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薏米酒醪色泽及风味的影响
1
作者 肖付才 李颖奎 +2 位作者 刘凯 谷俊华 王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单菌发酵,商业酿酒酵母(SC)分别与非酿酒酵母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TD)、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 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单菌发酵,商业酿酒酵母(SC)分别与非酿酒酵母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TD)、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P)混合发酵对薏米酒醪基础理化特性、颜色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C组发酵相比,混合发酵降低了薏米酒醪的酒精度、pH和还原糖含量,可增加酒醪的亮度;混合发酵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SC组、TD+SC组、IO+SC组和SP+SC组分别检出43种、49种、48种和4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可显著增加酯类化合物含量(P<0.05),其中,SP+SC组显著增加了苯乙醛、壬醛和3-羟基-2-丁酮的含量(P<0.05),SC组的标志性化合物为正戊醇、2,3-丁二醇、苯乙醇等;TD+SC组为正癸醇、2-甲基丁醇、丁二酸二乙酯等;IO+SC组为异戊酸、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等;SP+SC组为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苯乙醛等。综上,非酿酒酵母和商业酿酒酵母混合发酵有助于提高薏米酒醪的色泽及风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色泽 风味 薏米酒醪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在米酒混菌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柔 刘源 +2 位作者 宋开阔 徐岩 王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酒混菌发酵,探究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间的相互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种混菌发酵方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酵特性,但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当Sc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约107 CFU/mL)后,2株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生物量快速下降,而Sc生物量基本未受非酿酒酵母的影响。细胞非接触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c与非酿酒酵母的细胞-细胞接触是产生抑制的主要原因。Sc发酵代谢物以及酒精和营养物质含量对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混菌发酵 细胞-细胞接触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在酒类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海峰 李砷 +7 位作者 牟志勇 陆思予 艾连中 夏永军 王应洋 赵志伟 王雨馨 杨昳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3-323,共11页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最终酒产品的风味产生积极影响。非酿酒酵母与酿造环境中其他微生物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如有利于双方共同生长的协同作用,或是两者相互抑制的营养竞争等,都可改变体系中的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稳定性,增加风味复杂性,对酿酒酵母的生存和酒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该文综述了酿造酒中非酿酒酵母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酒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利用非酿酒酵母及提高利用效率进行展望,以期为优质酒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酿酒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牛锐敏 许泽华 +3 位作者 沈甜 黄小晶 徐美隆 陈卫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对40份酿酒葡萄种质资源的14个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栽和特色品种。结果表明,1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45%~52.73%,其中花色苷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系数最小... 对40份酿酒葡萄种质资源的14个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栽和特色品种。结果表明,1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45%~52.73%,其中花色苷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系数最小,花色苷含量、穗质量、种子数、粒质量4个性状在不同资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主要性状分布范围分析,筛选出高花色苷种质‘罗马4号’和高糖高酸高酚种质‘小芒森’。主成分分析将白色酿酒葡萄的8个主要果实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以上,‘小芒森’‘菲尔斯’‘雷司令’等种质综合表现较好;红色酿酒葡萄9个品质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以上,‘小味儿多’‘马瑟兰’‘赤霞珠685’‘赤霞珠’等种质综合表现较好。通过聚类分析将40份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为小粒、糖酸酚类物质含量高的种质;第Ⅲ类为大穗、糖酸酚类物质含量居中的种质;第Ⅱ类糖酸酚类物质含量处于中等,但果穗、果粒显著小于第Ⅲ类且总酚、单宁含量较高,酸含量较低;第Ⅳ类为大粒、低糖低酸低酚类种质;第Ⅴ类为中粒、低糖高酸中酚类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醋醅源非酿酒酵母的鉴定及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静 陈晖 +3 位作者 李亚星 肖浩 陈亚蓝 邢淑婕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为改善传统商业酿酒酵母酿造葡萄酒的风味与口感,以醋醅中分离的菌株JM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受性分析;以菌株JM、商业酿酒酵母(SC)和安琪活性生香干酵母(ADY)单菌及混菌发酵酿造葡萄酒,并对其品质进行分... 为改善传统商业酿酒酵母酿造葡萄酒的风味与口感,以醋醅中分离的菌株JM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受性分析;以菌株JM、商业酿酒酵母(SC)和安琪活性生香干酵母(ADY)单菌及混菌发酵酿造葡萄酒,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菌株JM被鉴定为扁平云假丝酵母(Candida humilis),在发酵液中总酯产量为2.64 g/L,其可耐受3.0%柠檬酸、温度35℃、体积分数6%的乙醇及4%NaCl。在不同组别葡萄酒样品中,JM+SC混菌制备的葡萄酒品质最佳,其酒体颜色为紫红色,L*值、a*值、b*值分别为53.93、20.38、4.85;糖度为7°Bx,总酸含量为3.38 g/L,还原糖含量为22.00 g/L,pH为3.58,花色苷含量为205.52 mg/L,酒精度为12.60%vol,总酯含量为1.47 g/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2.21%、32.86%;酒样富含丙酸乙酯和乙酸戊酯,果香浓郁,清爽可口,具备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酿酒酵母 鉴定 混菌发酵 葡萄酒 品质
下载PDF
戴尔有孢圆酵母与酿酒酵母细胞间接触对‘赤霞珠’葡萄酒风味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周得刚 徐彬艳 +2 位作者 王青霞 祝霞 杨学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264-3282,共19页
【目的】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NS)混菌发酵可以改善葡萄酒的香气复杂性和浓郁度。深入分析混合发酵剂中酵母细胞之间的接触作用对酒精发酵及代谢产物的调节效应,更好地控制混... 【目的】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NS)混菌发酵可以改善葡萄酒的香气复杂性和浓郁度。深入分析混合发酵剂中酵母细胞之间的接触作用对酒精发酵及代谢产物的调节效应,更好地控制混菌发酵进程。【方法】以预处理的‘赤霞珠’葡萄汁为试材,分别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及S.cerevisiae进行纯种发酵、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分析其发酵动力学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差异;并探究不同接种时间模式下混菌和双室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酿造学参数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T.delbrueckii菌株纯种发酵组的最终还原糖含量为89.00 g·L-1,不能独立完成酒精发酵;S.cerevisiae在纯种发酵、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组中均保持较高的生长活力,能顺利完成酒精发酵;但混菌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细胞间接触显著降低了T.delbrueckii菌株的生存能力。与S.cerevisiae纯种发酵相比,混菌发酵组和双室处理组的乙醇含量均有所降低,pH显著下降,总酸显著增加(P<0.05);各处理酒样中检测到挥发酸含量均在0.2—0.7 g·L-1。与S.cerevisiae纯种发酵和双室发酵组相比,混菌发酵组的挥发酸及花色苷含量显著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T.delbrueckii菌株纯种发酵组香气物质含量最低;相比S.cerevisiae纯种发酵组,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组的酯类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高级醇和C6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混菌发酵组中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较双室发酵组显著增加,高级醇和苯衍生物含量明显降低。此外,在混菌发酵过程中,S.cerevisiae的接种时间对乙酸异戊酯和乙酸己酯的生成也有显著影响。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与S.cerevisiae纯种发酵相比,同时接种(0 h)混菌发酵处理组显著降低葡萄酒中的生青味,酒样呈现较为浓郁的果香和花香味。【结论】在葡萄酒的混菌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间接触不仅降低T.delbrueckii的生存能力,也显著影响‘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特征和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酒精发酵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细胞间接触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品质
下载PDF
酿酒污水资源化应用性能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静 柏松 +3 位作者 谢光杰 罗玲 黄治国 卫春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酿酒污水因其有机物浓度高而难以高效处理,但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因有机物不足而导致的低碳氮比(C/N)污水反硝化效果差的问题。因此,该实验考察了以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低C/N污水的亚硝酸盐氮(NO3--N)去除效果,对水力停留时间(HRT)进... 酿酒污水因其有机物浓度高而难以高效处理,但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因有机物不足而导致的低碳氮比(C/N)污水反硝化效果差的问题。因此,该实验考察了以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低C/N污水的亚硝酸盐氮(NO3--N)去除效果,对水力停留时间(HRT)进行了优化,并对关键微生物和技术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HRT为12~36 h、酿酒污水和低C/N污水体积比500∶1、进水总氮(TN)19.7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化学需氧量(COD)、TN、NO3--N浓度可以满足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HRT优化过程造成了菌群差异,其中食酸菌属(Acidovorax)是同步去除COD和NO3--N的主要异养反硝化菌属。此外,致病和移动元件表型富集表明,在HRT为12 h时微生物致病和传播综合风险最低。综上,酿酒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并且HRT为12 h是最高效、安全的技术参数。研究可为酿酒污水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污水 低C/N污水 微生物特性 风险分析
下载PDF
红曲糟抗热肽的制备及其对酿酒酵母热激氧化耐受性的影响
8
作者 林晓婕 苏昊 +5 位作者 梁璋成 陈秉彦 林晓姿 汪少芸 何志刚 李维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49-56,共8页
制备红曲糟抗热肽,研究其对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行为的影响。以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通过抗热肽得率优化酶解条件,对抗热肽进行质谱和抗氧化能力分析,通过磷酸戊糖通路基因表达、胞内辅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 制备红曲糟抗热肽,研究其对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行为的影响。以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通过抗热肽得率优化酶解条件,对抗热肽进行质谱和抗氧化能力分析,通过磷酸戊糖通路基因表达、胞内辅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以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分析,从抗氧化角度探索抗热肽对酿酒酵母的热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红曲糟抗热肽最佳酶解工艺为:红曲糟蛋白和水固液比1∶10(m/m)、复合蛋白酶酶解、温度50℃、时间3 h、加酶量3000 U/g、pH 8.5,该条件下抗热肽得率62.44%,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73.97%,较纯水组提高了22.76%。序列鉴定表明,丰度前20的肽段中16条肽段的疏水氨基酸占比50%以上。抗热肽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4.53 mg/mL,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1.82 mg/mL,具有抗氧化活性。同时,抗热肽通过上调磷酸戊糖途径的基因表达量,提升NADH激酶活性,促进还原型辅酶II的转化,使GSH含量提高4.74倍,胞内ROS水平与热激前酿酒酵母基本保持一致,从而有效提高了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糟 抗热肽 热激氧化 酿酒酵母
下载PDF
酿酒葡萄新品种豫酿紫玉的选育
9
作者 王鹏 贺亮亮 +5 位作者 曹阳 刘三军 杨向科 左金淼 章鹏 李永洲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3-1018,共6页
豫酿紫玉葡萄是以梅鹿辄(Vitis vinifera‘Merlot’♀)和LN-33(Vitis vinifera‘LN-33’♂)为亲本经人工杂交培育而成的中早熟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偶有副穗,果粒紧凑,平均单穗质量252.70 g;果粒中等,大小均衡,平均单粒质量1.53... 豫酿紫玉葡萄是以梅鹿辄(Vitis vinifera‘Merlot’♀)和LN-33(Vitis vinifera‘LN-33’♂)为亲本经人工杂交培育而成的中早熟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偶有副穗,果粒紧凑,平均单穗质量252.70 g;果粒中等,大小均衡,平均单粒质量1.53 g;果粒近圆形,紫黑色,着色均匀,果粉中等厚,果皮中等厚,有肉囊,汁多,每果种子1~2粒;果汁无色,压榨葡萄汁呈宝石红色。成熟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21.6%,可溶性糖含量为17.46%,总酸含量为0.78%,维生素C含量为9.63 mg·100 g-1,单宁含量为4680 mg·kg-1;果实酸甜适口,果肉具有李子果香味。在郑州地区栽培,浆果于7月上旬开始着色,7月下旬始熟,8月上旬充分成熟,果实发育期为82 d;萌芽率高,生长健壮。酿酒样品酒精度、干浸出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pH值、二氧化硫残留量均在酿造干型红葡萄酒的国标范围内;酿造的干型红葡萄酒风味正,颜色佳。该品种耐寒性强,耐干旱,抗病害,丰产性好。适合在河南葡萄生态适生区和与其相似的其他葡萄生态适宜区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新品种 豫酿紫玉
下载PDF
UV-B照射时长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代谢产物的影响
10
作者 沈甜 牛锐敏 +2 位作者 许泽华 黄小晶 陈卫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3-82,共10页
为探明UV-B照射时长对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的影响,试验设立UV-B每天分别照射2、4、6、8 h共4个梯度,以不进行UV-B照射为对照(CK),对不同UV-B照射时长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时间的UV-B照射... 为探明UV-B照射时长对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的影响,试验设立UV-B每天分别照射2、4、6、8 h共4个梯度,以不进行UV-B照射为对照(CK),对不同UV-B照射时长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时间的UV-B照射会增加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UV-B不同照射时长处理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黄烷-3-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均增加;UV-B不同照射时长对酿酒葡萄果皮中的类黄酮代谢产物影响显著,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3个,其中5种物质显著上调、8种物质显著下调;在类黄酮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上分别富集了7个差异代谢物,占代谢物总数的77.78%。利用主成分对果实品质和果皮类黄酮产物测定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UV-B照射2 h>UV-B照射8 h>UV-B照射4 h>UV-B照射6 h>CK。UV-B照射酿酒葡萄赤霞珠2 h时,果实品质和类黄酮代谢产物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酿酒葡萄 果实品质 类黄酮 代谢产物
下载PDF
近40a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冻气候风险评估
11
作者 杨晓娟 李金哲 +6 位作者 孙彦坤 刘布春 孙靖博 栾庆祖 刘园 雷添杰 韩锐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404-418,共15页
选取黄土高原酿酒葡萄产区13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春霜冻期(4月1日−5月31日)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年代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冻灾害发生站次比、频率、日数、强度及风险,评估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 选取黄土高原酿酒葡萄产区13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春霜冻期(4月1日−5月31日)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年代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冻灾害发生站次比、频率、日数、强度及风险,评估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冻气候风险。结果表明:1981−2020年,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春霜冻期平均日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为0.42℃·10a^(-1);日最低气温极小值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为−0.75℃·10a^(-1);日最低气温极小值的气候倾向率负值主要分布在产区北部或南部零星地区,左权地区降温(0.76℃·10a^(-1))达显著水平(P<0.05)。黄土高原轻度春霜冻发生站次比下降,中度、重度及综合春霜冻上升;轻度、中度春霜冻频率和日数降低,重度春霜冻频率、日数增加,且重度春霜冻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春霜冻综合频率、日数降低,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各级春霜冻频率、日数、强度自西南向东北增加。黄土高原酿酒葡萄气候风险特征为轻、中度春霜冻的风险降低,重度和综合风险增加;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左权、太古等地,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鄠邑区、渭南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黄土高原 春霜冻 风险
下载PDF
酿酒酵母乙醇代谢调控机制及低产乙醇菌株选育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娜 李莹 孙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15-323,共9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葡萄的糖含量不断增高,进而导致葡萄酒酒度逐渐升高,乙醇含量过高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特征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葡萄酒中的乙醇含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酿酒酵母乙醇代谢调控机制,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葡萄的糖含量不断增高,进而导致葡萄酒酒度逐渐升高,乙醇含量过高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特征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葡萄酒中的乙醇含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酿酒酵母乙醇代谢调控机制,选育低产乙醇酿酒酵母对解决葡萄酒中酒精度过高带来的葡萄酒品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酿酒酵母乙醇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基因,解析酿酒酵母调控乙醇生成的分子机制,总结了低产乙醇酵母菌株选育的常用方法,以期获取优良的低产乙醇菌株,为实现葡萄酒中乙醇含量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乙醇 酿酒酵母 调控 菌株选育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的酚类物质及其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马军 单守明 +1 位作者 李光宗 刘成敏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以贺兰山东麓优质产区的10个白色品种和14个红色品种酿酒葡萄为研究对象,在成熟期对果实总酚和单体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限于果色类型时,各类型(白品种与红品种)葡萄群体内总酚、芪类和黄烷醇分类指标变异系数... 以贺兰山东麓优质产区的10个白色品种和14个红色品种酿酒葡萄为研究对象,在成熟期对果实总酚和单体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限于果色类型时,各类型(白品种与红品种)葡萄群体内总酚、芪类和黄烷醇分类指标变异系数差值<10%,各品种属性影响较小。红色品种的总酚和单体酚含量明显高于白色品种,且黄酮醇、酚酸类含量是白色品种的3.33倍和1.81倍;白色品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苯甲酸、山奈酚、芦丁、柚皮苷、桑色素、槲皮素、白藜芦醇(变异系数>36%);红色品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苯甲酸、山奈酚、芦丁、柚皮苷、桑色素、槲皮素、白藜芦醇(变异系数>36%)。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色品种和红色品种葡萄单体酚类与总酚相关性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芪类和黄烷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成熟期 酚类物质 多样性 相关性
下载PDF
核酸切除修复途径相关基因对酿酒酵母耐受性的影响
14
作者 刘玲 王玥琦 +3 位作者 刘治国 王金晓 林良才 张翠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117,共9页
酿酒酵母在工业发酵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环境压力,包括氧化、高温、酸、乙醇及高渗等,因此选育高耐性酿酒酵母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中DNA重组酶、核酸修复酶等与核酸修复相关的蛋白与菌体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有关。该实验基于核... 酿酒酵母在工业发酵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环境压力,包括氧化、高温、酸、乙醇及高渗等,因此选育高耐性酿酒酵母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中DNA重组酶、核酸修复酶等与核酸修复相关的蛋白与菌体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有关。该实验基于核酸切除修复途径,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探究酿酒酵母内源核酸切除修复基因(RAD 16、RAD7、RAD23和RAD4)和外源基因(UVRA)对酿酒酵母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酿酒酵母自身核酸切除修复基因RAD16、RAD7、RAD23及RAD4提高了酿酒酵母高渗耐受性。过表达UVRA基因可以提高菌株高渗耐受性,这意味着该元件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功能上的保守性。这些结果有助于提高酿酒酵母对环境胁迫尤其是高渗透压环境的耐受性,并为研究酵母耐受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核酸切除修复基因 菌株选育 高渗耐受性 基因编辑
下载PDF
ARTP-MMC高通量筛选耐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抑制物酿酒酵母的研究
15
作者 古永红 付少虎 +4 位作者 廖蓓 龚大春 吕育财 王昕 李志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4,共6页
为了提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所产生的甲酸、糠醛、5-羟甲基糠醛等抑制物的耐受性,保障酿酒酵母产乙醇能力不受影响,该文以安琪超级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研究了一种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和微液... 为了提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所产生的甲酸、糠醛、5-羟甲基糠醛等抑制物的耐受性,保障酿酒酵母产乙醇能力不受影响,该文以安琪超级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研究了一种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和微液滴细胞培养(MMC)相结合的适应性进化和高通量筛选耐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抑制物的酿酒酵母方法,获得抗性强的酿酒酵母优势突变株,并评价其耐抑制物、耐高温和产乙醇能力。结果表明,菌株最佳诱变条件为:诱变功率110 W,诱变时间140 s,培养12 h,微液滴微生物培养的适应性进化复合抑制剂梯度组合为CI4~CI6,经过高通量筛选获得最佳的突变株M8;该菌株可耐受体积分数16%乙醇,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55℃热激5 min可正常生长;经过10 L发酵罐培养,其最大乙醇产量为56.29 g/L,糖醇转化率为0.49 g/g,达到理论值的96.67%。该研究对木质纤维素高质化利用提供了优良的酿酒酵母,对推动纤维素乙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 微液滴细胞培养 高通量筛选 耐抑制物 酿酒酵母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的选育及其改善枸杞酒香气品质的研究
16
作者 吴殿辉 赵苗苗 +3 位作者 赵智慧 董建方 马艳 陆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0,共8页
枸杞酒香气不足以及典型性不突出等问题限制了枸杞发酵酒行业的发展。从‘宁杞5号’枸杞果和果园土壤中得到26株非酿酒酵母,筛选出6株产β-葡萄糖苷酶(β-D-Glucosidase,β-G)能力较强的非酿酒酵母,通过生长曲线测定以及乙醇、渗透压耐... 枸杞酒香气不足以及典型性不突出等问题限制了枸杞发酵酒行业的发展。从‘宁杞5号’枸杞果和果园土壤中得到26株非酿酒酵母,筛选出6株产β-葡萄糖苷酶(β-D-Glucosidase,β-G)能力较强的非酿酒酵母,通过生长曲线测定以及乙醇、渗透压耐受性测定探究其生理特性,优选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Y11与酿酒酵母M-23-7-14混合发酵枸杞酒,以常规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和感官品质为指标分析枸杞酒品质。结果表明,当酿酒酵母M-23-7-14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11按接种量10∶1接种,且先接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11,间隔12 h接种酿酒酵母M-23-7-14时,体系发酵性能最优。相较于纯种发酵,混菌发酵时枸杞酒风味物质的总质量浓度提高了21.7%,其中酯类物质的质量浓度比纯种发酵提高了85.8%。该研究为枸杞发酵酒行业提供了优良酵母,并优化了枸杞酒的发酵工艺,提升了枸杞酒香气品质,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酒 酿酒酵母 Β-葡萄糖苷酶 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一种酿酒用稻壳提升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17
作者 贾军全 潘天全 +4 位作者 薛锡佳 张志勇 付广洁 王法利 郝标 《酿酒》 CAS 2024年第4期131-134,共4页
在白酒酿造中,稻壳作为酿酒生产的主要辅料,是发酵过程中优质的填充剂和疏松剂。当前,酿酒辅料稻壳的输料过程中通常会用到链板或履带等机械运输设备,而常规的金属链板履带因其多链板间的缝隙,会出现大量稻壳的掉落,也可能导致灰尘飞扬... 在白酒酿造中,稻壳作为酿酒生产的主要辅料,是发酵过程中优质的填充剂和疏松剂。当前,酿酒辅料稻壳的输料过程中通常会用到链板或履带等机械运输设备,而常规的金属链板履带因其多链板间的缝隙,会出现大量稻壳的掉落,也可能导致灰尘飞扬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与探讨了一种酿酒用稻壳提升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进料口、提升带、挡板、料板、盖板、支腿和转轴等部分,该装置可实现防止稻壳等物料撒落,并增加运输量的作用。生产实践表明,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解决链板运输多链接造成的物料撒落等问题,提升了车间的卫生水平,提高了酿酒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酿酒 提升装置 设计
下载PDF
一种酿酒用打闷浆水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18
作者 孙露露 高志远 +2 位作者 谢丽丽 牛彬 李凯 《酿酒》 CAS 202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白酒酿造过程中蒸粮是重要的工艺关键控制点之一。蒸粮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微生物发酵,而蒸粮过程中打闷浆水又是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工艺采用人工泼打闷浆水,其无法做到准确把握用水量,而且人工泼洒不均匀,存在安全隐患,并增加了酿酒... 白酒酿造过程中蒸粮是重要的工艺关键控制点之一。蒸粮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微生物发酵,而蒸粮过程中打闷浆水又是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工艺采用人工泼打闷浆水,其无法做到准确把握用水量,而且人工泼洒不均匀,存在安全隐患,并增加了酿酒操作中的劳动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与探讨了一种酿酒用打闷浆水及其配套设备设计方案的实现。该设备主要由包括打闷浆水装置、加热装置和数控装置,加热装置与打闷浆水装置通过水管相互连通,加热装置与打闷浆水装置之间的水管上固定安装有水泵,数控装置分别与打闷浆水装置和加热装置电连接。对比分析表明,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可以有效提高蒸粮效率,节约蒸汽和节省劳动力,实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 浆水 设备 设计
下载PDF
酿酒酵母液泡电导1的抗原表位预测及抗原编码基因的克隆
19
作者 董晓宇 邱宇 曹钧雄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为了制备酵母菌液泡电导1(Yvc1)的抗原蛋白,本文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Yvc1抗原表位,并克隆其抗原编码基因。利用NCBI GenBank数据库、ORP Finder、EXPASY ProtScale、SOPMA、IEDB和NetMHCⅡpan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酿酒酵母S288c的Y... 为了制备酵母菌液泡电导1(Yvc1)的抗原蛋白,本文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Yvc1抗原表位,并克隆其抗原编码基因。利用NCBI GenBank数据库、ORP Finder、EXPASY ProtScale、SOPMA、IEDB和NetMHCⅡpan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酿酒酵母S288c的Yvc1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设计引物并克隆其抗原编码基因。结果显示,YVC1基因全长2028 bp,有33个开放阅读框,最长一个被通读的序列,编码675个氨基酸。Yvc1分子量7.7937×10^(4),属于稳定、亲水性蛋白质;该蛋白含有4个膜外区域,亚细胞定位于液泡膜;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分别占29.48%和3.11%;分别含有5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2个Th优势表位区域;最终预测,优势抗原表位在1~236位氨基酸区域。扩增的酿酒酵母DL5168抗原编码基因序列与预测抗原的基因序列487707~489734 bp位点的相似性达到99%。本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预测并克隆到Yvc1抗原编码基因,这为其抗原蛋白制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Yvc1 生物信息学 抗原表位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基于氢氧同位素技术在干旱区酿酒葡萄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20
作者 周丽娜 祁焕军 +5 位作者 雷金银 雷晓婷 徐瑾瑜 金建新 尹志荣 何进勤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7期87-92,共6页
探讨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解决干旱区制约酿酒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分利用率不高并存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梳理植物水分利用研究历程及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成果,对比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优势,初... 探讨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解决干旱区制约酿酒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分利用率不高并存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梳理植物水分利用研究历程及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成果,对比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优势,初步探讨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酿酒葡萄水分溯源和利用策略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今后研究思路框架。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酿酒葡萄水分利用策略研究的重要方向:深入开展土壤类型、作物品种、气候对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研究;建立氢氧稳定同位素计算模,精准分析酿酒葡萄整个生育期水分来源及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综合分析酿酒葡萄生理代谢特性、植株茎流特征,提高分析精度,解决因分馏导致的数据偏移问题。为定量化分析酿酒葡萄水分利用策略,实现酿酒葡萄水分优化配置和精准管理化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酿酒葡萄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