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2CNN的天气雷达边界层辐合线识别算法
1
作者 郑玉 徐芬 王亚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4-666,共13页
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之一,边界层辐合线的精细化识别对于揭示其形成、演变及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自动识别技术在适应边界层辐合线多样性(如尺度、强度和形状)方面存在局限。旋转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 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之一,边界层辐合线的精细化识别对于揭示其形成、演变及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自动识别技术在适应边界层辐合线多样性(如尺度、强度和形状)方面存在局限。旋转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2CNN)可提高识别准确性、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综合考虑天气雷达型号和分辨率的多样性,针对性构建识别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调整相应参数得到识别模型,并利用交并比和置信度评估检验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基于R2CNN的边界层辐合线识别算法在使用较低交并比阈值时命中率更高且空报率更低,当置信度为0.7时,TS(threat score)评分最高。与现有的阵风锋识别算法(Machine Intelligence Gust Front Algorithm,MIGFA)效果相比,R2CNN在减少误报、提升命中率及平衡识别频率等关键性能方面优势显著,适用于业务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低空飞行安全 阵风锋 R2CNN 旋转框目标检测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49
2
作者 王彦 于莉莉 +2 位作者 李艳伟 朱男男 高留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4-731,共8页
应用天津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信息,对2008—2009年6—9月发生在天津地区的边界层辐合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2002—2007年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边界层辐合线的雷达低仰角基本反... 应用天津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信息,对2008—2009年6—9月发生在天津地区的边界层辐合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2002—2007年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边界层辐合线的雷达低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回波特征一般表现为弱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仅为15~25 dBZ,宽度一般为3~10 km。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水汽条件下,这些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和碰撞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单一边界层辐合线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两条以上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碰撞,一般在碰撞交叉处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若已存在强对流天气,则强对流天气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强对流天气 雷达回波特征 海风锋 阵风锋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0
3
作者 沈杭锋 翟国庆 +3 位作者 朱补全 何斌 徐亚钦 黄旋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同化 线 暴雨 阵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下载PDF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识别低空风切变和辐合线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楠 刘黎平 +1 位作者 徐宝祥 张建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4-320,共7页
该文研究了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识别低空风切变和辐合线的方法,讨论了不同的计算“窗口”大小对资料预处理效果和梯度计算的影响,并对几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采取先中值滤波后滑动平均,选择合适的“窗口... 该文研究了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识别低空风切变和辐合线的方法,讨论了不同的计算“窗口”大小对资料预处理效果和梯度计算的影响,并对几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采取先中值滤波后滑动平均,选择合适的“窗口”能在有效去除库间脉动的同时保持中尺度信息;经过资料预处理后,从径向速度计算的切变结果与径向速度中反映的中尺度结构比较一致,能够从这些资料中自动提取辐合和切变的中尺度信息;强降水回波与风切变高值区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垂直切变能够提供径向风场的高低层配置信息;利用径向速度资料可以实现对风切变和辐合线的自动识别,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径向速度 辐合线 切变线
下载PDF
海风辐合线对雷暴系统触发、合并的动热力过程 被引量:14
5
作者 易笑园 刘一玮 +2 位作者 孙密娜 东高红 李青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39-1548,共10页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监测资料,结合VDRAS资料(其时间分辨率12 min、水平垂直分辨率分别是3和1 km左右),分别针对单纯海风辐合线触发和海风辐合线与已有雷暴系统合并的两个实例,揭示海风辐合线对雷暴系统影响的动力和热力过程。结...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监测资料,结合VDRAS资料(其时间分辨率12 min、水平垂直分辨率分别是3和1 km左右),分别针对单纯海风辐合线触发和海风辐合线与已有雷暴系统合并的两个实例,揭示海风辐合线对雷暴系统影响的动力和热力过程。结果表明:(1)在环境系统风很弱时,天津沿海海风伸入内陆的移速约为15~18 km·h^(-1),且海风过后,气温降低、湿度加大。(2)海风辐合线配合地面高不稳定区,从而触发和加强了雷暴系统,对雷暴系统的预警时间可达2 h。(3)雷暴单体在海风辐合线附近产生,这与倾斜海风锋锋面(向海洋一侧倾斜)上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相对应。(4)海风辐合线与雷暴系统合并后,雷暴系统强烈发展是由于海风辐合线附近积聚着水汽,同时也是辐合上升运动大值区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辐合线 雷暴系统 触发与 动力热力过程 VDRAS资料
下载PDF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卢焕珍 赵玉洁 +1 位作者 俞小鼎 冯金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64,I0002,共9页
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晴空环境下,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28次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 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晴空环境下,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28次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雷达探测的沿海岸线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对应的就是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2)海陆风辐合线只有在每年的5—9月才能在雷达上观测到,而且主要集中在6—9月;(3)晴空环境下,当较强的一条海陆风辐合线沿海岸线或在海上生成后移过雷达站,或直接生成在雷达站西北侧时,自动站观测显示陆风转为海风;(4)雷达探测的海陆风辐合线强度越强,且其垂直伸展高度越高,对应的自动站观测的海风风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 自动气象站 自动站观测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地面辐合线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丽荣 刘黎平 +1 位作者 王立荣 王宗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45-1451,共7页
由于太行山地形的影响,在河北中南部,地面存在着几乎定常的风向辐合,局地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利用2007和2008年5—9月地面加密风场资料,分析了河北省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逐时演变特征以及与局地对流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太行山地形的影响,在河北中南部,地面存在着几乎定常的风向辐合,局地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利用2007和2008年5—9月地面加密风场资料,分析了河北省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逐时演变特征以及与局地对流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傍晚时分在保定西南部生成以后,沿太行山逐渐扩展,自西向东缓慢推移,强度逐渐加强,早晨前后形成近乎闭合的气旋式环流。依据逐次过程最强降水时次的风场,将地面辐合线分为7类;单纯由地形引发的地面辐合线一般不产生降水,即使造成降水,量级也比较小。也就是说,一般地形导致的辐合不会直接触发对流,只有在有利的天气系统配合下,才会产生较为剧烈的对流天气。通过对2008年7月下旬连续冷涡天气个例逐日的地面辐合线分析表明,无论何种类型的辐合线,对流天气首先出现在辐合线附近;在大尺度的环流背景下,利用逐时风场、温度场的发展演变,可以定性判断对流天气出现的时间、落区,以及强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形 地面辐合线 对流天气 冷涡
下载PDF
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地形动力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王坚红 杨艺亚 +2 位作者 苗春生 高义梅 张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4-796,共13页
华南沿海暖区暴雨是单一暖气团降水。本文采用客观分析方法确定暖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为两类辐合线低值系统:偏南向辐合线与西南向辐合线;此类辐合线系统具有强烈的辐合上升层次与暖心结构,是一类强烈的暖区暴雨天气系统。偏南向辐合线... 华南沿海暖区暴雨是单一暖气团降水。本文采用客观分析方法确定暖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为两类辐合线低值系统:偏南向辐合线与西南向辐合线;此类辐合线系统具有强烈的辐合上升层次与暖心结构,是一类强烈的暖区暴雨天气系统。偏南向辐合线多出现在粤西沿海,而西南向辐合线多出现于粤东沿岸,分别具有短时团状与持续带状两类强降水。华南沿海地区山脉河口众多,其中珠江口以西的团状云雾山正面阻挡偏南向辐合线,河口以东的带状莲花山侧面阻挡西南向辐合线。利用WRF数值模式分别研究粤东和粤西山脉对两类辐合线及其暴雨的地形影响,包括正面阻挡和侧面摩擦。结果显示,将偏南向型辐合线所遇云雾山范围地形降低80%后,因正面阻挡缺失,辐合线及其降水向北推进,雨带强度减弱,形状改变。地形的正面阻挡促使低层辐合气流迅速抬升触发强降水。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又加强系统的上升运动和暖心结构强度与层厚,进而增强暴雨。填充偏南向型狭管地形的试验显示,狭管效应构成对强降水位置和强度的直接强迫影响,加之与云雾山正面阻挡配合,两项作用造成粤西暴雨频繁特征。测试粤东西南向莲花山脉对西南向辐合线的侧向阻挡与摩擦效应,通过对比莲花山两种地表粗糙度环境模拟效果,获得显著的局地垂直上升速度差,显示粤东沿海山脉的侧向摩擦不仅增强西南辐合线强度也加强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由于西南气流的持续,山脉走向与气流的配置,维持了降雨时长及雨带范围。同时对粤西近海西南辐合气流及河口的暴雨雨带也有连带增强与维持作用。进一步地山脉地形抬升以其抬升迅速,范围集中,层次深厚,而有别于锋面气团抬升。加之近海水汽充沛,抬升后中层凝结释放的配合,增强了辐合线低值系统强度,造成暖区降水雨强远高于华南锋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辐合线系统 沿海山脉 数值试验 动力影响
下载PDF
盛夏渤海湾大气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对比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赵金霞 徐灵芝 +1 位作者 卢焕珍 范苏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6-343,共8页
本文对渤海湾2008—2009年,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风锋在其端点可产生对流性降水。(2)海风锋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风锋相交,或者雷暴单体的出流... 本文对渤海湾2008—2009年,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风锋在其端点可产生对流性降水。(2)海风锋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风锋相交,或者雷暴单体的出流边界与海风锋相遇均会产生强对流风暴。(3)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大多发生在每年7 8月,且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渤海湾后东退的过程中,此时大气层结处在高温、高湿不稳定状态。辐合线触发的对流风暴是沿辐合线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辐合线两侧的主导风向。(4)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分析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的移动与演变能提高强对流风暴的临近预报、预警,减少突发性天气引起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对流风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北京局地降水中地形和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 被引量:36
10
作者 丁青兰 王令 卞素芬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5,257,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风廓线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2007年7月两次局地对流天气过程发现,7月13日的局地短时暴雨是由低层东南风遇山脉抬升后产生的;7月10日的局地对流是由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利用风廓线可以判断天气形势和本站...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风廓线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2007年7月两次局地对流天气过程发现,7月13日的局地短时暴雨是由低层东南风遇山脉抬升后产生的;7月10日的局地对流是由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利用风廓线可以判断天气形势和本站气象条件的变化。利用雷达回波图和地面自动站可以识别边界层辐合线。在考虑北京地形的同时,利用雷达严密监视天气,有望提高这类局地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对流 地形 边界层辐合线
下载PDF
登陆台风Rananim(0414)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1 位作者 钱传海 杨家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51,共12页
0414号台风Rananim不仅在中国沿海引起暴雨灾害,还在中国内陆产生了强烈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水和地质灾害。基于地面、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同化资料(20 km×20 km格距),... 0414号台风Rananim不仅在中国沿海引起暴雨灾害,还在中国内陆产生了强烈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水和地质灾害。基于地面、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同化资料(20 km×20 km格距),对台风Rananim内陆强降水过程中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纬度冷空气自对流层中低层侵入台风环流,与台风偏东风暖湿气流相遇,激发了中尺度辐合线在其西北象限的生成。(2)这条中尺度辐合线存在于700 hPa以下低层,具有指向冷空气的斜升气流,并形成辐合线上的垂直环流圈。β-中尺度对流云团群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形成发展,最后并入台风残涡云团,生消过程约12 h。(3)中尺度辐合线上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存在,为强对流运动提供有利环境。湿斜压性增强是中尺度辐合线斜升气流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4)中尺度辐合线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的诊断表明,中尺度辐合线从台风低层获得动能和垂直涡度而发展,而其发展又为台风环流提供动能和高层正涡度,减缓了台风衰减。中尺度辐合线不仅直接产生暴雨对流云团,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维持,造成内陆持续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辐合线 对流和对称不稳定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地面辐合线演变与多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车军辉 郭红艳 +1 位作者 史茜 马丽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91-99,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半岛地区一次复杂天气背景下的地面辐合线演变过程及其与不同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次天气尺度过程同地面辐合线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地面辐合线起源于...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半岛地区一次复杂天气背景下的地面辐合线演变过程及其与不同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次天气尺度过程同地面辐合线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地面辐合线起源于渤海对流天气过程所产生的出流边界,辐合线深入内地成为鲁西北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系统,鲁西北对流过程和鲁南区域降水过程的产生又促使地面辐合线加强并转向北运动;(2)2次海陆和山谷局地热力环流过程促使地面辐合线南移发展;(3)风暴尺度对流过程与地面辐合线直接作用,首先地面辐合线与对流风暴的阵风锋对应,其次对流系统内多单体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整体向下游离散传播,而多单体的传播又造成雨带的快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辐合线 海陆环流 山谷环流 中尺度雨团 传播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触发深厚湿对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爱芳 郑永光 +2 位作者 张宁 王迪 俞小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边界层辐合线(BLCL)是指存在于边界层内的线状气流汇合带,被认为是深厚湿对流的主要触发系统,有多种类型,其触发对流作用非常复杂。文中就BLCL(不包括冷锋)触发对流事件的统计研究、其导致的局地温湿扰动对触发对流的影响、BLCL对流触... 边界层辐合线(BLCL)是指存在于边界层内的线状气流汇合带,被认为是深厚湿对流的主要触发系统,有多种类型,其触发对流作用非常复杂。文中就BLCL(不包括冷锋)触发对流事件的统计研究、其导致的局地温湿扰动对触发对流的影响、BLCL对流触发机制等方面的中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总结。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不同地区BLCL的类型、表现形式不同,其触发深厚湿对流的概率、与对流风暴的位置、时间的相关也有所不同。BLCL能否触发对流还与大气环境条件、BLCL与其他动力学过程相互作用有关。在一定的对流环境条件下,局地温湿扰动不仅对BLCL的强度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BLCL附近大气层结状态的分布影响到对流能否被触发。BLCL与环境动力和热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局地变化使对流触发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建议未来基于精细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BLCL的对流触发特征和机制开展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地表差异 气候统计 对流触发机制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发展成飑线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群 张维桓 姜勇强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 η坐标模式 ,以一个实际飑线个例的常规资料为初值 ,通过嵌入一定强度的边界中层尺度辐合线 ,进行了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激发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飑线实例的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累积的有效浮力能 ,小尺度积云对流则通过... 利用高分辨率 η坐标模式 ,以一个实际飑线个例的常规资料为初值 ,通过嵌入一定强度的边界中层尺度辐合线 ,进行了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激发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飑线实例的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累积的有效浮力能 ,小尺度积云对流则通过对流翻腾提供高层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和低层降温冷却 ,而中尺度幅合线通过提供带状辐合上升运动 ,起着胚胎和组织积云对流的作用。这样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 高分辨率η模式 数值试验 大尺度环流场 大尺度积云对流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及其强降水的发展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坚红 曲梓祎 +3 位作者 李洪利 黄志刚 张翠艳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2-915,共14页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南沿海福建的多年统计暴雨中心吻合。与强降水相配合,1000 hPa上有自北向南的渐近线型辐合气流,并伴有锋区,从而形成天气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强降水位于辐合轴线左侧气旋式风切变处。这是一类以前未曾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暴雨系统。利用客观判定方法和建立系统坐标系,以确认并诊断该系统的结构。在冷干少雨、低层盛行偏北风的冬季,此类系统兼有锋区热力抬升与辐合气流动力抬升,在雨区形成旺盛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辐合线正交风分量将邻近的海面水汽汇集到降水区,与中高层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相向而行,构成较为深厚的交汇式水汽输送层;通过非绝热加热,形成深厚的热力对流不稳定,并通过干区向湿气团下楔入,形成下干上湿的湿动力不稳定,以及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上暖湿、下冷干的对流不稳定层。因此,该系统对冬季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WRF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环境热力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锋生区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有利于东南沿海冬季大范围降水出现暴雨,其中凝结潜热释放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 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 交汇式水汽输送层 数值模拟 热动力机制
下载PDF
低空急流诱发地面辐合线的一种机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延亭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98.7”降水是造成江西严重洪涝的连续暴雨过程 ,降水期间冷空气很少侵入江西 ,但在赣北经常有1条地面辐合线。通过研究 ,指出了地面辐合线是造成“98.7”降水在赣北集中的重要原因 ,并分析了低空急流诱发地面辐合线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 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上升气流 连续暴雨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辐合线引发的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丽花 黄美金 +1 位作者 陈德花 张玲 《福建气象》 2007年第6期7-13,共7页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7年4月1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逆温和西南低空急流为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条件。这次降雹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雹颗粒...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7年4月1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逆温和西南低空急流为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条件。这次降雹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雹颗粒大,与福建省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强,上升气流的极大值中心高度高于0℃层高度以及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有密切的关系。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西南急流 垂直速度 风垂直切变 中尺度辐合线
下载PDF
地面辐合线与华北平原雾空间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帆 曾建刚 +1 位作者 秦保国 李宗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使用京津冀2000-2011年10月-翌年2月地面气象站雾的常规观测和自动站风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太行山附近地面定常辐合线位置与华北平原雾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10月-翌年2月华北平原年平均雾日多发区对应定常地面辐合线的位... 使用京津冀2000-2011年10月-翌年2月地面气象站雾的常规观测和自动站风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太行山附近地面定常辐合线位置与华北平原雾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10月-翌年2月华北平原年平均雾日多发区对应定常地面辐合线的位置。以2013年1月21-22日华北平原雾为例,辐合线附近的能见度相对较低,即辐合线附近雾的浓度较强。为加强对雾天气的成因认识,提高雾天气的预报能力,在科学规划雾天气监测网时应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及定常辐合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合线 雾日 华北平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与渤海湾海陆风及温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焕珍 卜清军 朱晓晶 《天津科技》 2010年第3期17-19,共3页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雷达监测到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边界层辐合线与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以及海陆风转换前后气温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边界层辐合线 渤海湾海陆锋
下载PDF
低纬地区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系统及其对暴雨的湿热动力作用研究
20
作者 王坚红 Elias Julius Lipiki +4 位作者 曲梓祎 张萌 杨艺亚 徐碧裕 苗春生 《气象科技进展》 2022年第6期28-47,共20页
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低纬度地区一类非台风、非热带气旋强降水的关键系统——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该系统在以往的气象教科书中未曾介绍过。该系统常与低纬度局地多年强降水中心相伴,是一类浅薄环流系统,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从海上向岸登陆... 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低纬度地区一类非台风、非热带气旋强降水的关键系统——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该系统在以往的气象教科书中未曾介绍过。该系统常与低纬度局地多年强降水中心相伴,是一类浅薄环流系统,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从海上向岸登陆。系统的辐合上升运动,伴随有显著的锋区和湿热动力不稳定,受季节性环流背景与下垫面地形相互结合的影响,对强降水落区具有明显指示。其中温度锋区造成热动力抬升,湿度锋与上层水汽输送带形成湿动力不稳定层结,垂直上升层与中层潜热中心配合,构成深厚的湿热动力不稳定,并与渐近线型辐合线轴左侧强降水区形成对应。对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的客观追踪与系统坐标系建立,有助于对系统结构和要素分布特点的有效提取,以及对强降水中心的预判。WRF数值模式对比试验显示,非绝热加热可显示水汽输送及湿热作用,并增强降雨区的温度层结不稳定和对流性不稳定;并且非绝热加热在增强垂直上升运动层的强度与厚度时,还维持了低层低值系统强度。平流感热可增强锋区及其动力抬升,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而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雨强及雨量。这是此类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系统的强降水湿热动力机制,地形动力机制另文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地区多年强降水中心 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 系统强降水的湿热动力机制 系统热动力和湿热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