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记忆场域的空间建构——以纪录片《津门往事》为例
1
作者 陈湘妍 王庆福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越了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成为具有“在场体验”的意向空间,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使创作者所搭建的“记忆场域”更好地传递城市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门往事》 城市纪录片 记忆场域 空间叙事
下载PDF
红色博物馆的时空叙事与记忆场域建构——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邹润琪 孙佼佼 +1 位作者 陈盛伟 郭英之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51,共16页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空叙事以及观众发表的线上游记文本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该纪念馆的物理场域由历史性叙事、创伤性叙事、成就性叙事和反思性叙事4种不同叙事类型构成,在场景时空中依据特定的逻辑进行划分、排列,同时采用多元叙事视角与隐含作者身份进行立场表达与价值生产。游客通过认知记忆、体验记忆以及重构记忆将其精神世界嵌入该红色记忆场域中,成为心理场建构的核心要素。该研究建构了红色博物馆记忆场域的概念模型,认为红色博物馆是一个建立在社会价值理念之上,以时空叙事为核心的物理场域以及以观众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共同建构而成的心-物交织的场域空间。研究对红色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管理启示,认为红色博物馆应同时注重文本与场景的时空叙事,关注游客对叙事表征的接收内化过程,强调游客的在场体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博物馆 时空叙事 记忆场域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下载PDF
游客凝视视角下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意象研究——以北京旧物仓为例
3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7-84,共8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凝视 怀旧意象 具身体验 反思性记忆场域 北京旧物仓
下载PDF
作为海洋文化记忆场域的岛屿 被引量:2
4
作者 修斌 刘啸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37-41,共5页
记忆的射程能够到达的地方和元素,都可以称之为"记忆场域",诸如场所、物品、活动。"海洋"以及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岛屿"同样也不例外。岛屿是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承载着海洋文化的记忆。首先,岛... 记忆的射程能够到达的地方和元素,都可以称之为"记忆场域",诸如场所、物品、活动。"海洋"以及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岛屿"同样也不例外。岛屿是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承载着海洋文化的记忆。首先,岛屿是对海洋文化现象的记忆。自古以来,岛屿是渔民劳作的场所,是海洋针路的航标,是海上交通的驿站,甚至是文明传播的"陆桥"和"天之浮桥"。其次,岛屿是对海洋文化价值的记忆。岛屿是岛民生存的家园,是海洋民俗最基本的内容,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人类认识自身海洋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岛屿还维持了地球生态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甚至成为人类的世外桃源。其三,岛屿是对海洋审美文化的记忆。岛屿丰富了海洋文化美的内涵,给人类以视觉和心灵的感动。岛屿给人们以美丽的憧憬、探险的冲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学世界,记忆着海洋历史文化的丰厚遗产。与岛屿相关的战争文化和历史硝烟也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在现实层面,岛屿还是对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记忆。总之,岛屿可以作为人类记忆的重要场域,也是扩大人类认知空间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岛屿 海洋文化 记忆场域
下载PDF
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 被引量:1
5
作者 米夏埃尔.诺特 孙立新 +1 位作者 邢宽 顾年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37-45,共9页
本文系提交2015年8月23—29日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圆桌会议讨论稿。其主旨是通过引进"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这一概念,拓展历史研究领域,加强国际的和跨学科的合作。在对厄勒海... 本文系提交2015年8月23—29日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圆桌会议讨论稿。其主旨是通过引进"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这一概念,拓展历史研究领域,加强国际的和跨学科的合作。在对厄勒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这些充满了多民族交往历史的场域进行了宏观考察后,作者强调指出,未来的历史研究有必要将各民族"共享的记忆"或者更确切地说"分割的记忆"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峡 记忆场域 跨民族交往
下载PDF
地理环境·历史符号·记忆场域——论林莽对“白洋淀”的三重书写
6
作者 吴昊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4-81,共8页
林莽的作品中至少存在三重意义上的"白洋淀":地理的、历史的、个人记忆的,这三者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错、互为补充。在林莽的笔下,作为地理的"白洋淀"渗透了白洋淀本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并与北京文化有密... 林莽的作品中至少存在三重意义上的"白洋淀":地理的、历史的、个人记忆的,这三者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错、互为补充。在林莽的笔下,作为地理的"白洋淀"渗透了白洋淀本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并与北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林莽对"白洋淀"的书写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插队热""文革"等历史事件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林莽的书写中,使"白洋淀"成为了一个历史符号。但林莽作品中的"白洋淀"并没有完全受制于历史事件,而更多地浸入个人的生命情感,超越了具体的地点,成为具有个人意味的记忆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莽 白洋淀 地理环境 历史符号 记忆场域
下载PDF
记忆场域的重建:从“白虎垄”到“廪君陵”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继富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87-97,共11页
从"白虎垄"到"廪君陵"是建立在土家人"想象共同体"基础之上,以此捍卫始祖信仰传统,延续始祖信仰传统记忆的建构,体现了"廪君陵"重建中与旅游经济的对接,阻止土家族始祖信仰文化的快速衰落或丢失。
关键词 记忆场域 白虎垄 廪君陵
原文传递
乡村文化记忆的场域认知、依恋与传承关系——以苏州金庭镇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吕龙 陈晓艳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以苏州金庭镇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及访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甄别场域认知、地方依恋和传承途径的维度差异,验证彼此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居民对乡村文化记忆的场域认知包括纪念性场地、村落型场地、自然型场地和软... 以苏州金庭镇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及访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甄别场域认知、地方依恋和传承途径的维度差异,验证彼此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居民对乡村文化记忆的场域认知包括纪念性场地、村落型场地、自然型场地和软记忆场等维度,其中,前三者对软记忆场有着正向显著影响;2)乡村文化记忆场域认知是居民地方依恋构建的重要前提,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存在同等效力正向影响;3)地方依恋的不同维度对传承行为有着明显差异,功能性的地方依赖对居民记忆传承行为的影响比情感性的地方认同有着显著正向作用;4)传承途径表现出以记忆载体为基础、以居民参与为支撑、以政策导向为保障的特征。这些结论有助于了解乡村文化记忆的媒介性及其特征,对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延续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记忆 记忆场域 地方依恋 认同 传承途径 金庭镇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名儒家训的可译性嬗变与语内翻译传承探索
9
作者 张瑞娥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6-49,共4页
提出记忆场域的概念,重视语内翻译在文化记忆传承中的作用,认为语内翻译与文化记忆之间存在着悖论式的密切关联,一方面,后者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另一方面,后者的场域又直接影响前者的可译性限度。对名儒家训这一珍贵文化记忆... 提出记忆场域的概念,重视语内翻译在文化记忆传承中的作用,认为语内翻译与文化记忆之间存在着悖论式的密切关联,一方面,后者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另一方面,后者的场域又直接影响前者的可译性限度。对名儒家训这一珍贵文化记忆的传承进行审视分析,发现其当下的传承不容乐观,重要原因是其记忆场域日渐式微,可译性大大降低,传承逻辑发生了断裂。当下传承名儒家训,必须给予语内翻译以充分的重视,在对家训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语内翻译和记忆场域建构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儒家训 文化记忆 记忆场域 可译性 语内翻译 传承
下载PDF
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维 梁璐 李凡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5,共9页
本文尝试从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评述近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领域发表的记忆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尽管研究议题趋于多样化,但都表达对记忆政治性、叙事本质以及展演性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对纪念景观空间叙事的文本政治学分析,大尺度记忆场域... 本文尝试从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评述近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领域发表的记忆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尽管研究议题趋于多样化,但都表达对记忆政治性、叙事本质以及展演性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对纪念景观空间叙事的文本政治学分析,大尺度记忆场域中的记忆构建主体多元化、空间占有与反抗以及记忆创伤等记忆政治议题,个体记忆如何被身体贮存、携带甚至时空迁移并通过身体实践而被再次激活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空间与人口结构剧烈变化背景下,如何借鉴与应用西方记忆地理学相关理论,更深入地剖析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素材,应成为我国记忆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记忆场域 文本 冲突 展演
原文传递
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继富 彭书跃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4,共10页
苗族"花场"是生活场域,也是记忆场域。"花场"被民间故事讲述人不断建构,围绕"花场"记忆场所呈现了规范、系统的生活记忆。通过不断在民间故事中对"花场"的确认,并建立一系列与"花场"... 苗族"花场"是生活场域,也是记忆场域。"花场"被民间故事讲述人不断建构,围绕"花场"记忆场所呈现了规范、系统的生活记忆。通过不断在民间故事中对"花场"的确认,并建立一系列与"花场"相关的人物、事件,强化了"花场"的历史纵深感和民族认同感,展示了苗族民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 民间故事 记忆场域
原文传递
期待与阐释: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文化叙事中的双向互构与意境再生
12
作者 黄克力 《文物天地》 2022年第3期4-8,共5页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作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叙事中代表性的记忆场域,承载着保护海洋生态文明,传承海洋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海洋故事的重要使命,也对展览策划的叙事逻辑、叙事角度与叙事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
关键词 叙事方法 叙事逻辑 文化叙事 叙事角度 海洋生态文明 记忆场域 展览策划 中国海洋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