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应用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与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早期诊断腕管综合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强 张庆梅 +2 位作者 倪文 曹辉 刘春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行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联合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9例(88侧),均应用常规电生理方法以及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蚓状肌-骨... 目的探讨行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联合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9例(88侧),均应用常规电生理方法以及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蚓状肌-骨间肌检查法检测,分别比较两种方法与传统电生理方法检出阳性率。结果 64侧临床典型病例,正中神经常规电生理异常47侧;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异常53侧;蚓状肌-骨间肌法异常55侧;联合3种方法异常60侧。24侧不典型病例,正中神经常规电生理异常15侧;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异常21侧;蚓状肌-骨间肌法异常20侧;联合3种方法异常22侧。结论联合应用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及蚓状肌-骨间肌法可明显提高腕管综合征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 蚓状-骨间肌 正中神经
下载PDF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薛黔 杨胜波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方法 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 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 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 1.79± 0 .2 1g ,肌长 4.6 8± 0 .43... 目的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方法 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 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 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 1.79± 0 .2 1g ,肌长 4.6 8± 0 .43cm ,肌纤维长 1.85± 0 .11cm ,肌生理横切面积 0 .96± 0 .0 8cm2 。骨间背侧肌上述指数分别是 4.2 1± 2 .19g ,5 .5 7± 0 .5 6cm ,2 .0 4± 0 .32cm ,1.95± 0 .70cm2 ,骨间肌都是羽肌。蚓状肌是长肌 ,肌重平均 0 .80± 0 .2 7g ,肌长 6 .31± 0 .84cm ,肌纤维长 2 .72± 0 .37cm ,肌生理横切面积 0 .19± 0 .0 6cm2 。结论 ①骨间肌都是羽肌 ,肌重较大 ,肌纤维短 ,肌生理横切面大 ,是力量型肌。骨间背侧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比掌侧肌大 1.71倍 ,在手的持握运动中能提供更大的肌力。②蚓状肌的肌纤维长是骨间肌的 1.38倍 ,能比骨间肌产生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动幅 ,是速度型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肌 蚓状 构筑 构筑学
下载PDF
骨间肌肌外动脉和肌内动脉血管的分布特点
3
作者 田峰 田立杰 +1 位作者 季相禄 赵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骨间肌的肌外及肌内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乳胶灌注,测量骨间肌的长度及质量,在3倍放大镜下观测骨间肌肌外动脉来源、入肌部位、近端外径、游离长度。另外2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 目的探讨骨间肌的肌外及肌内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乳胶灌注,测量骨间肌的长度及质量,在3倍放大镜下观测骨间肌肌外动脉来源、入肌部位、近端外径、游离长度。另外2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甲醛碳素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制成厚度为150μm的切片,在Olympus显微镜和Luzex-F型显微图像分析仪下测定骨间肌肌内动脉的外径、血管网眼面积并观察其形态。结果骨间肌肌外动脉分别来源于掌浅弓、掌深弓、掌心动脉、指总动脉。肌内动脉逐级互相吻合,第1骨间背侧肌的肌内动脉平均外径及网眼密度大于其他骨间肌。结论骨间肌肌外动脉具有多源性,肌内动脉具有连续性、不均匀性及微循环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肌 外血管 内血管
下载PDF
网状穿刺治疗急性手骨间肌室综合征
4
作者 单国华 陈瑞和 +1 位作者 郑永军 杨玉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11-111,共1页
关键词 骨间肌室综合征 网状穿刺 减压
下载PDF
肩手综合征的拇短展肌联合第1骨间肌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照寒 潘晓峰 +1 位作者 郭春丰 侯友文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经由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开展神经电生理测定,来评估诊断SHS患者中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2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分别进行拇短展肌、... 目的:经由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开展神经电生理测定,来评估诊断SHS患者中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2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分别进行拇短展肌、第1骨间肌、正中神经的针极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SHS组30人(90%)针极肌电图(EMG)检查见插入电位异常,正锐波与纤颤电位,异常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SHS组患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减低(P<0.05);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用于诊断SHS的周围神经损害是比较敏感的,可以提高早期SHS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拇短展 第1骨间肌
下载PDF
手骨间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附二例报告)
6
作者 杨中凡 陈大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1992年第4期94-95,共2页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四肢骨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发生在手骨间肌的间隔区综合征国内报道甚少,1990年陈晓华报告3例。实际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是对其认识不足。我院自1990年至今收治2例报告讨论如下。
关键词 骨间肌 四肢 指掌侧总动脉 术后疼痛 血运障碍 挤压伤 背侧 屈曲位 左手掌
下载PDF
严重手外伤后并发骨间肌挛缩的原因分析
7
作者 黄涛 黄昌林 《前卫医药杂志》 1993年第4期221-221,共1页
我中心1991-03~1992-03在对586例手外伤术后功能随访中发现,有32例并发骨间肌挛缩,占5-46%。为探讨其病因,对该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手外伤 并发症 骨间肌挛缩 舒缩功能
下载PDF
Asb14a 基因在斑马鱼肌间骨发育中的作用
8
作者 牛明慧 王化敏 +3 位作者 胡瑞芹 胡鹏 吴智超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Asb14a基因敲除纯合斑马鱼品系;茜素红染色显示,成年Asb14a^(-/-)突变体与野生斑马鱼相比,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35%(P<0.0001),说明敲除Asb14a基因会减少斑马鱼肌间骨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6、sp7、sox6、alpl、collala、sox6和smad1)在Asb14a^(-/-)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从分子角度验证了Asb14a基因与肌间骨发育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Asb14a基因参与了斑马鱼肌间骨发育,敲除该基因会影响斑马鱼肌间骨的生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CRISPR/Cas9 Asb14a基因 纯合突变体
下载PDF
黄河鲤肌间骨转录组分析及斑马鱼bmp1基因敲除模型构建
9
作者 董传举 贾颖颖 +1 位作者 申亚伟 李学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I0012,共10页
肌间骨(IBs)由肌膈间的肌腱骨化而来,仅存在于低等硬骨鱼类中,研究选取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肌间骨发育前后两个关键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高质量有效序列12035678... 肌间骨(IBs)由肌膈间的肌腱骨化而来,仅存在于低等硬骨鱼类中,研究选取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肌间骨发育前后两个关键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高质量有效序列120356780条,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454个(上调1283个,下调2171个).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胞外区域、跨膜运输、氧化还原过程、催化活性、蛋白结合等功能,参与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糖酵解等.经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谱与RNA-seq结果基本一致后,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功能,选取两阶段中显著上调基因bmp 1,利用CRISPR/Cas9建立bmp 1突变的嵌合体斑马鱼(Danio rerio).测序验证bmp 1突变品系已成功构建,表型观察结果发现突变型明显发育迟缓且尾部出现脊椎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鲤 转录组 bmp 1 基因敲除
下载PDF
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张琴 王洪 +3 位作者 陈煜 赵大显 盛军庆 张万昌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4,共8页
将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放入锅中煮沸,取出肌间骨各部位,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形态、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荷包红鲤的肌间骨数目为70~99(x=88)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为78~92(x=85)根,萍乡红鲫的肌间骨数目为62~89(x=77)根;荷... 将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放入锅中煮沸,取出肌间骨各部位,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形态、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荷包红鲤的肌间骨数目为70~99(x=88)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为78~92(x=85)根,萍乡红鲫的肌间骨数目为62~89(x=77)根;荷包红鲤和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荷包红鲤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种鱼肌间骨均存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但未见椎体小骨。肌间骨的类型均为简单型(“I”型、“卜”型、“Y”型)、中间型(一端多叉型、两端两叉型)和复杂型(两端多叉型、树枝型),简单型数目最多;3种鱼身体两侧的肌间骨数量不完全一致,不同部位肌间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左右两侧的肌间骨分布不同,但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其肌间骨时空发育规律,培育少或无肌间骨的鲤、鲫新品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鱼类 分布 形态
下载PDF
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斌 初红 +1 位作者 卢祖能 董红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年第3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4例(5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进... 目的探讨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4例(5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进行正中、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测。主要参数包括,(1)掌-拇短展肌的末端运动潜伏时(DML)、腕-拇短展肌DML(APB-DML)、腕-掌段运动传导速度(wpMCV),以及腕-食指末端感觉潜伏时(DSL)、感觉传导速度(SCV);(2)腕-小指展肌DML、腕-第二骨间肌DML;(3)腕-环指正中/尺神经末端感觉潜伏时的差值(dDSL);(4)腕-第二蚓状肌DML(2L-DML)及其与腕-第二骨间肌DML的差值(2LI-DML)。根据腕-拇短展肌DML以及腕-食指SCV,将CTS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度组。结果在44例患者56只患手中轻度CTS19肢,中度22肢,重度15肢;其中7例CTS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与对照组相比,3个病例组的APB-DML延长、wpMCV减慢、dDSL增大、2L-DML延长、2LI-DML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轻度组以及中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dDSL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无差异(P>0.05),与dDSL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03,P<0.05)。结论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可有效检出各种程度的CTS,在重度CTS尤其是合并多发性神经病者,则是很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神经传导 第二蚓状-骨间肌记录法 正中神经
原文传递
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7
12
作者 万世明 易少奎 +4 位作者 仲嘉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骨化出现,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向头部方向依次出现,到第40天(体长为2.36 cm)基本全部出现;肌间骨出现与分化的时间受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日龄的影响。团头鲂肌间骨数目在108—129,平均为119根,其中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数目最多(40—45根),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数目相近(32—39根)。肌间骨形态包括"1"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形6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肌间骨均是从"1"形发展而来;肌间骨越靠鱼体前端形态越复杂。团头鲂躯干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显著长于尾部肌肉中的肌间骨(P<0.05),躯干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最短,并且肌间骨长度与个体体重与体长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团头鲂肌间骨发生与发育的分子机制,抑制团头鲂肌间骨骨化,培育无肌间骨的团头鲂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
下载PDF
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田雪 王良炎 +6 位作者 陈琳 王磊 马晓 胡灿灿 孔祥会 聂国兴 李学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3-680,共8页
为探索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淇河鲫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骨骼染色法对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并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ST基因在肌间骨不同... 为探索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淇河鲫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骨骼染色法对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并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ST基因在肌间骨不同骨化阶段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淇河鲫发育至2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肌膈中出现纤维束;25 dpf髓弓小骨出现,28 dpf脉弓小骨出现,33 dpf髓弓小骨出现分叉,45 dpf肌间小骨发育完全。SOST基因在肌间骨骨化发生各阶段均有表达,23 dpf的表达量最低(P<0.05),随着肌间小骨的骨化发育,SOST基因呈递增趋势,45 dpf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骨化阶段(P<0.05);SOST蛋白在45 dpf时显著高于23和27 dpf(P<0.05),与其他发育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SOST m RNA和蛋白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在23dpf处于最低,肌间骨全部出现后表达量达到最高,与淇河鲫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趋势一致。因此,推测SOST与淇河鲫肌间骨骨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调控肌间骨的分化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鲫 硬化蛋白
下载PDF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吕耀平 鲍宝龙 +2 位作者 蒋燕 杨琳琳 李家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1-668,共8页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在99~133之间。2.从骨舌鱼总目到骨鳔总目,各种肌间骨可归纳为7种形态类型,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演化,然后出现退化现象。双须骨舌鱼只有形态最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没有脉弓小骨;海鲢总目的海鳗出现一端两分叉的形态,而鲱形总目的鲥和刀鲚出现一端多分叉的形态,到骨鳔总目的各种鱼类,开始出现两端两分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更复杂的形态;肌间骨形态在鲤科的鲒亚科最复杂,从雅罗鱼亚科开始退化,到鲇形目髓弓小骨完全消失,而脉弓小骨仅留少数简单的I形;脉弓小骨形态的复杂性要比髓弓小骨低。3.从前向后,髓弓小骨形态依照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排列,而脉弓小骨没有这种明显的排列顺序。根据低等真骨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肌间骨形态及其在各肌间隔的分布规律,本文认为,目前鲤科鱼类的各种肌间骨是通过两个途径演化而来的:从“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和从“I”形-“卜”形-“Y”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树枝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髓弓小 脉弓小
下载PDF
异育银鲫A^+系和F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志 周莉 +4 位作者 王忠卫 李熙银 张晓娟 汪洋 桂建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0-869,共10页
研究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并结合CT透视,比较分析了异育银鲫主养品种"中科3号"(A^+系)和候选新品系F系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6月龄和18月龄异育银鲫F系平均总肌间骨数分别为71.8±2.9和83.3±1.4... 研究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并结合CT透视,比较分析了异育银鲫主养品种"中科3号"(A^+系)和候选新品系F系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6月龄和18月龄异育银鲫F系平均总肌间骨数分别为71.8±2.9和83.3±1.4,均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总肌间骨数目(78.6±3.9和87.0±1.5)(P<0.01)。并统计了2个品系的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6月龄和18月龄异育银鲫F系的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P<0.01)。银鲫A^+系和F系均有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没有椎体小骨。6月龄和18月龄银鲫F系髓弓小骨的平均数目为48.2±1.1和55.8±0.52,均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的髓弓小骨(53.7±1.6和58.7±0.5)(P<0.01)。异育银鲫两个品系的脉弓小骨数目差异不显著;2个品系均具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的肌间骨,髓弓小骨比脉弓小骨数量多且形状复杂。随着月龄的增长,2个品系具有的总肌间骨数目以及复杂肌间骨数目均增加。6月龄和18月龄银鲫F系躯轴上肌节间的复杂"Y"形髓弓小骨数目均比相应月龄的银鲫A^+系少,而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数目比相应月龄的A^+系多,表现出一种有利于食用的优势。研究结果为异育银鲫候选新品系F系提供了一个品质评价指标,同时也为后续进行异育银鲫肌间骨遗传改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A+系 F系 遗传改良
下载PDF
鲔鲂F_1、F_2及其亲本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蒋文枰 贾永义 +3 位作者 刘士力 李倩 李停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为研究新型鲐鲂杂交鱼的肌间骨,采用常规测量和解剖法对鲌鲂F_1(female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male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鲌鲂F_2(self-crossing of F_1 hybrid offemale C.alburnus×male M.amblycephala)... 为研究新型鲐鲂杂交鱼的肌间骨,采用常规测量和解剖法对鲌鲂F_1(female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male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鲌鲂F_2(self-crossing of F_1 hybrid offemale C.alburnus×male M.amblycephala)及其母本翘嘴鲌(C.alburnus)、父本团头鲂(M.amblycephala)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鲌肌间骨数目为134—139,平均为136.8根;团头鲂的肌间骨数目为121—129,平均为124.2根;鲌鲂F_1肌间骨数目为129—134,平均为131.6根;鲌鲂F_2肌间骨数目为127—134,平均为130.1根;鲐鲂F_1、F_2与翘嘴鲌、团头鲂之间肌间骨数目差异显著(P<0.05);鲌鲂F_1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数目最多,为0.8024;鲌鲂F_2最少,为0.7744;翘嘴鲐和团头鲂介于鲐鲂F_1和F_2之间,分别为0.7953和0.7763。4种鱼均含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骨,髓弓小骨比脉弓小骨多且复杂;鱼体左右两侧肌问骨的数目不完全相等,形态也不完全对称,但较为接近,且肌间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研究获得的鲌鲂F_1和F_2在肌间骨总数、复杂型肌间骨数目和躯体轴下肌肌间骨数目均较母本有所减少,鲌鲂F_2较F_1还呈下降的趋势,且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最少,表现出一种有利于提高食用品质和精深加工的优势。研究结果为鲐鲂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少肌间骨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鲂F1 鲌鲂F2 形态学 远缘杂交
下载PDF
合方鲫肌间骨骨化过程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静 张俏 +5 位作者 赵琼 赵飞跃 韩慧 林雅楠 罗凯坤 刘少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3,共5页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和形态学解剖方法,对合方鲫仔稚鱼肌间骨出现时期、形态发育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合方鲫肌间骨是在主体骨骼完全形成后开始出现,随着生长肌间骨形态逐渐复杂化;肌间骨从尾部往躯体前端逐渐...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和形态学解剖方法,对合方鲫仔稚鱼肌间骨出现时期、形态发育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合方鲫肌间骨是在主体骨骼完全形成后开始出现,随着生长肌间骨形态逐渐复杂化;肌间骨从尾部往躯体前端逐渐出现,形态由简单到复杂,尾部末端骨化明显;肌间骨数量和形态在体轴中呈现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方鲫 形态发育
下载PDF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房连聪 李学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9-752,共4页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鲤科鱼类是其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产量排在前5位的养殖对象都属于鲤科鱼类。但是,鲤科鱼类有较多的肌间骨,不仅影响了消费价值,还增加了深加工难度。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具有较多肌间骨的鲤科鱼类很...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鲤科鱼类是其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产量排在前5位的养殖对象都属于鲤科鱼类。但是,鲤科鱼类有较多的肌间骨,不仅影响了消费价值,还增加了深加工难度。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具有较多肌间骨的鲤科鱼类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鲤科鱼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索鱼类肌间骨的发生机理,培育无肌间骨的鲤科鱼类,对于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进化 形成 细胞
下载PDF
鲢肌间小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8
19
作者 柯中和 张炜 +1 位作者 蒋燕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6,共9页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在43dpf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5dpf全部出现。出现一枚髓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0.50mm,出现一枚脉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3.66mm。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本文结果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弓小 脉弓小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手骨间掌侧肌数目的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洛树东 韩来春 李宝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4-176,共3页
解剖、观察25例成人手的第1掌骨间隙,发现具有额外肌束者18例(72%),分析认为位于此间隙内、止于拇指近侧节指骨的额外肌束属于拇收肌的扩展部分,不宜命名新的“骨间掌侧肌”。
关键词 掌侧 拇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