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共通感、兴趣到感性的理念——对纯粹鉴赏判断中“第三者”问题的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卢春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62,F0003,共11页
第三者问题的产生,源于康德对逻辑的变革。从传统的分析判断转向先验逻辑后,由于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两个因素的异质性,与“综合”相关的第三个因素的出现自是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综合判断”实际内涵的多重指向,“第三者”也呈现出不... 第三者问题的产生,源于康德对逻辑的变革。从传统的分析判断转向先验逻辑后,由于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两个因素的异质性,与“综合”相关的第三个因素的出现自是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综合判断”实际内涵的多重指向,“第三者”也呈现出不同身份的交错。关于第三者问题的争论盖缘于此。对前两个批判中该问题的简要梳理表明,探究第三者的重心并非获得更具合理性的答案,而是辨明其相互关联却彼此不同的诸种身份,以便彰显“综合”的逻辑本色。由此切入《判断力批判》中的纯粹鉴赏判断,“第三者”也以特殊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不同面相。如果说共通感指向的是作为“先天”综合判断之结果,“兴趣”概念关联的是“综合”得以进行的必然性条件,那么,感性的理念则构成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普遍性依据。更重要的是,厘清纯粹鉴赏判断中第三者的不同身份,彰显其因反思性而来的特殊内涵,不仅构成了对作为近代思想之基础的先验逻辑的有效补充,而且呈现出构成当代思想之基础的现象学在主体自身的原初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鉴赏判断 共通感 兴趣 感性的理念 第三者
下载PDF
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能否在语言分析上达成?
2
作者 李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康德主张鉴赏判断要具有普遍有效性。这一命题与语言息息相关,但学界较少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这一命题展开分析。鉴赏判断要求所有判断者的赞同,这种要求在先天性层面和必然性层面展开。通过语言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在先天性层面和... 康德主张鉴赏判断要具有普遍有效性。这一命题与语言息息相关,但学界较少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这一命题展开分析。鉴赏判断要求所有判断者的赞同,这种要求在先天性层面和必然性层面展开。通过语言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在先天性层面和必然性层面都存在紧张。因此,在鉴赏判断中,我们无法在先天性层面和必然性层面要求所有判断者的赞同。并且,与语言分析的方法相对照,我们应进一步反思先验美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普遍有效性 要求 先天 必然 语言分析
下载PDF
论康德美学中的鉴赏判断力:普遍且自由的表达
3
作者 洪森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前对康德美学中的鉴赏判断力的研究已经梳理出每部分的含义,但对文本的梳理与阐述还难以支撑系统地理解其含义。文章试图从鉴赏判断力之普遍性和自由性出发,阐释康德美学中的鉴赏判断力。
关键词 康德美学 鉴赏判断 普遍性 自由性
下载PDF
论康德鉴赏判断的先验理据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友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5,68,共10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求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以便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其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对鉴赏判断先验理据的追寻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何以是先验的这一基本问题,为其目的论寻找...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求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以便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其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对鉴赏判断先验理据的追寻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何以是先验的这一基本问题,为其目的论寻找先验原理。其次,通过对鉴赏判断的先验演绎,为鉴赏判断寻求普遍必然性。康德在人的心意状态中寻找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找到的是"审美共通感"。由于"审美共通感"是一种假设,要确保鉴赏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为其寻求终极依据,康德在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中寻求到鉴赏判断的终极依据,这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超感官之物的先验的理性概念",也就是康德所强调的"实践理性",最终得出康德对鉴赏判断的判定结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鉴赏判断 先验理据
下载PDF
鉴赏判断的时间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旭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6-162,共7页
审美经验是一个时间性过程,但鉴赏判断作为审美经验的中心环节,它的时间性过程需要分析与描述。从感性直观到反思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两种愉悦:鉴赏判断在其纯粹状态下获得纯粹的感性愉悦,在其应用状态下获得智性愉... 审美经验是一个时间性过程,但鉴赏判断作为审美经验的中心环节,它的时间性过程需要分析与描述。从感性直观到反思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两种愉悦:鉴赏判断在其纯粹状态下获得纯粹的感性愉悦,在其应用状态下获得智性愉悦。两种状态形成一个循环,在循环中鉴赏判断呈现为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直觉。鉴赏判断带来的智性愉悦和感性愉悦之间可能会形成和谐状态,也可能相互否定,二者之间本身会形成一个时间性过程。藉此,鉴赏判断以其时间性过程融入审美经验的时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时间性
下载PDF
康德鉴赏判断中的想像力解析
6
作者 齐志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48,共6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明确地把审美中的想像力界定为"生产性的想像力"。由此,在鉴赏判断中,想像力的活动就是想像力的自身解放。而这种自由合规律性的活动既相关于从知性概念的束缚中摆脱,又相关于知性发动下的归摄形象的...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明确地把审美中的想像力界定为"生产性的想像力"。由此,在鉴赏判断中,想像力的活动就是想像力的自身解放。而这种自由合规律性的活动既相关于从知性概念的束缚中摆脱,又相关于知性发动下的归摄形象的先天综合。它具体表现为无概念的活动和无目的的协调,并且在表象方式上只相关于情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像力 鉴赏判断 职能 自由
下载PDF
浅析康德鉴赏判断第一契机
7
作者 邢研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5,共5页
"无利害的愉悦"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论"中提出的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其在当代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与挑战。我们认为康德的"无利害的愉悦"即是一种不以对目的 ("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的... "无利害的愉悦"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论"中提出的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其在当代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与挑战。我们认为康德的"无利害的愉悦"即是一种不以对目的 ("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的需要或由目的 ("对象的实存的表象")带来的需要为依据的愉悦。由此这也成为了一种"自由的"愉悦。这对于在当代,使我们得以从貌似华丽实则平庸的日常生活对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真正关乎我们自身(主体)的审美,及解决当代生活的"意义的缺失"、实现人对自身的自我超越等问题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鉴赏判断 无利害的愉悦 自由
下载PDF
对康德的鉴赏判断四契机的分析
8
作者 石若凡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4,共4页
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特征及优越性所在,它集中体现在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对鉴赏判断的规定之中:四重规定以合目的性原则一以贯之。然而,这一原则自身又隐在地提出了美的客观性要求,揭示了主体性美学的局限与困境。在... 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特征及优越性所在,它集中体现在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对鉴赏判断的规定之中:四重规定以合目的性原则一以贯之。然而,这一原则自身又隐在地提出了美的客观性要求,揭示了主体性美学的局限与困境。在这一优越性与局限性的悖谬之中,蕴含着的是可能的线索与丰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鉴赏判断 合目的性 无利害性 主观的普遍必然性
下载PDF
鉴赏判断:现代派文学的理论契机
9
作者 张清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83-88,共6页
鉴赏判断是康德审美分析的逻辑起点,由鉴赏判断引生的几个美学命题是现代派文学生成的内在精神契机。康德的美学命题为文学走向自律提供了哲学依据,使文学本体论在理论上成为可能,这些命题由此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理论源头。
关键词 鉴赏判断 文学自律 现代派文学
下载PDF
对对象之评判与对对象之愉悦的情感的先后问题何以可能是“理解纯粹鉴赏判断的钥匙”?——以《判断力批判》第九节为基础,对康德纯粹鉴赏判断原理之阐明思路的深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培英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70-83,共14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九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即在鉴赏判断中"感觉"先于"判断"还是后者先于前者作为"理解鉴赏判断的钥匙",不但决定了对美的判断与崇高判断之间的关系理解,也决定了对于由美的判断和崇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九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即在鉴赏判断中"感觉"先于"判断"还是后者先于前者作为"理解鉴赏判断的钥匙",不但决定了对美的判断与崇高判断之间的关系理解,也决定了对于由美的判断和崇高判断所构成的"感性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决定了《判断力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关系以及整体结构。因此,文章以此问题作为基础,分析和梳理康德以知性和想象力在自由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比例作为最终根据,由此所产生的鉴赏判断必然具有普遍可传达性,因而必然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内在原理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纯粹鉴赏判断 对对象之愉悦的感觉 对对象的评判 普遍可传达性 普遍有效性 想象力 知性 内心状态 自由游戏
下载PDF
康德鉴赏判断之语义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霜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判断力批判》中,一个典型的鉴赏判断可表述为主谓结构。主词与谓词通过系词发生关联。第三批判之鉴赏理论是康德将认识论之概念工具移至审美领域从而建构起来的,诠释者热衷于借助康德的认知理论探究其鉴赏理论。而借助第一批判之思想... 《判断力批判》中,一个典型的鉴赏判断可表述为主谓结构。主词与谓词通过系词发生关联。第三批判之鉴赏理论是康德将认识论之概念工具移至审美领域从而建构起来的,诠释者热衷于借助康德的认知理论探究其鉴赏理论。而借助第一批判之思想资源对鉴赏判断进行语义分析在第三批判的研究中是鲜有的,亦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触及了鉴赏理论的基础问题,还引出了一些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主词 谓词 系词
下载PDF
康德鉴赏判断的前认识疑难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霜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40,共7页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鉴赏所涉的内心状态论述不详,因而需借助《纯粹理性批判》加以补充,前认识解释正是这种补充的尝试。认知理论与鉴赏理论共享了相同的概念工具,前认识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知活动与鉴赏活动毕竟不同,这种解...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鉴赏所涉的内心状态论述不详,因而需借助《纯粹理性批判》加以补充,前认识解释正是这种补充的尝试。认知理论与鉴赏理论共享了相同的概念工具,前认识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知活动与鉴赏活动毕竟不同,这种解释因忽略了二者的差异而充满争议。这些解释上的张力与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认识论与鉴赏美学的兼容性问题,构成了前认识解释的疑难。然而,鉴赏毕竟涉及到诸认识能力的运作,因此一种对内心状态的理智因素的发掘理应被允许。并且,认知与鉴赏虽有智性因素的重合,但理性的不同运作导致了二者的差异:前者是一个理知的过程,协调一致需追溯至纯粹统觉即理性之下;后者是一个直观的过程,遵照合目的性原则,协调一致使理性呈现为审美感知。诸能力的协调一致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鉴赏判断与认知判断,二者之间是伴随性的关系,而非因果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前认识疑难 协调一致 合目的性
下载PDF
论鉴赏判断第二契机
13
作者 倪胜 李冬青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71-73,共3页
本文试图理清康德所提出的快感与美感差别的问题,认为鉴赏判断并非美感本身,美感在康德那里实际包含着快感与判断两个方面。康德对美感中判断一方的偏重导致一种“美感是精神上的愉快”的观念,而这一见解自叔本华、尼采以来已遭摈弃。
关键词 康德 快感 美感 鉴赏判断 叔本华 尼采
下载PDF
“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补正
14
作者 曹俊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3,共8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所提出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对审美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内在矛盾的特殊表述形式,是他的不成熟的辩证法的集中体现。他经过复杂的论证自以为解决了的二律背反,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论证没有达到目的。因此,本...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所提出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对审美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内在矛盾的特殊表述形式,是他的不成熟的辩证法的集中体现。他经过复杂的论证自以为解决了的二律背反,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论证没有达到目的。因此,本文拟以康德的立场和思路出发,对其"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论证进行一次补正,在此基础上对于"二律背反学说"进行一次反思,意欲对当下美学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二律背反 审美
下载PDF
鉴赏判断及其四契机运用之必然性
15
作者 鲁卡 程相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107,共10页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同于逻辑的规定性判断,无论是从现实经验的角度,还是从严格的逻辑学的角度,都不适合把它只视为一个在语言上(无论说出与否)发生的判断,从而对它进行单纯语形或语义上的分析;而且鉴赏判断所真正评判和断言的也不是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它是从鉴赏活动本身的反思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一般判断形式,是这一反思的表象,亦是鉴赏判断本身的概念的表象,因为构成这一判断形式的各要素即表征着鉴赏评判的各方面特征,而四契机所阐明的是鉴赏判断本身的特性。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就是以鉴赏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进而对它的概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四契机运用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综合判断 好像主观性 好像客观性 鉴赏评判 鉴赏判断
下载PDF
试析知性与鉴赏判断的关联
16
作者 邹蕴 《美育学刊》 2014年第6期92-96,共5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一卷中主要探讨了"反思判断力",从表面上看,鉴赏判断与概念是格格不入的,但鉴赏判断却与知性存在必要的关联:当主体进行鉴赏判断时,对于那些特殊的、偶然的经验规律而言,知性有某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一卷中主要探讨了"反思判断力",从表面上看,鉴赏判断与概念是格格不入的,但鉴赏判断却与知性存在必要的关联:当主体进行鉴赏判断时,对于那些特殊的、偶然的经验规律而言,知性有某种必然的意图想去统摄,然而却无力统摄,因此知性必须借助反思判断力去完成这个任务。想象力作为一种先天直观的能力把杂多的东西复合起来,知性则具有对判断及它的表象进行规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凭借概念去完成,而是"鼓动"反思判断力去设定一个先天的原则将那些特殊、偶然的经验设想为合目的性的,这种先天的合目的性使得自然与我们认识能力契合一致,从而让想象力和知性协和运作,同时也发出普遍可传达的愉悦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 鉴赏判断 反思判断 想象力
下载PDF
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理念——鉴赏判断何以是普遍必然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岩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88-92,共5页
康德美学主要是围绕鉴赏判断及其普遍有效性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康德引入了共通感概念。与同时代人的看法不同,康德对共通感进行了重新解释和理解,基于它在审美鉴赏领域的运用,康德将共通感定义和设定为鉴赏判断的先验原则... 康德美学主要是围绕鉴赏判断及其普遍有效性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康德引入了共通感概念。与同时代人的看法不同,康德对共通感进行了重新解释和理解,基于它在审美鉴赏领域的运用,康德将共通感定义和设定为鉴赏判断的先验原则和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揭示和保障了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共通感 鉴赏判断 反思判断
下载PDF
康德关于鉴赏判断普遍性的论述及其对领导决策的启示
18
作者 谭秋 李科林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2期119-123,共5页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把美视为一种本质属性,试图寻求美的客观普遍性。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则将绝对完善的美赋予全知全能的上帝,企图为美的普遍性寻找超验的根据。近代经验派美学则将美...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把美视为一种本质属性,试图寻求美的客观普遍性。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则将绝对完善的美赋予全知全能的上帝,企图为美的普遍性寻找超验的根据。近代经验派美学则将美的范畴纳入人的经验层面,强调个人的感官判断,将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相混淆,由此审美就失去了普遍必然性。康德一方面受到了经验派美学的冲击,同时也看到了其弊端。因此,他从先验哲学的立场,对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进行调和。康德在方法论上带有现象学的倾向,他试图为鉴赏的普遍性寻找一种先验的根据,是对前人客观主义和经验心理学的超越。领导决策的过程也如同审美活动一样,需要摆脱独断的话语权,同时还要排除一些主观的偏见,将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进行还原,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做出决断,从而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鉴赏判断 审美 先验哲学 现象学还原 主体间性 “反思性的判断力”
下载PDF
浅谈对康德“美在形式”说的误读——从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内在逻辑说起
19
作者 朱鹏飞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96-98,共3页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和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和道德...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和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美 附庸美 “美在形式” 康德 批判鉴赏判断 美学思想 德国
下载PDF
论康德鉴赏判断与新批评“张力说”的内在关联
20
作者 陈昱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年第15期76-77,共2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张力说"最为核心,然而这个学说与康德的鉴赏判断有很大的渊源。康德鉴赏判断意在观照美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性,而"张力说"从作者角度要求诗歌作品的言语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张力说"最为核心,然而这个学说与康德的鉴赏判断有很大的渊源。康德鉴赏判断意在观照美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性,而"张力说"从作者角度要求诗歌作品的言语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的结合,从而使读者获得不同于现实的审美体验。区别在于,前者是从哲学体系出发构建,以人为主体;后者以文本为主体,重视形式与言语在激发审美感情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鉴赏判断 新批评 “张力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