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母亲,您听我说》
- 1
-
-
作者
陈一萌
王成国(指导)
-
机构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
不详
-
出处
《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
2024年第7期5-5,共1页
-
文摘
长江,您孕育了唐诗宋词的华章,也滋养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是徐霞客立于长江岸上的雄心壮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远跳长江水的触目兴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对华夏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赞美。
-
关键词
触目兴叹
唐诗宋词
徐霞客
精神家园
登高
苏轼
杜甫
萧萧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瞬时的领悟 遐想的闪光——试论艺术灵感
- 2
-
-
作者
赵捷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68-71,共4页
-
文摘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始终伴随着。什么是灵感?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客观现象,是思维受到实践作用的一种折光,是思维活动中的一种质的飞践。艺术灵感则是文学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与精神状态是客观世界在形象思维中迸发的艺术火花,是一种瞬时的颖悟,遐想的闪光,是由形象积累、感情凝聚、文思贯通与技巧畅达结合所产生的心灵跃动,思维的激发与喷射,是文学艺术家潜意识中突然爆发的显意识。它有着启示、鼓舞、醒悟、灵气等含义。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时静静地凝视着板壁上的斑纹或裂痕,会从中不假思索地订化出生动的形象来:奔跑的马,蜷缩的蛇。
-
关键词
文艺创作
艺术灵感
创作活动
文学艺术家
创作构思
显意识
妙悟
姚雪垠
《毛诗序》
触目兴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有感而为
- 3
-
-
作者
方劲戎
-
出处
《领导科学》
1986年第7期48-,共1页
-
文摘
作家写文章,有“应物斯感”、“感物言志”之说。历史上大凡成功之作。无不是倾注了作家本人的真情实感的。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讲到了屈原、韩非等,也谈及了他自己,将其概论为:“皆感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而思来者。”明代李卓吾将这一观点来了一番发挥,他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
-
关键词
触目兴叹
垒块
感物
李卓吾
少卿
流传千古
于为
它比
领导工作
共产主义事业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郭沫若与比较文学
- 4
-
-
作者
王
-
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88年第4期39-44,共6页
-
文摘
在我国,许多学者并不是自觉的专门比较学家,但由于他们经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学贯中西,因此,也就自然地时常拿各种知识进行比较。在他们的各种论著中,这种比较随处可见。并且,由于这些学者根本不是把自己的研究约束在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的框架内,而是在自己自由意识指导下进行研究,这样,他们的比较研究就各呈异彩,独具个性。
-
关键词
内在律
比较诗学
法国学派
西方诗学
平行研究
论诗
陀斯妥耶夫斯基
诗可以怨
《毛诗序》
触目兴叹
-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试论花鸟画“境界”——兼读徐渭
- 5
-
-
作者
董晓泮
-
机构
哈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所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
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
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
-
出处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年第1期11-13,共3页
-
文摘
中国花鸟画作为一个艺术概念,它的表现对象包括了自然界中除人以外的一切动植物。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决定了花鸟画艺术内涵的两大特色:一是赋予自然生物的人格化象征寓意,二是充分表现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力。两者的融会统一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特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类似题材大相异趣。现代中国花鸟画是在传承并变革了古代传统花鸟画的不断演变中生发而形成的。
-
关键词
艺术概念
传统技法
古代传统
情与景
梅花谱
象征寓意
王子猷
触目兴叹
美术创作
当代画家
-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仙境里的崂山
- 6
-
-
作者
韩海燕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走向世界》
2020年第11期60-62,共3页
-
文摘
有人说,最赏心悦目的颜色是蓝色,最让人怦然心动的颜色是红色,最苍翠欲滴的颜色是绿色,最缥缈梦幻的颜色是白色……最庆幸的是,崂山拥有了所有的色彩。而这个季节,最美的是白色,初春的崂山,一抹关于白色的云让你触目兴叹。想要观赏到最美的崂山之云,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找对地方。
-
关键词
触目兴叹
崂山
仙境
怦然心动
梦幻
赏心悦目
白色
最美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