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1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的移民表述与身份认同
1
作者 饶林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137-141,共5页
多元的移民流动为香港地区这座城市注入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而香港电影是移民表述的关键载体。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确定造就了香港地区移民电影史上的高峰期,并由此呈现出关于身份认同的单向度影像。随着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影片里对... 多元的移民流动为香港地区这座城市注入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而香港电影是移民表述的关键载体。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确定造就了香港地区移民电影史上的高峰期,并由此呈现出关于身份认同的单向度影像。随着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影片里对内地、中国香港和西方的描述被纳入全球化的语境中,而身份建构也更多地被表述为“和而不同”的多向度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移民表述 身份认同 单向度影像 多向度影像
下载PDF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被引量:20
2
作者 石川 顾涵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31,共8页
本文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20世纪60至90年代港产片中的"北佬"形象进行文化读解,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香港电影对"内地他者"的建构... 本文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20世纪60至90年代港产片中的"北佬"形象进行文化读解,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香港电影对"内地他者"的建构,理解为服从于香港自我认同需要的一种排他性文化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这种他者化策略具体展开于香港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多元性和变异性的"北佬"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理论 身份认同 香港电影 “北佬”
下载PDF
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23,共10页
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 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归后的复苏与繁荣,已经彻底粉碎后殖民观察家对香港前途的悲观预测。本文根据"互文性"关系来探讨回归十年来香港电影和文化元素在"华语电影"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呈现,旨在超越主体和主体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并对后殖民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华语电影 后殖民理论
下载PDF
“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50
4
作者 孙绍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38,共7页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后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后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九七”香港电影 无地域空间 怀旧政治 上海想象
下载PDF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8,共5页
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时间刻度,“九七”之于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探讨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是深入阐发“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后九七”香港电... 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时间刻度,“九七”之于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探讨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是深入阐发“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后九七”香港电影通过对时间元素的强力设计,执著地表达着记忆与失忆、因果与循环的特殊命题,展现出历史编年的线性特征与主体时间的差异性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正是通过这种浸润着香港情怀的现代性时间悖论“,后九七”香港电影呈现出一种将怀旧的无奈与怀疑的宿命集于一身的历史观念与精神特质,并以其根深蒂固的缺失感界定了香港电影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九七”香港电影 时间体验 历史观念 记忆与失忆 因果与循环 怀旧的无奈 怀疑的宿命 缺失感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变与不变——论30年来内地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卫防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3-58,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内地因素从美学和产业两个层面影响着香港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愈来愈大,其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由边缘而主导,香港电影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立足于香港电影长期形成的美学传统——"港味&qu... 改革开放30年来,内地因素从美学和产业两个层面影响着香港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愈来愈大,其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由边缘而主导,香港电影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立足于香港电影长期形成的美学传统——"港味"基础上的改变,香港电影尽管有了这些因内地因素而起的巨变,但作为其美学核心的"港味"自始至终并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与不变 香港电影 内地因素 港味
下载PDF
论90年代香港电影导演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慰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6,共9页
关键词 香港电影 导演 电影观众 本土电影 好莱坞 创作 经历 楚歌 处境 遭遇
下载PDF
近年香港电影中的疾病隐喻 被引量:8
8
作者 霍胜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0,共4页
近年香港电影中的两部佳作《一念无明》和《幸运是我》都将关注点投向特殊疾病患者。通过对躁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隐喻化使用,两片分别表达了对当下香港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对重构香港身份认同的思考。相较于"九七"前后香港电... 近年香港电影中的两部佳作《一念无明》和《幸运是我》都将关注点投向特殊疾病患者。通过对躁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隐喻化使用,两片分别表达了对当下香港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对重构香港身份认同的思考。相较于"九七"前后香港电影通过失忆症等疾病意象指涉身份焦虑、传达情绪感伤的普遍特点,以《一念无明》和《幸运是我》为代表的"后九七"香港电影共同体现了疾病隐喻从情绪化感伤向理性思辨的转型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疾病 隐喻 躁郁症 老年痴呆症
下载PDF
转型之路:2008年香港电影综述 被引量:4
9
作者 许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同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年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再是香港电影产业能否复苏或者再次振兴的问题,而是作为能指的"香港电影"这个词变得进一步的模糊,其外...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同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年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再是香港电影产业能否复苏或者再次振兴的问题,而是作为能指的"香港电影"这个词变得进一步的模糊,其外延边界变得进一步的难以确定,而其内涵所指则变得进一步的缩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文化 转型 影视创业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动感、节奏和视觉传达——90年代香港电影影像的风格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相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6,共7页
香港电影由于受工业化制作模式和类型片传统的影响,其影像具有动感强烈、节奏明快的特点。香港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影像主导的电影形态,形成了高超的影像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影像风格逐渐走向更加夸张和注重表现性的方向... 香港电影由于受工业化制作模式和类型片传统的影响,其影像具有动感强烈、节奏明快的特点。香港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影像主导的电影形态,形成了高超的影像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影像风格逐渐走向更加夸张和注重表现性的方向,产生了明显的非写实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特征 电影影像 90年代 视觉传达 动感 节奏 香港电影 制作模式 发展过程 叙事技巧 影像风格 类型片 工业化 表现性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挑战——以回归前后的香港电影为线索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佳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47-52,共6页
以香港电影为线索,重新梳理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香港大众文化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生成,及其在回归前的"史前史"式历史背景;充分讨论和认知回归后,香港电影"北上"融入中国电影版图的当代意义,及其对于我国以电影... 以香港电影为线索,重新梳理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香港大众文化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生成,及其在回归前的"史前史"式历史背景;充分讨论和认知回归后,香港电影"北上"融入中国电影版图的当代意义,及其对于我国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长远影响,对于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展望和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文化格局,重新梳理我国的大众文化结构,重新调整我国的文化产业格局,甚至重新描绘我国的文化图景,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而言,通过重新追溯香港电影"新浪潮"所依托的历史结构的源头,以岭南文化为纽带,进一步释放以香港电影为表征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建构出面向未来的国家文化身份认同,也已经是首当其冲的当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粤港澳大湾区 新浪潮 北上 本土意识 岭南文化
下载PDF
建国后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电影公司成立新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卫防 张文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30,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在香港合作成立了诸多具有内地背景的电影公司。其中,张善琨的长城影业公司被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张善琨等人离开。其中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新资料进一步证明,...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在香港合作成立了诸多具有内地背景的电影公司。其中,张善琨的长城影业公司被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张善琨等人离开。其中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新资料进一步证明,张善琨的离开主要是经济原因。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初期较为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其既没有完全陷入意识形态的教化漩涡,保持着旧上海商业电影的制作路线;同时又与新中国政权有着过密的关系,并很快成为香港左派电影的重要阵地。建国初期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为"左派"影人占领粤语片阵地、团结香港粤语影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刘少奇对香港粤语电影的批示,促成了内地政府出资在港成立了专门拍摄粤语电影的新联影业公司的"大手笔"。在其影响下,中联影业公司等具有精良制作水准的粤语片公司相继成立,扭转了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长城"、"新联"成立后,香港进步电影队伍相对稳定,但"递解出境"事件的发生,在港的进步影人仍存的乱向,以及夏衍对朱石麟等人的托付,又促成了凤凰影业公司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背景 香港电影公司 成立新探
下载PDF
香港电影竞争力的反思与重建——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样本(1980—2017)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56,共7页
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后期是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辉煌时期,分别集中于李小龙和成龙两位动作明星,这导致其竞争力很难长期维持。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的海外竞争力衰落。动作设计作为香港电影的核心竞争元素,出现了三种演变趋势。第一种... 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后期是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辉煌时期,分别集中于李小龙和成龙两位动作明星,这导致其竞争力很难长期维持。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的海外竞争力衰落。动作设计作为香港电影的核心竞争元素,出现了三种演变趋势。第一种是试图重归李小龙式的故事情境,重现拳拳到肉的动作打斗;第二种是借助电脑特效与吊威亚特技,泛化武打动作的效果;第三种是与黑帮片、警匪片结合,成为快准狠的暴力展现。但这三种演变在当下的北美市场均遭遇失败。客观地说,香港电影管理制度存在自身的优势,但如果充分发挥则需要较长周期,并需要解决好电影观念、海外发行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北美市场 艺术电影 制度优势
下载PDF
香港电影产业模式对内地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卫防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香港电影的产业化经验特别是产业模式经验,如独立制片模式、大厂体制中的"垂直整合"模式以及院线制等,对内地电影产业化进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产业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模式为框架,具体论述香港电影产业... 香港电影的产业化经验特别是产业模式经验,如独立制片模式、大厂体制中的"垂直整合"模式以及院线制等,对内地电影产业化进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产业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模式为框架,具体论述香港电影产业模式经历了独立制片体制→大厂体制→卫星制→院线制营销模式→多元化模式的流变过程;并具体阐述了香港电影产业模式对内地电影中形成的院线制、民营公司运作、国有大型电影企业集团重组等几个重要产业模式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交易成本理论 内地电影 产业模式 启示
下载PDF
南下影人、文学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3,共9页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自由影人”和“进步影人”两大文化阵营。1950年,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外地电影输入暂行办法》,加强管制1949年以前无限制政策下输入的香港电影,1952年新中国政权加强管制香港电影的输入;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只批准在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简称“自由总会”)注册成员所制作的影片才能输入台湾,如此看来,电影公司立场必须先明确,才能有生存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学经典化 中国现代 文学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 1950年
下载PDF
香港电影研究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8,共7页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现状分析 中国内地 香港电影 研究现状 1997年 电影工业 殖民地 学理性
下载PDF
合拍与“香港电影”——2010香港电影思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1,共7页
本文主要对2010年香港制作电影进行梳理,特别注重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引起的反响。文中把"合拍"看作是两地影业目前采取的一种主要制片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已经成为香港电影转型的主要选择,重塑"香港电影"的概念。但... 本文主要对2010年香港制作电影进行梳理,特别注重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引起的反响。文中把"合拍"看作是两地影业目前采取的一种主要制片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已经成为香港电影转型的主要选择,重塑"香港电影"的概念。但目前作为初级阶段,南橘北枳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在文化上和思想上面对"合拍"带来的挑战,塑造"香港电影"的品格,成为本文思考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 香港电影 转型
下载PDF
政治命运 影像隐喻 类型符码——“十七年”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的观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雪团 焦仕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2-27,共6页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朱石麟《清宫秘史》为例,全面分析其在大陆的政治命运,借助"上镜头性"理论分析其特有的影像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朱石麟 上镜头性 类型功能 《清宫秘史》 影像叙事 国语片 产业机制
下载PDF
香港电影产业与创作前沿:类型移植与本土坚守 被引量:3
19
作者 康宁 王法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4,共5页
一、香港电影产业状况 产业方面,主要从香港本土市场,香港电影在本埠票房表现以及香港电影和影人在内地的表现三个角度分析,本土市场稳中有降,类型偏好相对保守,突破有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电影及影人在内地表现优异... 一、香港电影产业状况 产业方面,主要从香港本土市场,香港电影在本埠票房表现以及香港电影和影人在内地的表现三个角度分析,本土市场稳中有降,类型偏好相对保守,突破有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电影及影人在内地表现优异,内地香港合拍类型融合更顺畅,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产业 移植 创作 本土市场 产业状况 鲜明对比 内地
下载PDF
香港电影产业:亟待拯救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8-94,共7页
2002年暑假,香港电影本土市场票房总收入只有7500万港币,相比2001年同期下跌了56%,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冰点。这一现象决非偶然,与现存的以商业利润为主导、垂直统合的电影产业结构有关系。大公司主宰、依赖海外市场、导演中心制等电影... 2002年暑假,香港电影本土市场票房总收入只有7500万港币,相比2001年同期下跌了56%,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冰点。这一现象决非偶然,与现存的以商业利润为主导、垂直统合的电影产业结构有关系。大公司主宰、依赖海外市场、导演中心制等电影产业运作模式,都蕴藏了资本、行业、市场等多方面的危机。香港电影亟待拯救,必须采取国际融资、注重影片质量、建立完整的买埠网络等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期本土票房 电影市场 香港电影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