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人格为支点,浅谈角色构思——以《空中花园谋杀案》中小护士角色的实践创作为例 |
李迪慧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2
|
跨国翻拍下的符号“变装”与意义解码研究——以丹麦和土耳其两版《谋杀》为例 |
葛欣童
|
《艺术科技》
|
2024 |
0 |
|
3
|
拼贴与戏仿:《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
何林军
肖建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4
|
悖论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谋杀案分析 |
李志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5
|
美国刑法中的重罪谋杀罪规则评析 |
高长见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 |
4
|
|
6
|
“谋杀”成为一种话语——《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另类解读 |
马汉广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7
|
美国重罪谋杀罪规则:类型归属与理论研究——与我国结果加重犯的对比及其启示 |
邓毅丞
|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8
|
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
赵永刚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9
|
结果加重犯与重罪谋杀罪原则比较研究 |
郭莉
|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0
|
唐律“谋杀”考 |
刘晓林
|
《西部法学评论》
|
2010 |
2
|
|
11
|
秦汉律与唐律“谋杀”比较研究 |
刘晓林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2
|
从“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视角论《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悬念建构 |
林雪萍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0 |
3
|
|
13
|
阿加莎侦探小说悬念的叙事建构——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 |
林雪萍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6 |
3
|
|
14
|
清代法律和司法实践对共同谋杀之首犯与从犯的认定 |
闵冬芳
|
《北方法学》
|
2011 |
1
|
|
15
|
浅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的人物形象 |
汤浩
付群芳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6
|
“道德银行”与道德谋杀 |
王开岭
|
《教师之友》
|
2005 |
1
|
|
17
|
牙买加的“想象口述史”——评马龙·詹姆斯的犯罪小说《七次谋杀简史》 |
宋杰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8
|
交叉询问制度的辩护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借鉴分析——以“辛普森谋杀案”为角度 |
倪润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1
|
|
19
|
从《黑暗中谋杀》管窥阿特伍德的生态伦理观 |
赵谦
|
《喀什大学学报》
|
2017 |
1
|
|
20
|
马克思关于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论著——《对波拿巴的谋杀》 |
张勇锋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