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8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水浒传》诗化手法对其悲剧精神的增进
1
作者 杨华 高小璐 《荆楚学刊》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其诗化手法和悲剧意蕴交互相生,提升了作品的经典品格。诗歌的插入,诗化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渲染作品气氛,还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便利,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演进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环境诗化,人...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其诗化手法和悲剧意蕴交互相生,提升了作品的经典品格。诗歌的插入,诗化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渲染作品气氛,还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便利,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演进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环境诗化,人物形象诗化以及情节诗化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并逐一分析诗化对文本悲剧精神的增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诗化 悲剧 诗化环境 诗化人物 诗化情节
下载PDF
冯至《伍子胥》的诗化叙事特色
2
作者 刘川鄂 颜慧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2,176,共11页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化叙事的显在特征,也是解析其诗化叙事艺术效果生成机制的重要途径。《伍子胥》在冯至创作的叙事性作品中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其早期的叙事诗,也不同于同期创作的《杜甫传》,这既表现在形式体制、创作目的等方面,更表现在话语形态和生命体验等层面。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诗化叙事潮流中,《伍子胥》在抒情笔调、历史书写、人文内涵等方面保持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伍子胥》 诗化叙事 艺术机制
下载PDF
史诗重述中的抒情面向——论《本巴》的诗化小说特质
3
作者 王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从《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执著地进行着诗化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实践。不论是连缀式的叙事结构,抑或是充满象征、譬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和自我的诗性表达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其小说独有的辨识标的。2023年修订后的《本巴... 从《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执著地进行着诗化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实践。不论是连缀式的叙事结构,抑或是充满象征、譬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和自我的诗性表达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其小说独有的辨识标的。2023年修订后的《本巴》与初版本相比,在语言形态、情节铺排、象征性喻指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向诗歌靠拢。在神话史诗的框架下重构的本巴草原,形成了多层嵌套的可能世界,正是诗化的语言使多层世界之间的通达成为可能,其中场景意象的铺排和精神意识的流动,与其说是来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担当,毋宁说是中国叙事传统中“抒情潜意识”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巴》 诗化小说 抒情传统 史诗重述
下载PDF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
4
作者 王茹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44-47,75,共5页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与诗意解读包含着如下意蕴:用诗化浪漫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诗与人生;用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解读诗;用严谨理性的态度考察并理解诗,并将所有这些糅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散文中。
关键词 张晓风 诗化教育 诗意解读
下载PDF
慧境托诗心:论萧萐父的诗化哲学
5
作者 梅珍生 《船山学刊》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萧萐父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他又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诗体现了中国哲学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精神气质。萧萐父诗化哲学的方法论,以“解人”范畴揭示了理解活动所具... 萧萐父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他又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诗体现了中国哲学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精神气质。萧萐父诗化哲学的方法论,以“解人”范畴揭示了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历史性与个体情感性两个维度。他主张从时代思潮的整体性出发,以“历史乐章凭合奏”的宏大视野把握历史的整体面貌;主张把握“积杂以成纯”的认识规律,走出建构中国自主哲学体系的新路。他又以诗性语言对王船山、傅山的启蒙思想作了深度阐发,并将自己的哲学追求定位为“体天道而立人极”,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诗化哲学 哲学方法论 明清启蒙说
下载PDF
致敬天使 诗化表达——评话剧《远方》
6
作者 王建平 《歌海》 2024年第4期75-78,共4页
话剧《远方》聚焦广西南下干部群体,以话剧形式表现南下干部群体在时代召唤面前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怀。话剧《远方》题材新颖彰显深刻意蕴,剧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剧情诗意盎然富有浪漫情怀。编导运用诗化手法与意象,实现艺术创新,为剧作... 话剧《远方》聚焦广西南下干部群体,以话剧形式表现南下干部群体在时代召唤面前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怀。话剧《远方》题材新颖彰显深刻意蕴,剧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剧情诗意盎然富有浪漫情怀。编导运用诗化手法与意象,实现艺术创新,为剧作抹上了温暖而浪漫的色彩,成为感人的看点,让观众产生共鸣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远方》 诗化表达
下载PDF
新时代语境下诗化思政的进路
7
作者 孙国宽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第10期82-84,共3页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古诗词进行审视和解读,挖掘古诗词中与思政教学内容相耦合的元素,让优秀经典诗词与思政教育珠璧交辉,赋能思政课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诗”事求“是”,以“诗”育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培养新时代需...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古诗词进行审视和解读,挖掘古诗词中与思政教学内容相耦合的元素,让优秀经典诗词与思政教育珠璧交辉,赋能思政课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诗”事求“是”,以“诗”育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诗化思政 情感浸润
下载PDF
浅谈中国文化基因与诗化现实主义在话剧舞台上的体现——以诗化意象为例
8
作者 瞿萧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7期27-29,共3页
中华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创新实践的精神结晶,与中国戏剧写实美学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中华文化基因对话剧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话剧舞台上的诗化现实主义表现。本文通过诗化意象这一视角,浅析中国文化基因如何渗透并塑... 中华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创新实践的精神结晶,与中国戏剧写实美学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中华文化基因对话剧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话剧舞台上的诗化现实主义表现。本文通过诗化意象这一视角,浅析中国文化基因如何渗透并塑造话剧舞台上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与西方现实主义戏剧及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原则相比,中国话剧在现实观念的确立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追求。诗化意象在话剧创作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国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诗化现实主义 诗化意象
下载PDF
诗化意境,动人哲思——诗化小说文体特征及鉴赏路径探究
9
作者 郗秋丽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年第5期66-69,共4页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打破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淡化了以往线性的情节结构,以人物为核心组织故事,用优美的意境和充盈的情感,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诗化小说。本文以教材中的《哦...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打破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淡化了以往线性的情节结构,以人物为核心组织故事,用优美的意境和充盈的情感,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诗化小说。本文以教材中的《哦,香雪》《荷花淀》《边城》这三篇小说为例,结合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真题《江上》,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情感、哲思五个角度探究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和鉴赏路径,希望能为教师开展诗化小说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化小说 情节淡化 人物美化 意境诗化
下载PDF
初中语文诗化小说特质解读及教学策略研究
10
作者 刘冰亚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8期72-74,共3页
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社戏》《故乡》《孤独之旅》三篇诗化小说进行研究,指出其诗化特质表现为意境的纯化与情感的节制两个方面。提出基于诗化小说的特质,运用“涵泳品味”为核心阅读策略展开阅读的思路方法,旨在解决教师如何教... 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社戏》《故乡》《孤独之旅》三篇诗化小说进行研究,指出其诗化特质表现为意境的纯化与情感的节制两个方面。提出基于诗化小说的特质,运用“涵泳品味”为核心阅读策略展开阅读的思路方法,旨在解决教师如何教出诗化小说“这一篇”乃至“这一类”的独特价值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小说 诗化特质 涵泳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日常口语的“驯服”与诗化——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诗语言策略
11
作者 罗小凤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3-83,F0003,共12页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诗语言因受“网话”的影响而倾向于口语化,甚至掀起“口语诗”的热潮。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诗与读者的距离,但过分口语化会导致诗歌趋向低俗、污秽而不堪卒读。诗人们面对这种倾向,运用悖论、隐喻、反...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诗语言因受“网话”的影响而倾向于口语化,甚至掀起“口语诗”的热潮。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诗与读者的距离,但过分口语化会导致诗歌趋向低俗、污秽而不堪卒读。诗人们面对这种倾向,运用悖论、隐喻、反讽等修辞和智性传达等方式“驯服”口语并让其诗化,构筑出诗歌语言的强劲张力,从而形成其对新媒体语境下诗歌语言策略的探索与尝试,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过度口语化对新诗语言诗性的破坏或淡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新诗 语言策略 日常口语 诗化
下载PDF
哲学的“思”与“诗”:浪漫主义反讽中的诗化哲学观
12
作者 王妍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4,共6页
反讽作为德国早期浪漫思想的关键概念,其包含的形而上学观,既不同于费希特唯心主义知识哲学,也不同于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德国早期浪漫派主张通过断片式的反讽,通过没有封闭式结局的无限否定和无限生成,让人摆脱有限性现实的束缚,... 反讽作为德国早期浪漫思想的关键概念,其包含的形而上学观,既不同于费希特唯心主义知识哲学,也不同于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德国早期浪漫派主张通过断片式的反讽,通过没有封闭式结局的无限否定和无限生成,让人摆脱有限性现实的束缚,以间接地感受形而上学“绝对”。但这个绝对本身是无法被主体把握的,它只能作为调节性的理念来起作用。与此同时,主体也在反讽中意识到自身处于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融合的矛盾状态。与此相适应,浪漫主义反讽式的艺术作品常常用一种表面上的自我否定、混乱或断片来表现无限,并要求作者与艺术保持距离,追求一种形式上具有自我指涉性的反思艺术。反讽集中体现出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与同时代古典哲学思想不同的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诗化哲学风格。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用艺术、美学与直观,来补充哲学反思在弥合主客观矛盾以及抵达无限性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形而上学 主体矛盾 自反性艺术 诗化哲学
下载PDF
诗化与造境——何其芳1930年代小说、戏剧综论
13
作者 毕文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作为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代表性作家,何其芳在其小说、戏剧作品中呈现的诗化风格成为其标志性的文学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何其芳1930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凝练为青春主题的书写形态,他将诗歌写作中的美学意象铺陈为短篇历史小说... 作为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代表性作家,何其芳在其小说、戏剧作品中呈现的诗化风格成为其标志性的文学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何其芳1930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凝练为青春主题的书写形态,他将诗歌写作中的美学意象铺陈为短篇历史小说《王子猷》的诗意化历史情调,以诗作《预言》入小说的尝试丰富了何其芳的文学体验。戏剧《夏夜》在空间造境上以现实生活的时空为背景,着力构建“心灵的语言”,也为何其芳1930年代的文学探索提供了经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浮世绘》则延续了何其芳唯美的写作气质,又在反思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1930年代 《王子猷》 《夏夜》 《浮世绘》系列 诗化
下载PDF
浅析抒情传统对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影响
14
作者 张安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抒情传统对现代小说文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诗化小说在现代小说拥有着一席之地。诗化小说有着它独特的成就,它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要反映宏大的社会价值,也不同于西方小说有着浓烈的抒情因素,而是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追求文字的意... 抒情传统对现代小说文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诗化小说在现代小说拥有着一席之地。诗化小说有着它独特的成就,它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要反映宏大的社会价值,也不同于西方小说有着浓烈的抒情因素,而是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追求文字的意境营造和“象外之境,言外之意”的表达效果。本研究从抒情传统的角度出发,浅析抒情传统对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创造和借鉴的影响,探究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
下载PDF
浅析如何以纪录片的诗化表达构建讲好世遗“中国故事”——以《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等纪录片为例
15
作者 高芝夏 《东南传播》 2024年第5期133-135,共3页
以世界遗产类纪录片为例,阐述纪录片如何以纪录片的诗化表达构建讲好世遗“中国故事”,以轻盈灵动的诗化形式展现厚重的世界遗产题材,以艺术真实的多维视角呈现对人类历史文化进程的诗意观照,探索一条让纪录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纪录片题... 以世界遗产类纪录片为例,阐述纪录片如何以纪录片的诗化表达构建讲好世遗“中国故事”,以轻盈灵动的诗化形式展现厚重的世界遗产题材,以艺术真实的多维视角呈现对人类历史文化进程的诗意观照,探索一条让纪录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纪录片题材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径,让中国世界遗产类纪录片以诗性格局架设起题材、表现方式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增进的审美桥梁,以期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均可共情共美共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中国故事 诗化构建 审美 桥梁
下载PDF
东方美学视域下论《小城之春》的诗化表达
16
作者 张睦康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4期151-153,共3页
《小城之春》文本意义丰富,在中国电影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并且在诸多研究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然而,从美学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导演费穆在创作这部电影时留有许多独特的美学表达并潜藏着多样的话语空间。费穆在《小城之... 《小城之春》文本意义丰富,在中国电影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并且在诸多研究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然而,从美学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导演费穆在创作这部电影时留有许多独特的美学表达并潜藏着多样的话语空间。费穆在《小城之春》中以诗化表达架构起东方美学的意向,将留白手法熔铸于电影空气的理论,从视听语言和电影叙事方面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将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从一种社会性的宏大赋予转向个人化的情语书写,为中国传统精神的气韵赋格带来了开拓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之春 东方美学 诗化表达 费穆
下载PDF
方文山歌词语言的音乐美和诗化美
17
作者 乔月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7期67-69,共3页
歌词是歌曲的载体,方文山的歌词突破了传统的写歌模式,采用写诗的方式来创作歌词。其中,平仄和押韵的运用、歌词特殊句式的选择,以及超常的搭配等语言特色深化了其歌词语言的音乐美和诗化美。
关键词 方文山 歌词语言 音乐美 诗化
下载PDF
“词归诗类”现象与朝鲜半岛词文学的诗化
18
作者 王子涵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朝鲜半岛文学中的“词归诗类”现象与词的诗化倾向紧密相关。朝鲜文人在编纂文集时常将词作混编于诗中,消隐词的音乐属性,凸显词题的纪事性,使词作具有诗歌的文献样貌。同时,朝鲜词坛的主流词调多为五七言律化体式,相关词作也因此具有... 朝鲜半岛文学中的“词归诗类”现象与词的诗化倾向紧密相关。朝鲜文人在编纂文集时常将词作混编于诗中,消隐词的音乐属性,凸显词题的纪事性,使词作具有诗歌的文献样貌。同时,朝鲜词坛的主流词调多为五七言律化体式,相关词作也因此具有近体诗的特性。词人从诗学角度进行词学批评,推崇文人词和诗教意旨,则为词的诗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朝鲜文人最终形成了“词为诗之馀”的文体观念。词人以作诗的方式参与“《巫山一段云》体”唱和,并将此调视为以五七言律句描写风土景色的专门诗体,便典型地展现出他们混同诗词的观念。包括朝鲜词在内,诗化的域外词与中国词的异质性不仅为词开辟了诗体化的演进可能,相关词作也提供着诗体化的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归诗类 诗化 以诗为词 《巫山一段云》体 词史
下载PDF
以《社戏》为例简论诗化小说的教学
19
作者 邢烨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6期49-51,共3页
阐述诗化小说的特点。以《社戏》教学为例,在同类小说和不同类小说的对比鉴赏中,深化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认知。从小说情节、语言、诗化特点、诗化原因四个方面开展《社戏》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感悟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 诗化小说 语文教学 比较阅读 《社戏》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边城》诗化风格的欣赏
20
作者 邱海芳 《湛江文学》 2024年第5期0044-0046,共3页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一生撰写了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边城》。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翠翠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湘西朴实的民风,极具乡土气息。这篇小说能吸引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情节设置...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一生撰写了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边城》。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翠翠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湘西朴实的民风,极具乡土气息。这篇小说能吸引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情节设置合理,故事内容精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说中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艺术特色。文章以《边城》为例,对小说诗化风格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边城》的语言艺术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边城》 诗化风格 艺术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