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现状及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世博 关健斌 +3 位作者 俞兴 赵赫 杨永栋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38,共6页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及后期临床转归仍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构建合适、可重复性及无限接近临床的动物实验模型及科学的评估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文献中股骨骨缺损常用实...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及后期临床转归仍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构建合适、可重复性及无限接近临床的动物实验模型及科学的评估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文献中股骨骨缺损常用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不同模型特点,评估优势与不足,为相关研究者选择合适的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设定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bone,bones,defect,defects,defective,animal model,animal,model,laboratory,laboratory animal,animal laboratory;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动物模型,实验。检索时限为2000-01-01/2022-08-01。结果与结论:①对入选的27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验动物包含大鼠、小鼠、新西兰兔及羊,骨缺损类型主要包含圆柱形骨缺损和节段性截骨骨缺损,部位以股骨中段及远端居多。多用于评估骨修复材料、药物、载药活性物质及物理治疗等方法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缺损愈合机制研究,尤其是负重骨缺损修复机制的研究。②不同缺损类型及不同实验动物股骨骨缺损值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可结合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及骨缺损类型,并设置合理的骨缺损值。③目前的研究表明,股骨骨缺损模型以圆柱形及节段截骨骨缺损为主,主要是在股骨远端及中段,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较为成熟,可操作性强,能够提供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④就圆柱形骨缺损而言,大鼠及新西兰兔更适合,而节段性截骨则无特殊要求,各种动物均能满足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动物模型 评估 临界性骨缺损
下载PDF
胶原基骨、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对比观察
2
作者 刘喆 牛双杰 孙睿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位填充天然煅烧骨(煅烧骨组)。术后第4、8、12周,取大鼠颅骨双侧缺损部位新生的骨组织,通过Micro-CT方法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成骨效果[成骨速度(新生骨骨体积分数、新生骨骨面积分数)、成骨质量(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新生骨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并比较。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天然煅烧骨组,骨小梁间隙低于煅烧骨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与煅烧骨组比较,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面积分数高。胶原基骨组胶原基骨吸收速度快,新生骨含较多的结缔组织、新生血管,骨质较软;煅烧骨组天然煅烧骨吸收速度慢,新生骨中结缔组织、血管较少,骨质偏硬。结论在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术中,胶原基骨诱导成骨的速度较快,成骨量高,吸收快,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多,新生骨质类似“松质骨”;天然煅烧骨诱导成骨速度较慢,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新生骨质类似“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材料 胶原基 天然煅烧 效果 临界尺寸骨缺损 骨缺损修复术
下载PDF
单平面胫骨骨搬移中骨水泥分段填塞封堵骨缺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晓文 符祖昶 +2 位作者 黄飞 艾建国 赵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6-740,共5页
背景:骨搬移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各类并发症同样引起了医师们的关注,如何避免对接点不愈合已然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的:探讨骨搬移手术治疗胫骨骨缺损中避免对接点不愈合的有效方... 背景:骨搬移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各类并发症同样引起了医师们的关注,如何避免对接点不愈合已然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的:探讨骨搬移手术治疗胫骨骨缺损中避免对接点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以缩短患者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21例单侧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2.8±10.3)岁,平均骨缺损长度10.2 cm。21例患者均接受骨搬移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骨水泥分段填塞骨缺损区,以减少影响对接点愈合的不利因素。术后随访评估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愈合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术后获得15-24个月随访,延长区均矿化良好,无成角畸形,治疗期间未发生再骨折,其中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手术松解跟腱及穿戴足踝矫形器后未能完全矫正,1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针道感染,及时行针道护理后未发生深部感染的情况;对接点愈合率100%,愈合指数36-45 d/cm,平均38 d/cm;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显示,骨愈合优17例(81%)、差4例(19%),肢体功能结果优18例(86%)、良3例(14%)。结果显示,骨搬移手术治疗中骨水泥分段填塞解决了对接点不愈合问题,是缩短患者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痛苦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搬移 对接点 水泥 骨缺损
下载PDF
3D打印含镁聚己内酯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4
作者 李筱叶 李强 +5 位作者 戴卓 丁梦 董衡 董强生 白晶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4期249-256,共8页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用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元素成分,并通过接触角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材料学性能进行表征。此外,将PCL-Mg支架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连续28 d检测镁离子的释放行为。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建立SD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支架材料不同,15只SD大鼠分为3组:PCL组、PCL-Mg组和对照组(未作处理),每组5只。术后4周和8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并在8周后获取颅骨缺损区样本及大鼠主要脏器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孔径为(480±25)μm,纤维直径为(300±25)μm,孔隙率约为66%。PCL-Mg支架含Mg 1.0 At%,表明Mg微粒的成功掺杂。PCL-Mg支架的接触角为68.97°±1.39°,压缩模量为(57.37±8.33)MPa,相较PCL支架显示出更好的润湿性和机械强度。在术后4~8周的观察期内,与对照组及PCL组相比,在PCL-Mg组大鼠颅骨缺损区观察到最佳的新生骨形成,其骨再生指标新生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和骨矿物密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CL组。另外,H&E染色、Glodner染色和VG染色结果显示PCL-Mg组诱导较多的矿化新生骨形成,同时主要脏器H&E染色提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 PCL-Mg支架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为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支架材料选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缺损 再生 组织工程 支架 3D打印 聚己内酯 新生体积 体积分数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修复兔骨软骨缺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武 樊晓磊 +2 位作者 谢杰 胡懿郃 曾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2-689,共8页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植入体内后的组织相容性及细胞黏附增殖能力,探讨其对兔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圆柱状多孔聚乳酸支架(孔径分别为1.2,1.4,1.6,1.8 mm),再将聚乙烯醇及羟基磷灰石混合乳液灌入聚乳酸支架中,经过冻融及二氯甲烷溶解后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然后将胶原-壳聚糖-明胶混合液灌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中,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最后经乙醇清洗及冷冻干燥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4组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筛选性能最优的水凝胶进行后续实验。将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苏木精-伊红与Masson染色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状况。在15只兔双侧膝关节股骨滑车制作骨软骨缺损(直径5 mm、深6 mm)模型,左侧植入复合水凝胶(实验组),右侧未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来评估其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综合孔隙率、含水率、力学测试及扫描电镜结果,得出孔径1.2 mm的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更符合天然软骨的一般特性,用于后续实验;②苏木精-伊红与Masson三色染色显示,随着材料植入大鼠皮下时间的延长,两种材料周边黏附的细胞均明显增多,其中胶原-壳聚糖-明胶植入后的细胞增殖状况更好,可见大量细胞长入其形成的网状结构,且网状结构也逐渐降解;③在兔骨软骨缺损实验中,至术后8周时,Micro-CT检查显示实验组植入的材料和周围骨-软骨整合良好,其表面及内部均有部分骨长入,对照组软骨及软骨下层仍然存在明显的缺损,未形成有效修复;苏木精-伊红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实验组植入复合水凝胶4-8周后即与周围骨软骨发生整合,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逐渐有新生软骨形成,至12周时缺损处大部分被新生软骨覆盖,软骨下层也出现良好的骨长入;对照组至术后12周虽然深层骨缺损大部分修复、浅层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也有一定程度修复,但主要被纤维组织及部分纤维软骨替代;④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材料可仿生天然软骨的结构和功能,在动物实验中能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聚乙烯醇 胶原 壳聚糖 水凝胶 骨缺损
下载PDF
光固化水凝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6
作者 丁梦 李强 +4 位作者 李筱叶 贺敖 戴卓 董衡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5期330-340,共11页
目的探讨新型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水凝胶应用于大鼠颅骨缺损区的成骨性能,为骨再生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经南京大学动... 目的探讨新型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水凝胶应用于大鼠颅骨缺损区的成骨性能,为骨再生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经南京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组合光引发剂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磷酸锂[lthium phenyl(2,4,6-trimethylbenzoyl)phosphinate,LAP]、GelMA、BMSCs构建光固化复合生物水凝胶GelMA/BMSCs,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检测GelMA凝胶表面微观形态及元素构成,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凝胶压缩强度。将GelMA/BMSCs水凝胶在体外培养1、2、5 d后,通过CCK-8检测水凝胶包封的BMSCs细胞增殖活性,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其存活情况和细胞形态;在大鼠颅骨制备5 mm临界骨缺模型,经复合水凝胶治疗的为GelMA/BMSCs组,不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4、8周拍摄Micro-CT测算骨缺损面积和新生骨指标,第8周处死大鼠取缺损区颅骨样本进行H&E染色、Van Gieson染色和Goldner染色评价新生骨的质量。结果SEM观察到固化的GelMA内部呈现3D海绵状大孔凝胶网络,大孔形貌均匀,孔隙率为73.41%,孔径为(28.75±7.13)μm;EDX结果显示C和O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的网状大孔结构上;水凝胶压缩强度为152 kPa,GelMA/BMSCs培养第5天,镜下细胞形态铺展,从卵圆形变为梭形,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159.4%。术后第4周,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对照组的骨缺损范围未见明显缩小,GelMA/BMSCs组骨缺损内部可见大量新骨生成;术后第8周,对照组骨缺损仍无明显变化,仅可见少量新生骨,GelMA/BMSCs组颅骨缺损基本愈合;第4周与第8周的定量分析发现,GelMA/BMSCs组大鼠颅骨缺损处新生骨量(new 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new bone volume/total bone volume,BV/T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total bone volume,BS/TV)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8周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GelMA/BMSCs组骨缺损处形成连续且致密的骨组织,而对照组仅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不连续新骨生成,缺损处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光固化水凝胶的干细胞疗法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在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同时促进骨成熟,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组织工程 支架 水凝胶 GelMA水凝胶 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疗法 光固化 再生 修复
下载PDF
自体骨移植联合生龙接骨方剂修复兔骨缺损实验研究
7
作者 董章庆 彭天忠 +1 位作者 涂建龙 黄希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2期4-8,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移植联合生龙接骨方剂对新西兰兔骨缺损模型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4只SPF级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骨移植组(A组)、单纯生龙接骨方剂组(B组)、生龙接骨方剂联合自体骨移植组(C组),每组18只... 目的观察自体骨移植联合生龙接骨方剂对新西兰兔骨缺损模型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4只SPF级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骨移植组(A组)、单纯生龙接骨方剂组(B组)、生龙接骨方剂联合自体骨移植组(C组),每组18只。各组均采用单侧桡骨中段临界尺寸法构建骨缺损模型,A、C组均予以自体骨移植,B、C组均灌胃生龙接骨方剂20 mg/(kg·d),A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持续干预1个月。于术后第1、2、3个月后分别分批处死实验兔,每组每次6只,收集桡骨组织,观察其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检测桡骨愈合情况,经Micro-CT扫描测定各组实验兔骨组织体积(B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h.Sp)和骨密度(BMD)。结果术后各组大体观察到缺损断端骨痂形成至骨皮质连接的骨愈合过程,HE染色显示1~3个月各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C组较其他两组有较好的成骨作用。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组颜色对比鲜明,结构清晰,可以清晰地区分成熟骨质与新生骨质。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三组术后第2、3个月的BV、Tb.N、Tb.Th、BMD均高于本组术后1个月,B、C组术后3个月的BV、Tb.N、Tb.Th、BMD均高于本组术后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个月,B、C组BV、Tb.N高于A组,C组BMD高于A组,BV、Tb.N、BMD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个月,三组Tb.Th、Tb.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移植联合生龙接骨方剂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可提高新西兰兔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 生龙接方剂 骨缺损 新西兰兔
下载PDF
行为改变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在老年胫骨骨缺损术患者中的应用
8
作者 程瑞娟 张卫红 马红娜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0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行为改变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在老年胫骨骨缺损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接受胫骨骨缺损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行为改变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在老年胫骨骨缺损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接受胫骨骨缺损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改变护理联合疼痛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3个月。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骨痂影像学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膝关节功能、ESCA、GQOLI-74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行为改变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应用于老年胫骨骨缺损术后患者,可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骨折愈合情况,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行为改变护理 疼痛干预 愈合 疼痛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颈骨缺损骨折的静力学与模态分析
9
作者 章浩伟 秦燕韩 刘颖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352-360,共9页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颈骨缺损骨折的静力学特征以及固有和约束模态对内固定的影响。方法 首先基于CT图像建立伴有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倒三角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CS)两种不同内固定装置的股骨...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颈骨缺损骨折的静力学特征以及固有和约束模态对内固定的影响。方法 首先基于CT图像建立伴有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倒三角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CS)两种不同内固定装置的股骨颈骨折模型与股骨颈骨缺损骨折模型,然后模拟3倍体重载荷下,不同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应力、位移分布及峰值以及模态下的位移峰值、频率以及固有和约束模态振型。结果 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股骨颈骨缺损骨折的内固定应力峰值(337.69 MPa,618.58 MPa)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模型(149.38 MPa,300.57 MPa),股骨头应力峰值(107.75 MPa,93.78 MPa)与位移峰值(5.244 mm,4.415 mm)也都高于股骨颈骨折模型[(95.73 MPa,85.64 MPa),(4.367 mm,3.478 mm)]。在骨折类型相同的情况下,FNS内固定模型相比CS内固定模型具有更低的位移峰值以及更加均匀的应力分布。模态分析结果显示,振动对于内固定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约束模态的振型频率范围要小于固有模态。固有模态下FNS的位移峰值较CS降低了6.99%,约束模态下位移峰值降低了14.02%。结论 骨缺损会严重破坏内固定的力学环境,无论是普通骨折模型还是骨缺损骨折模型,FNS固定的静态与动态特性都要优于CS固定。临床治疗中要考虑股骨及内固定器械的固有、约束频率所产生的影响,避免因共振而造成内固定失效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有限元分析 模态分析 内固定
下载PDF
横向嵌合腓骨瓣重建复杂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
10
作者 牟勇 古欣庆 +3 位作者 黄东 吴伟炽 朱红亮 陈宇璠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横向嵌合腓骨瓣重建复杂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2019年8月-2023年5月,共收治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6例,骨骼、肌腱外露,均伴有全跖骨缺损。采用腓骨瓣横向重建足部横弓与足部负重区,根据缺损程度联合股前外侧皮... 目的介绍一种横向嵌合腓骨瓣重建复杂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2019年8月-2023年5月,共收治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6例,骨骼、肌腱外露,均伴有全跖骨缺损。采用腓骨瓣横向重建足部横弓与足部负重区,根据缺损程度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创面。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关闭。结果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且均获持续随访,平均时间17个月,足部外形可,穿鞋正常,质地柔软耐磨,供区愈合良好,下肢步行功能均恢复良好,步态无明显异常。结论应用横向嵌合腓骨瓣移植重建复杂前足毁损并多跖骨缺损,可以最大限度恢复前足外形与负重耐磨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足毁损 骨缺损 横弓
下载PDF
自体块状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11
作者 潘志崇 莫海阳 赵亮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下颌阻生第3磨牙所致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下颌阻生第3磨牙所致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 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下颌阻生第3磨牙所致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下颌阻生第3磨牙所致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拔除下颌阻生第3磨牙后直接缝合创面,研究组拔除下颌阻生第3磨牙后,采用自体块状骨联合CGF进行游离移植修复。治疗后随访6个月并完善口腔锥束CT(CBCT)和牙周探诊等检查,观察两组术后7 d术后症状严重度(PoSSe)量表和随访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本质处距离(BC)、牙周探诊深度(PD)的测量值。结果:术后7 d复查,两组PoSS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BC、PD测量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BC、PD测量值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BC测量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第2磨牙酸痛敏感/食物嵌塞2例、牙根部分暴露/松动3例,研究组出现轻微感染1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块状骨联合CGF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和改善牙周健康状况,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阻生牙 下颌第2磨牙 骨缺损 自体块状 浓缩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患者对咬合功能锻炼需求的质性研究
12
作者 赵燕 张颖 +1 位作者 陈茜 侯黎莉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的:了解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现状与需求。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对27例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借鉴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体系,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分析。结果:下颌... 目的:了解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现状与需求。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对27例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借鉴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体系,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现状与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即下颌骨缺损对患者的影响、咬合功能锻炼相关知识缺乏、对咬合功能锻炼内容的需求(期待专业化健康指导)、对咬合功能锻炼宣教方式的需求(期待多元化宣教方式及各种阻碍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结论 :建立统一规范的咬合功能锻炼方案,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各种阻碍因素,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下颌骨缺损 咬合 功能锻炼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负载柚皮苷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中的作用及对BMPs-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13
作者 辛健 陈云刚 +2 位作者 于宁 陈文明 王卫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立脊柱骨缺损模型,制备AKE/GB30网箱。测试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其体外释药行为。将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除空白组外分别予以自体骨移植、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进行修复。术后6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兔,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T)检测骨修复情况[包括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VEGF、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B)检测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蛋白表达。结果:AKE/GB30网箱制作成功,且其特性检测结果符合脊柱骨缺损修复要求;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最大抗压强度为28MPa,最大抗压力为15N,6周时其累积释药率达(98.15±1.47)%;各组术后12周时BV/TV、Tb.Th和Tb.N,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术后6周时(P<0.05),且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空白组(P<0.05),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的效果等同于自体骨移植,可能是通过促进BMP2、VEGF、RUNX2、ALP、OCN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柚皮苷 脊柱 骨缺损
下载PDF
普通膝关节假体联合自体植骨在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
14
作者 毛成鹏 汤志辉 +1 位作者 欧阳国新 张燕如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2期26-28,共3页
目的:探究普通膝关节假体联合自体植骨在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自体植骨处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5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究普通膝关节假体联合自体植骨在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自体植骨处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该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普通膝关节假体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膝关节假体 自体植 平台内侧骨缺损 关节炎
下载PDF
分期手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短节段胫骨缺损的临床体会
15
作者 何俊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1979-1982,共4页
目的总结采用分期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短节段胫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浙江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缺损18例,均采用一期清创、胫腓骨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 目的总结采用分期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短节段胫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浙江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缺损18例,均采用一期清创、胫腓骨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从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及肢体功能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一期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无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及骨髓炎发生。二期术后患者肢体力线恢复良好,骨折骨性愈合,无骨髓炎发生。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5~4.0个月。末次随访,患肢较健侧平均短缩1.5 cm,除2例患者出现轻度踝关节疼痛不适和行走跛行外,其余患者穿增厚鞋垫,行走无明显跛行,踝关节活动度良好,无足下垂发生。患肢功能优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8.89%。结论采用一期清创、胫腓骨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二期植骨内固定分期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短节段胫骨缺损,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胫腓 骨缺损 分期手术治疗 折固定术
下载PDF
生物支架材料及打印技术修复骨缺损 被引量:5
16
作者 孔祥宇 王兴 +6 位作者 裴志伟 常家乐 李斯琴 郝廷 何万雄 张葆鑫 贾燕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5,共7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支架材料和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成为了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目的:简述当前骨缺损的治疗方式,总结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生物材料及生物打印技术,探讨生物材料和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目前面临的...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支架材料和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成为了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目的:简述当前骨缺损的治疗方式,总结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生物材料及生物打印技术,探讨生物材料和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方法:以“bone defect,tissue engineering,biomaterials,3D printing technology,4D printing technology,bioprinting,biological scaffold,bone repair”或“骨缺损,组织工程,生物材料,3D打印技术,4D打印技术,生物打印,生物支架,骨修复”等作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9-01-01/2022-12-01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后经第一作者筛除并追加收录优质参考文献,共纳入93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缺损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基因治疗、骨组织工程技术等,最佳的治疗方式仍没有定论。骨组织工程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新兴技术,通过构建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增强骨形成能力的三维结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技术。生物支架材料多种多样,各具特点,有利有弊,单一的生物材料无法满足组织工程骨对支架的需求,通常将多种材料复合互补使支架在满足力学性能需求的同时兼顾生物性能。生物打印技术能对支架的孔隙进行调节、构建复杂的空间结构,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新兴的4D打印技术引入“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使制备的支架具有动态性,随着智能材料的同步发展,4D打印技术为未来骨缺损高效修复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3D打印技术 4D打印技术 生物打印 生物支架 修复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17
作者 庞俊峰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9期60-63,共4页
目的 研讨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占位+... 目的 研讨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占位+二期植骨治疗,观察组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愈合优良率、恢复指标、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评分、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结果 观察组骨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恢复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分(96.98±4.32)分、膝关节功能评分(98.68±4.15)分较对照组的(89.45±4.23)分和(88.32±4.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9、4.922,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效果明显,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明显,缩短其愈合时间,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移技术 髓炎 长段骨缺损 关节功能
下载PDF
CGF与A-PRF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对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者GBR后骨缺损再生的效果比较
18
作者 黄翠香 施莹芬 苏婷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8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比较浓缩生长因子(CGF)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对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者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缺损再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晋江市医院行GBR治疗的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 目的 比较浓缩生长因子(CGF)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对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者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缺损再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晋江市医院行GBR治疗的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PRF组40例与CGF组36例。患者均行GBR治疗,在手术过程中给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治疗,在此基础上,A-PRF组给予A-PRF治疗,CGF组给予CGF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个月骨密度差值、角化龈宽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临床指标[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出血指数(BI)],不良反应。结果 A-PRF组与CGF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0%vs. 77.78%,χ^(2)=0.081,P=0.776)。术后3、6个月,2组骨密度差值较术前降低,角化龈宽度较术前增加,且CGF组降低/增加幅度大于A-PRF组(P<0.05或P<0.01)。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PD、AL、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PD、AL、BI低于术前(P<0.01)。A-PRF组与CGF组皮肤破溃、局部肿胀、疼痛、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PRF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治疗相比,CGF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对牙周病并颌骨缺损患者GBR后骨修复效果相当,但CGF联合治疗方案可明显促进骨缺损再生,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骨缺损 骨缺损再生 引导再生术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浓缩生长因子 同种异体修复材料
下载PDF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技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并骨缺损的短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昌志 田文平 +3 位作者 高晗 由夫超 何雪峰 王巍 《骨科》 CAS 202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 研究对比痛风石病灶清理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技术与常规手术清除病灶在痛风石病人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的40例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伴骨缺损病人... 目的 研究对比痛风石病灶清理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技术与常规手术清除病灶在痛风石病人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的40例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伴骨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2~82岁。观察组采用痛风石病灶清理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清理病灶的常规手术。比较两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观察并记录病人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时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血尿酸(sUA)值。结果 病人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观察组所有病人伤口均完全愈合,对照组20例病人中有7例伤口迁延不愈。观察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创面完全愈合时间、WBC、CRP、ESR、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AOFAS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sU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并骨缺损病人,应用痛风石病灶手术清除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技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减轻病人疼痛,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严重痛风石合并骨缺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水泥 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石 骨缺损
下载PDF
负载外泌体的可注射水凝胶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京 刘沙沙 沈明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54,共8页
背景: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外泌体具有促进成骨与血管化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外泌体治疗存在靶向性差、负载分子含量无法达到治疗浓度等问题。目的:将外泌体负载于可注射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水凝胶中,通过体内与体外... 背景: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外泌体具有促进成骨与血管化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外泌体治疗存在靶向性差、负载分子含量无法达到治疗浓度等问题。目的:将外泌体负载于可注射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水凝胶中,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观察该水凝胶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提取外泌体,并将其包裹于可注射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水凝胶中。①体外实验:将负载与未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分别与内皮祖细胞共培养,进行外泌体摄取实验、小管形成实验以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成血管基因检测。②体内实验: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在一侧股骨长轴制备2个标准种植体窝洞及对应的骨缺损,在近心端的窝洞内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部位植入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实验组);在远心端的种植窝洞内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部位植入未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对照组),术后3,6,9周取带种植体的骨缺损部位,进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同时,术后9周时进行成骨基因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外泌体可进入内皮祖细胞中,负载外泌体水凝胶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成血管能力及成血管基因(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高于未未负载外泌体水凝胶组(P<0.05)。②体内实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术后3周时,两组仅见少量新生骨,材料部分降解;术后6周时,两组新生骨量增加,其中实验组可见大量的新生骨,钙盐沉积明显;术后9周时,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可见大量粗大于成熟的骨小梁,钙盐沉积更加明显,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排列的成骨细胞。实验组术后9周骨缺损部位的CD31、血管内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及骨钙素的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负载外泌体的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水凝胶可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与成血管分化,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水凝胶 外泌体 海藻酸钠 Β-磷酸三钙 聚乙二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