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却违法事由探究
1
作者 申敏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阻却违法事由包括合法的阻却违法事由和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阻却违法事由的理论根基在于社会相当性;阻却违法事由的范围应是开放性的;在罪刑法定的前提下,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与罪刑法定是并行不悖的。因而阻却违法事由在我国刑法理... 阻却违法事由包括合法的阻却违法事由和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阻却违法事由的理论根基在于社会相当性;阻却违法事由的范围应是开放性的;在罪刑法定的前提下,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与罪刑法定是并行不悖的。因而阻却违法事由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体系安排是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却违法事由 社会相当性 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罪刑法定 犯罪构成
下载PDF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阻却违法性事由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宇飞 《当代传播》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隐私权是每个自然人都享有的从属于人格权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公权”(采访报道权)和“私权”(隐私权)的冲突。一般来说,司法实践中如存在当事人为特殊权利主体、新闻报道的... 隐私权是每个自然人都享有的从属于人格权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公权”(采访报道权)和“私权”(隐私权)的冲突。一般来说,司法实践中如存在当事人为特殊权利主体、新闻报道的事实符合公众兴趣和公共利益、当事人行使隐私公开权三种抗辩事由时,传媒可主张不承担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却违法事由 新闻传播 隐私权 抗辩事由 新闻报道
下载PDF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重新定性——以“假想防卫”为例
3
作者 高雅婷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4-70,共7页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问题在我国刑法通说上一直被简单地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的,但是对于这个似乎没有太大争议的观念下依然有着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到底是否属于事实错误,以及直接按照...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问题在我国刑法通说上一直被简单地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的,但是对于这个似乎没有太大争议的观念下依然有着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到底是否属于事实错误,以及直接按照事实错误的原则来处理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这无法解决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行为的恶意的共犯问题。以假想防卫为例借鉴"法律效果的限制责任理论",可以重新认识和解决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却违法事由 假想防卫 认识错误 双重评价 限制法律效果的责任理论
下载PDF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重新定性——以“假想防卫”为例
4
作者 高雅婷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问题在我国刑法通说上一直被简单地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到底是否属于事实错误,以及直接按照事实错误的原则来处理是否真正合理... 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的问题在我国刑法通说上一直被简单地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到底是否属于事实错误,以及直接按照事实错误的原则来处理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这无法解决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由错误行为的恶意的共犯问题。以假想防卫为例借鉴限制法律效果的责任理论,可以重新认识和解决阻却违法性事由的错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却违法事由 假想防卫 认识错误 双重评价 限制法律效果的责任理论
下载PDF
试论民法上的阻却违法
5
作者 倪受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阻却违法事由 违法 违法行为 必要限度 《民法通则》 自力救济 正当防卫 民事责任 职务行为 当事人
下载PDF
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游伟 孙万恒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2-45,共4页
自救行为又称为自助行动,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毁损或拘束等强力影响,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自救行为对自己权利的救... 自救行为又称为自助行动,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毁损或拘束等强力影响,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自救行为对自己权利的救济有迅速和代价低廉的优点,因而,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救行为 正当防卫 请求权 公力救助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 自力救助 不法侵害 构成要件 刑法 阻却违法事由
下载PDF
论安乐死的非犯罪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1,共12页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安乐死行为不应具有犯罪性。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中的阻却违法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期待可能性)说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根据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还是根据...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安乐死行为不应具有犯罪性。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中的阻却违法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期待可能性)说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根据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还是根据社会的相当性行为说来讨论,安乐死都存在着阻却违法事由。对安乐死行为人进行期待可能性分析,不能期待患者作出规范的自然死亡的选择,也无法合理地期待医生面对患者经受病痛折磨而无动于衷。实施安乐死实乃无奈之举,缺乏期待可能性,此为阻却责任事由。安乐死的行为具有非犯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死 非犯罪性 故意杀人 阻却违法事由 期待可能性
下载PDF
反思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汉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0-44,97,共6页
在各国法律中,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种情况:包含关系、同质并列关系、异质并列关系。事实上,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由,两者排除罪责的根据具有本质差异。用紧急避险的原理处理被迫行为,会不当地缩小被... 在各国法律中,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种情况:包含关系、同质并列关系、异质并列关系。事实上,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由,两者排除罪责的根据具有本质差异。用紧急避险的原理处理被迫行为,会不当地缩小被迫行为的适用范围。将被迫行为从紧急避险中独立出来,不仅有利于公正地对待因胁迫而实施犯罪的人,而且关系到人们对两种行为的道德评价,影响到与第三人的关系,还会使我国刑法排除责任事由的体系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迫行为 紧急避险 阻却违法事由 阻却责任事由
下载PDF
论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洁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6-29,共4页
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这样重大的问题 ,在理论上极有研究的必要。虽然各国刑法对其有不同的规定 ,但都普遍认为 ,只有具备某些限定性条件 ,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 ,成为阻却违法事由的正当行为之一。
关键词 被害人承诺 阻却违法事由 限定性条件 推定承诺
下载PDF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宏杰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3年第1期69-70,共2页
死者的名誉因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声誉等因素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它的法律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实践中侵害死者名誉的具体行为以及任害名誉的阻却违法事由。
关键词 死者名誉 具体行为 阻却违法事由
下载PDF
被害人承诺刍议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小涛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21-24,共4页
被害人承诺作为正当化行为理论中的问题之一,在各国刑法中都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加以阐述,从而探求该问题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 被害人承诺 承诺构成 阻却违法事由 推定承诺
下载PDF
浅谈中国体育行业规则与刑法的冲突 被引量:2
12
作者 成宇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5期I0172-I0173,共2页
鉴于对中国体育行业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笔者对体育行业规则与刑法的冲突做了粗浅的研究:认为行业规则没有对抗法律的效力,同时那些代表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部分要及时的转化为法律,避免人类理性与法律的冲突。就我国来说,这种冲... 鉴于对中国体育行业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笔者对体育行业规则与刑法的冲突做了粗浅的研究:认为行业规则没有对抗法律的效力,同时那些代表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部分要及时的转化为法律,避免人类理性与法律的冲突。就我国来说,这种冲突主要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对抗性伤害与故意伤害罪的冲突以及体育行业内部处罚与刑法有关规定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的效力 业务正当行为 阻却违法事由 社会相当性
下载PDF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论安乐死背后的罪与罚
13
作者 刘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年第4期166-167,共2页
安乐死,从它存在开始就带着巨大的矛盾性,罪与非罪,罚与免罚,一直在世界各国备受争议,本文将从法律的视野下探究安乐死背后的那张细细密密交织着道德伦理的网,主要从刑法的角度,以阻却违法事由等方面分析安乐死。
关键词 安乐死 尊严死亡 犯罪 刑罚 阻却违法事由
下载PDF
安乐死非罪化的刑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涛 苏文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4-58,共5页
从阻却违法事由和非罪化理论两方面来说明安乐死的出罪问题,其中阻却违法事由是介于非罪与违法之间的一条界线,目的说和优越利益性是其免除非法性的两个理由,非犯罪化代表了刑事立法政策的一个方向——缩小刑法的干预范围。文章以大陆... 从阻却违法事由和非罪化理论两方面来说明安乐死的出罪问题,其中阻却违法事由是介于非罪与违法之间的一条界线,目的说和优越利益性是其免除非法性的两个理由,非犯罪化代表了刑事立法政策的一个方向——缩小刑法的干预范围。文章以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的阻却违法事由及非罪化理论为依据,论述安乐死行为的出罪问题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死 阻却违法事由 非罪化
下载PDF
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杨立新 尹艳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54,共7页
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杨立新,尹艳一、信用的法律涵义信用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包含信任使用和得到信任这二义。现代汉语使用信任,常用义为二:一是以诚信任用人,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 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杨立新,尹艳一、信用的法律涵义信用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包含信任使用和得到信任这二义。现代汉语使用信任,常用义为二:一是以诚信任用人,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除此之外,信用还包括经济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权 信用利益 人格权 社会评价 经营者 名誉权 民事主体 《反不正当竞争法》 阻却违法事由 经济能力
下载PDF
安乐死与刑事责任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3-36,共4页
安乐死是一个医学、伦理学和法学难题。本文从刑法角度来分析安乐死与刑事责任的问题;通过援引古今内外,评析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并贯串安乐死在国际上的合法化进程,以此引起社会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安乐死 精神痛苦 阻却违法事由 故意杀人罪 合法化 专门委员会 医护人员 身患绝症 医疗业务 自愿安乐死
下载PDF
被害人承诺理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丘丽丹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年第8期132-135,共4页
被害人承诺理论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西方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关于此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说。但是在我国,被害人承诺理论近几年学者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笔者尝试从中外刑法学者对被害人承诺理论的背景比较出发,对... 被害人承诺理论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西方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关于此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说。但是在我国,被害人承诺理论近几年学者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笔者尝试从中外刑法学者对被害人承诺理论的背景比较出发,对被害人承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承诺 个人本位价值观 国家本位价值观 阻却违法事由
下载PDF
浅谈侵犯人格权的几个问题
18
作者 凌舜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26-29,共4页
关于侵犯人格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侵权,比如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对于这一方面不管是法律的规定还是法律的研究都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侵权,如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而在这一方面,一者法律的... 关于侵犯人格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侵权,比如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对于这一方面不管是法律的规定还是法律的研究都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侵权,如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而在这一方面,一者法律的规定不够完善,二者实践中认识也不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像权 侵害名誉权 姓名权 人格权 阻却违法事由 使用行为 责任构成 行为人 营利目的 死者名誉
下载PDF
紧急避险的概念界定与性质归属
19
作者 逯凡 《安顺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笔者通过对学界不同学说的概念分析与评价,得出对紧急避险概念的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并且通过研究理论界的三种学说,逐一分析其中利弊与合理性来确定紧急避险的性质归属。紧急避险制度虽然并非刑法的新领域,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对学界不同学说的概念分析与评价,得出对紧急避险概念的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并且通过研究理论界的三种学说,逐一分析其中利弊与合理性来确定紧急避险的性质归属。紧急避险制度虽然并非刑法的新领域,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完善之处,所以对于这一重要的制度应当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界定 性质分析 阻却违法事由 阻却责任事由
下载PDF
业务正当行为探析——以媒体记者侵犯个人信息为视角
20
作者 江海洋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3-58,共6页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媒体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时常出现。媒体记者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阻却事由应为业务正当行为。通说对"业务"的内涵界定存在偏差,"业务"之内...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媒体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时常出现。媒体记者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阻却事由应为业务正当行为。通说对"业务"的内涵界定存在偏差,"业务"之内涵应予以限制,只有具备特别资格、知识或身份者实施的活动才可归为"业务"。"正当"的判断应借鉴比例原则,首先判断业务行为是否与公共利益具有关联性;其次判断是否为最小侵害的选项;最后判断是否能够带来整体社会更高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正当行为 阻却违法事由 个人信息 公共利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