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0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I和VH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1
作者 向大享 姜莹 +1 位作者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标建立干旱监测指数序列库,分析时序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开展旱情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发生频次等指标统计分析,探究旱情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旱情程度等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干旱频率高,秋冬季干旱频率低;干旱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易旱地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湖南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SPI VHI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深入研究近代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2
作者 石嘉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本政府、军方、外交、特殊会社及民间社团的五个调查机构团体——日本驻华领事馆、军方情报机构、兴亚院、满铁、东亚同文会,由此设计五个子课题开展研究。项目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日本侵华史和中日关系史问题,牢记历史教训、珍爱世界和平、树立正确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占比的响应及其阈值
3
作者 田昌园 张红丽 +3 位作者 张艺 李嘉宁 汪军红 查同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50-8158,共9页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显著影响,厘清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面积占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对区域景观调控与用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以二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InV...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显著影响,厘清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面积占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对区域景观调控与用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以二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InVEST模型、RULSE模型以及NPP数据,评估产水量(WY)、固碳量(CS)以及土壤保持(SC)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分段线性回归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TES)对人类活动影响较为强烈的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的响应及其阈值。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林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建设用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东部和北部,耕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2)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WY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CS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SC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区,TES与SC分布呈现相似特征。(3)林地面积占比对TES有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阈值为93.2%,当超过此阈值,促进作用会加强;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对TES有着负向的作用,当面积占比分别超过8.7%和46.9%时,二者的负向作用会减弱,耕地在阈值前后的负向影响均弱于建设用地,因此,约束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开发,促进林地面积增加可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的景观调控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面积 阈值效应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笔谈)
4
作者 马敏 夏春涛 +6 位作者 虞和平 张耀铭 仲伟民 陈红民 张生 李少军 张艳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23年11月27日,课题组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新华文摘》杂志社、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10多家教研单位的同行专家进行项目研究指导。与会专家就项目立项的意义与价值、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计划安排、预期成果及社会作用等展开研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质量完成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宣传项目的研究意义,扩大项目的学术影响,推进项目的研究工作,本刊精选9位专家在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中的精彩论述,以供学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云 高明坤 张增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64,共10页
[目的]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物种生存繁衍所需条件的潜力,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研究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 [目的]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物种生存繁衍所需条件的潜力,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研究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InVEST模型研究了1980—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1)林地作为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在不断减少,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2) 38年来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处于较高等级,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628,但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东部、中部低,南部高的态势,这与研究区东部、中部大多以建设用地为主,南部以林地、草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吻合。(3)研究区生境退化度呈现中部区域高,周围较低的分布,生境退化度的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升高的趋势,空间上生境退化度发生变化的区域较集中,比如沿江城市群、城乡等人口聚集地的退化度变化剧烈,其余区域变化不明显。[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总体上正处于一个退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土地利用中林地、草地和耕地大量转向建设用地,导致生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尤其以沿江城市群的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应当更加合理地开发建设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逐渐恢复和提高长江中下游的生境质量,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生境退化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6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7
作者 祁万鹏 姚素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1-691,共11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0天)和次季节主导周期(10~30天以及30~60天)。通过定量诊断背景尺度(大于60天)、季节内尺度(30~60天)、准双周尺度(10~30天)和天气尺度(小于10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决定于背景水汽、背景风和天气尺度风,并且降水强年背景环流贡献最大,降水弱年天气尺度扰动贡献更大。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个降水大值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平均降水更多依赖于天气尺度扰动,下游降水更多依赖于背景环流。在长江中游降水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西伸,且强度更强。在次季节尺度两个降水大值中心也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30~60天振荡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降水偏强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尺度诊断 年际差异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8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高产群体农艺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陶士宝 柯健 +7 位作者 孙杰 尹传俊 朱铁忠 陈婷婷 何海兵 尤翠翠 郭爽爽 武立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525,共15页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产中籼杂交稻 穗型大小 产量形成 群体指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损失率函数构建及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小杰 夏军强 +2 位作者 李启杰 周美蓉 假冬冬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8,共11页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不同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的重要度,采用指数和乘幂2个多元回归函数构建了综合考虑降水、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影响的洪灾损失率函数,...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不同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的重要度,采用指数和乘幂2个多元回归函数构建了综合考虑降水、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影响的洪灾损失率函数,通过对比2组函数的拟合结果选择最优函数作为预测模型,估算了2030-2100年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洪涝灾害损失。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降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与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总体呈负相关关系;构建的多元回归函数曲线能较好地拟合洪灾损失率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上海、江苏、安徽和江西的经济损失率和死亡人口率函数曲线的拟合精度较高,决定系数大于0.85;在1991年和1998年降雨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洪涝经济损失较历史损失呈增加趋势,且最高分别增长603%和572%,受灾人口较历史损失呈减少趋势,且最低分别减少72%和52%;该地区未来在以适应挑战为主的SSP4路径下洪涝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数量均最小且呈减少趋势,以经济发展为主的SSP5路径下洪涝经济损失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以区域竞争发展为主的SSP3路径下洪涝受灾人口最多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洪灾损失率函数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水鸟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小燕 周轶尘 +4 位作者 张增信 张佳敏 朱斌 田佳西 邱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7,126,共9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极危物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4种水鸟为代表,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BCC-CSM2-MR全球气候模式,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典型越冬水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变化。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白额雁、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长江干流沿岸、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等湿地区,其中,小天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广,白鹤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少。海拔、坡度、植被及气候因素是影响越冬水鸟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海拔对白额雁和白鹤的影响最大,坡度对东方白鹳和小天鹅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除地形和植被因子外,气温是影响白额雁的主要环境变量,而降水则是影响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的主要环境变量。在SSP2-4.5中排放情景下(SSP2-4.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稳定在4.5 W/m^(2)),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大,且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和极危物种白鹤的高适生区面积最大;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少(SSP5-8.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达到8.5 W/m^(2)),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白额雁和小天鹅的高适生区面积分布最广。总体看,SSP2-4.5中排放情景是对所有越冬水鸟最有利的,未来越冬水鸟的中、高适生区均有向东部鄱阳湖流域及长江口一带扩散的趋势,且低适生区面积将持续上升。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对越冬水鸟生存相对有利,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预警,应加大气候变化对水鸟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适宜栖息地分布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相对贡献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勇 卢云贵 +4 位作者 戴强玉 赵纯 黄雯婷 陈天伟 张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88-5000,共13页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6.99g/(m^(2)·a).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系统NPP均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高,为9.79g/(m^(2)·a),草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次之,为8.84g/(m^(2)·a),耕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低,为2.34g/(m^(2)·a).空间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斜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及各植被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1.43%和91.48%.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未来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小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由相对贡献分析结果可知,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5.60%和10.85%.气候变化主导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格网尺度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54.99%和56.91%.林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为71.96%.剩余因素对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高于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植被NPP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生态系统 相对贡献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海星 赵智强 +2 位作者 王瑞锋 刘静 楚天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122,共11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固碳增汇措施,该研究收集与整理长江中下游地区59处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量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差异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与线性规划探究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驱动因素与提升途径。...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固碳增汇措施,该研究收集与整理长江中下游地区59处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量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差异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与线性规划探究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驱动因素与提升途径。结果表明: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范围分别为−1548.15~3577.10 kg/(hm^(2)·a)和−261.89~3245.01 kg/(hm^(2)·a),差异不显著(P=0.85)。有机肥氮量、土壤pH值、化肥氮量、秸秆氮量对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影响较大;有机肥氮量和化肥氮量对旱地影响较大。因此,建议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通过有机无机肥科学配施,合理调控水田土壤pH值和秸秆还田量。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固碳增汇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模型 因素分析 随机森林 长江中下游地区 耕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犊牛舍建筑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14
作者 刘运颖 牛文娟 +1 位作者 王琦 施正香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339,共7页
良好的牛舍设计和环境调控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查阅了198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9个代表性城市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夏季气象条件所造成的犊牛热应激状况。本研究以1000头规模奶牛场为对象,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断奶... 良好的牛舍设计和环境调控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查阅了198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9个代表性城市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夏季气象条件所造成的犊牛热应激状况。本研究以1000头规模奶牛场为对象,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断奶犊牛舍的建筑和环境设计方法及相关参数。结果显示:(1)根据气象数据分析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奶牛皮肤温度指数(STIC)均在70以上,温湿指数(THI)均在75以上,即使是犊牛阶段,也有很高的热应激风险,需采取防范措施应对夏季热应激对犊牛的影响;(2)本研究设计了一个能容纳120头3~6月龄断奶犊牛的开放式群栏饲养犊牛舍,并构建了专门用于犊牛舍的纤维风管通风降温系统。通过优化建筑参数,设置空气缓冲间,使牛舍内风管降温系统得以良好运行,风管送风风速在0.5 m高度平面处可达到1.2 m/s;经过湿帘降温和风管送风后,舍内STIC指数和THI指数为46.4和75.7,分别下降了28.5和4.7,在理论上有效改善了犊牛的热应激水平,能够为该地区的犊牛舍建筑设计和环境调控措施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热应激 犊牛舍 设计方法 风管通风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香辛蔬菜迷迭香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玖珍 彭鸣 +1 位作者 宋起智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3年第15期33-35,共3页
迷迭香原产地中海沿岸一带,近几年,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引种。湖北武汉、孝昌、松滋、罗田等地亦引种并规模化栽培。本文从迷迭香的特征特性、类型与品种、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方面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香辛蔬菜迷迭香栽培技术。
关键词 迷迭香 地中海沿岸 规模化栽培 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 蔬菜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研究
16
作者 刘清滢 王艳君 +3 位作者 赵庆庆 王媛 高妙妮 姜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3-582,共10页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下人口特征,对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远期(2081~2100年)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开展研究。发现:(1)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在基准期(1995~2014年)发生频次约为6 d/3 d,最长持续时间约为10 d/4 d,最多的频次和最长持续时间出现在21世纪远期,频次约为12~39 d/7~24 d,最长持续时间可能长达30 d/14 d;(2)基准期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数约为74.8×10^(4) km^(2)/22.3×10^(4) km^(2)和1.7×10^(8)/0.2×10^(8),21世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最大值出现在远期,约占研究区的83%~100%/32%~98%,暴露人口约为基准期的1.2~2.5倍/2.5~20.5倍,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暴露人口增加更显著,约为0.4×10^(8)~3.7×10^(8);(3)21世纪,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主要影响地区为上海市、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东部,亟待加强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预报预警和风险防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温度 温湿复合热浪 人口暴露度 SSP情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埋管群时间效应数值分析
17
作者 范琦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4期18-21,共4页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碳中和,开发浅层地热能是可行的办法。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制冷大于冬季制热的实际和可能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的问题,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江苏省南京市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的时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碳中和,开发浅层地热能是可行的办法。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制冷大于冬季制热的实际和可能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的问题,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江苏省南京市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的时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赋水量小的浅层地热能场地,地埋管间距4 m是合理的;常规设计方案不会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而影响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施工地埋管群前,对设计方案时间效应进行数值分析是必要的,有利于设计方案的改进,确保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浅层地热能 地埋管 时间效应 ANSYS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279
18
作者 毛景文 Holly STEIN +5 位作者 杜安道 周涛发 梅燕雄 李永峰 藏文栓 李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定的同时,还利用NTIMS方法对其中9件样品进行了精测,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吻合。1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7±2.3~143.7±1.6Ma(2σ)。其中大团山铜矿区的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更为接近,分布范围为 138.0± 3.2~140.8±2.0 Ma,平均 139.3±2.6Ma,其等时线年龄为 139.1±2.7Ma,初始Os为0.7±8.1(MSWD=0.29)。这些结果清楚地反映出夕卡岩-斑岩Cu-Au-Fe-Mo矿床与层控夕卡岩Cu-Au-Mo矿床为同一时代形成,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作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石圈构造体制大转换之地球动力学事件相耦合,为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年龄测定 铜矿 金矿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1961-200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5
19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黄晚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5-183,共9页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需水量,探讨了不同地区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单季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晚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生育期内需水量皆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单季稻和晚稻的需水量为显著减少;为满足水稻需水要求,研究区域内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量较单季稻多125 mm,但其水分利用效率在研究区域高于单季稻;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更适宜种植双季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灌溉 制度 需水量 变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2
20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3 位作者 谢智 杨刚 喻钢 钱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Ti,具富集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t)比值介于0.7065~0.7066之间,εNd(t)值介于-5.5~-7.3之间。在87Sr/86Sr(t)-εNd(t)相关图上投在富集的第Ⅳ象限,并趋向于EMⅡ地幔端员。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7.928~18.311、15.426~15.621和37.785~38.525,在Pb同位素相关图上处在DMM和EMⅡ地幔端员之间。蝌蚪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底侵到壳幔边界后曾有一段时间的滞留,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以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随后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地区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具有同位素富集的性质,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与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岩石圈拉张和软流圈的上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岩石圈的减薄,其过程和华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基本一致。造成华北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具有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和背景,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的弧后盆地的拉张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同位素富集 岩石圈减薄 晚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