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3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之洁的分析
1
作者 卜喜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曹雪芹以玉字来命名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他们身上均有“洁”的体现,这是创作者的故意。但他们的“洁”又有着区别:妙玉为“过洁”,她依此来确定人我之别;黛玉为“情洁”,她的洁先天生成,是心灵之洁;宝玉是浊与洁的综合体,他在情悟的... 曹雪芹以玉字来命名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他们身上均有“洁”的体现,这是创作者的故意。但他们的“洁”又有着区别:妙玉为“过洁”,她依此来确定人我之别;黛玉为“情洁”,她的洁先天生成,是心灵之洁;宝玉是浊与洁的综合体,他在情悟的过程中,去浊就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林黛玉 妙玉
下载PDF
贾宝玉“女儿执着”的破灭与甄宝玉的“传情入色”
2
作者 樊志斌 《曹雪芹研究》 2024年第1期35-46,共12页
《红楼梦》用神瑛侍者后身贾宝玉在人间的一生经历,讲述了贾宝玉对“女儿执着”(痴情、意淫)、视读书人为“禄蠹”执念的破灭过程,并以此构架小说结构和控制故事书写节奏;又通过对与贾宝玉抱有相同执着的甄宝玉的醒悟(执着的不可得)和转... 《红楼梦》用神瑛侍者后身贾宝玉在人间的一生经历,讲述了贾宝玉对“女儿执着”(痴情、意淫)、视读书人为“禄蠹”执念的破灭过程,并以此构架小说结构和控制故事书写节奏;又通过对与贾宝玉抱有相同执着的甄宝玉的醒悟(执着的不可得)和转变(传情入色、随顺入世)的书写作为对照,展现了作者对明清知识分子执着于“情”主张的反对:批判皮肤滥淫,同时反对“情执着”(意淫)、反对视入仕上进为禄蠹的执着,主张破除心中名、物执念,随顺世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意淫 禄蠹 执着破灭 宝玉 入世随顺
下载PDF
《红楼梦》的儒家天命观——以贾宝玉为例
3
作者 张以容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5期11-13,共3页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潮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其主人公贾宝玉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于世俗生活的拒...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潮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其主人公贾宝玉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于世俗生活的拒绝态度。不过,这仅仅是对曹雪芹文化态度的一种宏观概述,并不能全面展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论断,强调了历史解读的主观性,指出任何对历史的回顾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读者自身的偏见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世俗生活 天命观 历史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 曹雪芹 悲惨命运
下载PDF
神话原型移位于现实的伟大虚构——论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象征意义
4
作者 杨朴 杨旸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5-72,共8页
就表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而言,“衔玉而生”是一个很关键的象征。“玉”蕴藉了女娲补天精神,即用女性主义精神去补被男性主义破坏的“天”,由此“宝玉”成为了女性主义精神原型的象征。“衔玉而生”又是连接女娲补天神话和贾宝玉心理之... 就表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而言,“衔玉而生”是一个很关键的象征。“玉”蕴藉了女娲补天精神,即用女性主义精神去补被男性主义破坏的“天”,由此“宝玉”成为了女性主义精神原型的象征。“衔玉而生”又是连接女娲补天神话和贾宝玉心理之间的媒介,使贾宝玉的现实思想行为获得了神话原型的潜意识心理。“衔玉而生”是一个伟大的虚构,在女娲补天神话和贾宝玉现实思想行为之间建立了一条内在原型联系的通道,从而使贾宝玉现实思想行为获得了神话原型的动力与解释。贾宝玉“衔玉而生”与贾宝玉最后回到大荒山成为一块石头,两者构成一种二元对立结构,这个二元对立结构表现了曹雪芹的深刻思想:“宝玉”重新变成石头也包含着“衔玉而生”的玉变成石头,指向的是现实对人的彻底毁灭和人的不可救药的大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衔玉而生” 女娲补天 神话 原型
下载PDF
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论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
5
作者 杨旸 杨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7-84,共8页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神话 贾宝玉 原型
下载PDF
《新译〈红楼梦〉》评点中的贾宝玉形象谫论
6
作者 萨茹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4-89,共6页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提出了一套较为体系化的人物塑造理论。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性主要人物及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人物,其形象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提出了一套较为体系化的人物塑造理论。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性主要人物及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人物,其形象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叙事主线人物的个性特征,哈斯宝给我们解构了一个极其结构性的贾宝玉。因此,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评点中的贾宝玉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斯宝 《新译〈红楼梦〉》 评点 贾宝玉形象
下载PDF
论京韵大鼓《探晴雯》中晴雯和贾宝玉的形象塑造 被引量:1
7
作者 鲍震培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3期3-5,共3页
京韵大鼓《探晴雯》源自《红楼梦》题材的清代子弟书,塑造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清清白白却遭谗害被冤死的俏丫环晴雯和具有平等意识、重情重义的怡红公子贾宝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至深。《探晴雯》因此成为《红楼梦》曲艺改编中... 京韵大鼓《探晴雯》源自《红楼梦》题材的清代子弟书,塑造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清清白白却遭谗害被冤死的俏丫环晴雯和具有平等意识、重情重义的怡红公子贾宝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至深。《探晴雯》因此成为《红楼梦》曲艺改编中的经典作品,传唱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弟书 京韵大鼓 《探晴雯》 晴雯 贾宝玉
下载PDF
《庄子》视域下的贾宝玉形象
8
作者 姜彦章 《萍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4-59,共6页
读《庄子》对宝玉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在与《庄子》的互动中,他思考主体与情之对象的关系、方内方外的伦理分际、生生死死之命运无常、世间美好之夭亡消逝等问题。《庄子》理念在转化为宝玉心灵资源时虽充满曲折、断裂,却引导了他的心... 读《庄子》对宝玉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在与《庄子》的互动中,他思考主体与情之对象的关系、方内方外的伦理分际、生生死死之命运无常、世间美好之夭亡消逝等问题。《庄子》理念在转化为宝玉心灵资源时虽充满曲折、断裂,却引导了他的心智成长,并为他悟道出家提供了思想支撑。宝玉是一个《秋水》中河伯式的悟道人物,“不自多”的超越性性格是其悟道之基础。《庄子》中齐物、平等的思想、对儒家价值的反省和“材与不材”的讨论都是曹雪芹塑造宝玉形象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庄子》 读者 河伯式人物 价值颠覆
下载PDF
《红楼梦》女娲补天神话与贾宝玉的形象特质M
9
作者 梁雯静 《国学(汉斯)》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红楼梦》女娲补天神话是曹雪芹以远古女娲创世神话为缘起,大胆重构的以“无材补天”、“不堪入选”的“顽石”为重心的亚神话。“顽石”从传统意象原型中获取的生命特质构成了贾宝玉形象特质的先天说明:传统石文化中“石”自然本真、... 《红楼梦》女娲补天神话是曹雪芹以远古女娲创世神话为缘起,大胆重构的以“无材补天”、“不堪入选”的“顽石”为重心的亚神话。“顽石”从传统意象原型中获取的生命特质构成了贾宝玉形象特质的先天说明:传统石文化中“石”自然本真、不加雕琢的基本内涵转化为了贾宝玉追求本真自然的“真石”之性;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顽石”意象承载的坚定不屈、愚顽不合世俗的品质精神赋予了贾宝玉的坚决抵抗忠孝宿命的“顽石”精神;神话中“补天弃石”意象畸零、无用的命运暗合了《庄子》中的“散木”等意象所蕴含的“无用”思想,象征着贾宝玉于现实世界“惟显逸气而无所成”的弃石特质。贾宝玉作为补天弃石的精神本体,将相关的传统意象原型所蕴含的深层涵义显发出来,留与读者探索人类生命本真存在意义的思考,这便是贾宝玉形象的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女娲补天 贾宝玉 形象特质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10
作者 王淳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2期5-7,共3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不仅充分反映了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思想,同时也从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与悲剧意识。我国著名文豪鲁迅先生曾将红楼梦评价为“清代社会百科全书”。由此可见,其内容...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不仅充分反映了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思想,同时也从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与悲剧意识。我国著名文豪鲁迅先生曾将红楼梦评价为“清代社会百科全书”。由此可见,其内容的重要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及其结局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冲突,这样的冲突同时更贯穿于“贾宝玉”与所有“剧中人”的人生经历碰撞之中,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在这样的悲剧意识下与人物之间获得良好的情感共鸣,并为其经历所叹惋与悲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孝文化 文学分析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情”的书写
11
作者 李子琦 《曹雪芹研究》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全书具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故事的开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作为呼应,第三十九回后刘姥姥又出现了几次,这就形成了一条以...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全书具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故事的开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作为呼应,第三十九回后刘姥姥又出现了几次,这就形成了一条以刘姥姥视角看贾府兴衰的完整故事线;“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回声则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在此回中宝玉领悟到“情有分定”,对“情”的认识从以身体上的亲近为主升华为精神上的关怀。此外,袭人在宝玉之“情”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一方面阻碍着“木石姻缘”,另一方面又促成“金玉姻缘”。总而言之,第六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家族兴衰史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初试云雨情”也宣告了宝玉之“情”发展历程的开始。在第三十六回中,宝玉之“情”完成了从“肉”到“灵”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之“情” 袭人
下载PDF
《红楼梦》:贾宝玉的“护花神”情结
12
作者 柯云路 《快乐阅读》 2023年第8期14-17,共4页
一一部广泛流传的文学名著,往往和一个广泛流传的童话故事一样,隐含着一些最普遍、最强烈的情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直被中国文坛奉为本民族最伟大的小说。数百年来对这部作品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考证、评论,以至于在中国出现... 一一部广泛流传的文学名著,往往和一个广泛流传的童话故事一样,隐含着一些最普遍、最强烈的情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直被中国文坛奉为本民族最伟大的小说。数百年来对这部作品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考证、评论,以至于在中国出现了专门的“红学”。有人说,《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这有些道理。因为曹雪芹的经历确实和《红楼梦》中描述的生活有着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古典文学名著 贾宝玉 童话故事 曹雪芹 红学 情结
下载PDF
从《芙蓉女儿诔》看贾宝玉的叛逆精神
13
作者 安亚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9-32,共4页
《芙蓉女儿诔》是一篇缠绵悱恻的祭文,是宝玉诗作中最长的一篇,字字泣血,深刻地反映出他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叛逆精神体现在:在个人品格上,对君子高洁、刚正不阿的追求;在政治仕途上,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在爱情道路上,是一往情深“至... 《芙蓉女儿诔》是一篇缠绵悱恻的祭文,是宝玉诗作中最长的一篇,字字泣血,深刻地反映出他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叛逆精神体现在:在个人品格上,对君子高洁、刚正不阿的追求;在政治仕途上,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在爱情道路上,是一往情深“至情论”的践行者;在交际友情上,以平等意识寻求着“至真至纯”的知己。他以坚定的反抗、大胆的革新、独到的眼光展示着人格魅力,烛照千古,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女儿诔》 晴雯 贾宝玉 反叛意识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研究
14
作者 周耀荣 《新传奇》 2023年第29期7-9,共3页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部作品以极其细腻的场景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和纷繁复杂的情节构建,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贾宝玉的身上集中...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部作品以极其细腻的场景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和纷繁复杂的情节构建,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贾宝玉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小说的核心主题,即新的人生追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痛苦。本文通过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环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及性格对命运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解读《红楼梦》思想内涵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花主、诗人和哲人——神道设教与贾宝玉的形象设计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光正 罗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3-88,共6页
通过神道设教这一叙事传统,曹雪芹将大观园写成了花柳世界,赋予大观园群钗以花柳的特质,赋予贾宝玉以花主、诗人和哲人的秉性,将贾宝玉那近似"花痴"的意淫行为写成了一种诗意的行动,目的在于呈现一种生命意识,即对青春和美丽... 通过神道设教这一叙事传统,曹雪芹将大观园写成了花柳世界,赋予大观园群钗以花柳的特质,赋予贾宝玉以花主、诗人和哲人的秉性,将贾宝玉那近似"花痴"的意淫行为写成了一种诗意的行动,目的在于呈现一种生命意识,即对青春和美丽的欣赏、体贴和眷恋,《红楼梦》的叙事因此呈现出诗性叙事的特质。根据叙事传统去把握作品可以达到对作品的还原解读,而二十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属于文化建构甚至是意识形态建构,是一种"别有动机"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花主 诗人 哲人 生命意识
下载PDF
石头的言说:孙悟空、贾宝玉所体现的石头精神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旭平 李丛玉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105-109,共5页
孙悟空、贾宝玉都体现了石头精神。孙悟空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常态,即坚定执着、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重任,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巨大破坏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性;贾宝玉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变态,即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拒... 孙悟空、贾宝玉都体现了石头精神。孙悟空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常态,即坚定执着、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重任,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巨大破坏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性;贾宝玉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变态,即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拒绝长大、拒绝繁衍后代,表现为自身对抗社会力量的软弱性、高尚的贵族精神和思想的叛逆性。前者是明代社会上升时期世俗英雄的写照,后者是清代社会极盛时期无力补天的“多余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精神 孙悟空 贾宝玉 常态 变态
下载PDF
贾政与贾宝玉关系还原批评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敬圻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红楼梦》(前80回)舒卷自如地展露了贾政直面“贾宝玉现象”的“嫌恶”心态(第一时段)、绝望心态(第二时段)和妥协心态(第三时段),揭示了他从无比焦躁到无限痛苦到无奈认同的心理轨迹。凡此,皆受两种“力”的牵制,一是主流文化对男人(... 《红楼梦》(前80回)舒卷自如地展露了贾政直面“贾宝玉现象”的“嫌恶”心态(第一时段)、绝望心态(第二时段)和妥协心态(第三时段),揭示了他从无比焦躁到无限痛苦到无奈认同的心理轨迹。凡此,皆受两种“力”的牵制,一是主流文化对男人(含少年男子)的价值期待;二是作为自然人寻常人的骨肉亲情,尽管后者是潜存的、被压抑的,甚至是羞于正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政 贾宝玉
下载PDF
诗意地栖居——贾宝玉的死亡遐想与诗性生存追求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跃 李秀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宝玉的死亡遐想和他诗性生存追求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背离儒家主流文化的死亡模式,维护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呼唤充满灵性的心灵,感受存在的深度;迷恋女儿世界,寻找灵魂的居所。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转化,共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 宝玉的死亡遐想和他诗性生存追求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背离儒家主流文化的死亡模式,维护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呼唤充满灵性的心灵,感受存在的深度;迷恋女儿世界,寻找灵魂的居所。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转化,共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理性的真、善、美的自由和谐的生存境界,这种生存追求有相对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死亡遐想 诗性生存
下载PDF
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洱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6期37-46,共10页
感谢主持人邵老师的介绍。很高兴与朋友们做个对话。确实是对话,不是客套。熟悉我的小说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在小说中设置多种对话关系。
关键词 贾宝玉 对话关系 主持人 朋友 小说
下载PDF
哲学的悲剧 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光文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3,共9页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本质上是一个哲学的悲剧。贾宝玉否定的是儒家的根本,即道德人性,他在对现实彻底绝望之后,并没有选择儒学信奉者通常选择的赴死以明志的人生结局,而是选择了遁世而去的结局,正表明封建社会末期的信仰危机和哲...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本质上是一个哲学的悲剧。贾宝玉否定的是儒家的根本,即道德人性,他在对现实彻底绝望之后,并没有选择儒学信奉者通常选择的赴死以明志的人生结局,而是选择了遁世而去的结局,正表明封建社会末期的信仰危机和哲学贫困,这实际上宣告着儒家哲学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小说 贾宝玉形象 哲学意义 悲剧 道德人性 儒家哲学 哲学危机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