杆菌病
下载PDF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焦小振 张军荣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6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5例,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和观察组(35例,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5例,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和观察组(35例,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感觉、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但脊柱纠正效果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人需求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明海 梁国辉 +1 位作者 蔡小利 冯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1例,跳跃病变1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3个月。16例血沉平均40mm/h;14例WBC正常,2例稍高。X线片检查示5例椎间隙破坏变窄,7例出现病椎压缩,1例相邻2个椎体破坏严重,残余骨质嵌插重叠;16例均可见双侧腰大肌脓肿。16例CT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及数量不等的死骨。11例MRI显示椎体破坏、脓肿形成并流注到腰大肌内。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抗痨治疗。结果1例术后1个月切口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29个月。术后即出现双大腿麻木3例,足背伸无力1例,大小便失禁1例,未作特殊处理,2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股沟斜疝,未作处理;6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2例出现听力障碍,调整用药后恢复;1例再次出现低热、腰痛,卧床3个月并调整延长应用抗痨药物后痊愈。余患者均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示腰椎、腰骶椎获骨性融合13例,后凸畸形1例,椎体间形成骨桥2例。结论一次手术完成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椎 结核 病灶清除 脊柱固定术
下载PDF
术前疼痛认知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羽洁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7期2649-265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患者6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 目的探讨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患者6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MI)评分、QOL-BREF生活质量量表评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BMI、QOL-BREF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4周、6周时均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后各时点的SA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P交互<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 h、12 h、24 h、48 h时均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P交互<0.05)。结论将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应用在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中,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疼痛认知 脊柱固定 疼痛 焦虑情绪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章献 陈泰祥 +3 位作者 陈小明 王庆 刘小剑 戴哲浩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5期2306-2308,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 目的探讨新型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磷酸,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骨转换指标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股骨颈骨密度及运用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ALP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β-CTX、ODI评分,术后12个月时β-CTX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β-CTX、BALP水平,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疗效较好,可促进骨融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 脊柱固定术 二磷酸盐类
下载PDF
脊柱手术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朝阳 钟鸣亮 +2 位作者 林飞翔 李志强 方世兵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2468-2470,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术的患者150例。根据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静脉栓塞组1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138例。分别于手术...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术的患者150例。根据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静脉栓塞组1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138例。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3 d、7 d、14 d、1个月、3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检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结果:两组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并于术后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术后不同时间静脉栓塞组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栓塞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柱内固定术后1年静脉栓塞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74.52±6.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0.38±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7 d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20),特异度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升高,且升高幅度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固定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静脉栓塞 预后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患者脊柱固定术术后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红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25-1827,共3页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脊柱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与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医院自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脊柱固定术后细菌感染的103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综合疗法,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脊柱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与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医院自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脊柱固定术后细菌感染的103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综合疗法,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用药时间及出院时总有效率及痊愈率;随访3~5年,对比两组患者再次感染率。结果对照组住院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用药时间分别为(21.2±8.7)、(19.7±8.3)d,观察组为(17.3±7.9)、(15.8±7.5)d,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和抗菌药物静脉用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总有效率均为100.0%;但对照组和观察组痊愈率分别为80.8%和92.2%,两组间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未发生再次感染。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脊柱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细菌感染,能缩短其治疗时间,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用药量,且疗效确切、痊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脊柱固定术 细菌感染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治疗 迟发性感染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2 位作者 马泽民 康意军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4,共3页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 ,术后抗炎。结果 :7例细菌培养阳性。 3例为微球菌 ,4例为粪链球菌。另 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 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 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4 0d。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 ,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 12~ 14d。随访 3~ 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 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尾部相通 ,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 ,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 ,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 ;另 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 ,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 ,骨质未受侵蚀 ,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 ,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