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4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2
作者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价值实现路径 组态分析
下载PDF
紫化茶树品种多茶类适制性研究
3
作者 疏再发 刘瑜 +4 位作者 吉庆勇 马军辉 郑生宏 周慧娟 何卫中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9-16,共8页
以浙江省丽水市群体种茶园中选育的两份紫化茶树品种丽紫1号和丽紫2号作为供试品种,以紫娟为对照,对茶树新梢色泽、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制作生化样、绿茶样、红茶样和白茶样,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进行多茶类适制性分析。结果表明丽... 以浙江省丽水市群体种茶园中选育的两份紫化茶树品种丽紫1号和丽紫2号作为供试品种,以紫娟为对照,对茶树新梢色泽、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制作生化样、绿茶样、红茶样和白茶样,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进行多茶类适制性分析。结果表明丽紫1号、丽紫2号的新梢色泽分别呈紫红色和紫绿色,花青素含量分别为(5.59±0.07)、(4.44±0.06)mg/g。丽紫1号、丽紫2号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酚氨比、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加工成不同类别茶叶后,绿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最高,丽紫2号绿茶氨基酸含量最高[(4.54±0.19)%],丽紫1号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27.90±0.51)%]。红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最低;丽紫2号红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7.86±0.58)%],同时茶多酚含量最低[(8.92±0.28)%]。绿茶和红茶中咖啡碱含量较高,白茶最低,丽紫1号白茶咖啡碱含量最低[(2.87±0.16)%]。根据所有茶样感官审评总分,3个品种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均有较好的适制性。绿茶和红茶均以丽紫2号感官品质最佳;丽紫1号和对照制作白茶的总分稍高于丽紫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化 茶类 适制性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文献学视域下六大茶类关键工艺史初探
4
作者 曹建方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根据2014年12月27日实施的《茶叶分类》(中国国家标准),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再加茶七大类。从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对其中六大茶类(除再加茶)的关键工序做史源探析,可以发现,蒸青绿茶工艺最迟在唐陆羽时代已... 根据2014年12月27日实施的《茶叶分类》(中国国家标准),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再加茶七大类。从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对其中六大茶类(除再加茶)的关键工序做史源探析,可以发现,蒸青绿茶工艺最迟在唐陆羽时代已经出现,炒青绿茶工艺至少在16-17世纪之交的明中后期已经相当成熟;现代意义下黄茶的“闷黄”工艺起码可追溯至明后期;白茶关键工艺“萎凋”最早始见于明代;青茶的“摊摝”工艺最早见于清初;红茶的“发酵”工艺在明末应已经出现;黑茶的“渥堆”工艺雏形最迟出现于明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学 六大茶类 关键工艺史
下载PDF
学习效能感在学生专业认同与在线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以高职茶类专业为例
5
作者 陈铁 张秦 《福建茶叶》 2024年第9期122-124,共3页
通过对高职茶类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检验、相关分析与中介作用分析,揭示学习效能感在高职茶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在线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第一,高职茶类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随专业认同水平提... 通过对高职茶类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检验、相关分析与中介作用分析,揭示学习效能感在高职茶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在线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第一,高职茶类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随专业认同水平提升而下降,随学习效能感水平提升而下降,高职茶类专业学生学习效能感随专业认同水平提升而提升;第二,高职茶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对在线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习效能感是专业认同与在线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鉴于此,应紧抓新生入学契机,加强专业认同教育;基于专业课程体系,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评价改革,提升职校生自我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学业倦怠 高职 茶类专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梅州市岭头单丛多茶类加工技术应用分析
6
作者 刘容飞 林彩容 +2 位作者 伍卫才 黄海英 李志威 《广东茶业》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岭头单丛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岭头单丛以早熟、高产、品优、适制性广、经济价值高,受到茶叶生产企业的青睐。岭头单丛在梅州市种植面积大,多茶类加工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岭头单丛 茶类 加工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卤素水分测定仪快速测定六大茶类的水分含量研究
7
作者 柯顺川 段联勃 +2 位作者 杨丽蓉 符海霞 柯玥 《广东茶业》 2024年第3期16-19,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原料验收时传统感官判断水分的风险。以传统烘箱法为参照,考察不同因素对卤素水分测定仪测量结果的影响,确定其测定方法为:称样量4g、温度设定110℃、标准升温程序、关机模式1mg/70s。选取六大茶...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原料验收时传统感官判断水分的风险。以传统烘箱法为参照,考察不同因素对卤素水分测定仪测量结果的影响,确定其测定方法为:称样量4g、温度设定110℃、标准升温程序、关机模式1mg/70s。选取六大茶类,用水分测定仪测定其含水量,与烘箱法比较,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卤素水分测定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水分,提升原料水分验收时的准确率及效率。同时为生产工艺中快速检测水分变化提供了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素水分测定仪 烘箱法 六大茶类
下载PDF
基于感官审评方法评价红袍11的茶类适制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志辉 游小妹 +1 位作者 孔祥瑞 陈常颂 《蚕桑茶叶通讯》 2023年第6期25-29,共5页
茶树新品系红袍11是从大红袍(母本)自然杂交F1代中,通过单株育种法选育而成。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对红袍11制作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坦洋工夫红茶、绿茶、白茶的茶类适制性做进一步鉴定。黄旦、大红袍、红袍11制作成闽北乌龙茶,感官审... 茶树新品系红袍11是从大红袍(母本)自然杂交F1代中,通过单株育种法选育而成。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对红袍11制作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坦洋工夫红茶、绿茶、白茶的茶类适制性做进一步鉴定。黄旦、大红袍、红袍11制作成闽北乌龙茶,感官审评总分最高的是红袍11,加工成闽南乌龙茶、坦洋工夫红茶的审评结果与闽北乌龙茶一致,红袍11总分最高的原因是其香气和滋味的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福鼎大白茶、大红袍、红袍11制作成绿茶的感官审评总分最高的是福鼎大白茶,其次是红袍11,最低为大红袍,加工成白茶的结果与绿茶一致。红袍11加工绿茶和白茶总分低于福鼎大白茶的主要原因是其外形、汤色、叶底方面明显逊色于福鼎大白茶。结果表明,红袍11适合制作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及坦洋工夫红茶,且制茶品质优异,为多茶类兼制品种,适合在乌龙茶区及红茶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兼制 红袍11 大红袍 树育种
下载PDF
中日韩三国茶类词汇总量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娟 陈小法 《福建茶叶》 202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本文以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代表性词典为语料来源,对三国的茶类词汇进行了总量统计与分析。基于定量研究可以明确各国语汇中留存着丰富且细致的茶类词汇,并通过从文化层面、语源、词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东亚区域以跨语言视域进行... 本文以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代表性词典为语料来源,对三国的茶类词汇进行了总量统计与分析。基于定量研究可以明确各国语汇中留存着丰富且细致的茶类词汇,并通过从文化层面、语源、词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东亚区域以跨语言视域进行茶类词汇历时与共时等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词汇 东亚 总量分析 文化对比
下载PDF
六大茶类加工关键工序及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安会敏 陈圆 +2 位作者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茶是由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类饮料。杀青、发酵、做青、渥堆、萎凋和闷黄分别是中国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关键加工技术通过调控酶促反应、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等影响茶... 茶是由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类饮料。杀青、发酵、做青、渥堆、萎凋和闷黄分别是中国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关键加工技术通过调控酶促反应、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等影响茶叶呈香呈味的关键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进而影响茶叶风味。相较于种类,各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对茶叶风味的综合作用更值得关注。茶叶关键风味物质的研究为茶叶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大茶类 关键加工工序 香气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 智能化发展
下载PDF
多茶类CNN图像识别的数据增强优化及类激活映射量化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章展熠 张宝荃 +5 位作者 王周立 杨垚 范冬梅 何卫中 马军辉 林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1-423,共13页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采集29种常见茶类共6 123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对比了10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的ResNet-18(Residual network-18)训练效果;为了客观评价模型识别区域的准确性,构建了2个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量化评价指标(IOB和MPI)。结果表明,网格擦除(Ratio=0.3)、分辨率扰动和HSV(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扰动是较优的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Accuracy)、损失值(Loss)、IOB和MPI等4个指标综合表现较优。进一步通过消融实验,得到了最佳的数据增强方法组合—水平镜像翻转+网格擦除(Ratio=0.3)+HSV颜色空间扰动,其模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82%、损失值仅有0.64,且IOB、MPI指标也表现较优,体现了较好的图像识别区域准确性。本研究对茶叶图像数据增强方法进行了优化,训练得到了高鲁棒性的多茶类CNN图像识别模型,构建的量化指标IOB和MPI也解决了CAM识别区域准确性客观评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识别 数据增强 激活映射
下载PDF
基于结构主义的云南茶类老字号品牌整合营销策略研究
12
作者 李桐 《品牌研究》 2023年第26期0019-0021,共3页
云南省茶类老字号品牌主要以普洱茶为主要茶叶种类。随着人们新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的发展,云南茶类老字号如何保持和扩大品牌优势是现阶段值得关注的问题。从结构主义出发,同类型的分支品牌之间存在共同的深层叙事逻辑和结构功能要素,... 云南省茶类老字号品牌主要以普洱茶为主要茶叶种类。随着人们新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的发展,云南茶类老字号如何保持和扩大品牌优势是现阶段值得关注的问题。从结构主义出发,同类型的分支品牌之间存在共同的深层叙事逻辑和结构功能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整合营销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多营销手段的有效传播和沟通。本文希望通过聚焦目标消费者,改变传统营销,传播的单向传递,在统一、连续、动态的双向互动之间实现对云南茶类老字号品牌营销的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云南老字号 茶类品牌 整合营销
下载PDF
御金香多茶类加工品质分析
13
作者 韩震 朱雨梦 +3 位作者 姜燕华 张文标 王冬梅 鲁孟军 《江西农业》 2023年第16期98-100,共3页
以御金香品种茶鲜叶为试验材料,加工制作绿茶、黄茶和白茶,开展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分析绿茶、黄茶、白茶三个茶类的品质和化学成分含量。
关键词 茶类 品质分析 试验
下载PDF
木禾种茶园多茶类组合生产探索与实践
14
作者 陈晓阳 金美霞 +3 位作者 王霆 杨垚 冯海强 罗列万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858-1861,共4页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对木禾种茶园高效利用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茶园机械管理水平、拓展茶旅融合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禾种 茶类开发 夏秋 东阳产业
下载PDF
普洱茶即属黑茶——驳普洱茶单列为普洱茶类之观点
15
作者 夏成鹏 《中国茶叶》 2005年第4期45-46,共2页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的普洱茶定义上讲,普洱茶也不能单列为一个基本茶类.另外从"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中所定义的普洱茶及其介绍特点和加工工艺上看,完全符合黑茶这一基本茶类.就此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与茶界同仁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茶类 普洱茶类 概念 加工工艺 品质特点
下载PDF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茗科1号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磊 杨如兴 +1 位作者 陈芝芝 吴民亿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257-1262,共6页
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 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茗科1号绿茶板栗香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β-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脱氢芳樟醇;茗科1号红茶蜜桃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顺-橙花叔醇、橙花醇、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顺-氧化芳樟醇;茗科1号白茶有兰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β-芳樟醇;茗科1号乌龙茶兰花栀子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顺-橙花叔醇、吲哚、顺-β-罗勒烯和苯乙醇。分析认为,不同工艺加工茗科1号的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虽然不同茶类间香气物质的种类、香型和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香气成分丰富,且各茶类特征性香气明显,充分体现出该品种的多茶类适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茗科1号 茶类 香气成分 Mingke 1
下载PDF
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世利 郭芸彤 +3 位作者 陈海强 刘晨 赖幸菲 曹藩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9-165,共7页
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 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黄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乌龙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红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最低,黑茶的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低,仅稍高于红茶。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为绿茶、乌龙茶和黄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α-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绿茶和乌龙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脂肪酶活性表现为黑茶活性最高,其他茶类活性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红九号 六大茶类 生化成分 抗氧化 降血糖 减肥
下载PDF
江西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孙志国 熊晚珍 +1 位作者 王树婷 钟学斌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62-166,共5页
地理标志保护是农产品和食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江西省茶类资源现有4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1)深入研究名茶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保护是农产品和食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江西省茶类资源现有4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1)深入研究名茶地理标志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特征;(2)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与农业品牌类遗产,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茶类品牌;(4)挖掘与整理与茶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江西省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将"庐山云雾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 IAHS)项目;(6)结合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系统保护庐山云雾茶的农业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农业文化遗产 江西省
下载PDF
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2
19
作者 孙志国 熊晚珍 +1 位作者 王树婷 钟学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50-8151,8179,共3页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④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茶类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下载PDF
扩增条件对茶类植物RAPD带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袁长春 施苏华 叶创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13-317,共5页
采用梯度分析的方法试验了模板DNA、引物、镁离子、dNTP和Taq酶的浓度对茶类植物进行RAPD分析中DNA扩增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对扩增出来的RAPD带的数目和强弱会产生影响。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对于... 采用梯度分析的方法试验了模板DNA、引物、镁离子、dNTP和Taq酶的浓度对茶类植物进行RAPD分析中DNA扩增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对扩增出来的RAPD带的数目和强弱会产生影响。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对于茶类植物进行RAPD分析较理想的扩增条件:2.0mmol/LMgCl2,200umol/LdNTP,15ng引物/20ul反应体积,4ng模板DNA/ul反应体积,1UTaq酶/20ul反应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植物 扩增条件 RAPD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