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实”讨论下的写实倾向创作——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改编电影为中心
1
作者 刘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6-62,共7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改编电影是在“真实”讨论的背景下诞生,它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创作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探讨这一时期话剧改编电影的写实倾向创作,特别是政治批判话剧、歌颂剧和经典话剧的改编过程。目的在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改编电影是在“真实”讨论的背景下诞生,它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创作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探讨这一时期话剧改编电影的写实倾向创作,特别是政治批判话剧、歌颂剧和经典话剧的改编过程。目的在于揭示这一时期话剧改编电影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文化意义,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写实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以及它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和促进人民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话剧改编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对于理解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也提供了有益启示,展现了艺术创作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改编电影 “真实”讨论 写实倾向
下载PDF
关于中国话剧改编电影的叙事差异综述
2
作者 张悦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期41-43,共3页
当前我国的话剧改编电影还处于过渡期,并未到达成熟期的阶段,这一现象的出现为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途径。通过梳理传统叙事学理论,从理论层面入手探究话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可以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话剧改编电影 叙事学理论 开心麻花
下载PDF
戏剧与电影:媒介规定性下的必然差异——以“开心麻花”IP话剧改编电影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吉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5-69,共5页
自电影诞生并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以来,戏剧就是其创作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灵感之一。但戏剧改编的电影和原作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从戏剧的角度看电影,电影即使被说成戏剧的归属之一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大多数剧情片电影都带有太多戏剧... 自电影诞生并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以来,戏剧就是其创作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灵感之一。但戏剧改编的电影和原作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从戏剧的角度看电影,电影即使被说成戏剧的归属之一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大多数剧情片电影都带有太多戏剧属性。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戏剧电影化改编,我们看到了规定这两种艺术的媒介是存在差异的,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改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在跨媒介的内容流动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麻花 戏剧电影 剧情片 话剧改编 戏剧改编 传播效果 跨媒介 重新阐释
下载PDF
“困境”下的出路——以开心麻花作品为例谈话剧改编电影现象 被引量:2
4
作者 许琳 《文教资料》 2017年第33期206-208,共3页
近几年来,开心麻花投资的话剧改编电影成为受众市场上一股极受好评的电影势力,其团队以幽默、搞笑的电影风格在电影市场中赢得广泛的受众口碑,然而深究其电影内容,其中出现的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同时,这部分问题也是近几年来话剧改编电影... 近几年来,开心麻花投资的话剧改编电影成为受众市场上一股极受好评的电影势力,其团队以幽默、搞笑的电影风格在电影市场中赢得广泛的受众口碑,然而深究其电影内容,其中出现的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同时,这部分问题也是近几年来话剧改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中出现的共通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初试电影市场的话剧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是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改编 开心麻花 电影产业 问题研究
下载PDF
痛感的继承与表达——论《白鹿原》的话剧改编
5
作者 李悦 《戏剧之家》 2016年第5期7-9,共3页
"痛感"作为小说《白鹿原》中不可分割的艺术气质,在话剧改编过程中虽受到舞台表现、情节调整的制约,但话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其有了全新的发展。话剧裁剪了原著内容,但不同程度上保留了来自于人的生命体验、传统文明文... "痛感"作为小说《白鹿原》中不可分割的艺术气质,在话剧改编过程中虽受到舞台表现、情节调整的制约,但话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其有了全新的发展。话剧裁剪了原著内容,但不同程度上保留了来自于人的生命体验、传统文明文化被剥离的"痛感"。话剧通过听觉上的共鸣效果和视觉上的间离效果,扩充了表达痛感的方式,但是戏剧性场景的缺失与注意力分散使得《白鹿原》各个层次的"痛感"表达都不够强劲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感 白鹿原 话剧改编
下载PDF
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 被引量:1
6
作者 任贵菊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42-48,54,共8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李健吾的改编剧本与巴金的原著在文学体认和时代感知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文人生态与时代症候,透过“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可以再次定位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影响和意义,为巴金文学创作再评价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流三部曲” 话剧改编 时代症候 内生性表达
下载PDF
鲁迅译作《表》的话剧改编与舞台演出史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清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1935年鲁迅译作《表》发表与出版之后,董林肯根据鲁迅的译本改编成五幕儿童教育剧《表》。从1942年到1948年,儿童教育剧《表》先后由育才学校戏剧组、昆明儿童剧团、中国福利基金会、上海戏剧学校、天津耀华中学等单位搬上舞台演出。本... 1935年鲁迅译作《表》发表与出版之后,董林肯根据鲁迅的译本改编成五幕儿童教育剧《表》。从1942年到1948年,儿童教育剧《表》先后由育才学校戏剧组、昆明儿童剧团、中国福利基金会、上海戏剧学校、天津耀华中学等单位搬上舞台演出。本文在现有民国报刊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与现有研究成果,详细地考察了有关《表》的话剧改编与舞台演出。本研究对于研究儿童戏剧、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译作《表》 儿童剧《表》 话剧改编 舞台演出
下载PDF
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论查丽芳的《死水微澜》话剧改编
8
作者 王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17-120,共4页
查丽芳改编的大型话剧《死水微澜》实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话剧在创作上既追求现代审美意识,也刻意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走的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艺术道路。从人物形象塑造、时空转换方式、舞台道具运用等... 查丽芳改编的大型话剧《死水微澜》实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话剧在创作上既追求现代审美意识,也刻意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走的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艺术道路。从人物形象塑造、时空转换方式、舞台道具运用等方面凸显出话剧与戏曲的整合,昭示着新时代戏剧的整合趋势,其"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改编思想及实践对后世仍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丽芳 《死水微澜》 话剧改编 假定性 象征性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话剧改编电影中的几个趋势
9
作者 曾正一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9期103-104,共2页
话剧与电影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两者有一定亲缘关系,当两者相互融合时能重新构建出新的话语表达体系。话剧作品为电影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经验,而电影的进步同样为话剧的发展衍生出新思路。本文主要从近年来中国话剧改编电影中的几个趋势... 话剧与电影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两者有一定亲缘关系,当两者相互融合时能重新构建出新的话语表达体系。话剧作品为电影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经验,而电影的进步同样为话剧的发展衍生出新思路。本文主要从近年来中国话剧改编电影中的几个趋势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改编电影 趋势 本土化 改编
下载PDF
话剧改编的电影艺术特性研究——以《驴得水》为例
10
作者 孙玮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9期12-13,共2页
电影的艺术特性很多,需要从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开始探索和总结,在电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可以归纳出基本的发展规律。世界电影如此,中国电影亦如此。中国电影的特性自然离不开我国的文化自信,它符合意识形态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正能量的社会观... 电影的艺术特性很多,需要从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开始探索和总结,在电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可以归纳出基本的发展规律。世界电影如此,中国电影亦如此。中国电影的特性自然离不开我国的文化自信,它符合意识形态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正能量的社会观念,更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与当下的生产和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电影界对电影特性的认识模糊不清,追溯其本源,在资源丰富的新媒体时代,电影的生存面临着危机。中国话剧改编电影的横空崛起打破了僵局,它从电影的艺术特性出发,逐渐形成一套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即将电影的传统特性娱乐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使中国的电影能获得更好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更好地适应国际,积极投身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改编 电影 艺术特性 《驴得水》
下载PDF
从小说到戏剧:后现代与田沁鑫的话剧改编——从《北京法源寺》谈起
11
作者 朱一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7,共13页
自1999年改编萧红小说《生死场》开始,田沁鑫进行了一系列的话剧改编实践。这种实践是新世纪中国话剧探索的一股激流,代表着当代中国话剧编导的审美新趋势。与传统话剧改编相比,田沁鑫的改编力图挣脱文学原作的桎梏,强化导演在构剧中的... 自1999年改编萧红小说《生死场》开始,田沁鑫进行了一系列的话剧改编实践。这种实践是新世纪中国话剧探索的一股激流,代表着当代中国话剧编导的审美新趋势。与传统话剧改编相比,田沁鑫的改编力图挣脱文学原作的桎梏,强化导演在构剧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剧场媒介对原作进行再阐释与再创造。以话剧《北京法源寺》为例,田沁鑫在编导中采用群体叙述,以众声喧哗的方式瓦解历史记录和小说原文,通过游戏化、碎片化、感官化的后现代戏剧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多种可能的戏剧世界。这些特征是新世纪中国话剧编导区别于以往戏剧改编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新世纪中国戏剧改编普遍采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沁鑫 话剧改编 北京法源寺 后现代
原文传递
浅谈《牛天赐传》的话剧改编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婧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49,共3页
2019年年底,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被改编为话剧《牛天赐》上演。名著改编并非简单地站在巨人肩膀的起飞。"改编的前提是,你必得首先面对原作。"^(1)原作《牛天赐传》是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牛天赐出场时是一个... 2019年年底,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被改编为话剧《牛天赐》上演。名著改编并非简单地站在巨人肩膀的起飞。"改编的前提是,你必得首先面对原作。"^(1)原作《牛天赐传》是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牛天赐出场时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老舍称他为"英雄"。为何一位不知父母是谁、无名无姓的弃婴被称为英雄,小说中没有交代。全篇起笔于此,不禁令人期待,这是否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天赐传》 牛天赐 名著改编 话剧改编 成长史 老舍
原文传递
论赵清阁的《红楼梦》话剧改编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6,共10页
在中国话剧史上,赵清阁堪称成规模、有系统、高质量地改编《红楼梦》的第一人,在"红楼"戏剧改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再创造过程即研究过程"、"从人物出发"、"适应文艺形式的变化"三个方... 在中国话剧史上,赵清阁堪称成规模、有系统、高质量地改编《红楼梦》的第一人,在"红楼"戏剧改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再创造过程即研究过程"、"从人物出发"、"适应文艺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来具体阐发她的改编思想及创作实践,其关于名著改编的诗学践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清阁 《红楼梦》 话剧改编
原文传递
散论赵清阁的“红楼”话剧改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兵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8-282,共15页
赵清阁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先后改编了五部"红楼"话剧,堪称现代话剧史上大规模地把小说《红楼梦》改编为话剧的第一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赵清阁"红楼"话剧改编的过程与得失进行详尽深入的剖析:一是"红楼&... 赵清阁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先后改编了五部"红楼"话剧,堪称现代话剧史上大规模地把小说《红楼梦》改编为话剧的第一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赵清阁"红楼"话剧改编的过程与得失进行详尽深入的剖析:一是"红楼"话剧改编必然遭遇的理论困境,以及赵清阁"红楼"系列话剧的改编过程;二是赵清阁"红楼"话剧改编的具体成就,侧重从改编理论、改编策略和改编效果三方面来考察;三是赵清阁"红楼"话剧改编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清阁 红楼梦 话剧改编
原文传递
从话剧《人世间》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话剧改编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明华 《东方艺术》 2021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话剧——《人世间》,于202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启了首轮演出,随后又展开了全国的巡演。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梁晓声著)分上、中、下三卷,约115万字...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话剧——《人世间》,于202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启了首轮演出,随后又展开了全国的巡演。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梁晓声著)分上、中、下三卷,约115万字。原著时间跨度大,从1960年代到2016年,书写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出场人物众多,有100多个。如何将这样一部大体量、大格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浓缩为3个小时的舞台演出,对编剧和导演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茅盾文学奖 舞台演出 梁晓声 话剧改编 出场人物 时间跨度
原文传递
阐释、重构与偏离——浅谈《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改编
16
作者 毛夫国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2,I0003,共12页
鲁迅的经典著作《阿Q正传》发表后,1949年前陈梦韶改编的《阿Q剧本》、许幸之改编的《阿Q正传》和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都曾搬上舞台。通过对《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的改编过程、演出情况等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鲁迅的经典著作《阿Q正传》发表后,1949年前陈梦韶改编的《阿Q剧本》、许幸之改编的《阿Q正传》和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都曾搬上舞台。通过对《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的改编过程、演出情况等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三部话剧的改编策略,可以看出,三部改编话剧在阐释和重构《阿Q正传》中,均偏离了小说的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话剧改编 阐释 重构 偏离
原文传递
田沁鑫话剧《青蛇》:民间传说的妙趣改编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怡雯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3期10-10,13,共2页
香港作家李碧华以中国古典民间传说"白蛇传奇"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了小说《青蛇》。十多年之后,著名导演田沁鑫在小说《青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将之搬上了话剧舞台。本文从"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香港作家李碧华以中国古典民间传说"白蛇传奇"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了小说《青蛇》。十多年之后,著名导演田沁鑫在小说《青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将之搬上了话剧舞台。本文从"人物形象的时代性"、"戏剧时空为情感服务"、"旧中出新的不变性"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田沁鑫对于小说《青蛇》的话剧改编思路、舞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沁鑫 《青蛇》 话剧改编
下载PDF
鲁迅《伤逝》话剧改编研究
18
作者 李嘉欣 《当代戏剧》 2022年第3期22-25,共4页
鲁迅和他的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卓然,在逐渐经典化中影响不断扩大。新世纪以来,其作品也被改编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于当代视野之中。其中小说《伤逝》的改编尤为引人注意,2001年以来,先后有《无常·女吊》(2001年)、《伤逝》(2... 鲁迅和他的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卓然,在逐渐经典化中影响不断扩大。新世纪以来,其作品也被改编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于当代视野之中。其中小说《伤逝》的改编尤为引人注意,2001年以来,先后有《无常·女吊》(2001年)、《伤逝》(2013年)及《祝福之夜》(2014年)三部话剧出现,在新变、杂糅、重构中呈现出对现代社会的深思。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功探索及遇到的困境对日后经典作品改编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话剧改编 《伤逝》 《无常·女吊》 《祝福之夜》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视角下“李雪莲式”悲剧困境演绎——论《我不是潘金莲》的话剧改编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宁 《东方艺术》 2022年第5期130-135,共6页
2022年3月,由鼓楼西剧场出品、卓别灵编剧、丁一滕导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2016年,这部小说由刘震云本人担任编剧、冯小刚执导,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获得诸多奖项。因此,话剧《我... 2022年3月,由鼓楼西剧场出品、卓别灵编剧、丁一滕导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2016年,这部小说由刘震云本人担任编剧、冯小刚执导,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获得诸多奖项。因此,话剧《我不是潘金莲》从开始筹备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小说与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悲剧困境 女性主义视角 李雪莲 话剧改编 冯小刚 同名小说
原文传递
写意舞台上的多重世界——评“上话版”《红楼梦》的话剧改编
20
作者 李星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4,共6页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话剧《红楼梦》以“写意”作为方法化解改编难题,在写意化的舞台上通过时空的自由变化最大限度地扩展剧作容量,传达原著中想象性、象征性、隐喻性的内容。剧作通过呈现“有情世界”与“无情世界”的并存交叠、流动变...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话剧《红楼梦》以“写意”作为方法化解改编难题,在写意化的舞台上通过时空的自由变化最大限度地扩展剧作容量,传达原著中想象性、象征性、隐喻性的内容。剧作通过呈现“有情世界”与“无情世界”的并存交叠、流动变化,既凸显了宝黛知己之情的深挚动人,又铺展出复杂的现实世界,塑造出多面的人物形象,生成了富有张力的叙事空间。剧作还调用丰富的现代戏剧手段,创造出以剧中人物叙事聚焦的多重心理时空,使观众透过人物的心灵世界领悟《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尽管全剧对个别人物的塑造存在瑕疵,剧中的“现代阐释”部分仍值得商榷,但它巧妙化用了古典与现代的多种戏剧手法,以写意化的艺术表达化真为假,又以假求真,以话剧形式演绎出了《红楼梦》的多重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话剧改编 写意 舞台时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