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的特点及趋向--基于CNKI数据库的分析 |
李志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2
|
加强資料建设,推动傩戏研究深入发展 |
曲六乙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3
|
万载傩戏的美学特点论略 |
李志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3 |
1
|
|
4
|
论中国巫傩活动中性事表演的文化内涵 |
朱恒夫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1 |
0 |
|
5
|
演出空间论:皮影戏艺术的“平轴”与“竖轴” |
麻国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6
|
中国傩面具的凸目造型与太阳神崇拜——从三星堆青铜纵目像看中国傩面具的主要特征与文化内涵 |
曾志巩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8 |
7
|
|
7
|
将池州傩舞傩戏搬上舞台的尝试 |
吕光群
|
《江淮文史》
|
2008 |
1
|
|
8
|
开拓戏剧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福建傀儡戏史论·序》 |
曲六乙
|
《福建艺术》
|
2004 |
0 |
|
9
|
作为“寨子戏”的羌族民间仪式戏剧的活态存在--来自理县蒲溪尔玛人村寨的田野报告 |
李祥林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0
|
东方传统演艺空间文化比较研究 |
麻国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1 |
2
|
|
11
|
秦人入川对巴蜀戏剧与移民文化的影响 |
李祥林
|
《中原文化研究》
|
2021 |
0 |
|
12
|
借鉴骨子戏的艺术经验,让戏曲得以有效传承与发展 |
朱恒夫
|
《非遗传承研究》
|
2016 |
0 |
|
13
|
欣喜填补一项空白──《中国面具史》序 |
曲六乙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1
|
|
14
|
让文献活起来——《梅兰芳藏珍稀戏曲钞本汇刊》主编刘祯访谈 |
俞丽伟
王鸿博
刘祯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1 |
0 |
|
15
|
草原喉箫--摩登楚吾尔与斯布孜额研究 |
祁大慧
|
《新疆艺术(汉文)》
|
2015 |
0 |
|
16
|
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 |
刘祯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0 |
18
|
|
17
|
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文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传承方略 |
朱恒夫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3
|
|
18
|
羌族民间歌舞的多面考察 |
李祥林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2
|
|
19
|
土壤与墒情:非遗“项目”与“文化空间”关系刍议 |
麻国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2 |
5
|
|
20
|
刻录文化遗存 呈现傩戏全景 评《中华巫傩文明:傩仪、傩俗、傩舞、傩戏》 |
李志远
曲六乙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0 |
2
|
|