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家系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师蕊婷 周建文 +4 位作者 邓素雯 蒋嵩山 何姝婧 宋新明 陈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报告1例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 HMN)家系,对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致病基因,并探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在排除与临床诊断相关已知基因的突变后... 【目的】报告1例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 HMN)家系,对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致病基因,并探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在排除与临床诊断相关已知基因的突变后,先对该家系的先证者和另一旁支的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对采集到血样的22名家系成员,包括10例患者进行突变筛查及突变与疾病共分离分析。【结果】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突变筛查及突变与疾病共分离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先证者和患者BSCL2基因3号外显子糖基化位点发生p.Ser90Leu突变,为国内首次报导。【结论】d HMN是一类临床和遗传异质性都很强的遗传病,外显子测序是诊断d HMN的有效方法。在研究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病时,运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致病性突变比常规的PCR加产物测序更为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V BSCL2基因
下载PDF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付峰 卢晓琴 +6 位作者 严新翔 付敏 郭鹏 任志军 江泓 沈璐 唐北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国内文献报道及本院收治的dH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为1.32:1,发病年龄13~60岁,平均(38.2±10.4)岁。下肢起病、上肢起病和四肢同时起病者分别为84... 目的:分析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国内文献报道及本院收治的dH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为1.32:1,发病年龄13~60岁,平均(38.2±10.4)岁。下肢起病、上肢起病和四肢同时起病者分别为84.7%、5.6%、9.7%,上肢反射减退、消失,下肢反射减退和消失者分别为30.4%、65.3%,13.0%、87.0%;上肢肌力3~4级、2级、0~1级,下肢肌力3~4级、2级和0~1级者分别为55.4%、37.5%、7.1%,50.0%、37.5%、12.5%。所有患者均无感觉障碍。26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正常;8例患者行肌肉活检,均提示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dHMN多于中年起病,以下肢起病多见,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的肌无力或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无感觉障碍,神经电生理及病理检查对dHMN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临床 电生理学 病理学
下载PDF
下肢远端型上皮样肉瘤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俭波 张桂英 +2 位作者 张瑶 肖嵘 陆前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5,共4页
报告1例远端型上皮样肉瘤。患者男,20岁。左足小趾疣状增生结节伴疼痛半年,左大腿下段外侧红斑5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层中央坏死,周围有较多上皮样和梭形肿瘤样细胞不规则排列;间质有慢性炎性细胞浸... 报告1例远端型上皮样肉瘤。患者男,20岁。左足小趾疣状增生结节伴疼痛半年,左大腿下段外侧红斑5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层中央坏死,周围有较多上皮样和梭形肿瘤样细胞不规则排列;间质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tin)(++)、上皮膜抗原(EMA)(+)、Lys(+)、CD6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灶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3%(+)、CD34(-)、CD31(-)、结蛋白(desmin)(-)、黑素瘤抗体(HMB)-45(-)、S-100蛋白(-)、恶性黑素瘤(melanoma)(-)。结合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上皮样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下肢 远端型
下载PDF
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复方血竭灌肠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月凡 李楠 +3 位作者 张林 翟俊山 吴凯 王艳梅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70-472,515,共4页
目的探讨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DUC)的临床特点,评估复方血竭灌肠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分析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128例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患... 目的探讨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DUC)的临床特点,评估复方血竭灌肠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分析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128例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口服美沙拉嗪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复方血竭制剂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灌肠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为临床表现,病理主要表现为隐窝脓肿,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克罗恩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周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镜下病变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黏液血便方面作用显著(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复方血竭制剂灌肠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复方血竭灌肠 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两种术式(MAGPI与TIP)治疗远端型尿道下裂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军强 刘玉玲 +2 位作者 赵向友 谢其科 陈超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治疗阴茎远端型尿道下裂的经验体会。方法比较2013年7月-2018年7月我院小儿外科112例应用MAGPI术、78例应用TIP术治疗阴茎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的手术效果。... 目的总结分析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治疗阴茎远端型尿道下裂的经验体会。方法比较2013年7月-2018年7月我院小儿外科112例应用MAGPI术、78例应用TIP术治疗阴茎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的手术效果。结果应用MAGPI术的112例患者中龟头裂开3例,尿道外口轻度回缩2例,阴体远端仍残留有轻度阴茎下弯1例,需再次手术为4例,成功率为94.6%;应用TIP术的78例中龟头裂开8例,尿道外口轻度回缩3例,阴体远端仍残留有轻度阴茎下弯4例,需再次手术为12例,成功率为80.8%。两种术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GPI术是治疗远端型尿道下裂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尿道下裂 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 术式选择 儿童
下载PDF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雪笠 闫佳兰 +3 位作者 陈立平 魏士贤 崔欣 朱艳霞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30-631,共2页
患者,男,20岁。主因双下肢无力2年于2016年6月27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伴肌肉跳动,左脚背屈不能,1个月后右下肢出现相同症状,无肢体麻木及疼痛,未给予诊治,发病2月后肌肉跳动消失,双下肢无力渐加重,以双足尖抬... 患者,男,20岁。主因双下肢无力2年于2016年6月27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伴肌肉跳动,左脚背屈不能,1个月后右下肢出现相同症状,无肢体麻木及疼痛,未给予诊治,发病2月后肌肉跳动消失,双下肢无力渐加重,以双足尖抬起困难为主,且出现双小腿肌肉萎缩,6个月前查肌电图示:右胫前肌运动单位少;双腓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低;左胫、左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远端型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远端型肌病/肌营养不良: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哲 胡静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5期313-317,共5页
远端型肌病/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萎缩为临床特点的遗传性骨骼肌疾病。本文对远端型肌病/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远端型肌病 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病理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近端型与远端型细支气管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附4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春梅 邓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两型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该院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例BA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1例有...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两型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该院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例BA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1例有吸烟史,2例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或边界清楚的结节。大体示灰白、灰褐色的实性结节或局灶见微囊,多数界清但无包膜,最大径0.6~1.2 cm。例1、例2肿瘤镜下显示双层乳头结构,内层富于纤毛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Napsin-A、CEA、MUC5AC,弱表达TTF-1,外层是基底细胞,表达p40、CK5/6,诊断为近端型BA。例3、例4肿瘤镜下显示双层腺腔型结构,内层由Ⅱ型肺泡上皮和Clara细胞构成,缺乏纤毛和黏液细胞,表达CK7、Napsin-A、TTF-1、弱表达CEA、MUC5AC,外层由基底细胞构成,表达p40、CK5/6,诊断为远端型BA。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良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及快速冷冻切片中易误诊为恶性。根据黏液细胞及纤毛细胞所占腔面细胞的比例,将细支气管腺瘤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远端型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凌启节 储照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2期83-83,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41岁。系"双下肢无力2a余"入院,患者于2a前劳累后觉双下肢沉重,走路易疲劳。近6个月来不能骑自行车,上楼费力。近10d来出现下蹲后起立困难,自觉双小腿变细。患者发病以来饮食睡眠一般,体质量正常。既往体健,否认高... 1病例资料患者,女,41岁。系"双下肢无力2a余"入院,患者于2a前劳累后觉双下肢沉重,走路易疲劳。近6个月来不能骑自行车,上楼费力。近10d来出现下蹲后起立困难,自觉双小腿变细。患者发病以来饮食睡眠一般,体质量正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肝炎结核病史。入院体检:T 36.5℃,P 66次/min,R 18次/min,Bp129/78mm Hg,神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左右,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无眼震。颈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远端型肌病1例报告
10
作者 何妮 何度 +2 位作者 田婧 冯芹 王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9-369,共1页
远端型肌病是一组主要靠肌肉活检来确诊的疾病。病理主要表现以镶边空泡为特征。现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远端型肌病。
关键词 远端型肌病 病理证实 肌肉活检 镶边空泡 主要表现
下载PDF
散发性眼咽远端型肌病的临床、肌肉影像与电生理特点
11
作者 苏牟潇 笪宇威 朵建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探讨眼咽远端型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的临床、电生理及肌肉核磁影像特点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报告1例临床诊断OPDM的临床特点、肌电图、肌肉核磁及病理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资料,对受累肌肉分布情况及... 目的探讨眼咽远端型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的临床、电生理及肌肉核磁影像特点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报告1例临床诊断OPDM的临床特点、肌电图、肌肉核磁及病理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资料,对受累肌肉分布情况及肌电图改变,结合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25岁发病,肌肉受累顺序先后为:眼肌、咽喉肌、肢体远端、双下肢近端,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心脏超声:左室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肌电图显示: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肌源性损害,为混合性损害。肌肉病理显示:肌源性损害伴镶边空泡肌纤维、可疑线粒体代谢异常。肌肉核磁:小腿脂肪化明显重于大腿,小腿以后群肌受累为主。二代测序未发现已知的远端性肌病、肌营养不良、肌原纤维肌病、空泡性肌病基因突变。结论该患者为散发病例,OPDM作为一类独立表型的肌病,以肌肉受累为主,可以出现脱髓鞘性周围神经损害、心脏受累等多系统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咽远端型肌病 肌肉核磁 肌电图 镶边空泡
下载PDF
晚发型远端型肌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淑霞 贾月霞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58-158,共1页
关键词 晚发远端型肌病 病例 肌电图 临床类 诊断
下载PDF
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
13
作者 胡孟英 王海滨 高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1-331,共1页
关键词 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实验室诊断 预防
下载PDF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系谱调查与分析
14
作者 袁良津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远端型 系谱 家族史
下载PDF
小儿远端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体会
15
作者 罗雪松 肖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第22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尿道板手术治疗小儿远端型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将6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横断尿道板手术方式,治疗组采用保留尿道板手术方式。结果治疗组术后的排尿自控能力、尿线集中等情况都明显好于... 目的探讨保留尿道板手术治疗小儿远端型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将6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横断尿道板手术方式,治疗组采用保留尿道板手术方式。结果治疗组术后的排尿自控能力、尿线集中等情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保留尿道板手术治疗小儿远端型尿道下裂能更加有效改善预后排尿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远端型尿道下裂 尿道板手术
下载PDF
三好型远端型肌病
16
作者 孙世龙 张淑玲 +2 位作者 贾新州 张斌 宋新光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5期56-57,共2页
远端肌萎缩多见于神经源性疾患,但当肌电图和肌活检显示肌源性改变时,则应考虑远端型肌病.
关键词 肌萎缩 远端型肌病 临床分 常染色体遗传疾病 病理检查 肌电图
下载PDF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2个家系的临床特点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17
作者 刘英 李素荣 +2 位作者 冯建华 胥勋成 邹艺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2-14,23,共4页
目的::报道2个家系5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进行神经电生理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5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查血磷酸肌酸激酶及取一侧腓肠肌或胫前肌进行活检。对每个患者检查一侧上肢正中神经和... 目的::报道2个家系5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进行神经电生理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5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查血磷酸肌酸激酶及取一侧腓肠肌或胫前肌进行活检。对每个患者检查一侧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测定,一侧下肢的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测定;两条以上的神经F波测定;至少4块以上的肌肉肌电图检查。结果:5例患者以腓肠肌或胫前肌萎缩明显,四肢反射减弱或未引出。血清肌酸激酶在1200~7500U/L。神经电生理检查MCV、CMAP、SCV、SNAP均属正常范围,EMG呈明显的肌源性损害表现。肌活检: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活跃;伴肌间脂肪增生、浸润,血管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符合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结论: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结合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肌酶学、肌肉病理学改变及肌肉肌电图检查可确诊。神经电生理可帮助鉴别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与腓骨肌萎缩症、脊肌萎缩症;肌肉病理学可帮助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与炎性肌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肌电图 肌活检 肌酸激酶
下载PDF
远端型肌病伴镶边空泡(Nonaka肌病)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吴向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5期1024-1026,共3页
探究GNE基因(GenBankNM005476)发病机制,从患者年龄、发病几率的视角分析临床表现,以辅助检查、骨骼肌病理检查、基因检测开展检查方法,同时选择Welander远端肌肉病和散发型包涵体肌炎进行鉴别诊断。Nonaka肌病患者GNE基因突变可引起GNE... 探究GNE基因(GenBankNM005476)发病机制,从患者年龄、发病几率的视角分析临床表现,以辅助检查、骨骼肌病理检查、基因检测开展检查方法,同时选择Welander远端肌肉病和散发型包涵体肌炎进行鉴别诊断。Nonaka肌病患者GNE基因突变可引起GNE/MNK酶活性的减少,并逐步导致病理形成,需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鉴别诊断。增加唾液酸,并鼓励恰当增加镁的摄入,避免摄入过量的乙醇、硒、铜、锌等元素可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肌病伴镶边空泡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下载PDF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8例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梅歌 方朴 +6 位作者 王严 丛璐 范洋溢 袁远 徐燕 张俊 洪道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7-963,共7页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临床表现 肌电图 病理 基因
下载PDF
原发性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附8例报告)
20
作者 刘帜翘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54-57,共4页
通过对8例原发性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的分析与讨论,提出诊断步骤与诊断标准,并提出早期诊断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结合肾小管的生理功能讨论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的病理生化与实验室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特点的认识。
关键词 远端型 肾小管 酸中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