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东平原‘郑麦1860’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的超高产效应
1
作者 张慎举 张静 +3 位作者 郭振升 田伟 皇甫自起 赵洪献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4-20,共7页
为了实现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的超高产潜力,运用裂区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确定‘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条件下适宜的播期播量指标。结果表明‘:郑麦1... 为了实现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的超高产潜力,运用裂区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确定‘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条件下适宜的播期播量指标。结果表明‘:郑麦1860’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适宜播量为187.5~225.0 kg/hm^(2),最佳播量为225.0 kg/hm^(2)。最佳播期播量组合为10月15日与187.5 kg/hm^(2),折合单产12326 kg/hm^(2)。本项试验所取得的适宜播期播量技术指标,可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郑麦1860’ 播期 播量 超高产效应
下载PDF
豫东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2
作者 刘海风 王梦珠 +4 位作者 王现国 苏春利 蒋格 李芷琴 任飞飞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79,共10页
地下水是豫东平原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对于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利用2023年6—7月采集的74组浅层地下水样本,通过水化学、δD和δ^(18)O同位素以及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影响... 地下水是豫东平原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对于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利用2023年6—7月采集的74组浅层地下水样本,通过水化学、δD和δ^(18)O同位素以及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影响因素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浅层地下水呈弱碱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型,TDS含量由黄河和黄河故道向下游呈递减的趋势,影响地下水水质的成分包括氟、砷、碘和硝酸盐;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及蒸发作用的影响,地下水中可溶性盐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风化水解,其次是蒸发盐岩的水解、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部分地区还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含钙矿物的溶解与沉淀、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作用控制着地下水中氟、砷和碘的释放。本研究可为当地的饮用水安全及区域地下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主成分分析 成因机制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黄精、鲜食玉米、豇豆套作高效栽培技术
3
作者 刘卫星 郑东方 +3 位作者 陈鑫伟 周帅 刘丰鸣 杨秋月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4期148-150,共3页
黄精与鲜食玉米、豇豆角套作,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创造适宜黄精生长的环境,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本文作者从产地环境、选地整地、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豫东平原黄精、鲜食玉米、豇豆套作的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豫东平... 黄精与鲜食玉米、豇豆角套作,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创造适宜黄精生长的环境,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本文作者从产地环境、选地整地、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豫东平原黄精、鲜食玉米、豇豆套作的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豫东平原及其生态相似地域黄精规范化套作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玉米 豇豆角 套作 栽培技术 豫东平原
下载PDF
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连续5年超高产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 郭振升 +2 位作者 田伟 赵洪献 张慎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郑麦1860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小麦分子育种团队培育的国审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8—2022年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通... 郑麦1860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小麦分子育种团队培育的国审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8—2022年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实施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攻关示范,不仅连续5年实现了超高产目标,而且取得了单产800 kg/667m^(2)以上的重要突破.根据郑麦1860“一突出三高效”(高产性突出,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的特征特性,有针对性提出了“一强化三跟进”(即强化播种技术基础,春季追施氮肥跟进、拔节至孕穗期灌水跟进、后期绿色防控病虫害跟进)的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为优质小麦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农艺农机配套技术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兼顾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麦1860 豫东平原 超高产表现 机收测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豫东平原地膜西瓜化肥农药减量高产栽培技术
5
作者 赵艳 《河南农业》 2023年第10期16-16,共1页
一、减施化肥与土壤处理减氮、控磷、稳钾,补充硫、锌、铁等中微量元素。每公顷施用西瓜生物有机肥3000 kg、化肥施用氮(N)150~180 kg、磷(P2O5)75~105 kg、钾(K2O)120~150 kg。施用尿素或配合过磷酸钙可以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用有... 一、减施化肥与土壤处理减氮、控磷、稳钾,补充硫、锌、铁等中微量元素。每公顷施用西瓜生物有机肥3000 kg、化肥施用氮(N)150~180 kg、磷(P2O5)75~105 kg、钾(K2O)120~150 kg。施用尿素或配合过磷酸钙可以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用有机肥、过磷酸钙、微量元素肥料和50%的氮钾化肥作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肥料 西瓜枯萎病 土壤处理 生物有机肥 农药减量 化肥施用 豫东平原 过磷酸钙
下载PDF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动态 被引量:23
6
作者 万猛 田大伦 樊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07-2513,共7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凋落物既是维持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豫东平原农区4年生、9年生和12年生3个不同林龄杨-农复合系统杨树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来为深入研究... 农林复合系统的凋落物既是维持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豫东平原农区4年生、9年生和12年生3个不同林龄杨-农复合系统杨树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来为深入研究农林复合系统对大气中CO2的调节作用以及碳循环机理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4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1.18.thm-2;9a杨-农间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2.86 t.hm-2;12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3.75 t.hm-2。3个不同林龄的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总量月变化模式较为相似,均在8月和11月份出现峰值,而以11月份数量最大。其季节变化模式则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杨树 杨-农复合 凋落物 动态
下载PDF
豫东平原聚落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慧敏 娄帆 +1 位作者 李小建 白燕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313-5323,共11页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观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聚落发展过程中,1972—2015年聚落斑块数量有所减少,聚落规模逐渐扩张,市域内最大聚落斑块扩张相对更为明显;对聚落斑块扩张强度的分析发现,城市市辖区及周边乡镇聚落扩张强度相对较高。(2)地区内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表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该时期聚集程度有所减弱;两个年份聚落核密度分布格局大致相似,局部地区存在多核扩散现象,市域尺度上的核密度分布存在地区差异。(3)对斑块形状指数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狭长或曲折聚落斑块在空间上分散布局,整体上区域内聚落形状趋于规则。(4)随着距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总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少,且道路对聚落分布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较大影响,距中心城市0—6km范围内聚落受中心城区发展辐射影响较大。本文的分析可为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的优化布局和聚落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斑块 景观格局 空间分布 豫东平原地区
下载PDF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万猛 田大伦 樊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7,共6页
通过对3、9、13、17a农林间作和5、10、13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 通过对3、9、13、17a农林间作和5、10、13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cm士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g·kg-1,而40~60cm层的最低,为0.75~1.51g·kg-1;5、10和13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cm土层(10.67~12.30g·kg-1)〉20~40cm土层(7.89~9.11g·kg-1)〉40~60cm土层(6.21~7.60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农林复合系统 土壤有机碳 时空特征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超高产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红军 张静 +4 位作者 皇甫自起 张慎举 田伟 纪磊 赵永梅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为了向豫东平原潮土生态类型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进行了5个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在12 835.5 kg·hm^(-2)~14 310.0 kg·hm^(-2)的生产水平下,每形成100 kg籽粒产量分别... 为了向豫东平原潮土生态类型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进行了5个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在12 835.5 kg·hm^(-2)~14 310.0 kg·hm^(-2)的生产水平下,每形成100 kg籽粒产量分别需要吸收氮(N)2.81 kg、磷(P_2O_5)1.25 kg和钾(K_2O)3.10 kg;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25%和31%;单位剂量养分夏玉米籽粒增产量(kg·kg^(-1))分别为:氮肥9.7、磷肥16.5、钾肥11.9、氮磷钾肥7.7;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氮素1.287 7、磷素1.409 6和钾素0.985 2;无肥区土壤供肥量(kg·hm^(-2))分别为:氮(N)225、磷(P_2O_5)105和钾(K_2O)252;土壤贡献率为64.4%,肥料贡献率为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夏玉米 超高产 平衡施肥 技术参数
下载PDF
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振升 皇甫自起 +2 位作者 张慎举 刘艳侠 侯乐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054-4057,共4页
选用杂交夏玉米品种吉祥1号,设置7个种植密度,研究了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突破13 000 kg/hm2的群体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豫东平原实现13 000 kg/hm2以上夏玉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构成为穗数81 097~88 020穗/hm... 选用杂交夏玉米品种吉祥1号,设置7个种植密度,研究了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突破13 000 kg/hm2的群体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豫东平原实现13 000 kg/hm2以上夏玉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构成为穗数81 097~88 020穗/hm2、每穗粒数473.3~501.2、千粒重323.3~326.4 g;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吐丝期最高,为5.94~6.33,到完熟期仍维持在4.39~4.67;群体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437.03~470.46(hm2·d)/hm2,平均净光合生产率为6.07~6.20 g/(m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群体生理指标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扶沟等地高氟地下水成因和富集条件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海风 邓斌 古艳艳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7-31 66,66,共6页
针对研究区211眼机井地下水水质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区高氟水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水化学特征、高氟水形成的主导条件、影响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 针对研究区211眼机井地下水水质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区高氟水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水化学特征、高氟水形成的主导条件、影响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和HCO3-Na型碱性水为主;主导氟富集的环境条件是强碱化水化学环境,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与Na+质量浓度呈正相关,F-质量浓度与Ca2+质量浓度和HCO-3质量浓度分别呈负相关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类频繁活动也影响着水体中氟化物质量浓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地下水 氟化物 分布特征 氟富集
下载PDF
豫东平原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教平 杨延哲 +1 位作者 李世杰 杨文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46,共4页
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全国各省区纷纷提出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信息化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在对豫东平原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应积极地发挥后发优势,引入循环经济... 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全国各省区纷纷提出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信息化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在对豫东平原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应积极地发挥后发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进豫东平原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循环经济 欠发达地区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楚纯洁 刘清臻 马建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4,共5页
运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模型,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析了豫东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盐度、肥力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介于2.5562~2.7963,平均值为2.7144,土壤细颗粒物质越多,... 运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模型,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析了豫东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盐度、肥力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介于2.5562~2.7963,平均值为2.7144,土壤细颗粒物质越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越高;土壤盐度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则均呈负相关。结合盐碱土的土壤性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用作分析、评价盐碱土壤退化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土壤性状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武继承 龚子同 +2 位作者 王志勇 寇长林 杨稚娟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通过土壤耕层养分特征分析,论述了不同农田利用和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硝态氮的累积特性。由于“重氮磷,轻有机肥,忽视钾素补给”,土壤养分变化以退化趋势为主,钾素耗竭性明显。硝态氮累积表现为从上向... 通过土壤耕层养分特征分析,论述了不同农田利用和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硝态氮的累积特性。由于“重氮磷,轻有机肥,忽视钾素补给”,土壤养分变化以退化趋势为主,钾素耗竭性明显。硝态氮累积表现为从上向下递减、由上至下递增和相对积累于土体某一深度3种变化趋势。提出了土壤持续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形土 土壤养分 持续利用 钾素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高产夏花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振升 张慎举 +2 位作者 皇甫自起 苏天增 侯乐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为探索高产夏花生生理生态指标及相关技术参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结合群、个体植株分析,探讨了豫东平原生态区夏花生高产(6 000 kg/hm2以上)条件下生育进程及其与叶龄的关系、群体开花结实动态、植株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三要素需求规律... 为探索高产夏花生生理生态指标及相关技术参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结合群、个体植株分析,探讨了豫东平原生态区夏花生高产(6 000 kg/hm2以上)条件下生育进程及其与叶龄的关系、群体开花结实动态、植株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三要素需求规律等。结果表明,豫东生态区高产夏花生生育历时102~116 d;7~8片叶始花,8~9片叶形成果针,11~12片叶初现幼果,13~14片叶形成秕果,16~17片叶形成饱果;群体开花时间持续20 d左右,单株开花90~120朵,植株第1,2对侧枝上的结实花蕾及其饱果数分别占全株总数的65%和30%;出苗后50 d植株干物质积累最快,结果后37 d荚果干质量增长最快;各生育期叶面积系数分别是:幼苗期0.5~0.8、花针期2.9~3.1、结荚期3.9~4.2、结果期2.2~2.4;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251.5~272.5 m2.d,不同生育期净光合生产率分别是:幼苗期11.3~12.1 g/(m2.d)、花针期5.8~6.9 g/(m2.d)、结荚期5.5~5.8 g/(m2.d)、饱果成熟期3.1~3.5 g/(m2.d);在6000 kg/hm2荚果产量水平下,夏花生需要氮磷钾三要素养分总量分别为:N 375.6 kg/hm2、P2O585.8 kg/hm2和K2O174.6 kg/hm2,三要素之比为1∶0.23∶0.46。不同类型夏花生品种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为:早熟品种31.5万~32.0万株/hm2,单株果数10~12个,百果质量175~195 g,荚果产量6 019.6~6 038.5 kg/hm2;中熟品种29.5万~31.0万株/hm2,单株果数11个左右,百果质量202 g,荚果产量6 155.0~6 182.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夏花生 生理生态指标 产量结构 高产栽培
下载PDF
豫东平原开封样区土壤基层分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武继承 郑惠玲 +1 位作者 汪立刚 袁瑞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9-32,共4页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定量的方法 ,将开封样区划分出 3个土刚、5个亚刚、7个土类、9个亚类、1 0个土族和 1 0个土系。明确了不同土系的分异特征 。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开封样区 土壤基层分类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特征土层 土系
下载PDF
豫东平原夏花生高产施肥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继远 张慎举 侯乐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6-169,共4页
采用5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夏花生产量与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石膏施用量的关系及其5项施肥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目标性状技术模式。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了6000kg/hm2以上夏花生荚果产量的优... 采用5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夏花生产量与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石膏施用量的关系及其5项施肥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目标性状技术模式。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了6000kg/hm2以上夏花生荚果产量的优化施肥方案:有机肥62115.0~65745.0kg/hm2,氮肥(N)219.2~237.9kg/hm2,磷肥(P2O5)133.1~144.7kg/hm2,钾肥(K2O)57.8~75.6kg/hm2,石膏(CaSO4)186.8~202.7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夏花生 高产施肥 技术模式
下载PDF
豫东平原农杨复合生态系统胁地现象及其克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明作 崔晶 +3 位作者 王谦 赵勇 苗蕾 吕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121,共7页
通过对商丘市民权林场2种农杨间作模式不同胁地克服技术(覆膜法、切根法)处理下植物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等的调查测定,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胁地规律与不同胁地克服技术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林带乔木树种对植物各指... 通过对商丘市民权林场2种农杨间作模式不同胁地克服技术(覆膜法、切根法)处理下植物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等的调查测定,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胁地规律与不同胁地克服技术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林带乔木树种对植物各指标具有一定的胁地效应,胁地主要表现为乔木树冠的影响;但由于所测定的间作植物均具有一定的耐荫性,各指标的胁地现象并不十分典型,其中胁地对植株的高度、分蘖数影响较小,对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的影响相对较大,并表现出一定的"北胁南不胁"现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2种胁地处理技术与对照在部分指标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切根法的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地影响 克服技术 农杨复合生态系统 间作模式 豫东平原
下载PDF
豫东平原夏芝麻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化远 岳学友 +1 位作者 杨铭 侯乐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8832-8833,8857,共3页
在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2003~2005年在商丘市睢阳区李楼村连续3年8.5 hm2以上获得平均1 495.6、1 516.8、1 528.5 kg/hm^2的产量,说明在豫东平原夏芝麻增产潜力很大。重点阐述了利用豫芝8号实现1 500 kg/hm^2的形态生理指标... 在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2003~2005年在商丘市睢阳区李楼村连续3年8.5 hm2以上获得平均1 495.6、1 516.8、1 528.5 kg/hm^2的产量,说明在豫东平原夏芝麻增产潜力很大。重点阐述了利用豫芝8号实现1 500 kg/hm^2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芝麻 豫东平原 产量 形态生理指标
下载PDF
豫东平原区当前小麦品种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建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伟 李玉兰 +2 位作者 李丰 闫向泉 张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04-207,共4页
为引导豫东平原区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促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于2006—2008年对商丘市等地的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种植者对所推广应用的品种了解不够、对当地流行病害和常发自... 为引导豫东平原区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促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于2006—2008年对商丘市等地的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种植者对所推广应用的品种了解不够、对当地流行病害和常发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品种的抗逆性,片面追求小麦的高产和新异,随意地选用品种,粗放地进行管理,是豫东平原区当前小麦品种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协同实施良种良法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小麦 品种利用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