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旅行者腹泻(diarrhea in t...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旅行者腹泻(diarrhea in travelers,DT)为感染性腹泻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定义系指在旅行期间或旅行后,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粪,或未成形粪次数不定但伴有发热、腹痛或呕吐.该定义的范围也可进一步扩大,包括更多较轻微的、但足以影响商务日程或旅游计划的肠道紊乱.目前认为DT并非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多能自限.绝大多数DT具有传染性,其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偶见原虫和蠕虫感染.据统计DT发生率低(发病率<8%)的地区有关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DT发生率高(发病率20-60%)的国家有亚、非、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国家有地中海北部、加勒比海地区、日本和其他国家.旅行者腹泻现已成为感染性腹泻病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展开更多
自从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之一以来,已过15个春秋,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仍在继续,然而其本质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今HCV的基础和临床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诊断、治疗、疫苗研制等...自从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之一以来,已过15个春秋,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仍在继续,然而其本质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今HCV的基础和临床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诊断、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彻底控制丙型肝炎的危害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可以说,在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任重而道远.因此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密切相关的诊疗预防等进展需求显得十分迫切.为了提高临床医生认识,改善国内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相对落后的现状,了解目前国内外最主要的研究动态.借今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制定《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处理策略-临床实践指南(AASILD Practice Guideline)》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机会,我们组织一批国内研究丙型肝炎的资深专家和教授撰写了“焦点论坛-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这次“焦点论坛”主要面向临床医生,故在组稿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文题,开门见山,突出重点,临床实用性为主,兼顾相关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推动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希望能在控制丙型肝炎的工作中履行义务,贡献一份薄力.展开更多
0引言
大肠杆菌是寄居肠道的优势菌丛之一,大多数对人体无害,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如果大肠杆菌远离肠道,侵入其他组织和血液,就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或败血症.相比而言,其肠道致病性的认识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发现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是爆...0引言
大肠杆菌是寄居肠道的优势菌丛之一,大多数对人体无害,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如果大肠杆菌远离肠道,侵入其他组织和血液,就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或败血症.相比而言,其肠道致病性的认识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发现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是爆发婴儿腹泻的病因后,各方面的研究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7年Kanowalchuk et al首次提出,某些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1982年美国俄勒冈和密执安州分别发生了一起出血性肠炎的爆发流行,并从一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大肠杆菌O157:H7.1985年Kamali认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a syndrome,HUS)的发生与该菌株有关1983年Riley et al指出:出血性肠炎系由此种新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并将该菌命名为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1].Kanowalchuk et al发现EHEC可产生一种能引起Vero细胞毒效应的物质,故又称之谓Vero毒素型大肠杆菌(verotoxin,E coli,VTEC).近年来由EHECO157:H7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有明显上升趋势[2].展开更多
文摘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旅行者腹泻(diarrhea in travelers,DT)为感染性腹泻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定义系指在旅行期间或旅行后,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粪,或未成形粪次数不定但伴有发热、腹痛或呕吐.该定义的范围也可进一步扩大,包括更多较轻微的、但足以影响商务日程或旅游计划的肠道紊乱.目前认为DT并非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多能自限.绝大多数DT具有传染性,其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偶见原虫和蠕虫感染.据统计DT发生率低(发病率<8%)的地区有关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DT发生率高(发病率20-60%)的国家有亚、非、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国家有地中海北部、加勒比海地区、日本和其他国家.旅行者腹泻现已成为感染性腹泻病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文摘自从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之一以来,已过15个春秋,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仍在继续,然而其本质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今HCV的基础和临床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诊断、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彻底控制丙型肝炎的危害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可以说,在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任重而道远.因此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密切相关的诊疗预防等进展需求显得十分迫切.为了提高临床医生认识,改善国内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相对落后的现状,了解目前国内外最主要的研究动态.借今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制定《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处理策略-临床实践指南(AASILD Practice Guideline)》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机会,我们组织一批国内研究丙型肝炎的资深专家和教授撰写了“焦点论坛-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这次“焦点论坛”主要面向临床医生,故在组稿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文题,开门见山,突出重点,临床实用性为主,兼顾相关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推动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希望能在控制丙型肝炎的工作中履行义务,贡献一份薄力.
文摘0引言
大肠杆菌是寄居肠道的优势菌丛之一,大多数对人体无害,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如果大肠杆菌远离肠道,侵入其他组织和血液,就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或败血症.相比而言,其肠道致病性的认识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发现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是爆发婴儿腹泻的病因后,各方面的研究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7年Kanowalchuk et al首次提出,某些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1982年美国俄勒冈和密执安州分别发生了一起出血性肠炎的爆发流行,并从一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大肠杆菌O157:H7.1985年Kamali认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a syndrome,HUS)的发生与该菌株有关1983年Riley et al指出:出血性肠炎系由此种新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并将该菌命名为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1].Kanowalchuk et al发现EHEC可产生一种能引起Vero细胞毒效应的物质,故又称之谓Vero毒素型大肠杆菌(verotoxin,E coli,VTEC).近年来由EHECO157:H7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有明显上升趋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