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6个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中心产区,选取15个群体共398个单株,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枝条数、地径、株高、茎长、冠幅长、冠幅宽、成花枝、芽位数、叶长和叶宽等10个表型性状受植株株龄的影...从我国6个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中心产区,选取15个群体共398个单株,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枝条数、地径、株高、茎长、冠幅长、冠幅宽、成花枝、芽位数、叶长和叶宽等10个表型性状受植株株龄的影响显著,随着株龄增加,除叶长和叶宽的平均值呈递减趋势外,其他8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呈现递增趋势。凤丹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为0~50.14%,平均值为27.62%,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二年生枝长,最小的为心皮数和二年生枝径。对当年生枝长、芽位高、当年生枝径、顶生小叶长、二年生枝径、顶生小叶宽、复叶数、心皮数、二年生枝长和叶柄长等不受株龄影响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性状是影响表型差异的主要性状。各表型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将受株龄影响的10个性状划分为4组。研究结果表明凤丹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非常丰富,可为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储备丰富的植物材料。展开更多
【目的】为选育梨(Pyrus communis L.)突破性品种提供新种质。【方法】以二倍体梨品种‘丰产’及其衍生的系列多倍体无性系为研究试材,对其在试管内及移出试管外在田间生长的自根苗植株的表型变异进行了观测。【结果】多倍体植株比二倍...【目的】为选育梨(Pyrus communis L.)突破性品种提供新种质。【方法】以二倍体梨品种‘丰产’及其衍生的系列多倍体无性系为研究试材,对其在试管内及移出试管外在田间生长的自根苗植株的表型变异进行了观测。【结果】多倍体植株比二倍体茎粗、节间短;四倍体的叶色比二倍体深,厚度比二倍体大;多倍体和二倍体的叶形指数差异显著,叶缘差异明显。不同倍性无性系的叶缘变异表现多样性,有全缘变异,也有锐锯齿变异。试管繁殖条件下,混倍体叶片形状不一,有大量畸形叶片产生,而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很少观察到畸形叶片产生。移栽入田间生长后,相对于二倍体,多倍体植株的株高显著变矮、节间长显著变短、地面以上30 cm处的树干直径显著变小。混倍体对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差,没有获得在试管外正常生长的植株。【结论】相同环境条件下,梨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衍生的多倍体植株,比二倍体对照生长慢,且株高明显矮于二倍体。展开更多
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从我国6个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中心产区,选取15个群体共398个单株,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枝条数、地径、株高、茎长、冠幅长、冠幅宽、成花枝、芽位数、叶长和叶宽等10个表型性状受植株株龄的影响显著,随着株龄增加,除叶长和叶宽的平均值呈递减趋势外,其他8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呈现递增趋势。凤丹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为0~50.14%,平均值为27.62%,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二年生枝长,最小的为心皮数和二年生枝径。对当年生枝长、芽位高、当年生枝径、顶生小叶长、二年生枝径、顶生小叶宽、复叶数、心皮数、二年生枝长和叶柄长等不受株龄影响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性状是影响表型差异的主要性状。各表型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将受株龄影响的10个性状划分为4组。研究结果表明凤丹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非常丰富,可为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储备丰富的植物材料。
文摘【目的】为选育梨(Pyrus communis L.)突破性品种提供新种质。【方法】以二倍体梨品种‘丰产’及其衍生的系列多倍体无性系为研究试材,对其在试管内及移出试管外在田间生长的自根苗植株的表型变异进行了观测。【结果】多倍体植株比二倍体茎粗、节间短;四倍体的叶色比二倍体深,厚度比二倍体大;多倍体和二倍体的叶形指数差异显著,叶缘差异明显。不同倍性无性系的叶缘变异表现多样性,有全缘变异,也有锐锯齿变异。试管繁殖条件下,混倍体叶片形状不一,有大量畸形叶片产生,而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很少观察到畸形叶片产生。移栽入田间生长后,相对于二倍体,多倍体植株的株高显著变矮、节间长显著变短、地面以上30 cm处的树干直径显著变小。混倍体对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差,没有获得在试管外正常生长的植株。【结论】相同环境条件下,梨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衍生的多倍体植株,比二倍体对照生长慢,且株高明显矮于二倍体。
文摘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