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6,2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根源及防范化解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军魁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历史虚无主义以误导性的历史观及价值取向对历史理解和民族文化自信构成消解与威胁。文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大历史观,深入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根源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化解策略。通过加强历史教育与研究、坚持... 历史虚无主义以误导性的历史观及价值取向对历史理解和民族文化自信构成消解与威胁。文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大历史观,深入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根源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化解策略。通过加强历史教育与研究、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抓好媒体监管与引导、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有效防范化解历史虚无主义,以正确的理论和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表现形态 根源与危害 应对策略
下载PDF
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辩证路径——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为视角
2
作者 吴慧慧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1期142-143,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在一些领域愈演愈烈。加强党史教育,是对抗错误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优方式,其价值意蕴在于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牢记初心坚定信念,坚决抵制错误思潮。通过加强党史教育,坚持运用历...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在一些领域愈演愈烈。加强党史教育,是对抗错误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优方式,其价值意蕴在于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牢记初心坚定信念,坚决抵制错误思潮。通过加强党史教育,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腐蚀,客观对待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史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
下载PDF
文化虚无主义的新样态及现实危害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大伟 葛丽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文化虚无主义以叙事维度全面化、传播场域虚拟化、话语主体去中心化、表现手法柔性化、技术手段智能化为表现形式,通过大众传播,产生“去民族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去思想化”“...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文化虚无主义以叙事维度全面化、传播场域虚拟化、话语主体去中心化、表现手法柔性化、技术手段智能化为表现形式,通过大众传播,产生“去民族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去思想化”“去意识形态化”等负面影响。抵制和破除文化虚无主义,需要不断拓展“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着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系统化的治理体制机制,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意识形态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友 骆丹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4,共12页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证法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网络方式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为新时代有效应对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虚无主义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斌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虚构、歪曲中国历史、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造谣中伤、污蔑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指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 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虚构、歪曲中国历史、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造谣中伤、污蔑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指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强调要从历史经验和历史实践中、从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中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导向,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在“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重新思考虚无主义
6
作者 王晓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7,176,共9页
当虚无主义否定超越经验的领域的时候,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实证主义,它是拜物教的变种。当它所崇拜的神没有像它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神就被它完全否定了。这种变种的拜物教与第一哲学奇特地结合在一起。它也要追问最... 当虚无主义否定超越经验的领域的时候,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实证主义,它是拜物教的变种。当它所崇拜的神没有像它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神就被它完全否定了。这种变种的拜物教与第一哲学奇特地结合在一起。它也要追问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不过对它来说,这个最终的绝对的东西是无。它只能在“有”和“无”之间徘徊,而不能辩证地理解“有”和“无”的关系。由于它缺乏辩证法,因此它既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否定了生存的意义,也从日常的角度否定了生存的意义。它无法理解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意义。虚无主义必然会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并且最终必定否定“虚无”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实证主义 拜物教 意义危机
下载PDF
康德与道德虚无主义
7
作者 杨云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178,共11页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虚无主义 纯粹实践理性 道德兴趣 人性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8
作者 谢晓娟 莫修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2-26,共5页
习近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历史的观点,揭示“四个选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评价历史人物... 习近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历史的观点,揭示“四个选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错误观点,阐明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的观点,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数字化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样态及纠治策略
9
作者 秦国民 曲翃佼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4期56-59,共4页
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使之在内容、主体、范式、场域等方面呈现出新型传播样态。数字化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现实危害表现为历史真相在“信... 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使之在内容、主体、范式、场域等方面呈现出新型传播样态。数字化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现实危害表现为历史真相在“信息流瀑”中被稀释,民族情感在“过滤气泡”中被离散,历史共识在“泛娱乐化”中被解构,唯物史观理性思维在“众声喧哗”中被弱化。为此,我们需通过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强化算法技术监管、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培养高素质“意见领袖”等实践举措,从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历史虚无主义 传播样态 现实危害 纠治策略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青年学生的内在逻辑研究
10
作者 王斌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6-138,共3页
文章在辨析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内涵、危害及对策的基础上,从心理、认知和生命三个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青年的内在逻辑展开探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迎合和利用青年社会心理操纵社会舆论,挑战乃至抢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诱... 文章在辨析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内涵、危害及对策的基础上,从心理、认知和生命三个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青年的内在逻辑展开探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迎合和利用青年社会心理操纵社会舆论,挑战乃至抢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诱导青年社会心理向社会意识转变,企图重塑青年对革命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结构,进而改变青年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生命样式。研究结论对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指导青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心理 认知结构 生命样式
下载PDF
沂蒙精神对高校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实践叙事研究
11
作者 王守颂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期124-126,共3页
作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影响较大的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于沂蒙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的生成历史与时代价值,探讨其对高校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武器批判的实践叙事,不仅为高校培养具有正... 作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影响较大的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于沂蒙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的生成历史与时代价值,探讨其对高校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武器批判的实践叙事,不仅为高校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支撑,而且有利于实现牢牢把握住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制度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精神 高校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实践叙事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建构的三重逻辑
12
作者 张洁 丁留宝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4期40-44,58,共6页
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三重逻辑推动下建构的,其内在的核心则是以批判、否定为价值导向:一是对中国历史的否定,当五千年文明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无法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智慧来应对时,长久以来所建立的文化自信被击溃,带... 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三重逻辑推动下建构的,其内在的核心则是以批判、否定为价值导向:一是对中国历史的否定,当五千年文明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无法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智慧来应对时,长久以来所建立的文化自信被击溃,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愤懑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萌发之源;二是对传统价值的否定,放弃了以集体主义为旨归的价值导向而转身投向了以个人主义为基准的自由主义,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立论之基;三是对社会实践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因没有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话语体系而弱化了实践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这为建立于西方文明之上的现代化论述预留了腾挪的空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现实逻辑
下载PDF
互联网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表征、本质及应对
13
作者 王启帆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互联网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在表现样态呈现出大众文化消费泛化下的“改头换面”,对历史宏大叙事的解构与重塑以及网络舆论的互动扩散与聚焦引导。运用唯物史观与正确的党史观,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维,表现为悬置历史条件,支解历史联系,质... 互联网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在表现样态呈现出大众文化消费泛化下的“改头换面”,对历史宏大叙事的解构与重塑以及网络舆论的互动扩散与聚焦引导。运用唯物史观与正确的党史观,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维,表现为悬置历史条件,支解历史联系,质疑历史本真。消解互联网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洞悉历史虚无主义机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度,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流毒;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经验
14
作者 孙旭红 范晓倩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4年第4期4-14,共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及时把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动向和蔓延趋势,揭露其实质与危害;深入把握“两个确立”,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反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及时把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动向和蔓延趋势,揭露其实质与危害;深入把握“两个确立”,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守底线,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重点领域进行批判;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多维批判;密切依靠人民群众,巩固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更要从这些宝贵经验中获取力量、汲取智慧,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致命一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虚无”论及其规正理路——基于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视域的考察
15
作者 赵华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立论基础与内核,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以主体形式存在,包括以下三种基本形态:一是作为“个体主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群体主体”的存在;三是作为“类主体”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主... “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立论基础与内核,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以主体形式存在,包括以下三种基本形态:一是作为“个体主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群体主体”的存在;三是作为“类主体”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主体虚无”就是对“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三种样态的虚无化,导致“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角色与价值判断能力不断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主体虚无”论的危害在于造成个体价值错位、消解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影响人类交往秩序。因此需要从技术、制度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彻底批判与规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历史虚无主义 主体虚无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对大学生的危害及抵御
16
作者 董翔薇 田蕊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1-44,共4页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敌对势力宣扬的反华社会思潮,在显性传播式微后,近年来出现诸多新动向,更多通过专业场域、网络媒体、娱乐产业等载体、以专业话语、碎片化、娱乐化的隐形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这种渗透对大学生的危害在于:削弱他们...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敌对势力宣扬的反华社会思潮,在显性传播式微后,近年来出现诸多新动向,更多通过专业场域、网络媒体、娱乐产业等载体、以专业话语、碎片化、娱乐化的隐形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这种渗透对大学生的危害在于:削弱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侵蚀的对策是: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网络监管力度使历史虚无主义无处遁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新动向 危害 抵御 大学生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黄勉勉 王江涛 《办公室业务》 2024年第7期121-123,共3页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革命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抹黑和诋毁、对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革命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抹黑和诋毁、对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研究
18
作者 王倩 《新丝路》 2024年第9期53-55,共3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它以更加隐蔽、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且传播渗透对象更趋年轻化,带来了颠覆公众既往历史认知、消解公众历史认同等危害,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文章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它以更加隐蔽、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且传播渗透对象更趋年轻化,带来了颠覆公众既往历史认知、消解公众历史认同等危害,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文章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渗透特点和主要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即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历史教育、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性和敏感性、重视网络监管和舆论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举措
19
作者 温瑞 冯雪梅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9期102-102,共1页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肆意歪曲和否认历史的有害社会文化思潮,会消解学生唯物史观,动摇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弱化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明显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虽被不断挤压,但其并...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肆意歪曲和否认历史的有害社会文化思潮,会消解学生唯物史观,动摇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弱化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明显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虽被不断挤压,但其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以传播手段网络化、传播内容碎片化、思想表达隐匿化、外在表现娱乐化等新的表现形式呈现。高校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使学生形成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思潮 传播空间 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 思想表达 传播手段 政治认同 意识形态建设
下载PDF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及其治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頔 穆文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6,共3页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速度迅捷,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点,蕴含着造成高校师生历史观弱化、政治观扭曲、价值观不正、人生观偏向的风险。对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师生网络媒体素养、提高...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速度迅捷,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点,蕴含着造成高校师生历史观弱化、政治观扭曲、价值观不正、人生观偏向的风险。对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师生网络媒体素养、提高网络监管和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 传播 治理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