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盈江“3·10”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护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卫锋 张汝祥 +1 位作者 李乾坤 曹瑾 《云南地质》 2012年第2期211-214,207,共5页
盈江5.8级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范围、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隐患,提出有效防护对策、灾后重建建议。
关键词 3·10强地震 诱发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及隐患 防护对策 云南盈江
下载PDF
对地下水的致灾效应及异常地下水流诱发地质灾害的分析
2
作者 黄小龙 《西部资源》 2022年第5期51-53,共3页
地下水可以导致地表出现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评价、预防、防治过程中地下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当中地下水地质、力学作用、一般原理、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体水敏性和水敏结构概念,针对于地下水的致灾效应进行了... 地下水可以导致地表出现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评价、预防、防治过程中地下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当中地下水地质、力学作用、一般原理、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体水敏性和水敏结构概念,针对于地下水的致灾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致灾效应 诱发地质灾害
下载PDF
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及应用解析
3
作者 杨金华 《现代农业》 2022年第1期111-112,共2页
加大对气象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必要,本文对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及其应用进行研讨。主要包括降雨型灾害的不良后果、灾情等级划分、灾情防控应急措施等。研讨过程不仅有利于灾情预警工作高质量和高成效开展,而且有利于提... 加大对气象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必要,本文对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及其应用进行研讨。主要包括降雨型灾害的不良后果、灾情等级划分、灾情防控应急措施等。研讨过程不仅有利于灾情预警工作高质量和高成效开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民众自我安保意识,提高对灾情及其防控常识,强化民众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从而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更具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指标 应用策略
下载PDF
全球温升1.5℃和2.0℃情景下中国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和人口暴露度评估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林齐根 王磊斌 张家慧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9,共13页
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预估呈增加趋势,这会导致全球部分地区极端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风险的增加。本文基于中国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易发性模型和不同地貌分区的累积事件降雨量-降雨历时阈值曲线,采用最新的CMIP6全球气候模... 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预估呈增加趋势,这会导致全球部分地区极端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风险的增加。本文基于中国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易发性模型和不同地貌分区的累积事件降雨量-降雨历时阈值曲线,采用最新的CMIP6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结果,基于全球温升目标情景的视角,从地质灾害空间易发性和发生频次两方面,探讨温升情景下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可能变化及其对暴露人口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CMIP6多模式集合预估的多年平均降水在温升1.5℃和2.0℃情景下相比基准时期可能增加5.4%~9.5%,导致中等至极高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预估增加0.33%~0.74%,由于预估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预估增加7.0%~11.2%,进一步综合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潜在地质灾害暴露人口可能增加6.20亿人次(18.90%)和4.26亿人次(12.97%)。各地貌分区未来情景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估增加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温升2.0℃情景下中等至极高易发性范围相比基准时期增加0.71%~1.28%,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预估增加1.2%~15.6%,其中,青藏高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增加最明显。综合考虑未来人口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未来预估人口的明显减少,青藏高原区温升1.5℃和2.0℃时潜在的地质灾害暴露人口预估减少468万人次~928万人次,而东南丘陵区潜在的地质灾害暴露人口分别增加3.96亿人次和3.00亿人次。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诱发地质灾害 危险性 气候变化 CMIP6 人口暴露度 温升情景 多模式集合 预估
原文传递
长输管道施工诱发地质灾害防治——以中缅管道云南段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穆树怀 王腾飞 +5 位作者 霍锦宏 陈雪见 江丛刚 唐培连 刘佳祥 冯亮 《油气储运》 CAS 2014年第10期1047-1051,共5页
管道施工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有两种情况:管道施工破坏地层结构,诱发地质灾害;管道施工加剧原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规模等。以中缅油气管道云南段工程建设为例,结合管道施工扫线、施工机具进场、管沟开挖等施工阶段,通过不同工况比对分析,... 管道施工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有两种情况:管道施工破坏地层结构,诱发地质灾害;管道施工加剧原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规模等。以中缅油气管道云南段工程建设为例,结合管道施工扫线、施工机具进场、管沟开挖等施工阶段,通过不同工况比对分析,对施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典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提出针对性防治方法,包括支挡、削坡护坡、排导、拦挡、生物工程、限制人类工程活动等,通过实际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道 施工诱发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原文传递
北京“7·21”特大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海芝 曾庆利 +2 位作者 许冰 胡福根 于淼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2期125-132,共8页
降雨是突发地质灾害主要诱因之一,文章通过剖析降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典型案例,研究突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及规律,为极端气象条件下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文中对北京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强度最大的“7·21”特大暴雨及其引发... 降雨是突发地质灾害主要诱因之一,文章通过剖析降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典型案例,研究突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及规律,为极端气象条件下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文中对北京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强度最大的“7·21”特大暴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地质灾害数量、规模、灾情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之间的响应关系,重点研究了北京西部山区短时强降雨泥石流发生的阈值。结果显示,随着与降雨中心距离的增加,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种类及规模逐渐变少,降雨强度是诱发突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突发地质灾害的激发雨量和雨强具有明显差别,泥石流、滑坡的触发雨量与雨强高于崩塌;北京山区诱发泥石流的累计降雨量阈值为187.4~257.2 mm,小时雨强阈值为51.2~62 mm。基于研究结果将“7·21”触发泥石流的实时数据与以往基于平均雨强的泥石流临界雨量进行对比,对北京基于平均雨强的临界雨量模型进行了修正,为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精度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维度 暴雨量 诱发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7·21”特大暴雨
下载PDF
基于易发性评价的地质灾害利用区域选划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杜浩 汪洋 +2 位作者 周宏 徐光黎 张雄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6-273,共8页
在战争中,地质灾害可作为战争武器打击敌军。但目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防灾减灾,关于地质灾害利用的研究还较少。某中低山地貌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利用ArcGIS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结... 在战争中,地质灾害可作为战争武器打击敌军。但目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防灾减灾,关于地质灾害利用的研究还较少。某中低山地貌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利用ArcGIS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结果,以道路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道路绕行情况、诱发灾害对通行能力影响以及道路等级等因素,制定了地质灾害利用区域选划原则,确定了地质灾害的重点利用区、次重点利用区和一般利用区。最后,以研究区内某一省道为例,将沿线地质灾害利用区域作为战争武器,根据地质灾害不同的诱发时机和次序,提出了3种利用地质灾害的阻击与攻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利用 易发性评价 道路 诱发地质灾害 ARCGIS
下载PDF
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梁 张建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年第3期250-254,共5页
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两种类型的防治责任主体;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 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两种类型的防治责任主体;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原因诱发地质灾害 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防治责任主体 投资机制
下载PDF
实践“三个代表” 防治地质灾害
9
作者 姜建军 《国土资源通讯》 2003年第5期1-1,共1页
一年一度汛期至.我国又到了地质灾害多发期.没想到的是,今年又新增加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非典.灾害加灾害,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困难.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地质灾害 防治 人民群众 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工程经济活动 分布规律 危害性
原文传递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和防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晓光 唐利平 李朝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年第2期88-91,104,共5页
通过参阅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公路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和探讨,阐述了地震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 通过参阅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公路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和探讨,阐述了地震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对位于地震区的山区公路在规划建设、在建、已建公路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次生地质灾害的防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灾后现场调查 危害模式 防灾对策
原文传递
The formation of the Wulipo landslide and the resulting debris flow in Dujiangyan City, China 被引量:14
11
作者 CHEN Xing-zhang CUI Yi-f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1100-1112,共13页
The Wulipo landslid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on July 10, 2013, transformed into debris flow,resul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12 houses, 44 deaths, and 117 missing. Ou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has led to the follow... The Wulipo landslid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on July 10, 2013, transformed into debris flow,resul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12 houses, 44 deaths, and 117 missing. Ou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has led to the following results and to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is hazard.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slide are a high-steep free surface at the front of the slide mass and the sandstone-mudstone mixed stratum structure of the slope. The inducing factor of the landslide is hydrostatic and hydrodynamic pressure change caused by heavy continuous rainfall. The geological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landslide can be summarized as "instability-translational slide-tension fracture-collaps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s "translational landslide induced by heavy rainfall".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landslide is 124.6×104 m3, and 16.3% of the sliding mass was dropped down from the cliff and transformed into debris flow during the sliding process, which enlarged 46.7% of the original sliding deposit area. The final accumulation area is found to be 9.2×104 m2. The hazard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 disaster chain involving landslide and its induced debris flow. The concealment and disaster chain effec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eavy damage. In future risk assessment, it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the research onpotential landslide identification for weakly intercalated slopes.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behaviors of landslide-induced debris flow, the disaster area could be determined more reason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Debris flow Disaster chain effect Heavy rainfall Geological hazard area Wenchuan earthquake
下载PDF
科技合作与交流
12
《重庆年鉴》 2002年第1期266-266,共1页
关键词 科技合作 科技交流 2001年 重庆 三峡库区诱发地震地质灾害监测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