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浅论福克纳和莫里森对种族主义的凝视——以《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和《宠儿》为例 |
顾晓璇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2024 |
0 |
|
2
|
在平等的对话中构建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莉亚经验》有感 |
向诗雨
|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
2023 |
0 |
|
3
|
艾米莉•狄金森生态诗歌中的反叛精神 |
程龙
陈千谦
|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
2023 |
0 |
|
4
|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不可靠叙述外现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张煊
|
《海外英语》
|
2023 |
0 |
|
5
|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 |
李杨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43
|
|
6
|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哥特式手法 |
郝转萍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7
|
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
刘卓
彭昌柳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2
|
|
8
|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观照下艾米莉悲剧的必然性 |
冯瑞贞
张璘
任晓霏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9
|
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意象片论 |
潘利锋
陈碧园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0
|
虐恋之花:艾米莉·狄金森精神分析初探 |
孙立恒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11
|
混浊世界的清醒者,爱情真谛的探索者——劳伦斯与艾米莉社会批判主题、爱情主题对比 |
韩清华
徐国琴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2
|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 |
周建新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0
|
|
13
|
荒原的精灵之歌——从艾米莉的性格看《呼啸山庄》的主题 |
周庆贺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4 |
3
|
|
14
|
19世纪90年代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 |
周建新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15
|
艾米莉逃不脱的悲剧命运——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接受美学分析 |
马英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16
|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特色 |
王一娇
|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CAS
|
2007 |
2
|
|
17
|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
方义桂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8
|
20世纪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三大特征 |
周建新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9
|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
罗柳萍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3
|
|
20
|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自然和谐的创作思想 |
黎小冰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