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治疗抢救一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
作者 孙晓光 杨敬源 +7 位作者 杨佰成 于纪珠 吴永会 郭振举 张鹏 赵文正 王桂林 白玉书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48-248,共1页
对于急性放射病、核事故病人的救治及放射治疗患者损伤的防护,目前尚无较理想的防护药物。本研究在抢救一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时,采用了综合治疗措施:不用抗放药物(雌三醇),不输注经照射的血液,在控制感染,出血的同时,辅用复方 Chito... 对于急性放射病、核事故病人的救治及放射治疗患者损伤的防护,目前尚无较理想的防护药物。本研究在抢救一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时,采用了综合治疗措施:不用抗放药物(雌三醇),不输注经照射的血液,在控制感染,出血的同时,辅用复方 Chitosan+rhG-CSF,使病人获得新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疗 抢救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下载PDF
5例^(60)Co源性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脑电图10年随访报告
2
作者 许燕旦 张志锁 +1 位作者 章卫平 丁素菊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1年第1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放射病 脑电图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9
3
作者 艾辉胜 余长林 +4 位作者 乔建辉 郭梅 张石 王丹红 孙琪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7-288,290,292,共4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山东“10·21”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射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射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山东“10·21”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射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射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氟达拉滨预处理,2例分别行HLA半相合及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和骁悉方案(病例A加用CD25单抗和供者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2例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存活,移植后9~11天白细胞开始恢复,2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造血重建成功。2例均未发生移植排斥和GVHD。病例A照射后33天死于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B照射后75天死于心衰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对促进供体稳定植入是必要的,环孢霉素A、骁悉和CD25单抗及供者间充质干细胞对预防GVHD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辐射损伤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肠急性放射病
下载PDF
四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优优 刘玉龙 +7 位作者 赵风玲 吕玉民 李元 卞华慧 陈炜博 邱梦悦 姜梅玲 张英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 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发生的“4.26”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核事故医学应急的救治和随访提供临床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 目的 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发生的“4.26”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核事故医学应急的救治和随访提供临床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病史,观察和记录“梅”、“旺”、“天”、“民”4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包括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体液免疫、性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及眼科检查、甲状腺彩超、腹部B超、心电图及胸部X片检查,评价其全身情况.辐射遗传学分析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GADD45和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较.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名患者实施心理测评.结果 4名患者受照后12年造血免疫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天”乙肝两对半的检查结果中,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乙肝病毒复制转为慢性期,传染性弱.4人眼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性改变,“梅”受照后3年即发生放射性白内障.“梅”、“天”、“民”性激素水平仍有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见少许断片和双着丝粒,但易位率仍较高.分子生物标志物外周血GADD45和nm23-H1基因mRNA定量分析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测评发现,“梅”重度抑郁、焦虑,其余3人存在紧张、焦虑、恐慌情绪.结论 对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医学随访观察和心理测评,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救治和随访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远后效应 心理测评 医学随访
原文传递
3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后8年医学随访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何玲 杜飞平 +2 位作者 熊小兵 罗万蓉 王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4,共3页
2000年2月27日,成都某60Co辐照场发生一起3人同时受到γ射线意外照射事故,造成3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3人经救治后,本单位对其进行了8年医学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随访观察 医学 意外照射事故 60Co Γ射线 辐照场 救治后
原文传递
一例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合并阿萨丝孢酵母菌感染的实验鉴定 被引量:5
6
作者 尹秀云 陈建魁 +9 位作者 高峰 张树增 高亚兵 佟雅丽 郑纳新 黄媛 杜燕 谢之华 金欣 李玉荣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3,共2页
阿萨丝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Asahii)为半知菌亚门,陷球菌科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免疫缺陷和恶性肿瘤患者中,既可以引起表浅部位感染,又可导致深部侵袭性感染,
关键词 酵母菌感染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实验鉴定 中性粒细胞减少 恶性肿瘤患者 条件致病菌 侵袭性感染 免疫缺陷
原文传递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曙芳 黄立群 +4 位作者 王永丽 岳娟 李幼忱 闻建华 安全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0-4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6Gy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观察照射后小鼠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病理组织学、骨髓有核细胞数及骨髓微核率变化趋... 目的探讨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6Gy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观察照射后小鼠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病理组织学、骨髓有核细胞数及骨髓微核率变化趋势来鉴定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小鼠照后7 d内活动量有所减少,未发生死亡;体重照后第3天降到最低值,之后逐步上升;照后第3天白细胞降至最低值,为基础水平的14.3%,照后第28天恢复到照前的98%;骨髓病理组织片显示照后第3天骨髓组织被脂肪填充,照后第28天仍以脂肪填充为主;骨髓有核细胞数照后迅速降低,照后第3天达最低值,照后第28天仍未恢复;小鼠骨髓微核率在照后迅速攀升,照后14 d后与0Gy照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Gy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可建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Γ射线 小鼠模
原文传递
河南“4.26”^(60)Co源辐射事故的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分型、分度、分期的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姜恩海 陈子齐 +1 位作者 江波 刘强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分度 分期 ^60CO源 辐射事故 河南
原文传递
一例^(60)Co源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年观察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淑兰 王墨培 +6 位作者 王文学 贾廷珍 白玉书 马剑峰 杨英杰 阮健磊 苏旭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5-507,共3页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局部 ^60CO源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临床报告 观察 轻度 不均匀 照射 事故
原文传递
一例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和两例过量受照者临床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傅宝华 赵凤玲 +6 位作者 陈玉浩 邵志良 许雪春 李殿祥 吴延艳 娄淑艳 刘志和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过量受照者 胺照剂量 估算
原文传递
3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血液学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文正 吴莹 +5 位作者 刘强 王晓光 吴美羔 邵志良 姜立平 吴艳燕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血液学 骨髓
原文传递
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免疫系统的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强 吴莹 +4 位作者 姜立平 吴美羔 王晓光 赵文正 姜恩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60CO源 辐射事故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免疫系统 河南
原文传递
一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照后34年患白血病死亡的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安方 倪倩影 +1 位作者 王相果 高慎永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电离辐射可诱发恶性肿瘤,已得到大量的实验动物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例如白血病、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是辐射致癌危险度较高的肿瘤,其中辐射致白血病是造血组织最严重的远后效应。1978年浙江1例x射线探伤工作人员由于意外事... 电离辐射可诱发恶性肿瘤,已得到大量的实验动物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例如白血病、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是辐射致癌危险度较高的肿瘤,其中辐射致白血病是造血组织最严重的远后效应。1978年浙江1例x射线探伤工作人员由于意外事故,受到1次全身不均匀照射,导致了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事故后34年,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死亡,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死亡 伤患者 电离辐射 恶性肿瘤 意外事故
原文传递
一例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建辉 余长林 +11 位作者 罗卫东 郭梅 王丹红 孙琪云 张石 张锡刚 李光 牛文凯 陈建魁 李晓兵 葛飞娇 艾辉胜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山东济宁“10.21”^60Co源辐射事故病例B的诊治经过的回顾,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方法剂量估算采用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物理模拟、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结合尸检病理。临床诊断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过程及实验室结果... 目的通过对山东济宁“10.21”^60Co源辐射事故病例B的诊治经过的回顾,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方法剂量估算采用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物理模拟、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结合尸检病理。临床诊断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过程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给予全环境保护,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洽疗,维护脏器功能。结果病例B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后7d进行了HLA完全相合的PBSCT,移植后9d三系造血逐步恢复,并获持续稳定的完全供者型植入,无移植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由于病人的放射损伤继续发展,并逐渐发生严重肺部混合感染,心功能不全,照后45d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5d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应尽早分类诊断及实施全环境保护,可经异基因PBSCT使造血重建,为延长存活奠定基础。需加强抗感染及多脏器维护;促进免疫重建及组织损伤修复是今后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损伤研究的难点及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
原文传递
^(60)Co源致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的生殖能力远后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仲伟国 赵亚南 +1 位作者 刘本俶 牟贤龙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8-420,共3页
关键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生殖能力 钴60源
原文传递
尼尔雌醇照前多次给药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仪丽荣 王丽梅 +4 位作者 善亚君 柳晓兰 余祖胤 从玉文 罗庆良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2-418,共7页
目的 了解抗放药尼尔雌醇照前不同给药方案对60Co γ射线照射所致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的影响,并揭示其促造血恢复机制。方法 采用外周血象分析和存活率实验确定尼尔雌醇较优给药方案,再以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分析、多... 目的 了解抗放药尼尔雌醇照前不同给药方案对60Co γ射线照射所致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的影响,并揭示其促造血恢复机制。方法 采用外周血象分析和存活率实验确定尼尔雌醇较优给药方案,再以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分析、多系骨髓细胞集落及骨髓HE病理切片等方法,分析尼尔雌醇照前2次间隔给药促进照后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机制。结果 尼尔雌醇照前3次间隔给药与2次间隔给药均能提高9.0 Gy照射小鼠存活率至100%,明显优于1次给药(20%, χ^2=21.66、21.66,P〈0.05)。尼尔雌醇照前3次连续给药与2次间隔给药均能改善6.5 Gy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恢复(F=21.33、100.9、49.34、19.19, P〈0.05),且比1次给药效果好(F=17.11、63.38、21.89、14.37, P〈0.05)。尼尔雌醇2次间隔给药显著提高6.5 Gy照射后小鼠10 d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t=8.58、2.80, P〈0.05);显著增强小鼠骨髓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1次给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34, P〈0.05)。同时,2次间隔给药明显改善照射小鼠骨髓象的重建。结论 与传统的照前单次给药相比,尼尔雌醇照前多次给药可显著提升其对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辐射防护效果。考虑到核医学应急救援的实际情况,建议尼尔雌醇照前采用间隔1 d的给药方式,在减少尼尔雌醇给药次数情况下,以获得最佳的抗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雌醇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放射防护 造血干细胞
原文传递
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造血系统改变20年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志娟 李旭光 +5 位作者 郝建秀 焦玲 刘强 姜恩海 王雯 江波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434-442,共9页
目的观察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探究急性外照射后造血系统的远后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 目的观察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探究急性外照射后造血系统的远后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8岁)和1例重度骨髓型ARS患者("梅",女性,38岁)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共随访11次。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于患者受照后半年开始定期采集3例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祖细胞培养及造血刺激因子等检查。(1)外周血象检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NEUT)百分比和淋巴细胞(LYM)百分比。(2)骨髓穿刺检查: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测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3)造血刺激因子检查: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果20年随访期间,3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受到照射后半年,LYM百分比均偏低,NEUT百分比均偏高。"梅"在随访期间多次出现NEUT百分比升高,"旺"多次出现LYM百分比和NEUT百分比异常。"梅"在受到照射后半年及第1年的随访中PLT计数轻度下降,分别为80×10^(9)个/L和91×10^(9)个/L;"旺"受到照射后半年,PLT计数轻度下降,为91×10^(9)个/L;"天"的PLT计数正常。"梅"的Hb水平多次轻度降低,受到照射后第5年中度下降,为85 g/L;"天"受到照射后第9年Hb水平异常升高;随访期间"天"和"旺"的Hb水平数次轻度升高或降低。3例患者随访期间的6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的结果均为骨髓增生活跃或增生明显活跃。3例患者受到照射后半年的CFU-E、BFU-E和CFU-GM均异常升高;第2年,上述3项指标均降为0;其后缓慢回升,至第7年,CFU-E均高于正常值,CFU-GM基本恢复,BFU-E仍显著减低。在前3年的随访中,"天"的半年和1年EPO轻度异常,"梅"和"旺"EPO均在正常范围。受到照射后半年,3例患者的GM-CSF均<1.00 pg/mL;"梅"第1年的GM-CSF异常升高,为14.3 pg/mL,第2年恢复正常;"天"和"旺"第1~2年的GM-CSF均正常。结论急性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和长期性;造血刺激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长期影响;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的各指标间可缺乏一致性改变,随访中需要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事故 ^(60)Co 造血系统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河南“4.26”^60Co源辐射事故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波 姜恩海 +2 位作者 陈子齐 吴莹 刘强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6-177,共2页
1999年4月26日,河南省新乡地区发生了一起60Co源事故,先后有7人受到不同程度的γ射线外照射,源强为21.4 TBq(577 Ci).本文仅介绍其中的3例中、重度骨髓型ARS病人的救治经过.
关键词 ^60CO源 辐射事故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救治 河南
原文传递
1例局部重度放射损伤伴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与照射后12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文峰 杨志祥 孙向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放射损伤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维生素 抗生素 溃疡切除术 皮瓣移植术
原文传递
动物法则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
作者 邹丽敏 杨晓春 +4 位作者 陆佳斌 唐凌 杜瑜 齐玥丽 杨志敏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7-1611,共5页
随着核工业和核应用的发展,核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随之引起的不良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针对核暴露引起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的药物研发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但是,由于骨髓型ARS的病因特殊,开展药物人体临床有效性... 随着核工业和核应用的发展,核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随之引起的不良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针对核暴露引起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的药物研发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但是,由于骨髓型ARS的病因特殊,开展药物人体临床有效性研究的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通常采用动物法则进行药效评价。本文总结了动物法则在骨髓型ARS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动物法则的适用要点,重点阐述了骨髓型ARS动物模型的建立、药物有效性评价和药物临床安全性研究的相关要求。本文对于骨髓型ARS相关适应症治疗药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暴露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动物法则 药物有效性 药物临床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