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6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昆铁路广西段野生稻现状考察与收集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成斌 庞汉华 《广西农学报》 1997年第2期46-49,共4页
广西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分布在48个县市境内。南昆铁路穿越广西7个县市25个乡镇,铁路沿线有5个县市有野生稻分布。为挽救因建设所需而被破坏原生地的野生稻资源,我们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要求,进行了现状调查、考... 广西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分布在48个县市境内。南昆铁路穿越广西7个县市25个乡镇,铁路沿线有5个县市有野生稻分布。为挽救因建设所需而被破坏原生地的野生稻资源,我们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要求,进行了现状调查、考察与收集。结果表明,铁路沿线县市原记载的野生稻原生地约40%受到毁灭性破坏而消失了野生稻:同时也发现新的野生稻原生地,收集到380多份新的野生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资源 普通野生稻 南昆铁路 广西段 现状考察 普遍野生稻 原生地 地理分布 广西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下载PDF
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抗虫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国忠 万树青 潘大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5期14-16,共3页
野生稻在中国有 3种 :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Griff.)、药用野生稻 (O .officinalisWatt.etWatt)和疣粒野生稻 (O .meyerianaBaill.)。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江河流域。多项研究表明 ,野生稻对多种害虫有较强的抗性 ,利用野生稻的... 野生稻在中国有 3种 :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Griff.)、药用野生稻 (O .officinalisWatt.etWatt)和疣粒野生稻 (O .meyerianaBaill.)。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江河流域。多项研究表明 ,野生稻对多种害虫有较强的抗性 ,利用野生稻的优良特性采用杂交技术选育出新的抗虫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野生稻资源 抗虫性 普通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下载PDF
野生稻CBF/DREB1转录因子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霍晨敏 袁敏 +1 位作者 张宝文 王瑞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44,共19页
低温冷害是限制栽培稻地域分布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以CBF/DREB1为核心的C-重复结合因子-冷调节基因(CBF-COR)途径是水稻适应低温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基于稻属9种植物的全基因测序结果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低温冷害是限制栽培稻地域分布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以CBF/DREB1为核心的C-重复结合因子-冷调节基因(CBF-COR)途径是水稻适应低温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基于稻属9种植物的全基因测序结果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搜索,共鉴定出71个CBF/DREB1基因序列。所有基因均无内含子,由单个外显子组成。大部分DREB1s呈弱酸性,所有DREB1s亲水性平均值<0。进化树分析进一步将其分为3个组:DREB1A/1B/1H、DREB1C/1E/1F/1G和DREB1D/1I/1J,各组成员除AP2保守结构域和侧翼序列外,其他保守基序组成差别较大。适应性进化分析粳亚种和其他水稻的直系同源基因对,发现OsDREB1A/ObDREB1A、OsDREB1D/OnDREB1D、OsDREB1I/OsIDREB1I和OsDREB1J/OsIDREB1J四对基因非同义替换/同义替换(Ka/Ks)值均>1,受到正选择压力。旁系同源基因之间启动子顺式元件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直系同源基因的启动子顺式元件种类和数量很相似。对日本晴、93-11和东乡野生稻7 d幼苗4℃冷处理2 h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早期冷响应基因可分为激活型(DREB1A/1B/1C/1E/1F/1G/1H)和抑制型(DREB1D/1I/1J)。在日本晴、93-11和东乡野生稻冷激活型基因中,DREB1B/1G/1H均是冷处理后响应最快的一级冷响应因子,且启动子均含有至少一个拷贝的CAMTA转录因子结合元件CM2(CCGCGT)。OrDREB1B/1C/1E/1F/1G/1H在东乡野生稻4℃冷处理4 h后的表达量均高于栽培稻同源基因的表达量。9种稻属植物的CBF/DREB1基因亚家族的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为低温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CBF/DREB1 保守基序 选择压力 启动子分析
下载PDF
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翟李楠 唐清杰 +6 位作者 周世圳 周帮纪 云勇 王惠艰 韩义胜 邢福能 严小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1,共13页
为了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的抗性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2022-2023年连续两年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02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苗期叶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鉴定,并对995份已经抽穗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穗颈瘟人工接... 为了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的抗性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2022-2023年连续两年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02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苗期叶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鉴定,并对995份已经抽穗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穗颈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02份叶瘟鉴定材料中,人工接种抗叶瘟材料为494份(占24.68%),其中免疫7份,高抗17份;田间自然状态下抗叶瘟材料1160份(占57.94%),其中免疫24份,高抗233份。995份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材料中,抗穗颈瘟材料506份(占50.85%),其中免疫23份,高抗136份。由结果可知,海南普通野生稻普遍抗叶瘟或穗颈瘟,这些抗性资源的生长习性大多为半直立型或倾斜型,少数为直立型或匍匐型;高抗叶瘟的材料在抽穗后也普遍抗穗颈瘟,免疫或高抗穗颈瘟的材料也普遍抗叶瘟。经过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双抗叶瘟、穗颈瘟的普通野生稻材料共有128份。本研究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普通野生稻 瘟病 抗性 鉴定 分析
下载PDF
云南三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群的调查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琳 戴陆园 +4 位作者 吴丽华 杨庆文 徐福荣 余腾琼 汤翠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云南省境内的3种野生稻40个原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共记录植物159种,分属于51科。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进行分类,乔木层植物共6科1亚科11种,灌木层植物共29科60种,草本层植物共20科88种;普通野生稻原... 对云南省境内的3种野生稻40个原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共记录植物159种,分属于51科。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进行分类,乔木层植物共6科1亚科11种,灌木层植物共29科60种,草本层植物共20科88种;普通野生稻原生境的植物种类95%为草本层,疣粒野生稻的植物则有明显的垂直层次结构。普通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0种,均为特有植物种,分属于5科,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药用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5种,分属于19个科,特有种15个;疣粒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125种,分属于45科,特有植物种数达117个。最后就3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调查的意义、外来物种对野生稻的原生境威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原位保存 植物种类 调查 云南
下载PDF
海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希平 杨庆文 +1 位作者 李润植 王效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39对SSR引物对海南114份普通野生稻、146份疣粒野生稻和81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从多态位点比率、平均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等多个指标比较了3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疣粒野生稻次之;在所... 利用39对SSR引物对海南114份普通野生稻、146份疣粒野生稻和81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从多态位点比率、平均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等多个指标比较了3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疣粒野生稻次之;在所检测的53个位点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1/7和2/7,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37%和39%;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以普通野生稻杂合度最高(60%),分别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4.6倍和6.6倍。Wright-统计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群间,当遗传一致度I等于0.53时,3个居群分别属于不同类群,因此建议将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都纳入原生境保护点建设范围。同时,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无论居群间还是居群内遗传变异都很小,各居群个体间出现部分交叉,只有当I大于0.9时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群,因此,在进行原生境保护时只需保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的居群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野生稻叶茎根组织结构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蒋春苗 黄兴奇 +2 位作者 李定琴 余腾琼 程在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5,共7页
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云南3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野生稻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揭示其结构与云南野生稻的生长势旺盛、营养吸收能力强、抗某些病虫害能力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野生稻... 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云南3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野生稻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揭示其结构与云南野生稻的生长势旺盛、营养吸收能力强、抗某些病虫害能力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叶片主脉、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差异显著,其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景洪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最明显。(2)在叶主脉结构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无气腔结构,维管束数量少、面积小;景洪药用野生稻、3个普通野生稻材料存在多个维管束和气腔结构,维管束、束内导管直径及气腔面积较栽培稻大,而栽培稻中的气腔均为2个。(3)在茎秆结构方面,景洪疣粒野生稻茎秆最小,维管束数量最少,其茎壁内的维管束排列方式与栽培稻不同;景洪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茎秆及茎壁较栽培稻粗厚,维管束数量也较栽培稻多,普通野生稻的茎壁中有通气组织。(4)在根的组织结构中,3种野生稻的导管数量较多,导管直径及中柱面积较栽培稻大,外皮层出现了具有凯氏带功能的凯氏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叶片解剖结构 茎根解剖结构
下载PDF
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尧忠 宋令荣 +3 位作者 赵永昌 戴陆园 鄢波 黄兴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7-19,共3页
利用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去壳种子 ,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用N6+ 1mg/L 2 ,4-D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生长很快 ,每周至少继代培养 1次 ,有时甚至要继代 2次。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1年后分化能力仍... 利用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去壳种子 ,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用N6+ 1mg/L 2 ,4-D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生长很快 ,每周至少继代培养 1次 ,有时甚至要继代 2次。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1年后分化能力仍然很强 ;普通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 8个月后分化能力开始下降 ,至 10个月后分化能力完全丧失。在所用的 11种培养基中 ,N6+ 1mg/L 6 -BA + 0 5mg/LNAA诱导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再生绿苗效果最好 ,诱导率为70 %。 1994年采集到的普通野生稻的种子 ,在本实验中 (1997年 )被用来诱导愈伤组织 ,其再生绿苗率平均仅为 4 %,比 1995年用该种子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的再生率 (平均 2 3%)低 ,这可能与所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种子保存时间 (3年 )太长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云南 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下载PDF
展颖野生稻株高性状的遗传与SD1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先冬 刘伟 +3 位作者 曹利霞 李孝辉 陆怡 傅雪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了探究SSSL-B50和华粳籼74(HJX74)株高差异的原因,利用SSSL-B50与HJX74回交构建F2群体进行株高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显示,F1植株表现为高秆;260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株高出现分离,高秆植株与半矮秆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χ^(2)=... 为了探究SSSL-B50和华粳籼74(HJX74)株高差异的原因,利用SSSL-B50与HJX74回交构建F2群体进行株高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显示,F1植株表现为高秆;260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株高出现分离,高秆植株与半矮秆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χ^(2)=0.18<3.84),说明SSSL-B50高秆性状为显性性状,受1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利用IciMapping软件对F2进行连锁分析,将SSSL-B50携带的高秆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代换片段上的标记S18和X161之间38.38~39.07 Mb。候选基因筛选分析发现,定位区间内存在着“绿色革命”基因座位SD1。对展颖野生稻、SSSL-B50及HJX74进行SD1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HJX74的CDS序列与展颖野生稻、SSSL-B50相比有280 bp的缺失,导致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qRT-PCR结果表明,SD1表达量在SSSL-B50茎秆的第2,3,4节均显著高于HJX74。此外,与前人报道结果相比,展颖野生稻SD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2处改变(E100G、Q339R)。研究结果弄清楚了展颖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SSSL-B50高秆性状受SD1调控,同时从展颖野生稻鉴定到了SD1的新等位型SD1Gl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颖野生稻 株高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基因定位 等位型
下载PDF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抢救性调查收集及其抗病性初步鉴定
10
作者 郭文龙 梁云涛 +11 位作者 罗翠婷 乔卫华 吴宇翔 程云连 何金富 张丽芳 李克敌 徐志健 黄雪琼 肖晓蓉 郑晓明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1453,共13页
针对广西野生稻濒危状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抢救性收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其抗病基因,对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了调查和收集,并对收集的部分资源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稻原记载的44个分布点中,... 针对广西野生稻濒危状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抢救性收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其抗病基因,对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了调查和收集,并对收集的部分资源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稻原记载的44个分布点中,仅剩24个尚有野生稻分布,濒危状况十分严重,近10年来野生稻分布点消失比例高达45.5%,水源被破坏和杂草竞争是危害野生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按照野生稻取样原则,共抢救性收集到11个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共317份种质资源;利用国际强毒菌株PXO99对177份材料进行白叶枯抗性鉴定,采用离体戳伤叶片鉴定的方法进行不同病菌小种(Guy11、RB22、FJ-3-2、FJ-3-5、FJ-2-3)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白叶枯抗性资源27份,稻瘟病抗性资源105份,兼抗白叶枯和稻瘟病的种质资源5份。针对广西野生稻抗病资源丰富但消失严重的问题,建议加强收集和保护,并加大种质资源鉴定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濒危状况 收集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下载PDF
面向育种应用的高州野生稻片段导入系构建与产量性状QTL分析
11
作者 霍兴 柳武革 +8 位作者 刘迪林 廖亦龙 付崇允 朱满山 李金华 曾学勤 马晓智 孔乐 王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71,共6页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基因库,但基因组杂合性高,与栽培稻差异大,为育种上直接利用野生稻带来了困难。构建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为挖掘和利用野生稻基因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广东高州野生稻为供体,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通...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基因库,但基因组杂合性高,与栽培稻差异大,为育种上直接利用野生稻带来了困难。构建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为挖掘和利用野生稻基因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广东高州野生稻为供体,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通过多代杂交和自交,以育种目标性状为筛选标准,甄选出100个片段导入系。对这100个导入系的产量相关性状(单株有效穗数、总实粒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考察,发现它们至少有1个性状要优于对照品种中花11,显示出在产量改良上的应用潜力。导入系全基因组覆盖度46.9%,共识别出20个产量相关QTL。这些片段导入系作为高州野生稻新型种质资源,为利用野生稻助力水稻种质创新提供了资源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片段导入系 产量性状 QTLS
下载PDF
疣粒野生稻WRK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
12
作者 阮孙美 张攀 +3 位作者 张敏 曾千春 张慧 罗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46,共18页
WRKY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中成员数量较多的转录因子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疣粒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耐荫、耐旱和高抗白叶枯病等特性,是改良栽培稻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 WRKY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中成员数量较多的转录因子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疣粒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耐荫、耐旱和高抗白叶枯病等特性,是改良栽培稻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HMMER、Pfam、SMART、TBtools、NCBI软件和网站,在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鉴定了94个编码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OgWRKYs),不均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根据其所含WRKY结构域的数量和锌指结构的特征,分为Ⅰ、Ⅱ、Ⅲ和Ⅳ组,II组成员最多(52个),与其他物种相似。除含有保守的WRKYGQK七肽序列外,还鉴定到6种变异类型,其中WRKYGHK、WRRYGQK、WRKYAKK和WRKYSQK是植物中首次报道的新变异类型。根据保守结构域分析,OgWRKY61、OgWRKY71和OgWRKY77a可能与植物抗病相关。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有14个OgWRKY转录因子富集在植物-病原互作通路,其中10个同时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中。进一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推测OgWRKY30b、OgWRKY53、OgWRKY88、OgWRKY96和OgWRKY111可能在疣粒野生稻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qRT-PCR分析结果表明,OgWRKY30b、OgWRKY53、OgWRKY88和OgWRKY111基因的表达均受白叶枯病菌PXO99诱导,而OgWRKY96表达受白叶枯病菌侵染抑制。研究结果对疣粒野生稻中优异OgWRKYs基因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WRKY转录因子 OgWRKYs 基因组学 KEGG分析
下载PDF
近40年云南普通野生稻优异特性及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13
作者 姜浩 杨和生 +11 位作者 王波 程在全 孟焕芝 周吉云 张云 肖素勤 刘丽 殷富有 钟巧芳 李金璐 张敦宇 陈玲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5期724-737,共14页
稻种资源是栽培稻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栽培稻起源、进化、发育和基因功能的重要对象。在众多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是培育栽培稻新品种的优异基因供体,因此了解清楚其遗传背景尤为重要。以云南普通野生稻为对象... 稻种资源是栽培稻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栽培稻起源、进化、发育和基因功能的重要对象。在众多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是培育栽培稻新品种的优异基因供体,因此了解清楚其遗传背景尤为重要。以云南普通野生稻为对象,对其遗传背景的研究和有利基因的运用进行总结和分析,首先详细梳理了近年来从云南普通野生稻资源中发掘出的优异特性,阐述了其各种优良性状;其次系统总结了云南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现状,囊括了目前从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功能基因;然后综述了云南普通野生稻优异特性在创制新种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滇9型籼型不育系的育成及大量育种中间材料的获得;最后针对云南普通野生稻开发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及有利基因发掘利用的建议,并对其利用的潜力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云南普通野生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优异特性 基因发掘 种质创新
下载PDF
海南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14
作者 翟李楠 唐清杰 +7 位作者 周帮纪 周世圳 王惠艰 云勇 韩义胜 王晴瑜 严小微 邢福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4-1636,共13页
为摸清海南省众多普通野生稻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本研究利用32个SSR标记,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38份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Number of effect... 为摸清海南省众多普通野生稻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本研究利用32个SSR标记,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38份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为2.479,丰富度Shannon指数(I,Shannon entropy index)为0.975,Nei′s基因多样性(h,Nei′s genetic diversity)为0.570,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6.27%,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不同地方来源的海南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来自临高的海南普通野生稻丰富度最高,琼海的普通野生稻遗传丰富度最低,其变异主要集中在群体内部。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2时,Delta K值最高,将2038份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分成2个类群,第Ⅰ类群有1145份资源,分别来源于海口、澄迈、儋州、三亚、万宁、琼海、临高、陵水、乐东、东方,第Ⅱ类群有893份资源,分别来源于海口、文昌和澄迈。利用居群优先及多次聚类的方法构建海南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192份,占总资源(2038份)的9.42%,核心种质的Shannon指数(I)保留了102.46%,Nei′s基因多样性(h)保留了104.39%,有效降低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冗余度和遗传差异上的重复。海南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代表了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普通野生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下载PDF
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苗期耐旱性评价及QTL鉴定
15
作者 廖冰 黄秀艳 +2 位作者 陈科 傅雪琳 何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70-80,共11页
【目的】干旱是影响水稻生产力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筛选抗旱水稻可有效保障水稻产量。【方法】选取以南方野生稻和展颖野生稻为供体、‘华粳籼74’(HJX74)为受体构建的93份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为... 【目的】干旱是影响水稻生产力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筛选抗旱水稻可有效保障水稻产量。【方法】选取以南方野生稻和展颖野生稻为供体、‘华粳籼74’(HJX74)为受体构建的93份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为供试材料,以HJX74为对照,采用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进行苗期耐旱性试验,以4个生长发育性状指标(相对苗高、相对苗干质量、相对根干质量、相对根长)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SSSLs进行排序、筛选相关性状,并筛选与HJX74差异显著的SSSLs,进行QTL鉴定与加性效应分析,初步鉴定与苗期耐旱性状相关的QTL。【结果】4个生长发育性状指标与平均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SSSLs苗期耐旱性鉴定和评价指标。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显示,93份SSSLs平均隶属函数值范围为0.20~0.71,HJX74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54;有29个SSSLs的平均隶属函数值> HJX74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其中,M124的隶属函数值最大,表明M124具有较强的耐旱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从8个SSSLs(M78-1、M78-2、M124、M107、M151、M103、M130、M115)鉴定出7个相对苗高QTLs(qRSH1-1、qRSH1-2、qRSH2-1、qRSH3-1、qRSH3-2、qRSH5-1、qRSH6-1),分别分布在1、2、3、5、6号染色体,其加性效应为0.05~0.06,表型贡献率为6.97%~9.01%;从3个SSSLs(M79、M145、M148)中鉴定出3个相对根干质量QTLs(qRRDW10-1、qRRDW11-1、qRRDW11-2),分别分布在10、11号染色体,其加性效应为0.12~0.20,表型贡献率为12.51%~19.95%;从2个耐旱SSSLs(M80、X149)中鉴定出1个相对苗干质量QTL(qRSDW5-1),分布在5号染色体,加性效应为0.07,表型贡献率为10.5%。【结论】筛选出13份SSSLs携带苗期耐旱QTLs,为后续苗期耐旱QTLs精细定位与克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段代换系 干旱胁迫 PEG-6000 野生稻 隶属函数 QTL鉴定
下载PDF
福建漳浦野生稻窄叶性状的转录组分析
16
作者 潘德灼 方珊茹 +1 位作者 沈伟锋 刘玉芹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2期14-19,26,共7页
窄叶性状作为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生物学产量。福建漳浦野生稻具有明显的窄叶特性,但其窄叶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明晰。研究以福建漳浦野生稻与宽叶型水稻R527连续回交得到的稳定遗传的... 窄叶性状作为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生物学产量。福建漳浦野生稻具有明显的窄叶特性,但其窄叶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明晰。研究以福建漳浦野生稻与宽叶型水稻R527连续回交得到的稳定遗传的窄叶型株系S为材料,以亲本R为对照,进行转录组分析和表型性状测定。结果发现,S株系的剑叶宽度明显变窄,千粒重显著下降,剑叶长度和稻谷粒大小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6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1个基因上调表达,269个基因下调表达,对其中9个差异基因进行RT-qPCR的分析,结果表明9个差异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DNA损伤修复等方面的代谢通路。WD40蛋白基因均在窄叶株系中上调表达,而大部分糖基转移酶却下调表达,由此推测WD40蛋白和糖基转移酶可能协同影响植物激素、DNA损伤修复等代谢途径调控漳浦野生稻窄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浦野生稻 窄叶性状 转录组 WD40蛋白 糖基转移酶
下载PDF
利用SRAP标记研究海南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齐兰 王效宁 +3 位作者 张吉贞 唐清杰 孟卫东 严小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2-406,共5页
利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SRAP引物对海南120份普通野生稻、55份疣粒野生稻和26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在检测到的219个位点中,普通野生稻的多态性位点率为74.89%,疣粒野生稻为42.47%,药用野生稻25.11%。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普通野生稻最高为0... 利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SRAP引物对海南120份普通野生稻、55份疣粒野生稻和26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在检测到的219个位点中,普通野生稻的多态性位点率为74.89%,疣粒野生稻为42.47%,药用野生稻25.11%。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普通野生稻最高为0.3277,疣粒野生稻为0.2044,药用野生稻最低为0.1113。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与地理来源相一致,相关性强,各居群个体间没有出现任何交叉。普通野生稻总群体基因多样性为0.2135,群体内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居群间基因多样性,说明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分化不显著,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于居群内。基于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特点,认为实施保护策略时,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WDL和WDA居群。疣粒野生稻居群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原生境保护;药用野生稻居群数量较少,建议原生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P 遗传多样性 普通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下载PDF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保护思考——基于植硅体记录的水稻(Oryza sativa)起源演化分析
18
作者 李勇 顾延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0-276,共7页
水稻起源于野生稻(又名普通野生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起源、演化及传播等科学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野生稻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核心作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从环境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水... 水稻起源于野生稻(又名普通野生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起源、演化及传播等科学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野生稻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核心作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从环境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水稻植硅体记录的起源演化阶段进行了总结,讨论了相关热点问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水稻在晚更新世以来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为水稻起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水稻起源演化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①距今24000~13000 a为野生稻采集利用阶段;②距今13000~11000 a为野生稻栽培驯化阶段,距今11000 a左右,水稻驯化成功,稻作农业发展;③距今11000~6600 a为水稻加速驯化阶段,距今6600 a左右水稻不掉粒性状趋于稳定;④距今6600~4000 a为水稻驯化性状稳定发展阶段;⑤距今4000 a左右为籼、粳分化阶段,水稻分化为籼稻和粳稻。普通野生稻被驯化为水稻经历了近万年的漫长过程,可谓来之不易,野生稻资源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因此,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与未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起源演化 野生稻资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郭辉 陈灿 +8 位作者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4,共9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药用野生稻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桂恢1561的有利基因鉴定和育种利用
20
作者 齐金岗 李孝琼 +4 位作者 刘开强 陈颖 王小姣 赵丽冰 郭嗣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挖掘野生稻有利基因对栽培稻进行遗传改良是当前水稻育种研究的热点。利用远缘杂交技术获得了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桂恢1561,通过农艺性状考查、配合力测定和稻飞虱抗性鉴定,确认桂恢1561粒大(32.2 g)、穗长(28.3 cm)、优质、兼抗褐飞虱... 挖掘野生稻有利基因对栽培稻进行遗传改良是当前水稻育种研究的热点。利用远缘杂交技术获得了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桂恢1561,通过农艺性状考查、配合力测定和稻飞虱抗性鉴定,确认桂恢1561粒大(32.2 g)、穗长(28.3 cm)、优质、兼抗褐飞虱(抗级2.5)和白背飞虱(抗级2.9)、配合力好,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利用桂1025/桂恢156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和近等基因系对来自于桂恢1561的有利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对PL9、GS12、Bph31(t)和Wbph9(t)等4个主效基因进行连锁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桂恢1561有利基因导入多个骨干亲本,创制出9个新的优质、多抗恢复系;进一步以桂恢1561及其衍生系作为恢复系选育出11个优势杂交稻组合,其中,华浙优1561和旱优711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野生稻 基因渗入系 桂恢1561 育种 基因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