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夏长杙 冉乾松 +2 位作者 杨天根 翟精武 刘亚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与闷黄质量关系的前提。然而,黄茶闷黄体系受自身复杂性和不可直接测定性的限制,目前闷黄品质评价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综述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含水率、时间及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黄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感官、成分检测及智能仿生技术。人工感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检测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前处理复杂;智能仿生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可检测黄茶闷黄适度快速高效评价。通过回顾近年来针对黄茶闷黄影响因子及3种主要评价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闷黄影响因子与黄茶品质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及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黄茶标准化和数字化加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人工感官 成分检测 模式识别 智能仿生技术
下载PDF
基于轻量级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的黄茶闷黄程度判别
2
作者 葛炳钢 张旭雯 +3 位作者 刘岁 杨亚 周铁军 傅冬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9,共9页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集取得MobileNetV3-Large的预训练模型,对迁移网络的所有权重信息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针对黄茶闷黄程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识别模型,并利用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和置信分数监控黄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MobileNetV3-Large模型测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51%,精确率为99.10%,召回率为98.93%,加权分数为98.20%;MobileNetV3-Large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SVM、XGBoost和KNN;通过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显示,MobileNetV3-Large模型在不同的识别场景下能够准确定位并提取闷黄叶特征,准确地识别闷黄程度。可见,MobileNetV3-Large模型有较好的泛化性,可以快速、无损地识别黄茶的闷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程度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下载PDF
不同闷黄时间对平阳黄汤滋味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楼桢优 周拥军 +3 位作者 钟维标 项圣翔 屠幼英 何普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7-307,共11页
为了解不同闷黄时间的平阳黄汤(一种黄茶)滋味成分和品质差异,通过感官评定、生化成分测定、化学计量学分析等研究闷黄时间对黄汤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闷黄时间范围内,平阳黄汤表现出不同的滋味特征,样品中的水... 为了解不同闷黄时间的平阳黄汤(一种黄茶)滋味成分和品质差异,通过感官评定、生化成分测定、化学计量学分析等研究闷黄时间对黄汤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闷黄时间范围内,平阳黄汤表现出不同的滋味特征,样品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水浸出物质量比例在闷黄24 h时最高,达到54.88%,其茶汤更为鲜爽、甘醇。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随着闷黄时间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而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有所增加。同时,基于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生化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等、没食子儿茶素等,咖啡碱和茶氨酸等对黄茶滋味具有较大贡献作用,表明闷黄过程中滋味品质的变化是各种相关的化学组分共同表达的结果。根据最小偏二乘法分析模型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天冬酰胺等,可作为一定闷黄时间下定向加工优质平阳黄汤的指标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 闷黄时间 滋味品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黄茶自动化闷黄装备设计与温湿度控制方法研究
4
作者 杨波 宋彦 +1 位作者 卫聿铭 宁井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6-384,共9页
闷黄是黄茶加工中的特有工艺,目前黄茶加工中缺乏专用的连续化、自动化闷黄加工装备。为此,本文设计一种用于黄茶闷黄的专用装备。根据连续化加工需求,设计了闷黄装备的机械结构,核算了装备所需的加热功率和蒸汽流量,并完成了相关部件... 闷黄是黄茶加工中的特有工艺,目前黄茶加工中缺乏专用的连续化、自动化闷黄加工装备。为此,本文设计一种用于黄茶闷黄的专用装备。根据连续化加工需求,设计了闷黄装备的机械结构,核算了装备所需的加热功率和蒸汽流量,并完成了相关部件的选型和样机构建,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型模糊理论的温湿度控制算法。温湿度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算法能够精准控制温湿度参数,对比一型模糊控制算法,对扰动的抑制能力更强,控制误差更小。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0.439 1℃和1.226 2%,产品的感官评审结果表明,采用该装备加工的产品符合皖西黄茶的品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装备 闷黄 温湿度控制 区间二型模糊系统
下载PDF
不同闷黄工艺对蒙顶黄芽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厅 刘晓 +6 位作者 熊元元 唐晓波 王小萍 马泽强 刘飞 李春华 王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为缩短传统蒙顶黄芽加工时间,提出一种快速闷黄工艺,并结合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等分析方法,探讨不闷黄、传统闷黄、快... 为缩短传统蒙顶黄芽加工时间,提出一种快速闷黄工艺,并结合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等分析方法,探讨不闷黄、传统闷黄、快速闷黄工艺对蒙顶黄芽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闷黄工艺的感官审评总分均比不闷黄工艺高,且快速闷黄工艺总分最高。闷黄工艺后,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咖啡碱、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均增加,EGC、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总量均减少,快速闷黄工艺的EGCG、茶多酚、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减少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工艺样品均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的种类(9种)和相对含量最高(占香气成分的31.68%~36.20%)。与不闷黄工艺相比,2种闷黄工艺醇类、酮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快速闷黄工艺的醇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幅度更大,而酯类、醛类相对含量有所减少,其中传统闷黄减少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顶 快速闷黄 加工工艺 风味品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平阳黄汤机械闷黄关键技术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家鹏 叶丽琴 +4 位作者 范起业 董占波 徐斌 刘洁 谢前途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2期5-9,共5页
文章针对平阳特早茶品种一芽二三叶为主的鲜叶,使用黄茶闷制机研究不同闷黄次数、闷黄时间、闷黄温度等对闷黄效果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分析,确定平阳黄汤机械闷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黄茶闷制机闷黄三次制得的平阳黄汤品... 文章针对平阳特早茶品种一芽二三叶为主的鲜叶,使用黄茶闷制机研究不同闷黄次数、闷黄时间、闷黄温度等对闷黄效果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分析,确定平阳黄汤机械闷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黄茶闷制机闷黄三次制得的平阳黄汤品质最佳,三次闷黄参数相同:摊叶厚度7 cm,温度60℃,湿度50%,时间2 h。在保证传统平阳黄汤特征及品质的同时,闷黄工艺得到简化,大大缩短了闷黄的时间,为实现平阳黄汤全程机械化加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 加工工艺 机械闷黄 品质特征
下载PDF
闷黄对黄茶香气特征及关键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夏红玲 苗爱清 +3 位作者 陈维 胡蝶 乔小燕 马成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7,共10页
为明确闷黄对黄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3个茶树品种所制黄茶(有闷黄)和对照样(无闷黄)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黄茶具有甜香... 为明确闷黄对黄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3个茶树品种所制黄茶(有闷黄)和对照样(无闷黄)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黄茶具有甜香风味。同时,黄茶中挥发性组分总含量是对照样的1.09~1.44倍,且醇类和烃类占比达到65.88%~76.93%。对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组成体现了香气特征差异,进而可筛选出35种特征香气化合物(P<0.01)。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闷黄影响的关键香气化合物14种(VIP≥1),其中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的α-松油醇、芳樟醇、γ-松油烯、柠檬烯、松油烯、苯乙酸甲酯、2,2,6-三甲基环己酮、4-氧代异佛尔酮和邻-异丙基苯在闷黄所制黄茶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样,这些化合物对黄茶呈现甜香的香气特征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闷黄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适应金萱品种加工黄茶的闷黄工艺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蔚 曹藩荣 《广东茶业》 2023年第1期7-9,共3页
金萱品种通常用以制作乌龙茶,兼制绿茶、红茶,但以金萱品种制作黄茶的情况较为少见,本实验以河源市东源县种植的金萱品种为原料,以不同方式闷黄工艺制作黄茶,并分析毛茶各种生化成分差异和感官审评比较,探讨不同方式闷黄对金萱黄茶的成... 金萱品种通常用以制作乌龙茶,兼制绿茶、红茶,但以金萱品种制作黄茶的情况较为少见,本实验以河源市东源县种植的金萱品种为原料,以不同方式闷黄工艺制作黄茶,并分析毛茶各种生化成分差异和感官审评比较,探讨不同方式闷黄对金萱黄茶的成茶品质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合金萱黄茶的闷黄方式和参数,结果表明,三种闷黄试验方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中,干燥同时闷黄的处理,品质最好,比较适合金萱品种加工黄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萱 闷黄 生化成分 加工工艺
下载PDF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范方媛 杨晓蕾 +4 位作者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3,共11页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 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滋味 品质 水分因素 通气频率
下载PDF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滑金杰 江用文 +4 位作者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208,共6页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生化成分 微生物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闷黄新工艺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厅 刘晓 +4 位作者 王小萍 龚雪蛟 唐晓波 王云 李春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76-282,共7页
为实现蒙顶黄芽的快速闷黄,缩短其加工时间,在借鉴传统黄芽加工经验的同时,并在闷黄材料与闷黄方式上加以创新,同时研究了新工艺下初包60、80、100 min及复包80、100、120 min各三个水平时间段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 为实现蒙顶黄芽的快速闷黄,缩短其加工时间,在借鉴传统黄芽加工经验的同时,并在闷黄材料与闷黄方式上加以创新,同时研究了新工艺下初包60、80、100 min及复包80、100、120 min各三个水平时间段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及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这两个组合的感官审评得分分别为89.05、88.85分,是所有组合中最高。总体看来,随着闷黄总时间的增加,汤色由杏绿向嫩黄或浅黄再向杏黄变化,茶黄素和茶红素部分转化为茶褐素;滋味由醇厚向甜醇发展,当闷黄总时间从140 min增加220 min时,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由23.41%、17.03%、4.68%下降至20.28%、15.64%、3.84%,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由2.97%、33.42%上升至3.27%、38.33%;香型由清香向甜香转变,香叶醇、二甲基戊酸甲酯、苯乙醇等香气组分减少,顺-4-己烯-1-醇、柠檬烯、萘等香气组分增加。研究提出了蒙顶黄芽新工艺最优闷黄时间组合为: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或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同时探明了不同闷黄时间对蒙顶黄芽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顶 闷黄 新工艺 品质 香气
下载PDF
野化白云黄茶闷黄过程中的品质成分变化及其菌种分离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展良 吴晓蓉 +6 位作者 黄溢锯 黄锡朋 黄雪雅 伍锡岳 林月春 陈玲 周巧仪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5-71,39,共8页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 闷黄 品质成分 菌种分离鉴定
下载PDF
黄茶感官闷黄程度标定及不同闷黄程度莫干黄芽香气组分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龚淑英 周森杰 +3 位作者 谢雨欣 范方媛 钱虹 汪春云 《茶叶》 CAS 2021年第3期138-146,共9页
本实验通过控制不同的闷黄时间获得不同闷黄程度的黄茶样品25个,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对黄茶的闷黄度(0-10)进行标定。通过感官审评并结合闷黄度标定选取五个闷黄程度不同的莫干黄芽样品。利用可控温的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 本实验通过控制不同的闷黄时间获得不同闷黄程度的黄茶样品25个,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对黄茶的闷黄度(0-10)进行标定。通过感官审评并结合闷黄度标定选取五个闷黄程度不同的莫干黄芽样品。利用可控温的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香气组分及特征的比较。研究在五个莫干黄芽中共鉴定得出127种挥发性成分,闷黄程度较高的黄茶,其香气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基于香气分组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寻与闷黄程度相关的香气组分,发现闷黄程度与芳樟醇、苯乙醇、茉莉酮、苯甲醇、茉莉内酯、柠檬烯、紫罗兰酮、苯乙烯等34种香气物质与闷黄程度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干 闷黄程度 香气组分
下载PDF
不同闷黄方式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颖 董玉惠 +3 位作者 张丽霞 朱磊 盖晓亚 王娇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3期23-27,共5页
通过不同的闷黄方式(干坯闷黄和湿坯闷黄)加工黄茶,研究闷黄方式对山东黄大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闷黄方式对黄大茶生化成分影响不同,干坯闷黄达到较好品质所需时间长、生化成分变化幅度大,湿坯闷黄所需时间短、生化成分变化幅度小;... 通过不同的闷黄方式(干坯闷黄和湿坯闷黄)加工黄茶,研究闷黄方式对山东黄大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闷黄方式对黄大茶生化成分影响不同,干坯闷黄达到较好品质所需时间长、生化成分变化幅度大,湿坯闷黄所需时间短、生化成分变化幅度小;就感官品质评价,干坯闷黄以3天处理品质最佳,湿坯闷黄以3小时处理品质最佳。对湿坯与干坯闷黄方式的选择,应视具体生产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茶 闷黄 品质
下载PDF
复合闷黄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文萃 范起业 +2 位作者 王家鹏 张铭铭 唐小林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复合闷黄是黄茶加工过程中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相结合的一种闷黄方式,为探究复合闷黄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以鸠坑品种一芽一二叶鲜叶为原料,重点分析在不同复合闷黄方式和闷黄时间条件下,黄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变化以及感官品质差... 复合闷黄是黄茶加工过程中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相结合的一种闷黄方式,为探究复合闷黄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以鸠坑品种一芽一二叶鲜叶为原料,重点分析在不同复合闷黄方式和闷黄时间条件下,黄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变化以及感官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揉捻后-初烘后复合闷黄方式优于杀青后-初烘后复合闷黄方式,揉捻后-初烘后复合闷黄时间为14 h(初闷4 h、复闷10 h)得到的黄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1.98%,酚氨比最低,为9.73,且此时的品质总得分最高,为89.35。因此,采用初闷4 h、复闷10 h的揉捻后-初烘后复合闷黄有利于提高黄茶品质。研究可为黄茶的复合闷黄工艺以及黄茶闷黄技术完善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闷黄 品质成分 感官审评 酚氨比
下载PDF
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玲 周跃斌 王准 《茶叶通讯》 2012年第2期8-11,16,共5页
以沩山毛尖的加工工艺为参考,将闷黄分为六个阶段(1h、2h、3h、4h、5h、6h)进行取样,运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干茶色泽绿色减退,黄色显露,闷黄至5h后,汤色由绿明变成浅黄明... 以沩山毛尖的加工工艺为参考,将闷黄分为六个阶段(1h、2h、3h、4h、5h、6h)进行取样,运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干茶色泽绿色减退,黄色显露,闷黄至5h后,汤色由绿明变成浅黄明亮,滋味鲜醇爽口,略带嫩香。在闷黄过程中,多酚类含量下降,氨基酸含量上升,闷堆5h左右,酚氨比值最小;可溶性蛋白质在闷黄过程缓慢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升高,水浸出物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含量稍有提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在杀青和闷黄阶段降解损失较大,加工过程中还生成少量的TF。表明相同条件下,闷黄时间是影响黄茶滋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小茶闷黄时间以5h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加工 品质
下载PDF
闷黄工艺对夏季原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应富 罗红玉 +1 位作者 杨娟 张莹 《南方农业》 2016年第7期81-82,共2页
为了解决夏季原料茶苦涩味重等问题,通过借鉴黄茶闷黄工艺,对比研究了不同闷黄处理对夏季原料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前期闷黄更有利于色泽的变化;(2)后期闷黄对滋味的改善作用更大;(3)夏季茶叶原料中引入闷黄工序可以改善茶... 为了解决夏季原料茶苦涩味重等问题,通过借鉴黄茶闷黄工艺,对比研究了不同闷黄处理对夏季原料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前期闷黄更有利于色泽的变化;(2)后期闷黄对滋味的改善作用更大;(3)夏季茶叶原料中引入闷黄工序可以改善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工艺 夏季原料茶 苦涩味 茶叶品质
下载PDF
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超 李伏桃 杨崇毅 《农业工程与装备》 2021年第5期23-26,共4页
闷黄是黄茶加工的关键工序。茶叶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了黄茶独有的"三黄"品质,在降低茶叶苦涩味的同时,使口感更醇和。影响茶叶闷黄工艺的主要因素有茶叶含水量、叶温、闷黄时间、氧气浓度、茶叶品种等。由于闷黄... 闷黄是黄茶加工的关键工序。茶叶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了黄茶独有的"三黄"品质,在降低茶叶苦涩味的同时,使口感更醇和。影响茶叶闷黄工艺的主要因素有茶叶含水量、叶温、闷黄时间、氧气浓度、茶叶品种等。由于闷黄工艺复杂而多样,机械化生产难度大,因此目前对于黄茶闷黄设备的研究较少。黄茶闷黄设备应具有提供相对密封的保温保湿空间、设置闷黄时间、保持较高的可控温度和稳定的湿度、循环通风、适时翻动控制茶叶等功能。通过研究分析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现状,将传统闷黄工艺进行必要简化,针对黄茶闷黄工艺的要求研发黄茶闷黄专用设备,以实现黄茶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经试验后,将研制的专用黄茶闷黄机投入实际生产,成功组建了黄茶生产线,实现了黄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加工工艺 机械化 闷黄设备
下载PDF
多层输送带箱式茶叶闷黄机的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伏桃 许超 《茶叶通讯》 2022年第2期232-239,共8页
闷黄是黄茶加工特有工序,也是影响黄茶品质的关键环节。目前,黄茶闷黄普遍采用传统闷黄方式,品质容易受到手工技艺等的影响,同时存在人工成本高、温度较难控制、批量生产受限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设计出一种新型多层输送带箱式茶... 闷黄是黄茶加工特有工序,也是影响黄茶品质的关键环节。目前,黄茶闷黄普遍采用传统闷黄方式,品质容易受到手工技艺等的影响,同时存在人工成本高、温度较难控制、批量生产受限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设计出一种新型多层输送带箱式茶叶闷黄机。采用闷黄室内置多层输送带结构,避免翻堆对茶叶造成损伤;采用温湿度控制系统,为黄茶闷黄提供最佳环境条件;采用由传感器在线检测+视频监控+编程控制+执行机构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黄茶闷黄智能化及产出规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茶叶闷黄 多层输送带箱式
下载PDF
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7
20
作者 岳翠男 王治会 +2 位作者 毛世红 李小嫄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30-134,298,共6页
为探讨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色泽评价方法,以确定最佳的闷黄时间,本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于不同闷黄条件处理的18个黄茶茶样的18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 为探讨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色泽评价方法,以确定最佳的闷黄时间,本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于不同闷黄条件处理的18个黄茶茶样的18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提取出来的前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色泽总变异的83.45%,并通过这三个主成分构建出色泽评价模型:Y=0.671PC1+0.218PC2+0.111PC3,利用此模型计算出来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指数排序与感官审评色泽评分、聚类分析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评价模型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黄 干茶色泽 汤色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