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隐喻”母题到“隐逸”主题——以《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为分析路径
1
作者 赫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及主题的出场,在不同时空的认知场域中有不同的结构与方式。有些母题可能是原隐喻的转喻,既是隐逸叙事的主题表达的依据,也是认定隐士身份的辅助性母题,如渔船、岩穴、茅舍、枯松、童子等母题。因而,核心母题与辅助性母题的配置与逻辑结构,构成山水画的隐逸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主题 隐逸 山水画
下载PDF
寄迹山水:中古时代的会稽隐逸
2
作者 陈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8,208,共11页
汉晋之间的会稽隐逸,如龙丘苌隐居会稽龙丘山、严光耕于富春山等,已呈现出寄迹山水、诗书自娱的特点,也为后来的会稽隐逸所继承。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出现了大批隐逸之士,成为南方隐逸... 汉晋之间的会稽隐逸,如龙丘苌隐居会稽龙丘山、严光耕于富春山等,已呈现出寄迹山水、诗书自娱的特点,也为后来的会稽隐逸所继承。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出现了大批隐逸之士,成为南方隐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稽地区的秀丽山水不仅为士大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的诗文创作和艺术想象提供了无限的驰骋空间,会稽隐逸所代表的南方隐逸之士以诗文艺术摹画山水、重塑自然,赋予山水以精神价值,再加上后世文人的追踪和寻访,使得东南山水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文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会稽隐逸 山水 人文
下载PDF
《琵琶记》主旨“失吾故”说献疑——兼论高明的隐逸观
3
作者 王伟 《上海视觉》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琵琶记》主旨历来存有争议。张勇风《〈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一文根据作者高明去职后曾言“不失吾故”,认为《琵琶记》主旨为后悔入仕。然而,这一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高明从未真正地与官场诀别,一般认为的他晚年厌倦仕途也... 《琵琶记》主旨历来存有争议。张勇风《〈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一文根据作者高明去职后曾言“不失吾故”,认为《琵琶记》主旨为后悔入仕。然而,这一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高明从未真正地与官场诀别,一般认为的他晚年厌倦仕途也不符合事实。高明所谓“不失吾故”,是指其未经建功立业的过程而直接实现了谈诗论道、恣情山水的理想生活,背后隐藏的是功成身退的隐逸观。功成身退的观念在当时社会非常流行,是儒家进取传统与元末隐逸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高明 “不失吾故” 隐逸
下载PDF
缥缃掩映——《萝轩变古笺谱》隐逸主题探析
4
作者 李翔 《歌海》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萝轩变古笺谱》利用典故围绕尚古与变古来展开话题,其用典多与隐逸存在关联。从类目到画题,皆营造了与隐逸相关的主题与语境,表现隐居生活的不同层面与内容。笺谱的趣味、格调及其中的隐逸内涵,受晚明社会风气及编撰者吴发祥的特质与... 《萝轩变古笺谱》利用典故围绕尚古与变古来展开话题,其用典多与隐逸存在关联。从类目到画题,皆营造了与隐逸相关的主题与语境,表现隐居生活的不同层面与内容。笺谱的趣味、格调及其中的隐逸内涵,受晚明社会风气及编撰者吴发祥的特质与思想影响,反映了晚明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轩变古笺谱》 隐逸主题 吴发祥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燕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18-21,85,共5页
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流行,隐逸主体对自身地位与意义的确认,社会与时代对其的积极认同以及隐逸行为呈现出的多样化与极端化并存的样态,共同彰显出这一时期的隐逸精... 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流行,隐逸主体对自身地位与意义的确认,社会与时代对其的积极认同以及隐逸行为呈现出的多样化与极端化并存的样态,共同彰显出这一时期的隐逸精神。对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来龙去脉,更进一步窥见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隐逸现象 隐逸思想 隐逸主体 隐逸行为
下载PDF
论南朝隐逸诗的道教精神 被引量:1
6
作者 漆娟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41,共3页
中国古代的隐逸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关于隐逸思想,儒、道两家都曾经有过系统的论述。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蓄养而待,审时而动,这是儒家式的隐逸。庄子推崇的隐逸精神是自由与冷漠,所谓... 中国古代的隐逸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关于隐逸思想,儒、道两家都曾经有过系统的论述。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蓄养而待,审时而动,这是儒家式的隐逸。庄子推崇的隐逸精神是自由与冷漠,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精神 隐逸 道教 南朝 哲学背景 隐逸思想 庄子
下载PDF
从《闲居赋》看潘岳的隐逸心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芬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1-74,共4页
隐逸之风盛行的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隐逸赋,潘岳的《闲居赋》就是其中的翘楚之作。《闲居赋》所描绘的隐逸生活以及潘岳对自己隐逸动机的阐述集中反映了潘岳的隐逸心态,历史、文化背景和潘岳性格也是潘岳隐逸心态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闲居赋 隐逸生活 隐逸动机 隐逸心态
下载PDF
论葛洪的隐逸思想
8
作者 苏俊霞 霍建波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葛洪亦道亦儒的人格在《抱朴子》一书中格外凸显,但纵观其一生,仍是道家全身避害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葛洪系统探讨了隐逸和政治的相关问题,以“出处同归”“立言助教”“隐显任时”和“修仙求道”来消解隐逸和政治... 葛洪亦道亦儒的人格在《抱朴子》一书中格外凸显,但纵观其一生,仍是道家全身避害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葛洪系统探讨了隐逸和政治的相关问题,以“出处同归”“立言助教”“隐显任时”和“修仙求道”来消解隐逸和政治之间的沟壑。但仕隐矛盾一直都未真正解决,它来源于时世多艰和身心挣扎的困惑,葛洪以安时处顺、遁世无闷进行的身心消解也是无奈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洪 隐逸思想 矛盾
下载PDF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9
作者 高传华 宋益乔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4-69,共6页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隐逸 自卑心理 隐逸意象 隐逸原型
下载PDF
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
10
作者 王本朝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6-41,共6页
在郭沫若身上主要呈现出积极入世,进取事功的文化品格,他那奔突的激情,躁动的生命铸造出一颗刚毅不屈的灵魂。同时,他的文化心态又显示出另一面:希企退隐,崇尚超然与虚静,二者矛盾而合谐地积聚、流注于郭沫若的生命运动与审美建构之中,... 在郭沫若身上主要呈现出积极入世,进取事功的文化品格,他那奔突的激情,躁动的生命铸造出一颗刚毅不屈的灵魂。同时,他的文化心态又显示出另一面:希企退隐,崇尚超然与虚静,二者矛盾而合谐地积聚、流注于郭沫若的生命运动与审美建构之中,从而形成和敞明出他生命个体的丰富多彩。相对说来,前者标志着郭沫若在中西文化汇通,现实与理想冲突中的主体选择,昭示出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而后者则表明郭沫若在一定程度上仍受之于传统隐逸文化的潜在规范和影响。闻一多曾就郭沫若精神特征和创作个性作过很有见地的阐释,而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矛盾心态的解读似乎也可用来说明郭沫若,他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化心态 隐逸思想 隐逸文化 隐逸倾向 显示出 孔子 现代知识分子 希企 陶渊明
下载PDF
宋初的隐逸精神与隐逸文化生态
11
作者 刘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123,共5页
乱世归隐是历史常例,宋初太平盛世而隐逸之风盛行,以林逋、魏野为代表的宋初隐逸之士为追求自由的人格,主动疏离世俗价值,是真正意义上彻底的、纯粹的隐士,与盛唐文人待仕式的隐逸、中唐文人的半官半隐、晚唐文人乱世无奈归隐都有着本... 乱世归隐是历史常例,宋初太平盛世而隐逸之风盛行,以林逋、魏野为代表的宋初隐逸之士为追求自由的人格,主动疏离世俗价值,是真正意义上彻底的、纯粹的隐士,与盛唐文人待仕式的隐逸、中唐文人的半官半隐、晚唐文人乱世无奈归隐都有着本质区别。宋初隐逸精神的嬗变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即隐逸文化生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隐逸 隐逸精神 隐逸文化生态
下载PDF
泰山辞赋的隐逸情怀与审美书写
12
作者 姜维枫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文学是传统士人安放心灵的最佳精神场域,隐逸则是其理想的身心栖居之境。通览历代泰山辞赋,隐逸虽非士人的主流思想意识,然其中所蕴含的幽微而细腻的隐逸情怀却映照出辞赋作者所思所想的另一向度。泰山辞赋的隐逸表达启自六朝;至唐宋,... 文学是传统士人安放心灵的最佳精神场域,隐逸则是其理想的身心栖居之境。通览历代泰山辞赋,隐逸虽非士人的主流思想意识,然其中所蕴含的幽微而细腻的隐逸情怀却映照出辞赋作者所思所想的另一向度。泰山辞赋的隐逸表达启自六朝;至唐宋,泰山已然成为赋家疏解穷愁烦酷的理想之地,“登泰山”“履崔嵬”“荫白云”“听石溜”系士人“心隐”之外化;元明清三代,隐逸情怀于王朝政治的宏大书写中时隐时显。赋家体物咏怀以传达对隐逸人格的持守与向慕,松柏系其敷陈贞固不渝、气清不淫、宏远逍遥等隐逸情志的主要物象与审美客体,泰山秦松在蒲松龄笔下形塑出忘怀仕隐的审美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辞赋 隐逸文化 松柏审美 多元共生
下载PDF
晚明世家子弟型隐逸茶人的茶文化活动——以江西铅山费元禄为例
13
作者 郭孟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在晚明茶人群体中,世家子弟以其家资优厚、生活有闲、交游广泛、文化素养较高、社会资源丰富而尤其活跃。江西铅山费元禄出身科举世家,一生不仕,优游林下,终身嗜茶,堪称晚明世家子弟型隐逸茶人的代表。他坐拥名园,构建起饮茶生活的空间... 在晚明茶人群体中,世家子弟以其家资优厚、生活有闲、交游广泛、文化素养较高、社会资源丰富而尤其活跃。江西铅山费元禄出身科举世家,一生不仕,优游林下,终身嗜茶,堪称晚明世家子弟型隐逸茶人的代表。他坐拥名园,构建起饮茶生活的空间;品茶鉴水,作为茶文化活动的日常;在此基础上,体物写志,创作了大量诗文,使其茶文化实践得到艺术和理论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世家子弟 隐逸茶人 茶文化
下载PDF
陈献章诗文中的“隐逸”审美观及其美育价值探析
14
作者 杨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1,共6页
陈献章将“心”与“道”放置在同等地位,从而建立了“心与道合”的心学体系,并由此展开了他的诗文创作,其中传达出浓厚的“隐逸”审美观。通过对陈献章的诗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经历,可以挖掘出其诗文中以“淡泊名利、隐于自然、一醉千... 陈献章将“心”与“道”放置在同等地位,从而建立了“心与道合”的心学体系,并由此展开了他的诗文创作,其中传达出浓厚的“隐逸”审美观。通过对陈献章的诗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经历,可以挖掘出其诗文中以“淡泊名利、隐于自然、一醉千秋、推崇隐士”四个层次逐级搭建所组成的“隐逸”审美观,体现出其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与追求生命解放、回归本真的独特精神。陈献章凭借与家风教育密切关联的“隐逸”审美观,为后世学人所继承宣扬,并赋予其提高精神境界与丰富人格修养的美育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中国美学 隐逸 美育
下载PDF
《庄子》隐逸思想新解
15
作者 夏资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庄子隐逸思想受到诸多关注,通过对《庄子》文本分析,发现隐逸思想是在“是”“非”对举层面提出来,它并不偏重于“隐”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强调“心”的作用,超脱“是”与“非”的对立,达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理境。
关键词 《庄子》 隐逸 逍遥 成心
下载PDF
元末隐逸书风及其对当代书家的影响
16
作者 赵明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元末隐逸书风根植于古代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寻求心灵寄托的强烈渴望。元朝末期,战乱频发,文人仕途坎坷,这种时代背景为隐逸书风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元末隐逸书风以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元末隐逸书风根植于古代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寻求心灵寄托的强烈渴望。元朝末期,战乱频发,文人仕途坎坷,这种时代背景为隐逸书风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元末隐逸书风以自然流畅、情感真挚为特色,充分展现了文人墨客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精神风貌。此外,隐逸美学对当代书法家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汲取隐逸美学的精髓,将其巧妙地融入创作实践中,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全面探讨元末隐逸书风的美学溯源、形成原因及时代背景、具体表现以及其对当代书法家的深远影响,旨在引导学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书法 隐逸美学 当代书法 文化影响
下载PDF
明代吴门画派隐逸山水主题探究
17
作者 邓白雪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3期24-26,共3页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也是吴门画派山水画流行的主旨。吴门画派画家借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抒发人生妙悟,在画作中穿插各式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致作山水点景。这些内容的出现既丰富了山水画的叙事情节,又有着深...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也是吴门画派山水画流行的主旨。吴门画派画家借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抒发人生妙悟,在画作中穿插各式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致作山水点景。这些内容的出现既丰富了山水画的叙事情节,又有着深刻的传承根源。该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为中心,围绕耕隐、渔隐两个经典主题展开探究,考察相关图式的往代流转与在吴门画群的不同表现,解读隐逸山水画在吴门画派中的传承与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画派 隐逸 山水画
下载PDF
班固《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隐逸类传”原因考述
18
作者 王志清 夏鹏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7-42,共6页
“隐逸类传”是由“隐逸群体”或文人士大夫撰写的专门辑录历代隐逸群体言行或文学作品的书籍,从现有的目录文献以及传世文献来看,先秦至汉代的文人士大夫均对“隐逸”有研究。然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却未著录任何“隐逸类传”... “隐逸类传”是由“隐逸群体”或文人士大夫撰写的专门辑录历代隐逸群体言行或文学作品的书籍,从现有的目录文献以及传世文献来看,先秦至汉代的文人士大夫均对“隐逸”有研究。然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却未著录任何“隐逸类传”,其原因在于“隐逸”与班固的家学渊源及其所在文人集团的学术立场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类传 班固 《汉书·艺文志》 目录学
下载PDF
论曹寅晚年诗歌中的隐逸书写
19
作者 徐应会 徐军华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3-77,99,共6页
曹寅产生隐逸之心主要集中在其晚年时期,这与其晚年长期受到的政治高压和罹患的多种疾病有关。现实中扮演的政治角色让曹寅不得不将隐逸之志深藏于心,除了偶尔在诗作之中直接表现出隐逸意趣之外,其余只在其诗作中通过对“梅”“竹”“... 曹寅产生隐逸之心主要集中在其晚年时期,这与其晚年长期受到的政治高压和罹患的多种疾病有关。现实中扮演的政治角色让曹寅不得不将隐逸之志深藏于心,除了偶尔在诗作之中直接表现出隐逸意趣之外,其余只在其诗作中通过对“梅”“竹”“鹤”等隐逸意象的书写幽微隐约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寅 《楝亭集》 隐逸
下载PDF
《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20
作者 吴梦环 贾祥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10-14,共5页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隐逸思想至今启示着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隐逸思想着重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试图以脱离世俗繁杂和纷扰的路径实现心灵安宁与人生幸福。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梳理《...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隐逸思想至今启示着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隐逸思想着重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试图以脱离世俗繁杂和纷扰的路径实现心灵安宁与人生幸福。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梳理《庄子》的隐逸思想,将其概括为“游物”的自然心境、“游世”的处世态度、“逍遥”的存心方式这三重境界。该文通过对《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探寻一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能够改善人们颇具焦虑紧张之生活体验的修养方法,这在今天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逍遥 隐逸思想 三重境界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