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径”与“阁”:作为髡残“潇湘”山水美学的空间符号
1
作者 米文文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点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美学建构作用不容小觑。髡残山水画中“径”与“阁”的人文图像承载着转折衔接、空间叠加的功能,共同营造了幽、曲、空的多层意境空间,指向“隐”的“我心”追求。“径”与“阁”作为“潇湘”山水的特殊符号,... 点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美学建构作用不容小觑。髡残山水画中“径”与“阁”的人文图像承载着转折衔接、空间叠加的功能,共同营造了幽、曲、空的多层意境空间,指向“隐”的“我心”追求。“径”与“阁”作为“潇湘”山水的特殊符号,打造了“隐而非避”的山水图式,丰富了“潇湘”山水的心理想象色彩。“潇湘”作为一种心理图式,衍生出超越地理空间的无限人文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山水画 “潇湘”山水美学 图像
下载PDF
画僧髡残与清初复明运动关系新考
2
作者 景杰 《清史论丛》 2023年第1期94-107,共14页
顺治九年,郭都贤、陶汝鼐等谋划湖广地区的复明运动。此时髡残与郭都贤交往密切,应是知情人。顺治十一年起,髡残在南京大报恩寺与钱谦益交往密切,应是为顺治十六年“南京之役”做准备;髡残同门、主持修藏社的松影大麟,亦曾奔波吴楚两地... 顺治九年,郭都贤、陶汝鼐等谋划湖广地区的复明运动。此时髡残与郭都贤交往密切,应是知情人。顺治十一年起,髡残在南京大报恩寺与钱谦益交往密切,应是为顺治十六年“南京之役”做准备;髡残同门、主持修藏社的松影大麟,亦曾奔波吴楚两地,为钱谦益与郭都贤、陶汝鼐等东西串联。“南京之役”时,松影还为张煌言传递信函给郑成功。髡残与复明人士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且长期密切交往,故极有可能也是复明运动的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复明运动 抗清
下载PDF
髡残《游摄山记》扇面鉴考及有关补述
3
作者 景杰 《艺术生活》 2023年第5期32-39,共8页
本文通过对髡残《游摄山记》山水扇面进行目鉴,按照“一字二画三印章”的鉴定顺序,对髡残传世作品中的落款书法、笔墨形式进行简要梳理,并结合此件作品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此画虽面貌与髡残主流风格略有差异,但总体笔性与髡残画风吻合的... 本文通过对髡残《游摄山记》山水扇面进行目鉴,按照“一字二画三印章”的鉴定顺序,对髡残传世作品中的落款书法、笔墨形式进行简要梳理,并结合此件作品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此画虽面貌与髡残主流风格略有差异,但总体笔性与髡残画风吻合的结论。其次对作品落款内容进行文献考证,通过爬梳落款提及的钱澄之、方文二人的著作,找到了与落款内容相印证的文献材料,由此可以认定作品为髡残真迹。最后对作品落款中提及的方绣山、贝岩性宝两人与髡残的交往进行考订和补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游摄山记》 书画鉴定 生平考证
下载PDF
髡残山水画中的遗民情怀 被引量:2
4
作者 曹爱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9-220,共2页
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大批对明朝饱含深情的遗民画家。清"四僧"之一髡残的遗民情怀表现得尤为执著和持久。明亡以后,髡残"以笔墨作佛事",致力于山水画创作,留下了不少画作。文章结合明清易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髡残... 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大批对明朝饱含深情的遗民画家。清"四僧"之一髡残的遗民情怀表现得尤为执著和持久。明亡以后,髡残"以笔墨作佛事",致力于山水画创作,留下了不少画作。文章结合明清易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髡残山水画的题材选择、笔墨特征、审美取向和题跋内涵进行分析,来探索髡残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对故国执著眷念和对清廷激愤对抗的遗民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山水画 髡残 题材风格 题款 遗民情怀
下载PDF
明遗民画家与南京大报恩寺——以石涛、戴本孝、髡残在金陵报恩寺的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5-236,共2页
南京大报恩寺是明代的皇家寺院,在明清易代之际成为故国的象征,成为明遗民的栖身之所和文化寄托。石涛、戴本孝、髡残等遗民画家在大报恩寺的生活经历代表了遗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大报恩寺的交游,为研究其思想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遗民 画家 大报恩寺 石涛 戴本孝 髡残
下载PDF
髡残山水画禅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倍雷 《书画世界》 2010年第6期13-26,98,共14页
髡残山水画作品中的独特品质,是禅境的体现。这种独特的禅境品质的出现,源于公元1660年他的禅师浪杖人的逝世,使髡残的心境摆脱某种隐性的束缚而获得自由。髡残作品中那些上升的缭绕云雾,如同梵音、香烟出自寺庙。髡残山水中的"奥... 髡残山水画作品中的独特品质,是禅境的体现。这种独特的禅境品质的出现,源于公元1660年他的禅师浪杖人的逝世,使髡残的心境摆脱某种隐性的束缚而获得自由。髡残作品中那些上升的缭绕云雾,如同梵音、香烟出自寺庙。髡残山水中的"奥境奇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意境",既不是文人画追求山水诗的那种意境,"缅渺幽深"也不是文人画的诗境,倒是体现了只有依靠参禅修炼与画理的结合,才能悟到的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禅境 禅理 画理
下载PDF
心灵的栖居——对髡残山水画的图像学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晓 《中国书画》 2008年第7期4-9,2,1,3,共9页
髡残(1612~1673年),湖广武陵人(今湖南常德),俗姓刘,出家后字石溪,号白秃、石秃、石道人、残道人、电住道人、忍辱僧、忍辱仙人等。27岁时自剃为僧,明朝灭亡后,髡残很可能在湖湘一带参加过抗清斗争①。1654年,受洞上正宗三十三世觉浪... 髡残(1612~1673年),湖广武陵人(今湖南常德),俗姓刘,出家后字石溪,号白秃、石秃、石道人、残道人、电住道人、忍辱僧、忍辱仙人等。27岁时自剃为僧,明朝灭亡后,髡残很可能在湖湘一带参加过抗清斗争①。1654年,受洞上正宗三十三世觉浪禅师的邀请,髡残再次来到南京,在城南的大报恩寺修藏社与道韶雪藏等人校勘《大藏经》。由于髡残与宗教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图像学 电住道人 忍辱仙人 画中 祖堂山 觉浪 苍山结茅图 抗清斗争 层峦叠嶂图
下载PDF
不必古人——髡残与清初的“仿王蒙”山水
8
作者 吴雪杉 《中国书画》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仿"是清初"四王"及其传派的主要特点,而"四僧"以艺术上的独创著称。不过"四僧"也有仿古之作,髡残就留下以"仿王蒙山水"命名的画作。通过髡残"仿王蒙"的山水实践,可以讨... "仿"是清初"四王"及其传派的主要特点,而"四僧"以艺术上的独创著称。不过"四僧"也有仿古之作,髡残就留下以"仿王蒙山水"命名的画作。通过髡残"仿王蒙"的山水实践,可以讨论四僧之"仿"与四王之"仿"的异同。髡残存世作品中最早一件明确注明为"仿"作的绘画,是1657年《仿大痴山水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四王 四僧 王蒙山 清初 画作 山水 绘画
下载PDF
一往蒹葭意 情深不可禁 髡残个人情感与其艺术
9
作者 邵彦 《紫禁城》 2017年第4期52-69,51,共18页
奇特的遗民僧人画家 清初画坛[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代表了一大批逃禅苛活并以画谋生的明遗民,其中髡残(一六一二年~一六七三年)最为特殊。
关键词 个人情感 髡残 蒹葭 艺术 八大山人 明遗民 画家 弘仁
下载PDF
髡残绘画艺术简论
10
作者 吕晓 《中国书画》 2017年第5期48-53,共6页
髡残(1612-1671),湖南武陵泠湖南常德市)人,俗姓刘,出家后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石道人,明亡后又号髡残、白秃、残道人、电住道人、忍辱仙人等。据说“母梦僧入室而生师。稍长,自知前身是僧,出就外傅,窃喜读佛书”。
关键词 绘画艺术 髡残 简论 常德市 道人 湖南
下载PDF
我亦乾坤放逸僧 髡残及其绘画艺术
11
作者 杨丹霞 《紫禁城》 2017年第4期40-51,40,共12页
生平事迹 髡残(一六一二年~一六七三年)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残道者等。
关键词 绘画艺术 髡残 乾坤 中国绘画史 生平事迹 湖南常德 道人 四僧
下载PDF
髡残山水作品真伪考鉴漫议
12
作者 邓锋 《中国书画》 2020年第2期44-49,共6页
关于髡残(石溪)存世作品的数量,不少研究者都指出,其总数应不会超过两百件。个中原因一是髡残"最自矜持","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多以笔墨自娱,较少赠画于他人;二是其身体极差,常为病痛所折磨,作画数量不多;三是1... 关于髡残(石溪)存世作品的数量,不少研究者都指出,其总数应不会超过两百件。个中原因一是髡残"最自矜持","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多以笔墨自娱,较少赠画于他人;二是其身体极差,常为病痛所折磨,作画数量不多;三是1670年"祖龙一炬,佛书经相,衣具器物,化为灰烬",可能也造成不少自藏作品的损毁;四是作为佛门中人,生前及身后一段时间,其作品都未受到足够的珍视与爱护,故存世有限。在吕晓博士论文《髡残绘画研究》附录D中,以表格方式收录髡残有纪年作品125件套,无纪年作品58件套,合计183件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论文 髡残 山水作品 表格方式 个中原因 真伪考 自娱
下载PDF
髡残的性取向与艺术创作
13
作者 邵彦 《中国书画》 2020年第2期50-82,共33页
在清初画坛"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和其他更多遁入佛门的明遗民画僧当中,髡残髡残(1612—1673)是最为奇特的一位。他虽然表现出强烈的遗民情绪,但其出家实与亡国无关,画艺亦与生计无关。他于承平之际(二十七岁,... 在清初画坛"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和其他更多遁入佛门的明遗民画僧当中,髡残髡残(1612—1673)是最为奇特的一位。他虽然表现出强烈的遗民情绪,但其出家实与亡国无关,画艺亦与生计无关。他于承平之际(二十七岁,崇祯十一年,1638)主动出家,入清多年后忽而变为画僧。作为艺术家,他的风格离"僧人"的刻板印象最为遥远,他笔下的山水充满动感,笔墨富有激情甚至深层的焦虑感,而缺乏安定宁静的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八大山人 艺术创作 髡残 画僧 刻板印象 焦虑感 性取向
下载PDF
但于细微捕玄机——评吕晓《髡残绘画研究》
14
作者 赵启斌 《中国书画》 2012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在近六百年的明清中国绘画史上,明末清初一百五十余年的绘画史可谓是最为壮阔的一段历史,明星灿烂,照亮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星空。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一直是学术界、美术界、美术史论界的重要选... 在近六百年的明清中国绘画史上,明末清初一百五十余年的绘画史可谓是最为壮阔的一段历史,明星灿烂,照亮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星空。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一直是学术界、美术界、美术史论界的重要选题之一。吕晓女史的《髡残绘画研究》,即是对诞生、成长于这一时期的重要画家"清初四僧"之一髡残进行专题研究获得的学术成果,是迄今为止对髡残绘画艺术研究最为翔实、收集资料文献最为丰富、研究视野较为开阔、研究也最具有深度的一部中国美术史个案研究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研究 髡残 玄机 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史 中国美术史 艺术价值 美术史论
下载PDF
禅宗与髡残的绘画美学思想
15
作者 孟宪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0年第9期68-69,共2页
髡残是清初四僧之一,擅长书画。髡残以对禅宗的深刻体悟来观照书画艺术创作,并作有大量富有禅宗思想意蕴的题画诗。本文试从髡残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研究出发,阐释禅宗与髡残绘画美学思想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髡残 禅宗思想 山水画家 艺术创作 绘画 妙悟 六法 气韵生动 白云
下载PDF
我认为髡残《报恩寺图》是真迹——与吕晓同志商榷
16
作者 杨新 《中国书画》 2004年第2期70-71,共2页
近读吕晓同志《【报恩寺图】是髡残真迹吗?——兼读题跋对髡残山水画辨伪的作用》一文(见《中国书画》总第11期),颇值得商榷。该文对比了《报恩寺图》与《入山图》的跋文大同小异,结论认为《入山图》"
关键词 报恩寺图 髡残 入山 中国书画 辨伪 石涛 点景 张大千 牛首山 卧游图
下载PDF
髡残抗清问题考辨 被引量:9
17
作者 吕晓 《艺术探索》 2006年第1期5-13,共9页
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髡残绘画研究》之一部分。文章在一系列新史料,尤其是《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的基础上,首先对郑锡珍提出的髡残抗清证据进行了再分析;然后通过髡残明亡后与觉浪禅师、郭都贤、熊开元等人的交游,揭开了髡残在明亡后... 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髡残绘画研究》之一部分。文章在一系列新史料,尤其是《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的基础上,首先对郑锡珍提出的髡残抗清证据进行了再分析;然后通过髡残明亡后与觉浪禅师、郭都贤、熊开元等人的交游,揭开了髡残在明亡后十年间事迹——这一画史中缺失的谜团;最后对髡残拒绝曹洞宗法嗣的动因提出全新的解读。文章虽未找到髡残抗清的直接证据,但对髡残超乎寻常的遗民情结形成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合乎逻辑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遗民情结 明朝后期 性格特征
下载PDF
澄墨吻毫穷奥妙——论髡残黄山之旅对其绘画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晓 《江淮论坛》 2002年第5期120-124,共5页
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曾经游历黄山,并在其绘画中多有所表现,但这段画史却少有人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新近查证的史料,揭示出这段隐而未彰的画史,辨别了前人对髡残黄山之旅研究中的错漏之处,并探讨了黄山之旅对髡残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 黄山 髡残 绘画风格
下载PDF
髡残:人、和尚与画家 被引量:1
19
作者 理查德·派克【美】 李倍雷(译) 赫云(校) 《书画艺术》 2010年第4期51-56,共6页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髡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这位...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髡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这位中国画家必须从多他的多重身份着手,即作为佛教僧人,作为画家,以及作为知己朋友中的一份子。髡残也承认自己难以捉摸,但是对于他为数不多的朋友来说,他是他们灵感的丰富源泉,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家 髡残 和尚 佛教僧人 17世纪 文献研究 多重身份 朋友
下载PDF
论髡残之枯笔渴墨与禅悟之功
20
作者 晋甜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5-18,共4页
髡残作为清代画僧,其绘画一定会受其禅师兼画家双重身份的影响。实际上,髡残常把参禅悟道的实践体验,融入他的作画当中,更是把绘画作为其禅修的重要方式,将绘画与参禅合而为一。髡残多以渴笔运墨,笔法苍劲,造诣高深。若从哲学的视角考... 髡残作为清代画僧,其绘画一定会受其禅师兼画家双重身份的影响。实际上,髡残常把参禅悟道的实践体验,融入他的作画当中,更是把绘画作为其禅修的重要方式,将绘画与参禅合而为一。髡残多以渴笔运墨,笔法苍劲,造诣高深。若从哲学的视角考察髡残绘画之画法与禅宗之禅法的关系,发现髡残在坐禅时妙悟了笔墨六法,他以自证自悟的方式,把参禅与绘画、禅功与画功自然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绘画 枯笔渴墨 禅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